800小说网 lwtxt.org,明灯医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本文是想在医学林海之中描绘出一条学习中医的道路,便于同行及中医爱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个修路的人;同时也是想阐述中医之道,借“道”释“医”。这个目标很高,时常甚感力不从心,但为了中医之振兴,愿将这些年来对中医的感悟写出来,希望看了的人不要大呼上当。
自古以来,理是最难说清的,有句话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医的很多道理就是这样,几千年来的争执就是这样过来的,从不入流的医生,到临床大家,相互之间互相贬低的事情时有发生。中医要发展,必须要在理论上达成共识,。简而言之,就是要形成标准,这样才能便于学习和推广,而要形成标准,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从大的视野来谈论医理,才能取得共识,不然盲人摸象,各执一词。
就好比同一个病人,有的医家说是肾阳虚,有的医家说是心阳虚……
要从大的视野谈中医理论,并让所有人都认可,难啦!
这必要要有较强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要有较强的临床经验才行,那么如何将治疗疾病的理说得透彻,而且大家都能认可呢?我想只有从道的角度,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谈论,这样理解问题才能让大家都能明白。
举个例子,关于用药剂量大小的问题,有的人喜欢大剂量处方,随手就是黄芪100克,有的医家喜欢小剂量处方,黄芪10克左右很常见,究竟多少合适?
在《太氏药谱》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久病、重病和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气虚弱,不耐重剂,须从小量、微量开始,欲速则不达,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炉,加煤是必须的,但若多量猛加,反而灭火。如果由微量开始,少添、勤添,很快就能燃烧起来。治病的道理同样如此,轻可去实,可以理解为以轻治重,轻中出巧,轻中寓速,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
我们细细体会这句话: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然后再想想处方剂量大小的问题,我们会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不是人云亦云。
假如我们对中医所有的理论都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体系,就不会犯一些错误!
这种体系建立的支架是什么呢?是阴阳、是五行,支持阴阳五行的基础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道”,只有达到了这个层面,不论是养生、治病、还是认识疾病,就会豁然开朗!
在这一章,我将借用老子的《道德经》,结合中医理论,结合临床来谈一些医理,这些个人的感悟希望对朋友们有些帮助。
生活中处处有道,那简单的说究竟什么是道?
借用《生命可以如此》中的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说得不那么玄,道就是法则,宇宙运动、发展的根本法则。像做生意有一个生意之道,成功有一个成功之道,做任何行业都有它自身的一个道理,做到一定的程度,你找到一定的窍门了,这些都是各个程度上的道。道就是隐藏于一切之中的法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顺应这个宇宙运动、发展的法则,‘背道而驰’要出大问题,一定是‘顺道而行’。所有道,都统筹在一个大道里面;而大的道就在小的道里面的运用。中医就是道在医学领域里面的运用。任何一个东西运用的好坏,成败,都是表明了这个法则运用得怎么样。人的世代生活沿绵不息,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所处得这个世道、环境的一个根本的规律是什么,逐渐找到宇宙的大道在这个时代的印证,它的表现形式,它的落脚处。当我们明白了在这个时代里面道的显化,形式,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道就是隐藏于一切之中的法则。”世间有正道,也有歪门邪道;人体的生理机制有法则;疾病的形成同样也有法则……
我们谈医论道,论的就应该是“法则”,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法则!
《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从阴阳的角度来看,说的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从道的角度看,谈的是事物间的普遍规律,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不论什么时候总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的,这些基本的法则我们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同时如果能将其与自己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则意义重大。
比如临床上遇到高血压的病人,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降压,其实“高”与“低”同时存在,在血压高的背后,隐藏着血压低!可能有人会问,血压低从何说起,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类患者来分析来体会“低”的地方:
第一类患者:由于患者脑部供血不足引起。患者脑部的供血不足,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脑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虽然血压高,但自觉症状反而不明显,如果单纯服用降血压的药物,血压正常了,病人反而头昏加重。治疗时寻找到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的病因,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治疗,病人的高血压就能治愈。这类病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颈椎的病变,通过辨证治疗颈椎病,高血压自然就好了。
第二类患者:患者四肢外周的供血较差。外周的供血较差,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外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一般舒张压高,单纯服用降压药效果较差,纵然血压正常了,头舒服了,但四肢却乏力,有的甚至手足发麻。这类病人大多痰湿较重,血脂血粘度高,通过健脾化痰、活血通脉来治疗,外周血液供应好了,血压也就自然正常了。
第三类患者,下焦肝肾阴虚。肝肾阴虚,阴不函阳,肝阳上亢,出现血压高,镇肝平肝的同时补养下焦,才是治疗的根本。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高与低、虚与实永远是相对的,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本质寻求最优解,才能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才能感悟医学之法则!
我们再来看一对:“寒”与“热”!
当病人向我们说“热”、“上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条件反射的考虑开清热的药物,其实在“火”的背后是寒!患者体内一定有地方有寒,因为正常人体的气机会对流,寒与热之间是可以平衡的,试看经常吃冰糕、喝冷饮的人,凉物天天吃,还是叫热,吃得月经不调了,吃得下肢发凉了,胸中还是燥热。其实患者胸中躁动的热量,正是人体的阳气,如果我们能将它引到寒邪重的部位,用自身之寒来散自身之热,岂不妙哉!如何引?得明白为什么患者自身不能寒热对流,找到失调的脏腑,针对这些根本问题治疗,不是见热治热,见寒治寒。有时候活血化瘀可以治上火;有时候疏通经络就可以散寒;有时候用药外敷可以引火下行;有时候稍加意念,就可以导火运行……术的方法很多,但道是根本,是关键,一味追求术是舍本逐末!
 ... -->>
本文是想在医学林海之中描绘出一条学习中医的道路,便于同行及中医爱好者行走,我也就算是个修路的人;同时也是想阐述中医之道,借“道”释“医”。这个目标很高,时常甚感力不从心,但为了中医之振兴,愿将这些年来对中医的感悟写出来,希望看了的人不要大呼上当。
自古以来,理是最难说清的,有句话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医的很多道理就是这样,几千年来的争执就是这样过来的,从不入流的医生,到临床大家,相互之间互相贬低的事情时有发生。中医要发展,必须要在理论上达成共识,。简而言之,就是要形成标准,这样才能便于学习和推广,而要形成标准,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从大的视野来谈论医理,才能取得共识,不然盲人摸象,各执一词。
就好比同一个病人,有的医家说是肾阳虚,有的医家说是心阳虚……
要从大的视野谈中医理论,并让所有人都认可,难啦!
这必要要有较强的传统文化功底!同时要有较强的临床经验才行,那么如何将治疗疾病的理说得透彻,而且大家都能认可呢?我想只有从道的角度,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谈论,这样理解问题才能让大家都能明白。
举个例子,关于用药剂量大小的问题,有的人喜欢大剂量处方,随手就是黄芪100克,有的医家喜欢小剂量处方,黄芪10克左右很常见,究竟多少合适?
在《太氏药谱》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久病、重病和老年性疾病,往往胃气虚弱,不耐重剂,须从小量、微量开始,欲速则不达,好比奄奄一息的火炉,加煤是必须的,但若多量猛加,反而灭火。如果由微量开始,少添、勤添,很快就能燃烧起来。治病的道理同样如此,轻可去实,可以理解为以轻治重,轻中出巧,轻中寓速,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
我们细细体会这句话:好比桌上的灰尘,用鸡毛掸轻拂即去,若用大扫帚,不仅去尘不净,反而刻痕留迹。然后再想想处方剂量大小的问题,我们会有一个很直观的认识,不是人云亦云。
假如我们对中医所有的理论都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体系,就不会犯一些错误!
这种体系建立的支架是什么呢?是阴阳、是五行,支持阴阳五行的基础是什么呢?我觉得是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道”,只有达到了这个层面,不论是养生、治病、还是认识疾病,就会豁然开朗!
在这一章,我将借用老子的《道德经》,结合中医理论,结合临床来谈一些医理,这些个人的感悟希望对朋友们有些帮助。
生活中处处有道,那简单的说究竟什么是道?
借用《生命可以如此》中的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说得不那么玄,道就是法则,宇宙运动、发展的根本法则。像做生意有一个生意之道,成功有一个成功之道,做任何行业都有它自身的一个道理,做到一定的程度,你找到一定的窍门了,这些都是各个程度上的道。道就是隐藏于一切之中的法则。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顺应这个宇宙运动、发展的法则,‘背道而驰’要出大问题,一定是‘顺道而行’。所有道,都统筹在一个大道里面;而大的道就在小的道里面的运用。中医就是道在医学领域里面的运用。任何一个东西运用的好坏,成败,都是表明了这个法则运用得怎么样。人的世代生活沿绵不息,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所处得这个世道、环境的一个根本的规律是什么,逐渐找到宇宙的大道在这个时代的印证,它的表现形式,它的落脚处。当我们明白了在这个时代里面道的显化,形式,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了。
“道就是隐藏于一切之中的法则。”世间有正道,也有歪门邪道;人体的生理机制有法则;疾病的形成同样也有法则……
我们谈医论道,论的就应该是“法则”,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法则!
《道德经》第二章中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句话从阴阳的角度来看,说的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从道的角度看,谈的是事物间的普遍规律,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不论什么时候总是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随的,这些基本的法则我们随处可见,如果我们认识事物的深度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同时如果能将其与自己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则意义重大。
比如临床上遇到高血压的病人,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降压,其实“高”与“低”同时存在,在血压高的背后,隐藏着血压低!可能有人会问,血压低从何说起,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类患者来分析来体会“低”的地方:
第一类患者:由于患者脑部供血不足引起。患者脑部的供血不足,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脑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虽然血压高,但自觉症状反而不明显,如果单纯服用降血压的药物,血压正常了,病人反而头昏加重。治疗时寻找到引起脑部供血不足的病因,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治疗,病人的高血压就能治愈。这类病人最常见的病因是颈椎的病变,通过辨证治疗颈椎病,高血压自然就好了。
第二类患者:患者四肢外周的供血较差。外周的供血较差,身体反射性的要求心脏提供较高的血压来满足外周供血的需求,这类病人一般舒张压高,单纯服用降压药效果较差,纵然血压正常了,头舒服了,但四肢却乏力,有的甚至手足发麻。这类病人大多痰湿较重,血脂血粘度高,通过健脾化痰、活血通脉来治疗,外周血液供应好了,血压也就自然正常了。
第三类患者,下焦肝肾阴虚。肝肾阴虚,阴不函阳,肝阳上亢,出现血压高,镇肝平肝的同时补养下焦,才是治疗的根本。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高与低、虚与实永远是相对的,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本质寻求最优解,才能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才能感悟医学之法则!
我们再来看一对:“寒”与“热”!
当病人向我们说“热”、“上火”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条件反射的考虑开清热的药物,其实在“火”的背后是寒!患者体内一定有地方有寒,因为正常人体的气机会对流,寒与热之间是可以平衡的,试看经常吃冰糕、喝冷饮的人,凉物天天吃,还是叫热,吃得月经不调了,吃得下肢发凉了,胸中还是燥热。其实患者胸中躁动的热量,正是人体的阳气,如果我们能将它引到寒邪重的部位,用自身之寒来散自身之热,岂不妙哉!如何引?得明白为什么患者自身不能寒热对流,找到失调的脏腑,针对这些根本问题治疗,不是见热治热,见寒治寒。有时候活血化瘀可以治上火;有时候疏通经络就可以散寒;有时候用药外敷可以引火下行;有时候稍加意念,就可以导火运行……术的方法很多,但道是根本,是关键,一味追求术是舍本逐末!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