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戴高山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只能用灰浆遮盖住。他还告诉我说“文革”期间,陈碧峰的古大厝曾遭受过严重的破坏,除了建筑主件、石雕砖雕木雕之外,还随意写标语,四处涂鸦。正厅上那两根朱漆木柱上,至今还留有“大立毛泽东思想,大学毛主席著作”的标语。
是的,有些事实是我们无可奈何的,在每一个历史时段,都会留下一些印记。正如我们一旦挖开这个土层,必定会发现每一个时期的生活层:这个时期的人留下一块灰瓦,那个时期的人留下一片白瓷。既然是故居,是文物,是历史遗留下的历史,就会有诸多历史时期遗留下的特定产物。“文革”的标语和破坏也是如此,它们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的特定产物,依然可以让我们正确面对,冷静反思。
我们是从西护厝主大门进入陈碧峰故居的,一进门,就可以闻到一股杉木的芬芳,并看到一付整齐的石桌石椅。这付石桌石椅,共有四个柱形鼓状的石凳,一块四方形的石桌。其做工精细、雕花纹柳。据说,这样的石桌椅,原先在护厝两边的石埕上,各有一付,后来让人给偷走了一付,故主人再也不敢放置屋外,只得请人搬到屋里。
说完石桌石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满屋子里,是一片古杉木的世界,正如我们一脚踏进这屋子里,就能闻到满院的杉木清香。据说,主人当年千辛万苦,将这些杉木从福州一路运来,其间的工程量之大,也是令人喟叹的。杉木有其芳香,当任何一个人于任何时候进入这里时,都能闻到一股杉木的芳香。这香气,来自福州的深山老林。
西护厝是一栋二层的楼阁,故走过石桌石椅,便可以看到一条木制的楼梯,一直延伸到二楼。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上上下下,往返行走。期间所留下的岁月风尘,用去多少扫帚,用去多少拖把,而楼梯依旧,只是显得有些苍老罢了。
进入得主厝,但见梁柱、门窗及大部分墙体构件,都用杉木间隔而成。闽南的传统古大厝,除了四体外墙及内部有承载重量的主墙体之外,大部分间隔墙体都用杉木隔起。从门至窗,至屋瓦下,对外见光的隔离体,使用的都是杉木。梁檩斗拱,门窗户扇,支柱壁架,清一色上好的木料在你眼前摆开,并都是雕花刻柳,着朱烫金。从那斑剥脱落的油漆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的繁华富贵,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檩子下面,是支撑的梁柱及斗拱,那是整栋房屋的雕刻重点。其间都以对称的花鸟为雕刻主体,草木居多,刻工精湛,力度极深。雕塑完工之后,再刷上油漆,施以金粉。从整体上看,主体颜色以黑、红、金为多见。虽经历百年风雨,然其色泽依旧艳丽可人。可以想象,当年此居落成时,是多么的金礕辉煌,堂皇富丽!若是客居于此,自然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然而,由于历经百年风雨,很多地方已然破损了。部分地方为了防止坍塌,只能用一两根木头随意撑着,故呼吁有关部门多加关心和支持,及早修复!
3
据说,陈碧峰当年建造此屋时,选地也是颇费周折。作为早期接触西洋的年轻人,他的第一选择是在厦门鼓浪屿建造一栋洋楼,但是,他的这一想法,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作为传统的闽南农家妇女,在她心中,只想在自己的“摇篮血印”上,留下什么,不是洋生活,洋房子,而是根基。正因为如此,陈碧峰才在家乡,留下永远的印记。
陈碧峰是孝顺的,他听从母亲的旨意,选择在陈庆镛的故居后面,建造了这栋房屋。当然,他也是有所保留的。所以,他在具有闽南传统特色的风格上,他注入一些西方元素。他在西护厝上,别出心裁地建起了一栋二层的小洋房,使得这栋以传统风格为主的建筑物,融入西方楼阁的精神,从而打破一小部分的传统格局。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陈碧峰的故居,依然是传统的闽南古大厝。他的根基没变,血脉没变,这房子有什么可变的呢?
1935年,陈碧峰的故居建造完成之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沦陷,陈碧峰回到泉州。而作为当时泉州较为闻名的住宅,据说,十九路军入泉时,蔡廷锴将军曾入住于此,并与陈碧峰在大门口合过影。
1952年,泉州师范创办时,苦于校舍没有盖好,只得先借用陈碧峰的故居招生、上课和住宿。两三百名学生聚集在陈家,一切读书、生活之事都于此。陈家除留下一小部分自己居住之外,大部分房屋都留给了师生们居住。
1954年,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在此办学,陈碧峰的故居成为党员们的知识摇篮。1958-1968年,北峰公社搬入此处办公,并于1969年之后,将其中一部分让给北峰中学作为图书馆使用。1981-1989年,福建地球物理探矿队也在此租住过。
1990年之后,中国政治改革,陈碧峰的后裔得以搬回故居。
2011年,泉州市召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方案评审会,会议决定将陈碧峰故居所在的区域,建成名人公园。日后,这里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只能用灰浆遮盖住。他还告诉我说“文革”期间,陈碧峰的古大厝曾遭受过严重的破坏,除了建筑主件、石雕砖雕木雕之外,还随意写标语,四处涂鸦。正厅上那两根朱漆木柱上,至今还留有“大立毛泽东思想,大学毛主席著作”的标语。
是的,有些事实是我们无可奈何的,在每一个历史时段,都会留下一些印记。正如我们一旦挖开这个土层,必定会发现每一个时期的生活层:这个时期的人留下一块灰瓦,那个时期的人留下一片白瓷。既然是故居,是文物,是历史遗留下的历史,就会有诸多历史时期遗留下的特定产物。“文革”的标语和破坏也是如此,它们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留下的特定产物,依然可以让我们正确面对,冷静反思。
我们是从西护厝主大门进入陈碧峰故居的,一进门,就可以闻到一股杉木的芬芳,并看到一付整齐的石桌石椅。这付石桌石椅,共有四个柱形鼓状的石凳,一块四方形的石桌。其做工精细、雕花纹柳。据说,这样的石桌椅,原先在护厝两边的石埕上,各有一付,后来让人给偷走了一付,故主人再也不敢放置屋外,只得请人搬到屋里。
说完石桌石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满屋子里,是一片古杉木的世界,正如我们一脚踏进这屋子里,就能闻到满院的杉木清香。据说,主人当年千辛万苦,将这些杉木从福州一路运来,其间的工程量之大,也是令人喟叹的。杉木有其芳香,当任何一个人于任何时候进入这里时,都能闻到一股杉木的芳香。这香气,来自福州的深山老林。
西护厝是一栋二层的楼阁,故走过石桌石椅,便可以看到一条木制的楼梯,一直延伸到二楼。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上上下下,往返行走。期间所留下的岁月风尘,用去多少扫帚,用去多少拖把,而楼梯依旧,只是显得有些苍老罢了。
进入得主厝,但见梁柱、门窗及大部分墙体构件,都用杉木间隔而成。闽南的传统古大厝,除了四体外墙及内部有承载重量的主墙体之外,大部分间隔墙体都用杉木隔起。从门至窗,至屋瓦下,对外见光的隔离体,使用的都是杉木。梁檩斗拱,门窗户扇,支柱壁架,清一色上好的木料在你眼前摆开,并都是雕花刻柳,着朱烫金。从那斑剥脱落的油漆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年的繁华富贵,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檩子下面,是支撑的梁柱及斗拱,那是整栋房屋的雕刻重点。其间都以对称的花鸟为雕刻主体,草木居多,刻工精湛,力度极深。雕塑完工之后,再刷上油漆,施以金粉。从整体上看,主体颜色以黑、红、金为多见。虽经历百年风雨,然其色泽依旧艳丽可人。可以想象,当年此居落成时,是多么的金礕辉煌,堂皇富丽!若是客居于此,自然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然而,由于历经百年风雨,很多地方已然破损了。部分地方为了防止坍塌,只能用一两根木头随意撑着,故呼吁有关部门多加关心和支持,及早修复!
3
据说,陈碧峰当年建造此屋时,选地也是颇费周折。作为早期接触西洋的年轻人,他的第一选择是在厦门鼓浪屿建造一栋洋楼,但是,他的这一想法,遭到母亲的极力反对。作为传统的闽南农家妇女,在她心中,只想在自己的“摇篮血印”上,留下什么,不是洋生活,洋房子,而是根基。正因为如此,陈碧峰才在家乡,留下永远的印记。
陈碧峰是孝顺的,他听从母亲的旨意,选择在陈庆镛的故居后面,建造了这栋房屋。当然,他也是有所保留的。所以,他在具有闽南传统特色的风格上,他注入一些西方元素。他在西护厝上,别出心裁地建起了一栋二层的小洋房,使得这栋以传统风格为主的建筑物,融入西方楼阁的精神,从而打破一小部分的传统格局。
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陈碧峰的故居,依然是传统的闽南古大厝。他的根基没变,血脉没变,这房子有什么可变的呢?
1935年,陈碧峰的故居建造完成之后,不久,抗日战争爆发。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沦陷,陈碧峰回到泉州。而作为当时泉州较为闻名的住宅,据说,十九路军入泉时,蔡廷锴将军曾入住于此,并与陈碧峰在大门口合过影。
1952年,泉州师范创办时,苦于校舍没有盖好,只得先借用陈碧峰的故居招生、上课和住宿。两三百名学生聚集在陈家,一切读书、生活之事都于此。陈家除留下一小部分自己居住之外,大部分房屋都留给了师生们居住。
1954年,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在此办学,陈碧峰的故居成为党员们的知识摇篮。1958-1968年,北峰公社搬入此处办公,并于1969年之后,将其中一部分让给北峰中学作为图书馆使用。1981-1989年,福建地球物理探矿队也在此租住过。
1990年之后,中国政治改革,陈碧峰的后裔得以搬回故居。
2011年,泉州市召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方案评审会,会议决定将陈碧峰故居所在的区域,建成名人公园。日后,这里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