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我成了大明勋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沈忆宸对于四书题有了破题思路后,并没有着急写八股文,而是打开了另外一份五经题试卷。
五经题试卷跟四书题不同,上面同时写着五道考题,分别取自五本经书中的一段,考生治哪一经,就选择写哪一道题。
比如沈忆宸治《尚书》为自己本经,那么就选择五道考题中的《尚书》题。
题目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这道题取自《尚书·虞书·大禹谟》,是儒学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的前八字。
十六字完整版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据说这十六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古代先贤们托付天下与百姓的重任,靠的就是“道”与“心”二字。
用通俗点的话翻译,就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说实话,相比较四书现代人还能看个大概意思,五经很多内容简直跟天书似的,各种生僻字冷门语法晦涩难懂,让人看着就头大。
哪怕翻译成白话文现代语法,都显得不是那么畅通,堪比玄学。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五经的普及度都远远不及四书。因为别说是深入了解了,就连基本的看懂常人都做不到,还怎么普及……
沈忆宸看着眼前这复杂的五经题,仔细思索了起来,结合背景故事,大概能理解出题人想要表达的意图。
那就是人心难测,大道难明,你该如何做?
如果放在沈忆宸还没有去林震那里讨教之前,不了解孙鼎的文风喜好。那么他可能破题方向,就是放在考题原文的后八字上面。
答案核心变成要心智清明,目标明确专一,这样才算是一条正确路线。
不过现在沈忆宸知道了孙鼎的人生格言“教士务先德行”,那么自然就把回答内容往德行上面写。
既然人心难测,大道难明,那么就得坚守好自己的德行,不被外界所带偏,以仁义为先等等……
可以说这种答题内容,跟原本思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揣测主考官的文风喜好很重要,甚至将决定你是否录取的关键!
有了方向,沈忆宸提笔写下了破题八股:人心道心之辩于微危也。
破开题目后,承题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孟子关于道心的交谈。而中篇起讲,用上了王阳明《重修山阴县学记》中,对于“允执厥中”的理解。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院试对于沈忆宸而言,已经没有任何难度了。
“提学大人,下官看沈忆宸下笔风雷,可谓才学扎实。”
说这话的是国子监司业,他被指派为这届院试的同考官之一。对于沈忆宸与孙提学的关系略有耳闻,知道对方心中很看重这名考生,所以也一直观察着。
“沈忆宸诗作才华极佳,至于才学文章如何,还不能过早下定论。”
孙提学面对同僚对于沈忆宸的夸赞,他并没有接话,一方面是为了避嫌,另外一方面他确实没有看过几篇沈忆宸的文章,特别是五经八股文。
只是这话如果听在沈忆宸的耳中,他估计会无言以对,这孙提学是完全说反了,明明我现在最弱项目是诗作,文章还挺有信心的。
“其余诸生看着也不错,本届院试考生质量很高。”
能在官场混下去的都是人精,孙鼎没有接话,国子监司业自然明白对方是在避嫌。
所以话题没有专注在沈忆宸一个人身上,而是转移到了全体上面,这样显得把一碗水给端平了。
“确实如此,只能说应天府文风鼎盛。”
孙鼎这句话也没毛病,应天府以及南直隶地区,一直都是科举大户,考生的平均水准相对较高,能被提堂坐考的又是优中选优,自然不可能差到哪里去。
“提学大人,那个南蛮好像写的也不慢,真是稀奇。”
这句话是另外一位同考官所言,他的关注点放在了孟凡身上,这名归顺土司后裔,居然科考也能答的上来,属实有些离奇。
“慎言。”
孙鼎提醒了一句,虽然高堂之上小声议论,下面的考生不一定能听得清楚。但是现在大堂整体上比较安静,难免言语会流入到考生耳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另外孟凡毕竟已经归顺于大明,哪怕心里面认为这些土蕃是蛮族,你也别当着面说出来啊。
特别在这种考场之上,还是需要谨言慎行的。
“提学大人提醒的是,下官谨记。”
这名同考官也是意识到自己言语错误,很快就低头... -->>
沈忆宸对于四书题有了破题思路后,并没有着急写八股文,而是打开了另外一份五经题试卷。
五经题试卷跟四书题不同,上面同时写着五道考题,分别取自五本经书中的一段,考生治哪一经,就选择写哪一道题。
比如沈忆宸治《尚书》为自己本经,那么就选择五道考题中的《尚书》题。
题目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这道题取自《尚书·虞书·大禹谟》,是儒学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的前八字。
十六字完整版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据说这十六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古代先贤们托付天下与百姓的重任,靠的就是“道”与“心”二字。
用通俗点的话翻译,就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
说实话,相比较四书现代人还能看个大概意思,五经很多内容简直跟天书似的,各种生僻字冷门语法晦涩难懂,让人看着就头大。
哪怕翻译成白话文现代语法,都显得不是那么畅通,堪比玄学。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五经的普及度都远远不及四书。因为别说是深入了解了,就连基本的看懂常人都做不到,还怎么普及……
沈忆宸看着眼前这复杂的五经题,仔细思索了起来,结合背景故事,大概能理解出题人想要表达的意图。
那就是人心难测,大道难明,你该如何做?
如果放在沈忆宸还没有去林震那里讨教之前,不了解孙鼎的文风喜好。那么他可能破题方向,就是放在考题原文的后八字上面。
答案核心变成要心智清明,目标明确专一,这样才算是一条正确路线。
不过现在沈忆宸知道了孙鼎的人生格言“教士务先德行”,那么自然就把回答内容往德行上面写。
既然人心难测,大道难明,那么就得坚守好自己的德行,不被外界所带偏,以仁义为先等等……
可以说这种答题内容,跟原本思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揣测主考官的文风喜好很重要,甚至将决定你是否录取的关键!
有了方向,沈忆宸提笔写下了破题八股:人心道心之辩于微危也。
破开题目后,承题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孟子关于道心的交谈。而中篇起讲,用上了王阳明《重修山阴县学记》中,对于“允执厥中”的理解。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院试对于沈忆宸而言,已经没有任何难度了。
“提学大人,下官看沈忆宸下笔风雷,可谓才学扎实。”
说这话的是国子监司业,他被指派为这届院试的同考官之一。对于沈忆宸与孙提学的关系略有耳闻,知道对方心中很看重这名考生,所以也一直观察着。
“沈忆宸诗作才华极佳,至于才学文章如何,还不能过早下定论。”
孙提学面对同僚对于沈忆宸的夸赞,他并没有接话,一方面是为了避嫌,另外一方面他确实没有看过几篇沈忆宸的文章,特别是五经八股文。
只是这话如果听在沈忆宸的耳中,他估计会无言以对,这孙提学是完全说反了,明明我现在最弱项目是诗作,文章还挺有信心的。
“其余诸生看着也不错,本届院试考生质量很高。”
能在官场混下去的都是人精,孙鼎没有接话,国子监司业自然明白对方是在避嫌。
所以话题没有专注在沈忆宸一个人身上,而是转移到了全体上面,这样显得把一碗水给端平了。
“确实如此,只能说应天府文风鼎盛。”
孙鼎这句话也没毛病,应天府以及南直隶地区,一直都是科举大户,考生的平均水准相对较高,能被提堂坐考的又是优中选优,自然不可能差到哪里去。
“提学大人,那个南蛮好像写的也不慢,真是稀奇。”
这句话是另外一位同考官所言,他的关注点放在了孟凡身上,这名归顺土司后裔,居然科考也能答的上来,属实有些离奇。
“慎言。”
孙鼎提醒了一句,虽然高堂之上小声议论,下面的考生不一定能听得清楚。但是现在大堂整体上比较安静,难免言语会流入到考生耳中,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另外孟凡毕竟已经归顺于大明,哪怕心里面认为这些土蕃是蛮族,你也别当着面说出来啊。
特别在这种考场之上,还是需要谨言慎行的。
“提学大人提醒的是,下官谨记。”
这名同考官也是意识到自己言语错误,很快就低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