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刺客本心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天清晨,众人收拾妥当,在于府门口集合,无心见于谦牵过来三匹骏马,诧异道:“于大人,此去路途遥远,你们不打算搭乘马车吗?”
于谦摇头道:“还是骑马快些,轻装便行,我已经迫不及待要见到一闻兄了。况且我任职于兵部,虽然是个文官,却更喜欢骑马的自在。”
无心问道:“那于沁小姐呢?”
于谦答道:“不用为小女担心,她虽是女儿身,却自幼爱好习武,这点旅途她应付得过来。”
于沁这时有些不爽,说道:“哼,你是在小瞧我吗?”
无心知道犯了于沁的怒,只好赔笑道:“女侠英气袭人,小生可不敢小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出发吧,路上若有耽待之处还望见谅。”
于谦笑道:“无妨,少侠无需顾虑我们。”无心点头称是,当即翻身上马,带领二人往东而去。
三人连着在路上奔波了几日,由于着急赶路,除了每到一处城镇换马歇息之外,并不多话。这一天将到凤阳府怀Y县,无心在前方带路,并未走入城的道路,而是把于谦二人引到一条小道上,这条小道直通淮河之边。这时无心停马问道:“大人,我们要换走水路了,不知可有不便?”
于谦答道:“没有,一切听从少侠安排。”
无心当即把马匹卖了换钱,在河边雇了个船家,三人登船之后,起篙解缆,顺流东下。于谦眼见坐船顺风顺水,行驶甚速,想到即将见到旧友一闻山人,心中思潮起伏,走到船头,观赏风景。看了一会,忽听得女儿的声音在耳畔问道:“爹,你说这淮河之水为何这般汹涌浑浊?”
于谦答道:“潋潋艳艳天尽头,只见孤帆不见舟。这淮河传说是大禹治水之处,大禹导淮入海,保四方太平,造就不朽神话。如今久不治理,却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难治之河,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河水当然浑浊不清、波涛汹涌了。河流尚且如此,更不论国家了。”
于沁知道父亲又在担忧国计民生了,遂顽皮地吐了吐舌头,说道:“既然河水又一次泛滥了,那爹就重新当一次大禹呗。”
于谦严肃道:“胡闹,大禹是先贤,怎么能拿我跟他比较呢。”
两人正说话间,船只突然拐头驶进淮河旁边一条支流,开阔的河岸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起伏的山峦,水流不再像刚才那样湍急,变得平缓起来,越往深处走,河水越清澈。船只顺着河流九转八弯后,进入一个山谷之中,但见此处风和日丽,山明水秀,鸢飞鱼跃,翠绿欲滴,好一片春江水暖的祥和静谧景象。
两岸风景秀美,猿声不断,一路下来,船头两人不由得看沉醉了,都忘了说话。一直在船尾和艄公待一起的无心微微一笑,扬声道:“于大人,我们准备到了。”
于沁从陶醉中清醒,感叹道:“哇,好幽美的山谷呀,这就是你平时生活的地方么?”
见无心答是,于沁则道:“倒叫我有点羡慕你了。”
于谦接着于沁的话说道:“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这幽筠谷果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啊,一闻兄隐居于此,怪不得始终不肯入世,任谁见了此番美景,都会想着待在这里悠闲度日的吧。”
不久,众人看到不远处临河的一座山峦脚下,错落有致的建有许多房屋,无心指着那里说道:“于大人,前面就是安歌书院所在。”
于谦和于沁放眼望去,见到有几十户民居沿河而建,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这里的民居规模不像一般的村落,虽然不是琼楼玉宇,但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却是一个不少,依山傍水,交相辉映。无心解释道:“这里面有不少是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因为各不相同的苦衷归隐于世,又感召于师父的才学,所以聚居于此。他们都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的人,没少花功夫在砖石之上,修修建建的,竟也成了不小的规模,令这里热闹不少。”
于谦点头称是,待行船走得近些,可以看到许多渔樵耕读在劳作,突然他看到岸边的码头上有一个身影,辨认之后仰天大笑道:“哈哈,岸边站着的不就是一闻兄么?”
无心也看到了那个身影,瞧见果然是师父不错,便高兴地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师父”,原来师父早已接到他的飞鸽传信,早早来到岸边等候。等船靠岸,艄公把船停稳,一闻山人来到船边扶于谦等人下船,事后拱手道:“于兄,一闻在此恭候多时,你可算来了。”
于谦看见一闻山人脸色红润,气色上佳,除了眼角多出几道皱纹,与十多年前相比容貌几乎没有变化,便调侃他道:“哈哈,一闻兄,你挑的一手好地方啊,瞧你养居于此,十多年没见了,英姿不减当年啊。”
一闻山人笑道:“于兄不也一样么,鬓毛未衰,乡音不改,愈加可靠了。”
不知为什么,只是初见故人,于谦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惬意,不禁感慨良多,他说道:“一闻兄,看见你尤忆当年啊,那时我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历游名山大川,评点社稷江山,好不痛快!”
一闻山人则淡淡地道:“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一闻山人简短几句话,却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力量,于谦怀念过去的激荡之情一下子就没了,他豪气地说道:“好!不愧是一闻山人,总是看着前方,这几句话也是你创办安歌书院的初衷吧?那书院办得如何?快带我去瞧瞧。”
一闻山人摇扇往山上一指,说道:“于兄请。”众人便在一闻山人的带领下,穿过山脚的村落,往山上而去。
安歌书院建在半山腰,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山墻起伏,飞檐翘角,与宁静幽美的山水悠然合一,相得益彰,颇有“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美。
走进安歌书院,里面有讲堂、斋舍、书楼、祠堂在内,外部清水山墻,灰白相间;内部清水构架,装修简洁。远观有势,近看有质。既无官式画栋雕梁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衬之以打扫院落的书童,给人一种自然淡雅的感受。
一闻山人把众人引至安歌书院最后面的御书楼,此处位置最高,也是书院惟一的三层楼阁建筑,站在三楼之上,远近景色尽收眼底。一闻山人请于谦和于沁在楼阁的茶位上坐下,吩咐无心端来茶水。茶到之后,于谦端起来品了一口,但觉清淡有味,齿留余香,令人神清气爽,不禁赞道:“好茶。”
一闻山人也趁热轻吮—小口,他放下茶杯问道:“于兄,知道我此次邀你前来,所为何事?”
于沁此时正和无心小声说着话,知道父亲要和一闻山人谈论正事了,马上闭口静听。
于谦缓缓道:“一闻兄此次邀我前来必为国是。”
一闻山人道:“于兄说说看。”
于谦忽然正色道:“自先帝去世后,正统皇帝九岁登基,因其年幼,尚不能主事,所以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太皇太后一起主持朝政,太皇太后垂拱而治,三杨忠心秉政,朝局一时得以稳固。奈何小皇帝长大后宠信小时候陪读陪伺的太监王振,甚至让其出任了司礼监掌印大太监。谁知这个王振狼子野心,不报皇恩,广结党羽,控制朝臣,三番两次干预朝政,意欲攫取朝权。太皇太后贤明有德,三杨德高望重,他们在位时王振还不敢过于放肆,可惜随着太皇太后驾崩,三杨在朝政上相继去位,朝廷之中便没有人能管治王振了。如今王振擅权,党同伐异,败坏朝纲,大耍淫威,世风日下,我大明朝已到了危难关头。”
一闻山人点头道:“于兄所说的没错,其实今天之困局,全是由三杨造成的,在我看来,他们不过虚有其名。”
于谦诧异道:“哦?一闻兄此话怎讲?”
一闻山人道:“三杨昔为台阁重臣,正统继位后又加大学士衔辅政,虽然他们在任辅臣期间,能够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关注民生,但也只能说是各尽其职。我认为他们之过有三:其一,三杨历经四朝,虽然没有结党,但他们长期主持朝政,实际已是垄断朝权,形成了一个权势的小圈子,他们三人心气高傲,容不得他人进入他们的小圈子。长期以往,未能汲汲畜养人才,京官之中除了他们三人,再无其他能人,等到他们年事已高,才想到把正直有才干的人引入内阁,培植外臣势力,可惜为时已晚,新内阁无力,致使权归阉竖。其二,三杨辅政作风和手法一向软弱圆滑,为政不能处以公心,正统初政时王振乱政已渐昭彰,三杨不但未对其有任何抗争,反而多承奉容悦之态,这才助长了王振的气焰,造成今日之局面。其三,民间说‘西杨’杨士奇有相才,‘东杨’杨荣有相业,‘南杨’杨溥有相度,合在一起就是贤相三杨。在我看来,不过是西杨无相业、东杨无相度、南杨无相才罢了。”
>
第二天清晨,众人收拾妥当,在于府门口集合,无心见于谦牵过来三匹骏马,诧异道:“于大人,此去路途遥远,你们不打算搭乘马车吗?”
于谦摇头道:“还是骑马快些,轻装便行,我已经迫不及待要见到一闻兄了。况且我任职于兵部,虽然是个文官,却更喜欢骑马的自在。”
无心问道:“那于沁小姐呢?”
于谦答道:“不用为小女担心,她虽是女儿身,却自幼爱好习武,这点旅途她应付得过来。”
于沁这时有些不爽,说道:“哼,你是在小瞧我吗?”
无心知道犯了于沁的怒,只好赔笑道:“女侠英气袭人,小生可不敢小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出发吧,路上若有耽待之处还望见谅。”
于谦笑道:“无妨,少侠无需顾虑我们。”无心点头称是,当即翻身上马,带领二人往东而去。
三人连着在路上奔波了几日,由于着急赶路,除了每到一处城镇换马歇息之外,并不多话。这一天将到凤阳府怀Y县,无心在前方带路,并未走入城的道路,而是把于谦二人引到一条小道上,这条小道直通淮河之边。这时无心停马问道:“大人,我们要换走水路了,不知可有不便?”
于谦答道:“没有,一切听从少侠安排。”
无心当即把马匹卖了换钱,在河边雇了个船家,三人登船之后,起篙解缆,顺流东下。于谦眼见坐船顺风顺水,行驶甚速,想到即将见到旧友一闻山人,心中思潮起伏,走到船头,观赏风景。看了一会,忽听得女儿的声音在耳畔问道:“爹,你说这淮河之水为何这般汹涌浑浊?”
于谦答道:“潋潋艳艳天尽头,只见孤帆不见舟。这淮河传说是大禹治水之处,大禹导淮入海,保四方太平,造就不朽神话。如今久不治理,却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难治之河,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河水当然浑浊不清、波涛汹涌了。河流尚且如此,更不论国家了。”
于沁知道父亲又在担忧国计民生了,遂顽皮地吐了吐舌头,说道:“既然河水又一次泛滥了,那爹就重新当一次大禹呗。”
于谦严肃道:“胡闹,大禹是先贤,怎么能拿我跟他比较呢。”
两人正说话间,船只突然拐头驶进淮河旁边一条支流,开阔的河岸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起伏的山峦,水流不再像刚才那样湍急,变得平缓起来,越往深处走,河水越清澈。船只顺着河流九转八弯后,进入一个山谷之中,但见此处风和日丽,山明水秀,鸢飞鱼跃,翠绿欲滴,好一片春江水暖的祥和静谧景象。
两岸风景秀美,猿声不断,一路下来,船头两人不由得看沉醉了,都忘了说话。一直在船尾和艄公待一起的无心微微一笑,扬声道:“于大人,我们准备到了。”
于沁从陶醉中清醒,感叹道:“哇,好幽美的山谷呀,这就是你平时生活的地方么?”
见无心答是,于沁则道:“倒叫我有点羡慕你了。”
于谦接着于沁的话说道:“悠悠白云里,独住青山客。这幽筠谷果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啊,一闻兄隐居于此,怪不得始终不肯入世,任谁见了此番美景,都会想着待在这里悠闲度日的吧。”
不久,众人看到不远处临河的一座山峦脚下,错落有致的建有许多房屋,无心指着那里说道:“于大人,前面就是安歌书院所在。”
于谦和于沁放眼望去,见到有几十户民居沿河而建,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这里的民居规模不像一般的村落,虽然不是琼楼玉宇,但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却是一个不少,依山傍水,交相辉映。无心解释道:“这里面有不少是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因为各不相同的苦衷归隐于世,又感召于师父的才学,所以聚居于此。他们都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的人,没少花功夫在砖石之上,修修建建的,竟也成了不小的规模,令这里热闹不少。”
于谦点头称是,待行船走得近些,可以看到许多渔樵耕读在劳作,突然他看到岸边的码头上有一个身影,辨认之后仰天大笑道:“哈哈,岸边站着的不就是一闻兄么?”
无心也看到了那个身影,瞧见果然是师父不错,便高兴地扯着嗓子喊了一声“师父”,原来师父早已接到他的飞鸽传信,早早来到岸边等候。等船靠岸,艄公把船停稳,一闻山人来到船边扶于谦等人下船,事后拱手道:“于兄,一闻在此恭候多时,你可算来了。”
于谦看见一闻山人脸色红润,气色上佳,除了眼角多出几道皱纹,与十多年前相比容貌几乎没有变化,便调侃他道:“哈哈,一闻兄,你挑的一手好地方啊,瞧你养居于此,十多年没见了,英姿不减当年啊。”
一闻山人笑道:“于兄不也一样么,鬓毛未衰,乡音不改,愈加可靠了。”
不知为什么,只是初见故人,于谦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惬意,不禁感慨良多,他说道:“一闻兄,看见你尤忆当年啊,那时我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历游名山大川,评点社稷江山,好不痛快!”
一闻山人则淡淡地道:“时光如水,生命如歌,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一闻山人简短几句话,却有拨开云雾见天日的力量,于谦怀念过去的激荡之情一下子就没了,他豪气地说道:“好!不愧是一闻山人,总是看着前方,这几句话也是你创办安歌书院的初衷吧?那书院办得如何?快带我去瞧瞧。”
一闻山人摇扇往山上一指,说道:“于兄请。”众人便在一闻山人的带领下,穿过山脚的村落,往山上而去。
安歌书院建在半山腰,依山而建,前卑后高,层层叠进,错落有致;加以庭院绿化,林木遮掩,以及亭阁点缀,山墻起伏,飞檐翘角,与宁静幽美的山水悠然合一,相得益彰,颇有“骨色相和,神彩互发”之美。
走进安歌书院,里面有讲堂、斋舍、书楼、祠堂在内,外部清水山墻,灰白相间;内部清水构架,装修简洁。远观有势,近看有质。既无官式画栋雕梁之华,也少民间堆塑造作之俗,衬之以打扫院落的书童,给人一种自然淡雅的感受。
一闻山人把众人引至安歌书院最后面的御书楼,此处位置最高,也是书院惟一的三层楼阁建筑,站在三楼之上,远近景色尽收眼底。一闻山人请于谦和于沁在楼阁的茶位上坐下,吩咐无心端来茶水。茶到之后,于谦端起来品了一口,但觉清淡有味,齿留余香,令人神清气爽,不禁赞道:“好茶。”
一闻山人也趁热轻吮—小口,他放下茶杯问道:“于兄,知道我此次邀你前来,所为何事?”
于沁此时正和无心小声说着话,知道父亲要和一闻山人谈论正事了,马上闭口静听。
于谦缓缓道:“一闻兄此次邀我前来必为国是。”
一闻山人道:“于兄说说看。”
于谦忽然正色道:“自先帝去世后,正统皇帝九岁登基,因其年幼,尚不能主事,所以由‘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和太皇太后一起主持朝政,太皇太后垂拱而治,三杨忠心秉政,朝局一时得以稳固。奈何小皇帝长大后宠信小时候陪读陪伺的太监王振,甚至让其出任了司礼监掌印大太监。谁知这个王振狼子野心,不报皇恩,广结党羽,控制朝臣,三番两次干预朝政,意欲攫取朝权。太皇太后贤明有德,三杨德高望重,他们在位时王振还不敢过于放肆,可惜随着太皇太后驾崩,三杨在朝政上相继去位,朝廷之中便没有人能管治王振了。如今王振擅权,党同伐异,败坏朝纲,大耍淫威,世风日下,我大明朝已到了危难关头。”
一闻山人点头道:“于兄所说的没错,其实今天之困局,全是由三杨造成的,在我看来,他们不过虚有其名。”
于谦诧异道:“哦?一闻兄此话怎讲?”
一闻山人道:“三杨昔为台阁重臣,正统继位后又加大学士衔辅政,虽然他们在任辅臣期间,能够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关注民生,但也只能说是各尽其职。我认为他们之过有三:其一,三杨历经四朝,虽然没有结党,但他们长期主持朝政,实际已是垄断朝权,形成了一个权势的小圈子,他们三人心气高傲,容不得他人进入他们的小圈子。长期以往,未能汲汲畜养人才,京官之中除了他们三人,再无其他能人,等到他们年事已高,才想到把正直有才干的人引入内阁,培植外臣势力,可惜为时已晚,新内阁无力,致使权归阉竖。其二,三杨辅政作风和手法一向软弱圆滑,为政不能处以公心,正统初政时王振乱政已渐昭彰,三杨不但未对其有任何抗争,反而多承奉容悦之态,这才助长了王振的气焰,造成今日之局面。其三,民间说‘西杨’杨士奇有相才,‘东杨’杨荣有相业,‘南杨’杨溥有相度,合在一起就是贤相三杨。在我看来,不过是西杨无相业、东杨无相度、南杨无相才罢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