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lwtxt.org,存忠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人生命运的改变,是从1978年7月那个炎热的夏天参加中专考试开始的。
1977年,国家恢复大学、中专招生考试。而此前,这种选拔读书人的制度,已在中国整整消失了10年。谁能进入大学、中专读书,靠的是推荐。不看知识、智力,而看出身、表现、关系。这种招生办法的废止,使中国的读书人尤其是青年人有了改变命运的公平机会。15岁的我恰巧赶上了,我是幸运的。而当时,在那个偏僻的山村,我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什么变化,只是听老师说可以参加中专考试了。
说到考中专,对于今天的中学毕业生来说,也许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甚至于不屑一顾。而在28年前,在一个农村孩子的心中,能够升入中专学校,却是梦寐以求的理想。考上与否,关系一生的前途和命运。考中了,意味着从此将告别农村生活,而成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可以当工人,可以当干部,可以过上好日子;失败了,则必须回到田里,像村里许许多多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当农民,一辈子受苦、受穷。一张考卷定终身,当时就有人这样说,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在那个即将参加中专考试的夏天,收割小麦的最忙碌的日子,我们那个初中班破例没有放假。当时,村里男女老少正在炎炎的烈日下,拼死拼活地抢收小麦。而我们这些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却坐在凉爽的教室里复习功课。那时,由于在学校主要的时间是劳动,许多同学原来没把学习放在心上,功课稀里糊涂,觉得考上的希望十分渺茫。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考学是怎么回事,只是感到莫名的害怕。复习时,一开始还能坐的住,后来就天天在教室里打打闹闹。让老师碰上,就很很地训一顿。记得我们一个姓张的年轻女老师,曾经被一个非常调皮的同学气的趴在讲台上呜呜大哭起来。还有的同学几天之后干脆不来,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了。
记得当时参加中专考试的报名费是五角钱,许多的同学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根本就没指望考上。报考的志愿也是随便填写的,根本就没有征求家长的意见。当然,许多家长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我当时是报了一所林业学校,一所农业学校,一所师范学校,而后来却被一所商业学校录取,这是后话。据说那年报考与录取名额的比例是四十比一。
好不容易捱到了考试的日子。去县城的那天,天还没亮,母亲就为我收拾东西,包上几个白面火烧,放上一个咸菜疙瘩,还破例给了两元钱,装入上衣口袋,用针线缝好。顶着夜色,来到公路边,母亲把我托付给赶地排车的王大爷。车上装满了村里窑上烧的石灰,在上面铺一块草苫,我就坐在上面。一开始还没感觉什么,后来越走感到屁股底下发热,像被火烤着一样隐隐作痛。但也没办法,只好忍着。到县城20多里的路,车子走了两个多小时。
那几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县城里到处可以见到前来考试的学生,尤其像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许多人是第一次进城,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走在路上,到处东张西望。我们考试的考场设在城关小学,几排红砖盖的平房教室,比我们村里用土坯垒的教室宽敞多了。每排教室前,都有一片白杨树,风一吹哗啦拉的。陪我们考试的是教我们数学的谭老师,一个胖胖的、慈祥的女老师。我们进了考场,她就呆在小树林里。七月的天气异常炎热,我们每人都带了一条毛巾,考试时擦汗用。
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理化、政治四门功课。第一科是语文,是我比较有把握的。作文的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精神的鼓舞下,按照当时写作文的套路,不费劲就写完了,其他的题目也做的很顺利。而数学考试却空前紧张,因为一道应用题久未做出,脑子突然懵了,出了一身冷汗。到了政治、理化考试,心态就变得平静,题做的也比较理想。
考试结束的那天下午,我和同班的三个同学步行往家走。走在路上,脚步十分轻快,考试过后,毕竟一块石头落了地,还逛了一回县城。等兴冲冲地赶到家时,天已经擦黑,母亲正在做饭。
后来,我真的考上了,考了276分,比当时的中专录取分数线高了46分。我是我们那个初中班唯一一个考上中专的学生。那个夏天的考试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想如果没有那场考试,我只能回家种地,成为一个农民。因为那时,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选择很小很小,跟现在的环境很不一样。这些,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会理解,也想象不到。
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在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人生命运的改变,是从1978年7月那个炎热的夏天参加中专考试开始的。
1977年,国家恢复大学、中专招生考试。而此前,这种选拔读书人的制度,已在中国整整消失了10年。谁能进入大学、中专读书,靠的是推荐。不看知识、智力,而看出身、表现、关系。这种招生办法的废止,使中国的读书人尤其是青年人有了改变命运的公平机会。15岁的我恰巧赶上了,我是幸运的。而当时,在那个偏僻的山村,我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什么变化,只是听老师说可以参加中专考试了。
说到考中专,对于今天的中学毕业生来说,也许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甚至于不屑一顾。而在28年前,在一个农村孩子的心中,能够升入中专学校,却是梦寐以求的理想。考上与否,关系一生的前途和命运。考中了,意味着从此将告别农村生活,而成为地地道道的城里人,可以当工人,可以当干部,可以过上好日子;失败了,则必须回到田里,像村里许许多多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当农民,一辈子受苦、受穷。一张考卷定终身,当时就有人这样说,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在那个即将参加中专考试的夏天,收割小麦的最忙碌的日子,我们那个初中班破例没有放假。当时,村里男女老少正在炎炎的烈日下,拼死拼活地抢收小麦。而我们这些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却坐在凉爽的教室里复习功课。那时,由于在学校主要的时间是劳动,许多同学原来没把学习放在心上,功课稀里糊涂,觉得考上的希望十分渺茫。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考学是怎么回事,只是感到莫名的害怕。复习时,一开始还能坐的住,后来就天天在教室里打打闹闹。让老师碰上,就很很地训一顿。记得我们一个姓张的年轻女老师,曾经被一个非常调皮的同学气的趴在讲台上呜呜大哭起来。还有的同学几天之后干脆不来,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了。
记得当时参加中专考试的报名费是五角钱,许多的同学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根本就没指望考上。报考的志愿也是随便填写的,根本就没有征求家长的意见。当然,许多家长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我当时是报了一所林业学校,一所农业学校,一所师范学校,而后来却被一所商业学校录取,这是后话。据说那年报考与录取名额的比例是四十比一。
好不容易捱到了考试的日子。去县城的那天,天还没亮,母亲就为我收拾东西,包上几个白面火烧,放上一个咸菜疙瘩,还破例给了两元钱,装入上衣口袋,用针线缝好。顶着夜色,来到公路边,母亲把我托付给赶地排车的王大爷。车上装满了村里窑上烧的石灰,在上面铺一块草苫,我就坐在上面。一开始还没感觉什么,后来越走感到屁股底下发热,像被火烤着一样隐隐作痛。但也没办法,只好忍着。到县城20多里的路,车子走了两个多小时。
那几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县城里到处可以见到前来考试的学生,尤其像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许多人是第一次进城,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走在路上,到处东张西望。我们考试的考场设在城关小学,几排红砖盖的平房教室,比我们村里用土坯垒的教室宽敞多了。每排教室前,都有一片白杨树,风一吹哗啦拉的。陪我们考试的是教我们数学的谭老师,一个胖胖的、慈祥的女老师。我们进了考场,她就呆在小树林里。七月的天气异常炎热,我们每人都带了一条毛巾,考试时擦汗用。
考试科目是语文、数学、理化、政治四门功课。第一科是语文,是我比较有把握的。作文的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精神的鼓舞下,按照当时写作文的套路,不费劲就写完了,其他的题目也做的很顺利。而数学考试却空前紧张,因为一道应用题久未做出,脑子突然懵了,出了一身冷汗。到了政治、理化考试,心态就变得平静,题做的也比较理想。
考试结束的那天下午,我和同班的三个同学步行往家走。走在路上,脚步十分轻快,考试过后,毕竟一块石头落了地,还逛了一回县城。等兴冲冲地赶到家时,天已经擦黑,母亲正在做饭。
后来,我真的考上了,考了276分,比当时的中专录取分数线高了46分。我是我们那个初中班唯一一个考上中专的学生。那个夏天的考试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我想如果没有那场考试,我只能回家种地,成为一个农民。因为那时,社会能够给予个人的选择很小很小,跟现在的环境很不一样。这些,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会理解,也想象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