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lwtxt.org,抗日之我为战神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说到这里,杨震看了看多少显得有些紧张的政治部主任,笑道:“老袁,你放心没事的。这里距离牛栏岭一线的战场只有几公里,再加上牛栏岭一线我军兵力单薄,只能扼制部分要点,渗透进来一部分敌军这正常。”
“加上这一带之前是五团与老一团的主战场,肯定会有部分四十师的溃兵。就算我们周边出现小股敌军,也应该不是什么意外。不过以我对**部队的了解,四十师的溃兵在军心已散的情况之下,拿我们掉队人员撒气,倒是有可能。
“但只要我们行军队列不乱,他们是不会有胆子主动去招惹我们的。至于牛栏岭一线渗透进来的敌军,大股部队不可能。在尚未取得完全优势的情况之下,主动攻击意识并不强烈的他们,通常不会派出大部队孤军深入我们腹地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甚至可能只会是一个搜索连。”
“这么大的一片山区,我们找到他们固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隐蔽好了,不主动暴露目标,他们找到我们也不会太轻松。所以只要我们稳重一些,没有掉队人员被他们抓住彻底暴露我们的行踪,至少短时间之内是不用太过担心的。”
杨震嘴上这么说,但实际情况有没有他说的这么轻松却是只有他自己知道。军部原来驻地方向的枪声一直没有平息,甚至还有往更密集发展的趋势,很明显渗透进来的部队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否则为全军断后特务团的那个营,在已经换装了大量的自动火器,并加强了机枪和掷弹筒配置的情况之下,怎么会如此长的时间还没有解决战斗?要知道军直属特务团可是皖南部队的精华所在,也是整个皖南部队战斗力和装备最好的一个团。
相对于其他的几个从苏南调回皖南,以及新四军东进后陆续组建的团。自组建后,就一直担任军部警卫大的特务团虽没有重机枪,但仅仅轻机枪就有十四挺,而且全部都是清一水的比利时造轻机枪、汉阳造步枪以及三八式步枪。
也几乎全部都是军龄在一年以上,参加过反扫荡战斗的老兵。各级干部都是经历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老兵,实战经验极为丰富。虽然硬碰硬的正面攻防战经验略有欠缺,但山地作战却是行家里手。
此番杨震带来的一千支冲锋枪,特务团优先装备了一百余支,轻机枪也加强给了特务团五挺歪把子机枪。作为全军的断后部队,在临出发之前军里面又特别为这个营调整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兵。
一番整顿下来,这个拥有七挺轻机枪、四十余支冲锋枪的营,可谓是整个皖南军部之中,自动火器最多,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最多的一个营。这么一个装备、战斗力几乎为全军之冠的营,居然十多分钟过去了,枪声还是依旧没有减弱的趋势,这说明渗透进来的敌军不会是一个小的数目。
既然对方一个加强营都能渗透进来,那么其他方向的敌军又岂会渗透不进来?一个连渗透进来不可怕,最让杨震担心的是对方采取分批以小部队方式采取多路渗透的办法。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一个连的警卫力量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
也许是有意考验杨震的判断力和临战的指挥能力。就在政治部主任在他安抚之下,刚刚平静下来还没有两分钟。山路两侧的山梁上,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响起了不算密集,但也绝对不能用稀落来形容,中间还夹杂着手榴弹和掷弹筒爆炸的枪声。
从枪声之中,杨震清楚的听出了捷克式轻机枪点射和法式哈奇开斯一九二二式轻机枪、中正式步枪射击时候那种特有的枪声。军部警卫连只有三挺在苏南捡的比利时机枪和一挺苏式转盘机枪,没有捷克式和法式轻机枪。步枪也都是清一色的汉阳造,没有中正步枪。
这说明此时山两侧的山梁上传来捷克式轻机枪和法式轻机枪的射击声,无疑这是渗透进来的敌军。从战前有限的情报杨震知道,在自己东北方向的五十二师装备了大量的法式轻重机枪和步枪。而四十师作为中央军嫡系部队,则装备了大量的捷克式轻机枪和中正式步枪。
而且从清一色都是点射,没有连发的枪声,杨震可以清晰的判断使用机枪的肯定是老兵。虽然两侧山梁上几乎在同一时间都传来了枪声,但在听出两侧射击情况不同后,杨震的心却是微微的放松了一下。
从西侧山梁上传来的捷克式轻机枪的射击声,可以清晰的判断出只有一挺。而步枪射击声也有些显得杂乱。也就是说,西侧山梁上使用捷克式轻机枪的应该是四十师被打散的小股部队。
从枪声可以判断出,西侧山梁上的敌军虽是老兵。但此时心中应该是没有多少斗志,否则枪声不会显得如此的杂乱。而且人数不会太多,最多也就个把个排。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东侧的山梁上的枪声。
与西侧山梁上显得有些纷乱的枪声相比,东侧山梁上传来的枪声却显得整齐的多。而且除了步机枪之外,杨震还从枪声中听出了快慢机的那种轻快的点射声。很显然东侧山梁上的敌军是有备而来,而且装备也精良的多。
快速的判断完毕敌情后,杨震立即站了起来身边,对政治部主任道:“你马上回到部队中去,一定要稳住部队,绝对不能慌乱,更不能炸了营。如果有人不服从命令乱跑,影响整个军部的安危,暴露军部的位置,不要手下留情。”
简单的交待完毕政治部主任后,杨震转过头对身边的李明博道:“你去把所有团以上干部的警卫员、马夫都给我集合起来,除了给袁主任留下一名警卫员之外。包括张子雄在内,其余所有的人,由你带队马上全部都投入东边的山梁上。”
说到这里,杨震看了看多少显得有些紧张的政治部主任,笑道:“老袁,你放心没事的。这里距离牛栏岭一线的战场只有几公里,再加上牛栏岭一线我军兵力单薄,只能扼制部分要点,渗透进来一部分敌军这正常。”
“加上这一带之前是五团与老一团的主战场,肯定会有部分四十师的溃兵。就算我们周边出现小股敌军,也应该不是什么意外。不过以我对**部队的了解,四十师的溃兵在军心已散的情况之下,拿我们掉队人员撒气,倒是有可能。
“但只要我们行军队列不乱,他们是不会有胆子主动去招惹我们的。至于牛栏岭一线渗透进来的敌军,大股部队不可能。在尚未取得完全优势的情况之下,主动攻击意识并不强烈的他们,通常不会派出大部队孤军深入我们腹地的。最多只能是一个营,甚至可能只会是一个搜索连。”
“这么大的一片山区,我们找到他们固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隐蔽好了,不主动暴露目标,他们找到我们也不会太轻松。所以只要我们稳重一些,没有掉队人员被他们抓住彻底暴露我们的行踪,至少短时间之内是不用太过担心的。”
杨震嘴上这么说,但实际情况有没有他说的这么轻松却是只有他自己知道。军部原来驻地方向的枪声一直没有平息,甚至还有往更密集发展的趋势,很明显渗透进来的部队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否则为全军断后特务团的那个营,在已经换装了大量的自动火器,并加强了机枪和掷弹筒配置的情况之下,怎么会如此长的时间还没有解决战斗?要知道军直属特务团可是皖南部队的精华所在,也是整个皖南部队战斗力和装备最好的一个团。
相对于其他的几个从苏南调回皖南,以及新四军东进后陆续组建的团。自组建后,就一直担任军部警卫大的特务团虽没有重机枪,但仅仅轻机枪就有十四挺,而且全部都是清一水的比利时造轻机枪、汉阳造步枪以及三八式步枪。
也几乎全部都是军龄在一年以上,参加过反扫荡战斗的老兵。各级干部都是经历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老兵,实战经验极为丰富。虽然硬碰硬的正面攻防战经验略有欠缺,但山地作战却是行家里手。
此番杨震带来的一千支冲锋枪,特务团优先装备了一百余支,轻机枪也加强给了特务团五挺歪把子机枪。作为全军的断后部队,在临出发之前军里面又特别为这个营调整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兵。
一番整顿下来,这个拥有七挺轻机枪、四十余支冲锋枪的营,可谓是整个皖南军部之中,自动火器最多,有实战经验的老兵最多的一个营。这么一个装备、战斗力几乎为全军之冠的营,居然十多分钟过去了,枪声还是依旧没有减弱的趋势,这说明渗透进来的敌军不会是一个小的数目。
既然对方一个加强营都能渗透进来,那么其他方向的敌军又岂会渗透不进来?一个连渗透进来不可怕,最让杨震担心的是对方采取分批以小部队方式采取多路渗透的办法。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一个连的警卫力量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
也许是有意考验杨震的判断力和临战的指挥能力。就在政治部主任在他安抚之下,刚刚平静下来还没有两分钟。山路两侧的山梁上,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响起了不算密集,但也绝对不能用稀落来形容,中间还夹杂着手榴弹和掷弹筒爆炸的枪声。
从枪声之中,杨震清楚的听出了捷克式轻机枪点射和法式哈奇开斯一九二二式轻机枪、中正式步枪射击时候那种特有的枪声。军部警卫连只有三挺在苏南捡的比利时机枪和一挺苏式转盘机枪,没有捷克式和法式轻机枪。步枪也都是清一色的汉阳造,没有中正步枪。
这说明此时山两侧的山梁上传来捷克式轻机枪和法式轻机枪的射击声,无疑这是渗透进来的敌军。从战前有限的情报杨震知道,在自己东北方向的五十二师装备了大量的法式轻重机枪和步枪。而四十师作为中央军嫡系部队,则装备了大量的捷克式轻机枪和中正式步枪。
而且从清一色都是点射,没有连发的枪声,杨震可以清晰的判断使用机枪的肯定是老兵。虽然两侧山梁上几乎在同一时间都传来了枪声,但在听出两侧射击情况不同后,杨震的心却是微微的放松了一下。
从西侧山梁上传来的捷克式轻机枪的射击声,可以清晰的判断出只有一挺。而步枪射击声也有些显得杂乱。也就是说,西侧山梁上使用捷克式轻机枪的应该是四十师被打散的小股部队。
从枪声可以判断出,西侧山梁上的敌军虽是老兵。但此时心中应该是没有多少斗志,否则枪声不会显得如此的杂乱。而且人数不会太多,最多也就个把个排。真正引起他注意的是东侧的山梁上的枪声。
与西侧山梁上显得有些纷乱的枪声相比,东侧山梁上传来的枪声却显得整齐的多。而且除了步机枪之外,杨震还从枪声中听出了快慢机的那种轻快的点射声。很显然东侧山梁上的敌军是有备而来,而且装备也精良的多。
快速的判断完毕敌情后,杨震立即站了起来身边,对政治部主任道:“你马上回到部队中去,一定要稳住部队,绝对不能慌乱,更不能炸了营。如果有人不服从命令乱跑,影响整个军部的安危,暴露军部的位置,不要手下留情。”
简单的交待完毕政治部主任后,杨震转过头对身边的李明博道:“你去把所有团以上干部的警卫员、马夫都给我集合起来,除了给袁主任留下一名警卫员之外。包括张子雄在内,其余所有的人,由你带队马上全部都投入东边的山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