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lwtxt.org,装绅弄鬼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着于祖佳和老王他们把游以默放入搭好的担架。
我不由得感到一阵头晕。
这时,一直在我体内没开腔的守望禅师说话了:“你的生物磁场很黯淡了,赶快吃点东西,否则你负担不起两个阴神了。”
刚才因为意外变故,他们其实都没吃东西,听了这话,都感到很虚弱。
我突然灵感一来,说:"哇!老和尚,你能进游以默身体内,控制小默姐的身体吗?不是你们都有救啦?”
“这……"守望禅师似乎在思考。”这行吗?"于祖佳问。”应该行哪!"我说:"我原来就是守望禅师控制着我的身体,微操作得还不错……到时有可能,把伤口治好,大家还可以招回小默姐的自我意识。”他们感兴趣起来,似乎又有了精神。
"不要!"于祖佳果断制止了。
他实在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友成为夺舍者,而且还是说男人话的夺舍者。
他们望了他一眼,也都理解了、默认了。
守望禅师等了一会见没人说话,有点遗憾说:"其实对夺舍者,大家了解很不够,我还想借此机会多研究一下哪。”
“算了哪!"老王说:"赶紧收敛了他们去吃东西哪!"他们绑了牛金牛,简单的清理现场,然后一起回山洞找东西吃。
山洞里结构有些变化,他们虽然都注意到了,但是饥饿的力量很强大,他们还是一门心思找能吃饭的那个地方。
似乎多拐了几个弯,他们才找到一个护林员小木屋。
他们在守望禅师指挥下,把土锅土灶使用起来,终于做熟了混合着玉米的糙米饭,没有任何菜,他们还是狠很吃了几大碗。<>
恢复了力气,老王开玩笑说:"玉米混合大米,有菜有饭,好象比蛋炒饭还好吃。”派出所长点头。
突然他觉得有点不对,刚要说,就觉得视线模糊,缓缓倒了下去。
我勉强说了声"不好!“也和老王倒了下去。最后的念头是……灵明性体居然也会中毒!
于祖佳因为有伤在身,吃得少一些。
看到我们的情况知道着了道,转头四处观看,但也渐渐不支……恍惚中,他看见一个女人的身影走过来,解开了牛金牛。
李医生正在读莫教授原来的一些论文稿……从于祖佳他们失踪后,由老马和他接触,他的一些想法越来越让石苓人感兴趣……所以石苓人同意了他调看已经被封的手稿。
这天,他看到一段兴致很高,以至于半夜都还在研究。
手稿摘选: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代先民初始时期的大事也就是巫术和打仗两样,方士都是当时的精英分子,如果哪位巫术玩得纯熟,而且打仗勇猛,众人肯定会推举他做人皇。
所以后人追忆尧舜禹的光辉形象时,说他们"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意思就是说这些古神血脉的方士们都是智商极高的,而且有千里眼、顺风耳,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吉凶。
最早的职业方士其实就是咱们那些最早的有名有姓的老祖宗。
甚至黄帝、蚩尤,都是把巫术练到顶级的方士。
在黄帝蚩尤大战中,蚩尤作法请神下雨,黄帝则驱动旱神、请来九天玄女止雨。
蚩尤斗法失败,于是被杀。<>
这是典型的方士斗法!确实惊天地,泣鬼神。
更重要的是,这一仗决定了大家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而不是"蚩尤子孙。所以,"传说时代"是方士的黄金时代。
到了商代,国王治政活动越来越重要,直接君权神授,方士那套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就不太灵光了。
国王把文教事务就分别交给手下人去打理,分工也越来越细:有了专门整理巫术档案的"史,“有了专门负责祷告的"祝“,有了专门负责接引神力,整治平乱的"尸”,真正原始意义上的方士,只负责跳舞求雨。
更惨的是,当时盛行"暴巫"……天旱时把方士放在烈日炎炎下曝晒来感天动地求得雨水。
做方士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失败中的失败。
不甘心的方士们做了一次反击,产生了汉武盛世前期。
没错,虽然儒门烧冷灶,但汉武帝能够以少年天子夺取旁落大权,是因为全国大大小小的方士几乎都站在刘彻一边,并且异口同声说:天命所归在刘彻这边……这样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是汉武帝执掌大权后,虽然建立了封禅等制度,但身为上位者他似乎很清楚:所谓禅让,这不过是作作样子糊弄老百姓玩的。还是要兵强马壮为天子,因此引入了儒家的董仲舒,以天人三策获得君权神授。
方士的实际地位并没有多大提高。
典型的案例是霍光辅政时期,不少方士的话包括在朝中为官的重臣或者扶鸾,都被当作了耳旁风。武帝临终前,将昭帝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受命帮助霍光辅佐昭帝。昭帝即位期间,一直由大将军霍光处理朝政。最奇怪的是: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名方士似乎绝迹了……就是在汉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乱大清洗后,都常能看到安期生等一些名方士若隐若现的身影,还时时影响着时代,但是汉昭帝时代反而没有这类大宗师级的人物。<>
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宠幸钩弋夫人前,广陵王刘胥跟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同时被立,长大之后,刘胥力大无穷,力能扛鼎。这样的人才要是放到战场上,那肯定会出人头地,深得武帝赏识,此时汉朝正对外用兵,但是即使戾太子、刘闳死去,燕王刘旦惹火武帝被废,武帝还是没有立刘胥为太子。
昭帝幼年即位后,刘胥见昭帝年少,没有儿子,于是觊觎皇位。他没有像燕王那样激进,而是采用了一种比较隐晦的方法——派人去请了一个女巫叫李女须的,让她去巫山请神诅咒。昭帝真的驾崩了,刘胥立刻对李女须佩服得五体投地,相信依靠巫师的力量,自己就能登基为帝。后来霍光跟大臣们在考虑皇帝的人选时,也曾经想过刘胥,但最终他们选择了昌邑王刘贺。……一个浮滑子弟,自然比根正苗红、勇武无双的广陵王好控制。
既然以前已经有了经验,刘胥这次自然故伎重演,继续让李女须诅咒。二十七天之后,刘贺因为企图对抗霍光一党被废为海昏侯,刘胥更高兴了,视女巫为神明。多次赏给她财物。宣帝即位后,刘胥让女巫继续诅咒,可惜这次宣帝刘病己得了天命,活了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要驾崩的意思。八年后,还立儿子刘奭为太子。这下刘胥绝望了,说:“看来这天下到底不是我的。”停止了诅咒。后来诅咒的事情败露,刘胥慌了神,药死了女巫跟二十多个宫女。那个李女须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最终把自己给诅咒死了。刘胥然后也上吊而死。此时此刻,曾经参与国家大事的司巫及男巫、巫女已有沦为私人武力的趋势。
不过,民间方士开始活跃起来……虽然难以对天下大势产生什么影响力,但至少出了不少个人名气很大的名方士。不过战斗力只有五,反而偏重于解释所谓的“谶纬”。
谶,许慎《说文解字言部》云:“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1《东汉书张衡传》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2《辞海》曰:“谶,预言,预兆,如符谶。”‘3总之,所谓谶,便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们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而出现。所谓谶纬,按照科学解释,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玄学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王朝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上位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谶纬之学,是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玄学。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谶书是占验书,简单地说,就是神的预言,当然方士们无法言出法随,主要预言国家大事,以及对经书的神秘解释。
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最古的谶书是《河图》﹑《洛书》。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史记》中也载有《秦谶》。汉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纬”即纬书,《说文解字》云:“纬,织横丝也。”‘《释名释典艺》云:“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许多人认为这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纬书的内容萌芽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继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阴阳》﹐但到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当时《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术”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推崇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七经纬》又与《论语谶》﹑《河图》﹑《洛书》等合称为“谶纬”﹐共有八十一篇:《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说自出于黄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别有《河图》和《洛书》三十篇,说自初起至孔子九位“圣人”增演的┗褂小镀呔场啡4送猢o另有《尚书中候》﹑《洛罪极》﹑《五行传》﹑《诗推度灾》﹑《汜历枢》﹑《含神务》﹑《孝经勾命诀》﹑《援神契》﹑《杂谶》等书。汉末王莽篡汉﹐郗萌又集图纬谶杂占五十篇﹐为《春秋灾异》。
这些‘由经典所衍生出的意义,是方士化的儒生被河图洛书所影响,伪托孔子以神学推崇观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书总的宗旨属于阴阳五行体系﹐其中虽包含一部分有用的天文﹑历法﹑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有些方士借助谶纬预测人的生死寿夭、地方的战争胜败,简直是一碟小菜,有时准确程度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但绝大部分方士解读的内容荒诞不经﹐可以穿凿附会地作几种不同的解释﹐并可任意证实其中一种是“正确”的﹐甚至那些五毛党想方设法为改朝易代制造根据。譬如西周灭亡前有人预言: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春秋时虢国灭亡前有人预言:火中成军,虢公其奔,晋国中兴前有人预言:后十四年,晋亦不昌,吴国灭亡前有人预言:吴王出游观太湖,战国时赵国灭亡前有人预言:赵为号,秦为笑,秦始皇时,有人在石头上刻字,一句“亡秦者胡也”,搞得始皇帝龙心不悦,对胡人大开杀戒,以扶苏蒙恬驱逐匈奴,却被胡亥夺取天下。秦朝灭亡的预言除了亡秦者胡也,还有:阿房阿房,亡始皇,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事,靠的就是谶纬。吴广装成狐狸在草丛里喊“大楚兴,陈胜王”,揭竿而起。西楚霸王的预言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更有楚人得势的预言:东南有天子气,大汉兴起的预言是:宝文出,刘季握,西汉灭亡的预言是:三七末世!
中国古人很喜欢讨论治政成败的经验教训,从《尚书》开始,一直做到登峰造极的《资治通鉴》。讲得比较精到的,还要数《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指军队、战争,枪杆子里面出朝廷,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祀指祭祀,通过教门把大家的宗旨控制起来,就是狠抓意识形态。有了这两样,搞治政基本上就成功了。所以人们总喜欢用这两条标准来评判一个王朝的得失。比如,秦朝就是反面典型,他们光顾着抓枪杆子,忽视了意识形态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结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才几十年光景,无限江山就被人家夺了去。秦朝的教训实在深刻,所以从西汉的刘邦开始,官家就比较自觉地做意识形态的文章了。西汉时,谶纬还属于民间的产物,皇帝们并没有主动宣传、开发,只是由于谶纬“先知先觉”的特点,大家喜欢用它来预言国家的治政走向。逐渐地,一些好为帝王师的民间先贤,就开始拿谶纬跟皇帝说事了。汉昭帝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出现稀奇古怪的现象,比如枯死倒地的树又再次立起来继续生长,有虫子吃树叶吃成五个字:“公孙病己立。”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位姓公孙的是什么人。眭弘于是上书昭帝:“董仲舒说了,做皇帝也要讲究天命的,没天命的人,就算继承皇位,也是坐不稳的。现在到处是神奇的景象,看样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您的位置虽然是合法继承的,但根据异象的显示,看起来也该交给别人了。建议您号令天下,寻找一个适合代替您的人,把皇位让给他,您呢,就找块小地方养老,不是很好吗?”。当时昭帝年幼,主持政务的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一听,这还了得,杀头。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眭弘被杀,而是他的动机不明——除了公孙……皇曾孙刘病己,谁敢叫皇帝退位!至于霍光这人,沙发过短,面对谶纬的势力,也不懂好好利用,只知道一味使蛮力。后来的上位者就聪明多了。你民间不是报忧吗?咱皇家就报喜。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本来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东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王朝舆论及王朝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王朝情况的立体画卷。
而在一代代大汉天子的暗示下,各地纷纷上报祥瑞出现,什么凤凰、麒麟、嘉禾……遍地开花,展开了一场与百姓争夺意识形态控制权的斗争。但是,这些祥瑞太过老土,说服力远不及谶纬那样生动形象,而且光靠意识形态是吃不饱饭的,汉成帝绝后的预言是:燕飞来,啄皇孙,在外戚当道之时,刘向曾经上书汉成帝,说:“您有自己的祖宗,却把国家交给外人,自己做奴隶,即使您自己不在乎,将来祖宗们怎么办?”似乎是有某种深藏血脉诅咒,西汉朝廷还是一天一天地腐烂下去。这时,一位懂得利用谶纬的天才出现了,他就是王莽。
王莽虽然是外戚,但也曾经孤苦伶仃,接近下层的生活经历使他很了解谶纬的作用。篡位前夕,他是“假皇帝”,为了做真皇帝,就利用谶纬大造舆论,开始制造符命。大臣刘京上书说:“齐郡有个小亭长,有... -->>
看着于祖佳和老王他们把游以默放入搭好的担架。
我不由得感到一阵头晕。
这时,一直在我体内没开腔的守望禅师说话了:“你的生物磁场很黯淡了,赶快吃点东西,否则你负担不起两个阴神了。”
刚才因为意外变故,他们其实都没吃东西,听了这话,都感到很虚弱。
我突然灵感一来,说:"哇!老和尚,你能进游以默身体内,控制小默姐的身体吗?不是你们都有救啦?”
“这……"守望禅师似乎在思考。”这行吗?"于祖佳问。”应该行哪!"我说:"我原来就是守望禅师控制着我的身体,微操作得还不错……到时有可能,把伤口治好,大家还可以招回小默姐的自我意识。”他们感兴趣起来,似乎又有了精神。
"不要!"于祖佳果断制止了。
他实在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友成为夺舍者,而且还是说男人话的夺舍者。
他们望了他一眼,也都理解了、默认了。
守望禅师等了一会见没人说话,有点遗憾说:"其实对夺舍者,大家了解很不够,我还想借此机会多研究一下哪。”
“算了哪!"老王说:"赶紧收敛了他们去吃东西哪!"他们绑了牛金牛,简单的清理现场,然后一起回山洞找东西吃。
山洞里结构有些变化,他们虽然都注意到了,但是饥饿的力量很强大,他们还是一门心思找能吃饭的那个地方。
似乎多拐了几个弯,他们才找到一个护林员小木屋。
他们在守望禅师指挥下,把土锅土灶使用起来,终于做熟了混合着玉米的糙米饭,没有任何菜,他们还是狠很吃了几大碗。<>
恢复了力气,老王开玩笑说:"玉米混合大米,有菜有饭,好象比蛋炒饭还好吃。”派出所长点头。
突然他觉得有点不对,刚要说,就觉得视线模糊,缓缓倒了下去。
我勉强说了声"不好!“也和老王倒了下去。最后的念头是……灵明性体居然也会中毒!
于祖佳因为有伤在身,吃得少一些。
看到我们的情况知道着了道,转头四处观看,但也渐渐不支……恍惚中,他看见一个女人的身影走过来,解开了牛金牛。
李医生正在读莫教授原来的一些论文稿……从于祖佳他们失踪后,由老马和他接触,他的一些想法越来越让石苓人感兴趣……所以石苓人同意了他调看已经被封的手稿。
这天,他看到一段兴致很高,以至于半夜都还在研究。
手稿摘选: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三代先民初始时期的大事也就是巫术和打仗两样,方士都是当时的精英分子,如果哪位巫术玩得纯熟,而且打仗勇猛,众人肯定会推举他做人皇。
所以后人追忆尧舜禹的光辉形象时,说他们"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意思就是说这些古神血脉的方士们都是智商极高的,而且有千里眼、顺风耳,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吉凶。
最早的职业方士其实就是咱们那些最早的有名有姓的老祖宗。
甚至黄帝、蚩尤,都是把巫术练到顶级的方士。
在黄帝蚩尤大战中,蚩尤作法请神下雨,黄帝则驱动旱神、请来九天玄女止雨。
蚩尤斗法失败,于是被杀。<>
这是典型的方士斗法!确实惊天地,泣鬼神。
更重要的是,这一仗决定了大家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而不是"蚩尤子孙。所以,"传说时代"是方士的黄金时代。
到了商代,国王治政活动越来越重要,直接君权神授,方士那套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就不太灵光了。
国王把文教事务就分别交给手下人去打理,分工也越来越细:有了专门整理巫术档案的"史,“有了专门负责祷告的"祝“,有了专门负责接引神力,整治平乱的"尸”,真正原始意义上的方士,只负责跳舞求雨。
更惨的是,当时盛行"暴巫"……天旱时把方士放在烈日炎炎下曝晒来感天动地求得雨水。
做方士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失败中的失败。
不甘心的方士们做了一次反击,产生了汉武盛世前期。
没错,虽然儒门烧冷灶,但汉武帝能够以少年天子夺取旁落大权,是因为全国大大小小的方士几乎都站在刘彻一边,并且异口同声说:天命所归在刘彻这边……这样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是汉武帝执掌大权后,虽然建立了封禅等制度,但身为上位者他似乎很清楚:所谓禅让,这不过是作作样子糊弄老百姓玩的。还是要兵强马壮为天子,因此引入了儒家的董仲舒,以天人三策获得君权神授。
方士的实际地位并没有多大提高。
典型的案例是霍光辅政时期,不少方士的话包括在朝中为官的重臣或者扶鸾,都被当作了耳旁风。武帝临终前,将昭帝托付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受命帮助霍光辅佐昭帝。昭帝即位期间,一直由大将军霍光处理朝政。最奇怪的是: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名方士似乎绝迹了……就是在汉武帝晚年因为巫蛊之乱大清洗后,都常能看到安期生等一些名方士若隐若现的身影,还时时影响着时代,但是汉昭帝时代反而没有这类大宗师级的人物。<>
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宠幸钩弋夫人前,广陵王刘胥跟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同时被立,长大之后,刘胥力大无穷,力能扛鼎。这样的人才要是放到战场上,那肯定会出人头地,深得武帝赏识,此时汉朝正对外用兵,但是即使戾太子、刘闳死去,燕王刘旦惹火武帝被废,武帝还是没有立刘胥为太子。
昭帝幼年即位后,刘胥见昭帝年少,没有儿子,于是觊觎皇位。他没有像燕王那样激进,而是采用了一种比较隐晦的方法——派人去请了一个女巫叫李女须的,让她去巫山请神诅咒。昭帝真的驾崩了,刘胥立刻对李女须佩服得五体投地,相信依靠巫师的力量,自己就能登基为帝。后来霍光跟大臣们在考虑皇帝的人选时,也曾经想过刘胥,但最终他们选择了昌邑王刘贺。……一个浮滑子弟,自然比根正苗红、勇武无双的广陵王好控制。
既然以前已经有了经验,刘胥这次自然故伎重演,继续让李女须诅咒。二十七天之后,刘贺因为企图对抗霍光一党被废为海昏侯,刘胥更高兴了,视女巫为神明。多次赏给她财物。宣帝即位后,刘胥让女巫继续诅咒,可惜这次宣帝刘病己得了天命,活了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要驾崩的意思。八年后,还立儿子刘奭为太子。这下刘胥绝望了,说:“看来这天下到底不是我的。”停止了诅咒。后来诅咒的事情败露,刘胥慌了神,药死了女巫跟二十多个宫女。那个李女须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最终把自己给诅咒死了。刘胥然后也上吊而死。此时此刻,曾经参与国家大事的司巫及男巫、巫女已有沦为私人武力的趋势。
不过,民间方士开始活跃起来……虽然难以对天下大势产生什么影响力,但至少出了不少个人名气很大的名方士。不过战斗力只有五,反而偏重于解释所谓的“谶纬”。
谶,许慎《说文解字言部》云:“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1《东汉书张衡传》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2《辞海》曰:“谶,预言,预兆,如符谶。”‘3总之,所谓谶,便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们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而出现。所谓谶纬,按照科学解释,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玄学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王朝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上位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谶纬之学,是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玄学。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谶书是占验书,简单地说,就是神的预言,当然方士们无法言出法随,主要预言国家大事,以及对经书的神秘解释。
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最古的谶书是《河图》﹑《洛书》。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史记》中也载有《秦谶》。汉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纬”即纬书,《说文解字》云:“纬,织横丝也。”‘《释名释典艺》云:“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许多人认为这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纬书的内容萌芽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继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阴阳》﹐但到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当时《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术”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推崇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七经纬》又与《论语谶》﹑《河图》﹑《洛书》等合称为“谶纬”﹐共有八十一篇:《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说自出于黄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别有《河图》和《洛书》三十篇,说自初起至孔子九位“圣人”增演的┗褂小镀呔场啡4送猢o另有《尚书中候》﹑《洛罪极》﹑《五行传》﹑《诗推度灾》﹑《汜历枢》﹑《含神务》﹑《孝经勾命诀》﹑《援神契》﹑《杂谶》等书。汉末王莽篡汉﹐郗萌又集图纬谶杂占五十篇﹐为《春秋灾异》。
这些‘由经典所衍生出的意义,是方士化的儒生被河图洛书所影响,伪托孔子以神学推崇观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书总的宗旨属于阴阳五行体系﹐其中虽包含一部分有用的天文﹑历法﹑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有些方士借助谶纬预测人的生死寿夭、地方的战争胜败,简直是一碟小菜,有时准确程度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但绝大部分方士解读的内容荒诞不经﹐可以穿凿附会地作几种不同的解释﹐并可任意证实其中一种是“正确”的﹐甚至那些五毛党想方设法为改朝易代制造根据。譬如西周灭亡前有人预言: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春秋时虢国灭亡前有人预言:火中成军,虢公其奔,晋国中兴前有人预言:后十四年,晋亦不昌,吴国灭亡前有人预言:吴王出游观太湖,战国时赵国灭亡前有人预言:赵为号,秦为笑,秦始皇时,有人在石头上刻字,一句“亡秦者胡也”,搞得始皇帝龙心不悦,对胡人大开杀戒,以扶苏蒙恬驱逐匈奴,却被胡亥夺取天下。秦朝灭亡的预言除了亡秦者胡也,还有:阿房阿房,亡始皇,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事,靠的就是谶纬。吴广装成狐狸在草丛里喊“大楚兴,陈胜王”,揭竿而起。西楚霸王的预言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更有楚人得势的预言:东南有天子气,大汉兴起的预言是:宝文出,刘季握,西汉灭亡的预言是:三七末世!
中国古人很喜欢讨论治政成败的经验教训,从《尚书》开始,一直做到登峰造极的《资治通鉴》。讲得比较精到的,还要数《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指军队、战争,枪杆子里面出朝廷,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祀指祭祀,通过教门把大家的宗旨控制起来,就是狠抓意识形态。有了这两样,搞治政基本上就成功了。所以人们总喜欢用这两条标准来评判一个王朝的得失。比如,秦朝就是反面典型,他们光顾着抓枪杆子,忽视了意识形态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结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才几十年光景,无限江山就被人家夺了去。秦朝的教训实在深刻,所以从西汉的刘邦开始,官家就比较自觉地做意识形态的文章了。西汉时,谶纬还属于民间的产物,皇帝们并没有主动宣传、开发,只是由于谶纬“先知先觉”的特点,大家喜欢用它来预言国家的治政走向。逐渐地,一些好为帝王师的民间先贤,就开始拿谶纬跟皇帝说事了。汉昭帝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出现稀奇古怪的现象,比如枯死倒地的树又再次立起来继续生长,有虫子吃树叶吃成五个字:“公孙病己立。”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位姓公孙的是什么人。眭弘于是上书昭帝:“董仲舒说了,做皇帝也要讲究天命的,没天命的人,就算继承皇位,也是坐不稳的。现在到处是神奇的景象,看样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您的位置虽然是合法继承的,但根据异象的显示,看起来也该交给别人了。建议您号令天下,寻找一个适合代替您的人,把皇位让给他,您呢,就找块小地方养老,不是很好吗?”。当时昭帝年幼,主持政务的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一听,这还了得,杀头。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眭弘被杀,而是他的动机不明——除了公孙……皇曾孙刘病己,谁敢叫皇帝退位!至于霍光这人,沙发过短,面对谶纬的势力,也不懂好好利用,只知道一味使蛮力。后来的上位者就聪明多了。你民间不是报忧吗?咱皇家就报喜。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本来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东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王朝舆论及王朝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王朝情况的立体画卷。
而在一代代大汉天子的暗示下,各地纷纷上报祥瑞出现,什么凤凰、麒麟、嘉禾……遍地开花,展开了一场与百姓争夺意识形态控制权的斗争。但是,这些祥瑞太过老土,说服力远不及谶纬那样生动形象,而且光靠意识形态是吃不饱饭的,汉成帝绝后的预言是:燕飞来,啄皇孙,在外戚当道之时,刘向曾经上书汉成帝,说:“您有自己的祖宗,却把国家交给外人,自己做奴隶,即使您自己不在乎,将来祖宗们怎么办?”似乎是有某种深藏血脉诅咒,西汉朝廷还是一天一天地腐烂下去。这时,一位懂得利用谶纬的天才出现了,他就是王莽。
王莽虽然是外戚,但也曾经孤苦伶仃,接近下层的生活经历使他很了解谶纬的作用。篡位前夕,他是“假皇帝”,为了做真皇帝,就利用谶纬大造舆论,开始制造符命。大臣刘京上书说:“齐郡有个小亭长,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