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血色大明之末世中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却说李羡之在陕西乡试中了举人后,搬在乡下庄园中居住,也不打猎了,每日只是读书备考,不觉已是冬日。
李羡之回到城里家中,向父亲辞行,打卷行李,赶往京城赴考。
这时,是天启元年,大明朝已到末路,四处流贼起事,天下已然大乱。李明善担心儿子远路危险,又带着许多银子盘缠,怕遇着贼人打劫,便要他多带些人手,沿路护送。
李羡之却不以为然,他以为随从多了,反而太过招摇,引人注意。于是只带李喜儿和李如意两个,三人各骑了马,带了弓,备了石弹,李羡之还带了三十支羽箭,以备不时之需。
行前,李明善总是不放心,李羡之安慰道:“父亲安心,我三人沿着管道快马加鞭,不用多久便可至京城,况我随萧教头学了武艺,一张硬弓虽不说百发百中,三二十人也绝难近身,喜儿、如意两个也有武艺在身,可保无虞。”
李明善虽仍揪着心,但又拗不过儿子,只得随他。李羡之便朝着父亲拜了三拜,翻身上马朝东飞奔出城,李喜儿、李如意两个也打马紧随其后。
出了城,李羡之却并未如他所说那般沿着官道走,而是七拐八拐来到边境,沿着边墙缓缓而行。李喜儿和李如意大感不解,问道:“公子为何绕路到这兵凶战危之地来?”
原来,此时辽东后金气势正盛,朝廷不得不抽调天下精兵往辽东战守,榆林也不例外,大半精锐被调走,这便使得此地防务空虚,只有要紧堡寨才有兵驻守,许多地方成了不设防之地,时常有小股蒙古骑兵越过边墙骚扰,李喜儿和李如意也正是因此担心。
李羡之道:“天下眼见大乱,内有流贼四起作乱,外有后金、鞑靼虎视眈眈,大明社稷将倾。榆林自古便是用兵重镇,早晚必有大战,此地又是我等桑梓之地,不得不以死力相守,故而探查地势,早做准备而已。”
李如意和李喜儿自然不知自家公子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只做是耍子,一路提心吊胆相跟。李羡之一路将所见所闻,各处要塞、兵垒、道路绘制成图,熟记于心。
所幸一路无警,三人晓行夜宿,在荒野中迁延了十余日,方才到了黄河渡口。寻了艘大渡船渡过了河,便至山西境内,李羡之才回到了官道,住上了官家驿站。李如意和李喜儿这才放下了心。
入了官道,行程快了,不出二十日便至京师。李羡之便在离贡院不远处寻了一家客栈住下,每日温习。转过年来,早春二月,礼闱开了,李羡之入场会试,考了三场出来,仍旧回客栈住下,每日在城中游赏,等着放榜。
到了月末,礼部放出榜来,李羡之挤在举子群中看榜,李如意和李喜儿也在一边,六只眼睛上下左右看了几遍,也未见李羡之的名字在上面。
显然是没中,这时,人群中有中了喜得跳起来的,也有没中暗自涕泣的,也有考了多年才中如释重负的,更有考了多年依旧不中陷于绝望的。
李羡之心中万分失落,他终于明白古人们“十年寒窗苦,一朝梦成空”的感觉。不过他终不似那时的读书人,求取功名为毕生追求,过不多久,心情便平复许多。他挤出人群,往客栈走去,李如意和李喜儿也失落地跟在身后,不敢说话。
回到客栈,李羡之命两个书童收拾行李准备还家。李如意和李喜儿蹑手蹑脚,说话也是窃窃私语。
李羡之见状,知道两个是因为自己未能中进士心情不好,不敢搅扰,便豁然道:“科场中与不中,皆是天意,也是平常之事,你两个只管收拾,莫缩手缩脚的,鬼鬼祟祟成甚么样子?”
李如意和李喜儿自幼与李羡之一起长大,虽有主仆之分,但在没人的时候,倒是随便惯了,回道:“我两个总以为公子不中,肚中有气,不敢触霉头。”
李羡之笑着道:“我何时有过霉头让你两人去触?”
李如意和李喜儿听了,也都哈哈大笑。不一刻,收拾停当,会了房钱便走。
客栈老板送出门来,说道:“公子莫要灰心,三年后再来,定能高中!”
李羡之笑着回道:“借老板吉言,三年后我还住你家客栈。”老板满脸堆笑道着谢回去了。
李羡之三人上了马,未做停留,径直从西门出了城。方过了护城河,李羡之突然驻马,道:“如此回乡岂不有些狼狈?下次会试,还有三年之期,为时尚早,不如四处游赏一番,领略山河绮丽,追慕古人情怀,亦不失为一雅事!”
听了李羡之的话,李如意和李喜儿两个不由得在心里叫了一声“苦也!”
原来此时大明朝已是灾民遍地,盗贼蜂起,全不比以往太平年景。他二人跟着李羡之出来,无时无刻不为其安全担心。
来时,李羡之在边墙内外乱转,让两个书童已是紧紧捏了把汗,而今他又要四处游荡,怎不叫他两个忧虑?于是,两个书童一齐道:“公子还是安安生生地回家吧,要是出了岔子,我两个纵然万死,也难向老太爷交代。”说着,齐齐下马跪下磕起了头。
李羡之此时初出茅庐不久,仗着跟萧世乾学得一身武艺,对下跪的两个书童道:“我自不怕,要你两个担忧甚么?”说着催马转向北而行,两个书童拗不过,只好上马跟着向... -->>
却说李羡之在陕西乡试中了举人后,搬在乡下庄园中居住,也不打猎了,每日只是读书备考,不觉已是冬日。
李羡之回到城里家中,向父亲辞行,打卷行李,赶往京城赴考。
这时,是天启元年,大明朝已到末路,四处流贼起事,天下已然大乱。李明善担心儿子远路危险,又带着许多银子盘缠,怕遇着贼人打劫,便要他多带些人手,沿路护送。
李羡之却不以为然,他以为随从多了,反而太过招摇,引人注意。于是只带李喜儿和李如意两个,三人各骑了马,带了弓,备了石弹,李羡之还带了三十支羽箭,以备不时之需。
行前,李明善总是不放心,李羡之安慰道:“父亲安心,我三人沿着管道快马加鞭,不用多久便可至京城,况我随萧教头学了武艺,一张硬弓虽不说百发百中,三二十人也绝难近身,喜儿、如意两个也有武艺在身,可保无虞。”
李明善虽仍揪着心,但又拗不过儿子,只得随他。李羡之便朝着父亲拜了三拜,翻身上马朝东飞奔出城,李喜儿、李如意两个也打马紧随其后。
出了城,李羡之却并未如他所说那般沿着官道走,而是七拐八拐来到边境,沿着边墙缓缓而行。李喜儿和李如意大感不解,问道:“公子为何绕路到这兵凶战危之地来?”
原来,此时辽东后金气势正盛,朝廷不得不抽调天下精兵往辽东战守,榆林也不例外,大半精锐被调走,这便使得此地防务空虚,只有要紧堡寨才有兵驻守,许多地方成了不设防之地,时常有小股蒙古骑兵越过边墙骚扰,李喜儿和李如意也正是因此担心。
李羡之道:“天下眼见大乱,内有流贼四起作乱,外有后金、鞑靼虎视眈眈,大明社稷将倾。榆林自古便是用兵重镇,早晚必有大战,此地又是我等桑梓之地,不得不以死力相守,故而探查地势,早做准备而已。”
李如意和李喜儿自然不知自家公子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只做是耍子,一路提心吊胆相跟。李羡之一路将所见所闻,各处要塞、兵垒、道路绘制成图,熟记于心。
所幸一路无警,三人晓行夜宿,在荒野中迁延了十余日,方才到了黄河渡口。寻了艘大渡船渡过了河,便至山西境内,李羡之才回到了官道,住上了官家驿站。李如意和李喜儿这才放下了心。
入了官道,行程快了,不出二十日便至京师。李羡之便在离贡院不远处寻了一家客栈住下,每日温习。转过年来,早春二月,礼闱开了,李羡之入场会试,考了三场出来,仍旧回客栈住下,每日在城中游赏,等着放榜。
到了月末,礼部放出榜来,李羡之挤在举子群中看榜,李如意和李喜儿也在一边,六只眼睛上下左右看了几遍,也未见李羡之的名字在上面。
显然是没中,这时,人群中有中了喜得跳起来的,也有没中暗自涕泣的,也有考了多年才中如释重负的,更有考了多年依旧不中陷于绝望的。
李羡之心中万分失落,他终于明白古人们“十年寒窗苦,一朝梦成空”的感觉。不过他终不似那时的读书人,求取功名为毕生追求,过不多久,心情便平复许多。他挤出人群,往客栈走去,李如意和李喜儿也失落地跟在身后,不敢说话。
回到客栈,李羡之命两个书童收拾行李准备还家。李如意和李喜儿蹑手蹑脚,说话也是窃窃私语。
李羡之见状,知道两个是因为自己未能中进士心情不好,不敢搅扰,便豁然道:“科场中与不中,皆是天意,也是平常之事,你两个只管收拾,莫缩手缩脚的,鬼鬼祟祟成甚么样子?”
李如意和李喜儿自幼与李羡之一起长大,虽有主仆之分,但在没人的时候,倒是随便惯了,回道:“我两个总以为公子不中,肚中有气,不敢触霉头。”
李羡之笑着道:“我何时有过霉头让你两人去触?”
李如意和李喜儿听了,也都哈哈大笑。不一刻,收拾停当,会了房钱便走。
客栈老板送出门来,说道:“公子莫要灰心,三年后再来,定能高中!”
李羡之笑着回道:“借老板吉言,三年后我还住你家客栈。”老板满脸堆笑道着谢回去了。
李羡之三人上了马,未做停留,径直从西门出了城。方过了护城河,李羡之突然驻马,道:“如此回乡岂不有些狼狈?下次会试,还有三年之期,为时尚早,不如四处游赏一番,领略山河绮丽,追慕古人情怀,亦不失为一雅事!”
听了李羡之的话,李如意和李喜儿两个不由得在心里叫了一声“苦也!”
原来此时大明朝已是灾民遍地,盗贼蜂起,全不比以往太平年景。他二人跟着李羡之出来,无时无刻不为其安全担心。
来时,李羡之在边墙内外乱转,让两个书童已是紧紧捏了把汗,而今他又要四处游荡,怎不叫他两个忧虑?于是,两个书童一齐道:“公子还是安安生生地回家吧,要是出了岔子,我两个纵然万死,也难向老太爷交代。”说着,齐齐下马跪下磕起了头。
李羡之此时初出茅庐不久,仗着跟萧世乾学得一身武艺,对下跪的两个书童道:“我自不怕,要你两个担忧甚么?”说着催马转向北而行,两个书童拗不过,只好上马跟着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