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我成了大明勋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沈忆宸所书写的揭帖,被送至阁臣中排名最末的高穀面前,由他票拟后递交到皇帝手中,再继续以朱笔批出。
所谓“票拟”,简单粗暴点理解,也可以认为是在奏章上面贴张小纸条。
但是这张票拟小纸条,就跟沈忆宸写的揭帖小纸条完全不同了。揭帖只是把奏章叙述浓缩精简,并不能对奏章原本内容,做出任何主观的裁决跟批复。
而票拟某种意义上,就是代入皇帝的身份进行批答,然后交给皇帝看一遍走个过场。最后再换上支朱笔,把票拟内容誊抄一遍,发还给上表臣子。
所以文武百官看到的皇帝批复,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内阁大臣们代笔书写的,他们的意志想法与皇权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内阁能取代丞相地位,侵占六部职权,成为大明权利中心的原因。
说到“票拟”权,就不得不提到“批红”权。
票拟程序最后一步由皇帝朱笔誊抄,就叫做“批红”,也可以称之为“批朱”。
司礼监掌印太监为何能权侵朝野,被称之为“内相”?
原因就在于这最后一步,本应该是皇帝自己亲批的,他把这个权利下放给了司礼监。
想想看大明王朝政策的执行跟发出,全部都掌控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手中,能不位高权重吗?
虽然在律法上面,规定了太监批红必须遵循内阁票拟的内容,最多就是更改下其中错别字。但问题是真正达到了权倾朝野这个地步,谁还会遵守律法的规定,改了又如何?
王振能做到宦官干政,靠的就是欺上瞒下,假传或者歪曲篡改谕旨!
“票拟批红”制度,等同于内阁跟太监,把国家政策的制定权跟执行权给瓜分了。
皇帝要是励精图治、雄才大略,还能把控住政治的基本大方向,不至于被下面的人随意糊弄。
要是这个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那就真成为了一个人肉橡皮章,压根就不知道帝国政策是些什么,又如何执行的。
并且内阁还有一项非常牛逼的技能,那就是皇帝如果不按照票拟内容颁布旨意,或者说绕过内阁直接发布圣旨。
这种圣旨就被称之为“中旨”,他们有权利封还不执行!
后世都明白权利是至下而上的,一旦下面没人听没人办事,就算高居帝王,也不过是个孤家寡人。
同时这种状况也解释了,为何明朝文官集团会跟皇帝斗的不亦乐乎,本质就是在争夺对于国家的控制权,谁也不愿分享这至高权利。
阁臣高穀看着沈忆宸递交的揭帖,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因为沈忆宸所书写的揭帖文笔极佳,内容上做到了简明扼要,文字上做到了清劲方正,卷面上做到了干净整洁。
可以说这就是东阁揭帖的标准模板,如若不看书写人的姓名,完全料想不到是出自于“实习生”之手。
果然三元及第之才,就是不同于常人,此子天赋极高!
不过看着看着,高穀的脸色就变了。
这份云南府上表的讣讯,沈忆宸居然夹杂个人想法,揭帖中阐述西方边陲将会有大变发生,要提前做好对麓川政权卷土重来的准备。
越权乃为官大忌,此子把自己当做什么了,到底是詹事府右春坊中允,还是东阁大学士?
这等军国大事,也是沈忆宸配插手的?
高穀此人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为事公道,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完美的样子。
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却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乏善可陈。
属于标准的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
内阁掌权十来年,还短暂担任过一个月多的首辅。既不在民生艰难上出台政策改革振兴,也不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
反正就这么入仕四十几载名声不错,为国为民做了多大事情却没啥印象。最终在经历过土木堡之变跟夺门之变后,还能明哲保身激流勇退,把当官这门学问给玩通关了。
像高穀这种官员,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逾矩。沈忆宸只要循规蹈矩的做自己分内之事就行,分外之事轮不到他来操心,更无需以文臣掌武事!
那日临朝观政,就对西北鞑虏之事大放厥词,如今就连对西南蛮夷,也指手画脚起来了吗?
高穀越想越气,直接就把沈忆宸的揭帖给撕了下来,揉成一团往门外丢去。
恰巧此时马愉走了进来,有事准备与高穀商议,这张纸团就砸在了他的身上。
马愉捡起地上的纸团,笑道:“不知世用为何如此动怒,是入东阁进学的新官们政务愚笨吗?”
看见是马愉前来,高穀立马起身拱手道:“原来是性和到来,失礼之举,还请见谅。”
“无妨,不过我倒是很好奇,何人能让世用失态。”
马愉说罢,就摊开纸团看了起来。
前面内容平平无奇,是一份精简讣讯的揭帖。不过看到后面的阐述观念,马愉瞬间就明白了高穀动怒的原因,再看到最终署名,他又有些不淡定了。
这份揭帖,居然是沈忆宸所写!
“难怪世用你会动怒,沈忆宸此举没把握好分寸。”
马愉淡淡说了句,他了解高穀的性格,沈忆宸这番举动简直是自讨苦吃。
“确实是有些逾矩了,不过此子经验尚浅,有出错的地方也能理解,无伤大雅。”
高穀的态度立马发生的转变,甚至还帮沈忆宸缓和一下。
原因就在于马愉可是沈忆宸名义上的座师,你当着别人老师面指责学生,终究不太好。
对于高穀会软化态度的原因,马愉也是心知肚明。只不过背后很多东西,却无法与外人诉说,沈忆宸这个所谓的门生,可能与自己并不是一路人。
“世用,要不这份奏章就交与我处理如何?”
听到这话,高穀还以为马愉是要用老师的身份,去嘱咐教导沈忆宸一番,并未多想就答应了下来。
但他所不知道的是,马愉打算什么都不做,把这份奏章跟揭帖原封不动的递交上去。
因为那日临朝观政,沈忆宸对西北战事表达的观点,马愉敏锐察觉到了朱祁镇情绪上的波动。如果这番言论再被皇帝看一遍,势必会影响沈忆宸在他心中的印象。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最无情便是帝王家。
一旦没有了皇帝的恩荣,沈忆宸今日爬的多高,来日就会摔的多惨。
想到这点,马愉神情其实有些落寞。
如果不是跟沈忆宸立场阵营不同,马愉是真心欣赏这个后辈,也愿意在官场上演一段师生佳话。
只能说很多事情会试前就注定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另外一边当值结束后,沈忆宸回到公府直接就去找了成国公,想要为许逢原任职的事情寻求帮助。
毕竟沈忆宸入仕时间尚短,官场上认识的人不多。而且以往的那些人脉,都是科举线路积攒下来的,礼部跟翰林院官员为主,搭不上吏部这根线。
想要玩官员空降任职这套,必须得位高权重才能办到。沈忆宸目前认识的人中,达到这个标准只有两人。
分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以及成国公朱勇。
虽然现在沈忆宸已经摘不掉阉党的帽子了,但他始终不愿与王振有过多的利益纠缠。
毕竟被迫“加入”阉党是一回事,主动投身又是另外一回事。文官集团不是东西,也不意味着宦官集团又都是什么好东西。
所以没得选择,只能求助于成国公朱勇。
看着沈忆宸前来,朱勇甚至没有等他行礼客气两句,就直接开口问道:“说吧,有何事。”
直奔主题,很好……
说实话,如果抛开父子这层关系,朱勇很多武将习性的行事风格,比文官更对沈忆宸的胃口。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父子这层关系,朱勇也就没这个态度了。
“公爷。”
沈忆宸依旧朝朱勇行了一礼,然后才开口说道:“晚辈有一好友正在吏部听选,期望就任福建布政使司福州府长乐知县一职,还望公爷出手相助。”
“好友期望?恐怕是你期望吧。”
朱勇淡淡回了一句,上次沈忆宸就来托自己帮过一次忙,把李达等人从京卫指挥使司,通过五军都督府调任到三大营中。
就如同内阁跟六部在明初有着阁部之争一样,其实明初在军事上,还存在着府部之争。那就是五军都督府跟兵部,权利出现了重叠竞争。
>
沈忆宸所书写的揭帖,被送至阁臣中排名最末的高穀面前,由他票拟后递交到皇帝手中,再继续以朱笔批出。
所谓“票拟”,简单粗暴点理解,也可以认为是在奏章上面贴张小纸条。
但是这张票拟小纸条,就跟沈忆宸写的揭帖小纸条完全不同了。揭帖只是把奏章叙述浓缩精简,并不能对奏章原本内容,做出任何主观的裁决跟批复。
而票拟某种意义上,就是代入皇帝的身份进行批答,然后交给皇帝看一遍走个过场。最后再换上支朱笔,把票拟内容誊抄一遍,发还给上表臣子。
所以文武百官看到的皇帝批复,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内阁大臣们代笔书写的,他们的意志想法与皇权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内阁能取代丞相地位,侵占六部职权,成为大明权利中心的原因。
说到“票拟”权,就不得不提到“批红”权。
票拟程序最后一步由皇帝朱笔誊抄,就叫做“批红”,也可以称之为“批朱”。
司礼监掌印太监为何能权侵朝野,被称之为“内相”?
原因就在于这最后一步,本应该是皇帝自己亲批的,他把这个权利下放给了司礼监。
想想看大明王朝政策的执行跟发出,全部都掌控在司礼监掌印太监手中,能不位高权重吗?
虽然在律法上面,规定了太监批红必须遵循内阁票拟的内容,最多就是更改下其中错别字。但问题是真正达到了权倾朝野这个地步,谁还会遵守律法的规定,改了又如何?
王振能做到宦官干政,靠的就是欺上瞒下,假传或者歪曲篡改谕旨!
“票拟批红”制度,等同于内阁跟太监,把国家政策的制定权跟执行权给瓜分了。
皇帝要是励精图治、雄才大略,还能把控住政治的基本大方向,不至于被下面的人随意糊弄。
要是这个皇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那就真成为了一个人肉橡皮章,压根就不知道帝国政策是些什么,又如何执行的。
并且内阁还有一项非常牛逼的技能,那就是皇帝如果不按照票拟内容颁布旨意,或者说绕过内阁直接发布圣旨。
这种圣旨就被称之为“中旨”,他们有权利封还不执行!
后世都明白权利是至下而上的,一旦下面没人听没人办事,就算高居帝王,也不过是个孤家寡人。
同时这种状况也解释了,为何明朝文官集团会跟皇帝斗的不亦乐乎,本质就是在争夺对于国家的控制权,谁也不愿分享这至高权利。
阁臣高穀看着沈忆宸递交的揭帖,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因为沈忆宸所书写的揭帖文笔极佳,内容上做到了简明扼要,文字上做到了清劲方正,卷面上做到了干净整洁。
可以说这就是东阁揭帖的标准模板,如若不看书写人的姓名,完全料想不到是出自于“实习生”之手。
果然三元及第之才,就是不同于常人,此子天赋极高!
不过看着看着,高穀的脸色就变了。
这份云南府上表的讣讯,沈忆宸居然夹杂个人想法,揭帖中阐述西方边陲将会有大变发生,要提前做好对麓川政权卷土重来的准备。
越权乃为官大忌,此子把自己当做什么了,到底是詹事府右春坊中允,还是东阁大学士?
这等军国大事,也是沈忆宸配插手的?
高穀此人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为事公道,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完美的样子。
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却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乏善可陈。
属于标准的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
内阁掌权十来年,还短暂担任过一个月多的首辅。既不在民生艰难上出台政策改革振兴,也不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
反正就这么入仕四十几载名声不错,为国为民做了多大事情却没啥印象。最终在经历过土木堡之变跟夺门之变后,还能明哲保身激流勇退,把当官这门学问给玩通关了。
像高穀这种官员,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逾矩。沈忆宸只要循规蹈矩的做自己分内之事就行,分外之事轮不到他来操心,更无需以文臣掌武事!
那日临朝观政,就对西北鞑虏之事大放厥词,如今就连对西南蛮夷,也指手画脚起来了吗?
高穀越想越气,直接就把沈忆宸的揭帖给撕了下来,揉成一团往门外丢去。
恰巧此时马愉走了进来,有事准备与高穀商议,这张纸团就砸在了他的身上。
马愉捡起地上的纸团,笑道:“不知世用为何如此动怒,是入东阁进学的新官们政务愚笨吗?”
看见是马愉前来,高穀立马起身拱手道:“原来是性和到来,失礼之举,还请见谅。”
“无妨,不过我倒是很好奇,何人能让世用失态。”
马愉说罢,就摊开纸团看了起来。
前面内容平平无奇,是一份精简讣讯的揭帖。不过看到后面的阐述观念,马愉瞬间就明白了高穀动怒的原因,再看到最终署名,他又有些不淡定了。
这份揭帖,居然是沈忆宸所写!
“难怪世用你会动怒,沈忆宸此举没把握好分寸。”
马愉淡淡说了句,他了解高穀的性格,沈忆宸这番举动简直是自讨苦吃。
“确实是有些逾矩了,不过此子经验尚浅,有出错的地方也能理解,无伤大雅。”
高穀的态度立马发生的转变,甚至还帮沈忆宸缓和一下。
原因就在于马愉可是沈忆宸名义上的座师,你当着别人老师面指责学生,终究不太好。
对于高穀会软化态度的原因,马愉也是心知肚明。只不过背后很多东西,却无法与外人诉说,沈忆宸这个所谓的门生,可能与自己并不是一路人。
“世用,要不这份奏章就交与我处理如何?”
听到这话,高穀还以为马愉是要用老师的身份,去嘱咐教导沈忆宸一番,并未多想就答应了下来。
但他所不知道的是,马愉打算什么都不做,把这份奏章跟揭帖原封不动的递交上去。
因为那日临朝观政,沈忆宸对西北战事表达的观点,马愉敏锐察觉到了朱祁镇情绪上的波动。如果这番言论再被皇帝看一遍,势必会影响沈忆宸在他心中的印象。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最无情便是帝王家。
一旦没有了皇帝的恩荣,沈忆宸今日爬的多高,来日就会摔的多惨。
想到这点,马愉神情其实有些落寞。
如果不是跟沈忆宸立场阵营不同,马愉是真心欣赏这个后辈,也愿意在官场上演一段师生佳话。
只能说很多事情会试前就注定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另外一边当值结束后,沈忆宸回到公府直接就去找了成国公,想要为许逢原任职的事情寻求帮助。
毕竟沈忆宸入仕时间尚短,官场上认识的人不多。而且以往的那些人脉,都是科举线路积攒下来的,礼部跟翰林院官员为主,搭不上吏部这根线。
想要玩官员空降任职这套,必须得位高权重才能办到。沈忆宸目前认识的人中,达到这个标准只有两人。
分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以及成国公朱勇。
虽然现在沈忆宸已经摘不掉阉党的帽子了,但他始终不愿与王振有过多的利益纠缠。
毕竟被迫“加入”阉党是一回事,主动投身又是另外一回事。文官集团不是东西,也不意味着宦官集团又都是什么好东西。
所以没得选择,只能求助于成国公朱勇。
看着沈忆宸前来,朱勇甚至没有等他行礼客气两句,就直接开口问道:“说吧,有何事。”
直奔主题,很好……
说实话,如果抛开父子这层关系,朱勇很多武将习性的行事风格,比文官更对沈忆宸的胃口。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父子这层关系,朱勇也就没这个态度了。
“公爷。”
沈忆宸依旧朝朱勇行了一礼,然后才开口说道:“晚辈有一好友正在吏部听选,期望就任福建布政使司福州府长乐知县一职,还望公爷出手相助。”
“好友期望?恐怕是你期望吧。”
朱勇淡淡回了一句,上次沈忆宸就来托自己帮过一次忙,把李达等人从京卫指挥使司,通过五军都督府调任到三大营中。
就如同内阁跟六部在明初有着阁部之争一样,其实明初在军事上,还存在着府部之争。那就是五军都督府跟兵部,权利出现了重叠竞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