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将门女的秀色田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树林里,周伯彦的商队在左边,青舒的队伍在右边。周伯彦的商队在啃干粮,喂马饮马;青舒的队伍有架起锅灶的,有拣干树枝的,有去溪边打水的,有淘米的,有喂马饮牛的……忙的不亦乐乎。
噼里啪啦的,火生了起来,大铁锅里倒了大半锅水。许三娘将淘洗过的三碗白米、一碗红小豆下到锅中,盖上盖子,蹲在一旁不时往锅下添柴。小丫站在许三娘身侧,拿着一把扇子不停给许三娘扇风,引得许三娘眉开笑眼的。
青舒和许五娘凑到一起,守着一碗红枣,正在去核儿。
元宝和吴小山抱回捡拾的干树枝放下,继续捡去了。
小鱼小娟和另两个妇人也没闲着,她们准备着四十多口人的碗筷和早晨从落脚的客栈买的一百个杂粮面馍馍。
徒步赶路的壮丁们坐在树荫下休息纳凉。
不多时,锅中水翻滚开来,许三娘揭开锅盖,拿大勺子搅了搅,盖好,继续添柴,片刻后,将淘洗好的两碗黄米(即小米)也下到锅中,还有许五娘递过来的去核儿的一碗红枣,再继续添火。
林间很快弥漫起粥的香味儿,惹得饥肠辘辘的男人们的肚子叫的更欢。
商队那边的人也不时探头往他们这边看,心里都在想:又不是行军打仗,出门竟然还带着锅碗,还要煮东西吃,不解。不过,不就煮的米粥么,闻着怎么这么香!
这时候,许三娘已经撤了火,揭了锅盖凉有片刻,便用白瓷碗盛出四碗稠稀刚刚好的粥,让丁家妹、小鱼和小娟端走。之后她拿着大勺子吆喝,“苏妈妈,吴管事,让大家拿了各自的碗过来盛粥。”
很快的,男人们一人手里端了个粗瓷大碗过来,排队打粥。打好的端回去,蹲在树荫下,一手粥一手杂粮面馍馍地吃起来。
女人们是最后盛的,她们首先要保证男人们每人得一碗,有剩的她们分着吃,不剩就只啃杂粮面馍馍。最后许三娘给平分了锅里剩的,还好,女人孩子各自盛到了半碗。
要问许三娘为什么给三个主子盛四碗出来,因为少爷说了,要端一碗给他的彦哥哥吃。
周伯彦看着自己的随从从古元宝手中接过的颜色古怪的粥,不耻下问,“用什么煮的?”
青阳挺了挺小胸脯,“白米、黄米、豆子和红枣,姐姐说,粥要变着花样煮,吃了对身体好。”
周伯彦淡淡地一笑,“快点回去吃,吃完好赶路。”
青阳答应一声,迅速将抓在手心里的一样东西塞进周伯彦手里,掉头跑的时候声音清脆地说是好吃的肉干儿。
周伯彦低头看手中之物,成人手指长的条状物,颜色深红偏黑,很硬。他不紧不慢地放到嘴边咬一口,挑眉,不太好咬。
只见跑走的青阳又跑了回来,手里捏着一根所谓的肉干,“哥哥,要这样吃,顺着肉茬儿一点一点咬下来。”他比划着,又觉得自己说不清楚,便吃给他的彦哥哥看。
周伯彦失笑,学着他的样子咬下细细的肉丝。
青阳安心了,又掉头跑走了。
周伯彦倒是耐心,不紧不慢地将一根肉干细嚼慢咽地吃净,不理会站在身侧吞口水的某人,拿起手边的帕子擦掉手上沾的少许油,这才端起碗,拿起粥碗中放好的勺子,好奇地搅了搅。
旁过凑过来一张年轻稚气的脸,“公子,让小的替您尝尝,坏肚子也是小的,不会让公子遭罪。”他就是昨日骑马跑出去十里迎人的年轻骑士,名叫顾石头。
周伯彦对凑过来的顾石头视而不见,动作优雅地很快将一碗热粥吃了个干净,最后碗往外一递,“洗干净了,还回去。”
顾石头接了碗,嘀嘀咕咕地走开。“小气,一口都不给石头剩。古少爷都给下人煮粥吃,公子就知道让人啃干粮,小气……”
古家这边,用过午饭,大家齐动手,很快将锅碗洗刷干净,装上马车,又将地上的灰烬处理妥当,歇了一刻钟来消食,这才出发。
四日后的午后,未时与申时之间,风起,带着凉意,天边有乌云飘来,遮住了半个日头。
吴榔头看了看天色,赶紧叫停,交待女眷呆在车里别动,又吆喝着壮丁们,让他们将身上的背篓和担子往平日里轮流歇脚的板车上摞起来,又从马车上解下出发前准备好的三块儿大油布,忙而不乱地将满载物品的两辆马车与一辆牛车遮严实,四个角系妥当,确保这些家当不淋雨。
张大、李大郎和蔡铁牛这三个车夫也没闲着,将各自负责的马车的防雨帘放下来。原本左右车壁上的小窗子挂的都是轻纱帘,车厢门的帘子也是轻薄透亮的,如今这几处放下防雨帘,车内立时暗了下来。
确定稳妥了,吴榔头吆喝一声,“车马跑起来,大家跑起来,前方不过一二里地有村庄,大家要赶在落雨前进村找农家避雨。”
呼呼啦啦的,一队人马跑了起来。村庄抬眼可见,乌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吞没着天空的亮色,乡间的路颠簸的厉害,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颠一会儿总比大家淋雨强。
田间扛着农具奔跑的人也不在少数,吴榔头追上两个汉子,边跑边问,“兄弟,不知你们庄子里谁家院落大、有空余房间?”
一个二十出头的方脸汉子闻言放慢奔跑的速度,“问这个做什么?”
吴榔头一指身后,“赶路逢雨,我们一行人想找个地方避雨,看这天色,怕是还要住上一晚。”
方脸汉子看向身边的另一人,喊了一声山子哥。
被称为山子哥的,面色黝黑,方正的脸,给人一种磊落直爽的感觉。他回头瞅了一眼二十来个汉子护着几辆车奔跑的样子,“跟我来。”
终于,在雨点落下前,吴榔头在名为山子的汉子的帮忙下,避雨进一家农家院中。外头的雨点很大,雨下的又急,栓在院中来不及卸车的牛马不安地动着。李大郎盯着牛马,一脸的心疼,最后,居然忍不住迈出门,冲进雨中要卸车。
吴榔头阻止不及,刚要叫几个人出去帮忙,就见张大等人都要跟出去,他赶紧叫住众人,最后只让张大和另两个身强体壮的出去帮忙。
站在堂屋门口望雨的山子见了,向外大声吆喝,“东边的茅草棚是空的,里头有木头桩子,牲口牵进去栓上。”又向屋里吆喝,“小草娘,快去煮几碗姜汤。”
这里是山子的家,院子很大,院墙却很破。正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都是土坯房,很破旧。他爹娘没了,他们兄弟三人,两个去从军死在战场上,只剩他一个传香火。他娶了媳妇,上头要养年老的爷爷奶奶,下头要养女儿小草,媳妇肚子里还怀着一个。他一个劳力,养活五口之家,日子自然过的艰难。过不久,媳妇生了,他就得一人养活六口之家。
半个时辰后,雨虽然小了,可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古家众人留宿一晚是肯定的。吴榔头还没开口,山子先说话了,“你们人多,正房四间腾给你们,东厢房也给你们收拾出来,不要银钱。家里的米不多,吃饭的事,你们自己想办法,灶房你们随便用,柴草去茅屋取。”
吴榔头说银钱一定要给,山子沉默了,最后说:“你们主子不嫌弃房子破,就住着,走时,给个一斗米,就这样。”说完,去了灶房(注:一斗米=30斤米)
山子这个人说话办事都爽快,从灶房叫了肚子微凸的媳妇,卷了堂屋的铺盖和几样东西,就让出四间堂屋,一家五口搬去了西厢房。
青舒他们这边便开始安顿起来,当然,最先要安顿的便是古叶氏,其他人有住的地方就成,不讲究。古叶氏住客栈都要用自己的被褥,自己的洗漱用具、茶杯、食具等,何况是留宿穷苦的农家。
苏妈妈和丁家妹将正屋最大的一间又擦又洗、又搬又挪的,忙了好一通,古叶氏才勉强接受了住宿条件。堂屋剩下三间,青舒安排着女人孩子住下来。吴榔头让男丁们挤在了两间东厢房里。
同一时间,许三娘带着两个妇人在灶房忙活四十多人的晚饭。三... -->>
树林里,周伯彦的商队在左边,青舒的队伍在右边。周伯彦的商队在啃干粮,喂马饮马;青舒的队伍有架起锅灶的,有拣干树枝的,有去溪边打水的,有淘米的,有喂马饮牛的……忙的不亦乐乎。
噼里啪啦的,火生了起来,大铁锅里倒了大半锅水。许三娘将淘洗过的三碗白米、一碗红小豆下到锅中,盖上盖子,蹲在一旁不时往锅下添柴。小丫站在许三娘身侧,拿着一把扇子不停给许三娘扇风,引得许三娘眉开笑眼的。
青舒和许五娘凑到一起,守着一碗红枣,正在去核儿。
元宝和吴小山抱回捡拾的干树枝放下,继续捡去了。
小鱼小娟和另两个妇人也没闲着,她们准备着四十多口人的碗筷和早晨从落脚的客栈买的一百个杂粮面馍馍。
徒步赶路的壮丁们坐在树荫下休息纳凉。
不多时,锅中水翻滚开来,许三娘揭开锅盖,拿大勺子搅了搅,盖好,继续添柴,片刻后,将淘洗好的两碗黄米(即小米)也下到锅中,还有许五娘递过来的去核儿的一碗红枣,再继续添火。
林间很快弥漫起粥的香味儿,惹得饥肠辘辘的男人们的肚子叫的更欢。
商队那边的人也不时探头往他们这边看,心里都在想:又不是行军打仗,出门竟然还带着锅碗,还要煮东西吃,不解。不过,不就煮的米粥么,闻着怎么这么香!
这时候,许三娘已经撤了火,揭了锅盖凉有片刻,便用白瓷碗盛出四碗稠稀刚刚好的粥,让丁家妹、小鱼和小娟端走。之后她拿着大勺子吆喝,“苏妈妈,吴管事,让大家拿了各自的碗过来盛粥。”
很快的,男人们一人手里端了个粗瓷大碗过来,排队打粥。打好的端回去,蹲在树荫下,一手粥一手杂粮面馍馍地吃起来。
女人们是最后盛的,她们首先要保证男人们每人得一碗,有剩的她们分着吃,不剩就只啃杂粮面馍馍。最后许三娘给平分了锅里剩的,还好,女人孩子各自盛到了半碗。
要问许三娘为什么给三个主子盛四碗出来,因为少爷说了,要端一碗给他的彦哥哥吃。
周伯彦看着自己的随从从古元宝手中接过的颜色古怪的粥,不耻下问,“用什么煮的?”
青阳挺了挺小胸脯,“白米、黄米、豆子和红枣,姐姐说,粥要变着花样煮,吃了对身体好。”
周伯彦淡淡地一笑,“快点回去吃,吃完好赶路。”
青阳答应一声,迅速将抓在手心里的一样东西塞进周伯彦手里,掉头跑的时候声音清脆地说是好吃的肉干儿。
周伯彦低头看手中之物,成人手指长的条状物,颜色深红偏黑,很硬。他不紧不慢地放到嘴边咬一口,挑眉,不太好咬。
只见跑走的青阳又跑了回来,手里捏着一根所谓的肉干,“哥哥,要这样吃,顺着肉茬儿一点一点咬下来。”他比划着,又觉得自己说不清楚,便吃给他的彦哥哥看。
周伯彦失笑,学着他的样子咬下细细的肉丝。
青阳安心了,又掉头跑走了。
周伯彦倒是耐心,不紧不慢地将一根肉干细嚼慢咽地吃净,不理会站在身侧吞口水的某人,拿起手边的帕子擦掉手上沾的少许油,这才端起碗,拿起粥碗中放好的勺子,好奇地搅了搅。
旁过凑过来一张年轻稚气的脸,“公子,让小的替您尝尝,坏肚子也是小的,不会让公子遭罪。”他就是昨日骑马跑出去十里迎人的年轻骑士,名叫顾石头。
周伯彦对凑过来的顾石头视而不见,动作优雅地很快将一碗热粥吃了个干净,最后碗往外一递,“洗干净了,还回去。”
顾石头接了碗,嘀嘀咕咕地走开。“小气,一口都不给石头剩。古少爷都给下人煮粥吃,公子就知道让人啃干粮,小气……”
古家这边,用过午饭,大家齐动手,很快将锅碗洗刷干净,装上马车,又将地上的灰烬处理妥当,歇了一刻钟来消食,这才出发。
四日后的午后,未时与申时之间,风起,带着凉意,天边有乌云飘来,遮住了半个日头。
吴榔头看了看天色,赶紧叫停,交待女眷呆在车里别动,又吆喝着壮丁们,让他们将身上的背篓和担子往平日里轮流歇脚的板车上摞起来,又从马车上解下出发前准备好的三块儿大油布,忙而不乱地将满载物品的两辆马车与一辆牛车遮严实,四个角系妥当,确保这些家当不淋雨。
张大、李大郎和蔡铁牛这三个车夫也没闲着,将各自负责的马车的防雨帘放下来。原本左右车壁上的小窗子挂的都是轻纱帘,车厢门的帘子也是轻薄透亮的,如今这几处放下防雨帘,车内立时暗了下来。
确定稳妥了,吴榔头吆喝一声,“车马跑起来,大家跑起来,前方不过一二里地有村庄,大家要赶在落雨前进村找农家避雨。”
呼呼啦啦的,一队人马跑了起来。村庄抬眼可见,乌云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吞没着天空的亮色,乡间的路颠簸的厉害,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颠一会儿总比大家淋雨强。
田间扛着农具奔跑的人也不在少数,吴榔头追上两个汉子,边跑边问,“兄弟,不知你们庄子里谁家院落大、有空余房间?”
一个二十出头的方脸汉子闻言放慢奔跑的速度,“问这个做什么?”
吴榔头一指身后,“赶路逢雨,我们一行人想找个地方避雨,看这天色,怕是还要住上一晚。”
方脸汉子看向身边的另一人,喊了一声山子哥。
被称为山子哥的,面色黝黑,方正的脸,给人一种磊落直爽的感觉。他回头瞅了一眼二十来个汉子护着几辆车奔跑的样子,“跟我来。”
终于,在雨点落下前,吴榔头在名为山子的汉子的帮忙下,避雨进一家农家院中。外头的雨点很大,雨下的又急,栓在院中来不及卸车的牛马不安地动着。李大郎盯着牛马,一脸的心疼,最后,居然忍不住迈出门,冲进雨中要卸车。
吴榔头阻止不及,刚要叫几个人出去帮忙,就见张大等人都要跟出去,他赶紧叫住众人,最后只让张大和另两个身强体壮的出去帮忙。
站在堂屋门口望雨的山子见了,向外大声吆喝,“东边的茅草棚是空的,里头有木头桩子,牲口牵进去栓上。”又向屋里吆喝,“小草娘,快去煮几碗姜汤。”
这里是山子的家,院子很大,院墙却很破。正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都是土坯房,很破旧。他爹娘没了,他们兄弟三人,两个去从军死在战场上,只剩他一个传香火。他娶了媳妇,上头要养年老的爷爷奶奶,下头要养女儿小草,媳妇肚子里还怀着一个。他一个劳力,养活五口之家,日子自然过的艰难。过不久,媳妇生了,他就得一人养活六口之家。
半个时辰后,雨虽然小了,可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古家众人留宿一晚是肯定的。吴榔头还没开口,山子先说话了,“你们人多,正房四间腾给你们,东厢房也给你们收拾出来,不要银钱。家里的米不多,吃饭的事,你们自己想办法,灶房你们随便用,柴草去茅屋取。”
吴榔头说银钱一定要给,山子沉默了,最后说:“你们主子不嫌弃房子破,就住着,走时,给个一斗米,就这样。”说完,去了灶房(注:一斗米=30斤米)
山子这个人说话办事都爽快,从灶房叫了肚子微凸的媳妇,卷了堂屋的铺盖和几样东西,就让出四间堂屋,一家五口搬去了西厢房。
青舒他们这边便开始安顿起来,当然,最先要安顿的便是古叶氏,其他人有住的地方就成,不讲究。古叶氏住客栈都要用自己的被褥,自己的洗漱用具、茶杯、食具等,何况是留宿穷苦的农家。
苏妈妈和丁家妹将正屋最大的一间又擦又洗、又搬又挪的,忙了好一通,古叶氏才勉强接受了住宿条件。堂屋剩下三间,青舒安排着女人孩子住下来。吴榔头让男丁们挤在了两间东厢房里。
同一时间,许三娘带着两个妇人在灶房忙活四十多人的晚饭。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