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我成了大明勋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热门推荐:
回答古代殿试的策问题,其实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把它当做一篇议论文来看待。
首先剖析出题者想要表达的事理,然后发表属于自己的意见,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让人信服。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这篇文章是写给皇帝看的,千万别装逼指点江山、议论朝政,跟个愣头青似的认为整个世界就自己最清醒,能力挽狂澜献上治国良策。
真要这么放飞自我的写,那你得到的绝对不是皇帝一拍大腿,钦点状元喜提股肱之臣。
大概率是被读卷官当做沙币看待,堪称空谈误国的典范,直接就被刷了下去,连文章被皇帝看到的资格都没有。
沈忆宸上辈子可谓有着丰富的国考“申论”经验,面对这种策问题,首先就是剖析明英宗的心里想法,他想要得到怎样的答案。
明英宗朱祁镇是大明的第六位皇帝,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明宣宗朱瞻基。
建文皇帝朱允炆就不说了,没当几天就完犊子,一度被朱棣在史书上给抹除,直接跳过。
明太祖朱元璋跟明成祖朱棣,这两位都能称得上是大明皇帝中的猛人,也是后世继任皇帝的榜样,考题中祖上成就辉煌,主要说的就是这两人。
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明宣宗朱瞻基,这两位在历史知名度上,就要远远逊色于前两人。
不过他们两个在位期间,开创了一个明朝著名的“仁宣之治”,号称历朝历代五大盛世之一。与汉朝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等并列,得到了文官集团很高的评价跟推崇。
这里从死后的庙号也能看出来,“仁”字在古代是儒家认为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宣”字在古代经典里面,圣善周闻曰宣。一般是有所作为,使王朝中兴达到盛世的皇帝,才有资格使用这个字当做庙号。
可以说朱祁镇之前的明朝皇帝,除开建文帝朱允炆,个个都能算及格线之上的明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哪怕皇帝也是如此,轮到朱祁镇了肯定是压力山大。稍微哪点做到不好,就会被人拿出来比较先帝,这种心理状态之下,迫使他急切想要作出一番政绩来证明自己。
某种意义上来说,明英宗朱祁镇的这种心态,与王振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这对卧龙凤雏,才搞出土木堡之变的惊天操作,一波带走大明列祖列宗的积累。
既然明白了朱祁镇的心中想法,那么这道策问题就有了解答方向。
臣对:臣闻图治莫急于用贤,用贤莫先于修身。非修身固无以为取人之本,非用贤又无以为图治之要。
对策虽然不像八股文那般需要首句破题,但是最好不要开篇不知所云,得让读卷官眼前一亮,明白考生所要表达的意思。
沈忆宸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过来,那就是谋求大治没有什么能比任用贤才更重要,而任用贤才的基础在于君主要先修身。
君主不修养好自身,压根就没条件作为选取人才的根本,不任用贤才,又没有办法作为谋求大治的关键。
沈忆宸的这段开篇,看似言辞并不算激烈,颇有些场面客套话的味道。
实则四平八稳,蕴含大学之道,那就是儒家圣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无论是君王还是臣子,想要有一番大作为,首先就得从自身修养做起。屁股歪了,你后面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对,家国天下也是如此。
明英宗朱祁镇的最大问题,就是操之过急,本来年纪轻轻有着大把岁月,可以对北方蒙古、南方土司徐徐图之,结果却总想着一波把对方给打死。
其实有这个想法也不能算错,毕竟奋大明五世之余烈,国力处于巅峰期,操作得当的话是有机会一波搞定。
偏偏朱祁镇硬是搞出个三面作战,连口喘息时间都不给大明将士。土木堡要与蒙古瓦刺部进行决战了,决议亲征到大军就用了几天时间,连兵器都是临时发放的。
后世连个小学生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急也不能急成这样子啊。这种情况下就算不战败崩溃,时间一长大军后勤也必然会出现问题。
沈忆宸知道历史走向,于是用了这个开篇,期望明英宗能看进去,好好提升自己任用贤才,避免大明中衰的出现。
不过就算看不进去,这种蕴含了“修齐治平”的开篇,也立于绝对的不败之地,没有哪个儒家官员敢说大学之道是错误的。
写完了首段开篇,沈忆宸又从《中庸》里面挑选了“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来作为自己后续儒家经典的补充,避免论点太过于单薄。
古代科举考试之所以在后世被人所诟病,除了内容固定、格式死板外,还有一点就在于它万变不离其宗。
哪怕就是跳脱了八股文的策问,儒家经典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就算考生想要证明自己观念,也只能举儒家先贤的例子,其他都不够说服力。
写完了这些,偏中间一段内容,就是拍皇帝马屁了。什么陛下聪明睿智,文武神圣,存二帝三王之心,绍祖宗列圣之统等等。
反正你能想到的新意吹捧方式,都尽量往上面填上几句。
原因就在于这场考试你的身份是天子门生,而不是帝王师,别把位置给弄颠倒了。殿试给皇帝提国策意见要注意用词“委婉”,提完了还得明白自己臣子身份。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天子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所谓的策问不过是对臣子能力考验罢了,哪需要一个区区贡士上手指导。
皇帝不要面子的?
所以歌功颂德这一段必不可少,也算是考生为自己前面的指导“豪言”买单,否则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沈忆宸的答题飞速,让奉天殿内出现了这么一副场景,很多考生还在冥思苦想之际,他卷面就已经密密麻麻一片,感觉都快要交卷了。
“先生,新科会元看来学问扎实,功底深厚。”
处于龙椅之上的朱祁镇,虽然看不清楚沈忆宸写的具体内容,但是答卷上那快要写满的文字,还是能隐约瞅见的。
相比较其他考生,沈忆宸从进入大殿之后就从容不迫,气度不凡。后续答题更是笔走龙蛇,没有一丝的迟疑,显得胸有成竹。
能走到殿试这一步,基本学识肯定是没问题的,不存在乱写一通的可能性。
往届殿试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狂生自嗨,不管不顾直抒心意一番。反正认为自己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能力,就等着皇帝慧眼识英才了。
要么就是真正的才华盖世,对于这场考试游刃有余,才会展现的如此轻松。
沈忆宸如今五魁首在身,离三元及第就只差最后一步,这种科举成绩很明显不可能是什么碌碌庸才、自嗨狂生,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性。
真正的文魁降世,掌控全场!
“陛下目光如炬,沈会元确实卓荦不凡。”
“喔,先生也是如此认为?”
王振认同自己观念,这点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皇帝开口谁敢反对?
但是王振还夸赞了沈忆宸一句,这就让朱祁镇有些意外了。
要知道王振历届殿试,很少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更不会直言夸赞某位考生。
沈忆宸能得到一个“卓荦不凡”的评价,属实有些看重了。
听到皇帝的反问,王振笑了笑,然后躬身回道:“奴婢看过沈会元的诗词文章,确实文采卓越,如今又看到他殿试答题行云流水... -->>
热门推荐:
回答古代殿试的策问题,其实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把它当做一篇议论文来看待。
首先剖析出题者想要表达的事理,然后发表属于自己的意见,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要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让人信服。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这篇文章是写给皇帝看的,千万别装逼指点江山、议论朝政,跟个愣头青似的认为整个世界就自己最清醒,能力挽狂澜献上治国良策。
真要这么放飞自我的写,那你得到的绝对不是皇帝一拍大腿,钦点状元喜提股肱之臣。
大概率是被读卷官当做沙币看待,堪称空谈误国的典范,直接就被刷了下去,连文章被皇帝看到的资格都没有。
沈忆宸上辈子可谓有着丰富的国考“申论”经验,面对这种策问题,首先就是剖析明英宗的心里想法,他想要得到怎样的答案。
明英宗朱祁镇是大明的第六位皇帝,排在他前面的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明宣宗朱瞻基。
建文皇帝朱允炆就不说了,没当几天就完犊子,一度被朱棣在史书上给抹除,直接跳过。
明太祖朱元璋跟明成祖朱棣,这两位都能称得上是大明皇帝中的猛人,也是后世继任皇帝的榜样,考题中祖上成就辉煌,主要说的就是这两人。
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明宣宗朱瞻基,这两位在历史知名度上,就要远远逊色于前两人。
不过他们两个在位期间,开创了一个明朝著名的“仁宣之治”,号称历朝历代五大盛世之一。与汉朝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等并列,得到了文官集团很高的评价跟推崇。
这里从死后的庙号也能看出来,“仁”字在古代是儒家认为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宣”字在古代经典里面,圣善周闻曰宣。一般是有所作为,使王朝中兴达到盛世的皇帝,才有资格使用这个字当做庙号。
可以说朱祁镇之前的明朝皇帝,除开建文帝朱允炆,个个都能算及格线之上的明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哪怕皇帝也是如此,轮到朱祁镇了肯定是压力山大。稍微哪点做到不好,就会被人拿出来比较先帝,这种心理状态之下,迫使他急切想要作出一番政绩来证明自己。
某种意义上来说,明英宗朱祁镇的这种心态,与王振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这对卧龙凤雏,才搞出土木堡之变的惊天操作,一波带走大明列祖列宗的积累。
既然明白了朱祁镇的心中想法,那么这道策问题就有了解答方向。
臣对:臣闻图治莫急于用贤,用贤莫先于修身。非修身固无以为取人之本,非用贤又无以为图治之要。
对策虽然不像八股文那般需要首句破题,但是最好不要开篇不知所云,得让读卷官眼前一亮,明白考生所要表达的意思。
沈忆宸想要表达的意思翻译过来,那就是谋求大治没有什么能比任用贤才更重要,而任用贤才的基础在于君主要先修身。
君主不修养好自身,压根就没条件作为选取人才的根本,不任用贤才,又没有办法作为谋求大治的关键。
沈忆宸的这段开篇,看似言辞并不算激烈,颇有些场面客套话的味道。
实则四平八稳,蕴含大学之道,那就是儒家圣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无论是君王还是臣子,想要有一番大作为,首先就得从自身修养做起。屁股歪了,你后面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对,家国天下也是如此。
明英宗朱祁镇的最大问题,就是操之过急,本来年纪轻轻有着大把岁月,可以对北方蒙古、南方土司徐徐图之,结果却总想着一波把对方给打死。
其实有这个想法也不能算错,毕竟奋大明五世之余烈,国力处于巅峰期,操作得当的话是有机会一波搞定。
偏偏朱祁镇硬是搞出个三面作战,连口喘息时间都不给大明将士。土木堡要与蒙古瓦刺部进行决战了,决议亲征到大军就用了几天时间,连兵器都是临时发放的。
后世连个小学生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你急也不能急成这样子啊。这种情况下就算不战败崩溃,时间一长大军后勤也必然会出现问题。
沈忆宸知道历史走向,于是用了这个开篇,期望明英宗能看进去,好好提升自己任用贤才,避免大明中衰的出现。
不过就算看不进去,这种蕴含了“修齐治平”的开篇,也立于绝对的不败之地,没有哪个儒家官员敢说大学之道是错误的。
写完了首段开篇,沈忆宸又从《中庸》里面挑选了“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来作为自己后续儒家经典的补充,避免论点太过于单薄。
古代科举考试之所以在后世被人所诟病,除了内容固定、格式死板外,还有一点就在于它万变不离其宗。
哪怕就是跳脱了八股文的策问,儒家经典依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就算考生想要证明自己观念,也只能举儒家先贤的例子,其他都不够说服力。
写完了这些,偏中间一段内容,就是拍皇帝马屁了。什么陛下聪明睿智,文武神圣,存二帝三王之心,绍祖宗列圣之统等等。
反正你能想到的新意吹捧方式,都尽量往上面填上几句。
原因就在于这场考试你的身份是天子门生,而不是帝王师,别把位置给弄颠倒了。殿试给皇帝提国策意见要注意用词“委婉”,提完了还得明白自己臣子身份。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天子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所谓的策问不过是对臣子能力考验罢了,哪需要一个区区贡士上手指导。
皇帝不要面子的?
所以歌功颂德这一段必不可少,也算是考生为自己前面的指导“豪言”买单,否则就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沈忆宸的答题飞速,让奉天殿内出现了这么一副场景,很多考生还在冥思苦想之际,他卷面就已经密密麻麻一片,感觉都快要交卷了。
“先生,新科会元看来学问扎实,功底深厚。”
处于龙椅之上的朱祁镇,虽然看不清楚沈忆宸写的具体内容,但是答卷上那快要写满的文字,还是能隐约瞅见的。
相比较其他考生,沈忆宸从进入大殿之后就从容不迫,气度不凡。后续答题更是笔走龙蛇,没有一丝的迟疑,显得胸有成竹。
能走到殿试这一步,基本学识肯定是没问题的,不存在乱写一通的可能性。
往届殿试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是狂生自嗨,不管不顾直抒心意一番。反正认为自己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能力,就等着皇帝慧眼识英才了。
要么就是真正的才华盖世,对于这场考试游刃有余,才会展现的如此轻松。
沈忆宸如今五魁首在身,离三元及第就只差最后一步,这种科举成绩很明显不可能是什么碌碌庸才、自嗨狂生,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性。
真正的文魁降世,掌控全场!
“陛下目光如炬,沈会元确实卓荦不凡。”
“喔,先生也是如此认为?”
王振认同自己观念,这点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皇帝开口谁敢反对?
但是王振还夸赞了沈忆宸一句,这就让朱祁镇有些意外了。
要知道王振历届殿试,很少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更不会直言夸赞某位考生。
沈忆宸能得到一个“卓荦不凡”的评价,属实有些看重了。
听到皇帝的反问,王振笑了笑,然后躬身回道:“奴婢看过沈会元的诗词文章,确实文采卓越,如今又看到他殿试答题行云流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