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小蝴蝶_分卷阅读_24 (1/2)
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位面小蝴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零一章天下棋局,共和落子
广东此时的元朝地方政府正努力,现在广东起义军何珍的军队越发壮大,面对汹涌而起的汉族起义军,元朝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组成的部队十分倚重,整个西南,海南岛上的那个万人规模的黎族军队在元朝建国初期,就是一只强军,主要的战争区域是在越南附近。现如今元朝再次想到了这只军队。从黎族中挑选兵丁,同时挑拨汉黎矛盾,让这只军队开赴广东与何珍作战。
相对现在的北方战场,南方的战斗明显低了了半个时代。北方由于共和的突然崛起,火器军团已经成为了最先进的代表,尽管出了共和之外,其他的势力多少都有些生产力不足,还是以冷兵器作战为主流,但是这些势力多多少少都组建一两只半火器军队,每场过万人的大战必须是火炮横行,前些日子代表元朝和红巾军最先进的两只火器军队在河南安阳市这个地方,双方出动一共一万一千人的纯火器军队上演了一场火炮打击排枪枪毙的近代化会战。元朝方面的将领是王保保,这个人的确是个将才在这场战役中用元朝自造的,打几发必须冷却,在共和看来是劣质产品的鹰炮,在炮战中打赢了红巾军的火炮团,同时在接下来的排枪枪毙中用督战队逼着自家的军队保持阵列,在双方战损比都达到50%时红巾军率先崩溃。
这场战争可以算的上是北方元朝和红巾军两股最强最先进的力量碰撞,在这一战中在和共合军之间火器战争经验的的元军取得了胜利,王保保以及元军炮兵出色的表现,坚强的战争意志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关键。这一战参战双方的火器化军队都在这一场战争中打废了。红巾军的火器军彻底烟消云散,而元军的火器军在经过了这一场对心理素质极大考验的排枪枪毙后,需要一段时间来减缓压力,而且元军的死伤也不少。
看似两败俱伤但是不是这样,元军通过这一战消灭了红巾军最精锐的部队同时在战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迫使红巾军大方位的后退,对于红巾军这样根据地还不稳定的势力来说,一旦后退就无法获得新的战略补给,没有新的作战人员加入,粮食依靠夺取县城杀入蒙古人庄园缴获的渠道也就断绝,北方红巾军陷入了一个低谷时期。相反元军获得了喘息的时间,加紧了对红巾军的压制。同时元军缴获了大量的共和外贸型火炮,火力更加强悍。
红巾军的首领现在已经把淮北的煤矿当成救命稻草抓住了就在共合军宣布南下时,红巾军高层似乎放下了顾虑,为了可以继续扩大与共和之间的煤炭贸易,主动提出修建到淮北煤矿的铁路。同时希望可以从共和这买到钢管。
淮北宿州煤矿到蚌埠的铁路,原本由于红巾军高层莫名的担心一直不肯修建,但是现在形势严峻,哪怕这条铁路真的是饮鸩止渴,也要喝下去。对于修铁路共和双手赞成,得到许可后共和立即派出铁道部队前去修建。至于钢管的出口,共和方面有着顾虑,红巾军想要钢管干啥?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嫌自己钻铁管太慢,想要直接外购,满足枪管制造。
关键是一旦共和出售枪管,极容易大力增强红巾军的实力,现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实力都知道米尼弹这个凶残的东西。也都在研制自己的火枪,但是和共和初期一样,钻枪管是个麻烦的事,而且共和对武器级别的钢管实行的是严格的出口管制。要不然北方现在的战争早就是子弹漫天飞的状况了。
后来程攀和共和高层仔细的商讨后认为钢管不能买,但是作为共和出境修建铁路的回报,熟铁管子还是可以卖的。不过共和同时解禁了一个东西的出口,一千杆隧发后膛火枪以两杆一吨煤的高价卖给红巾军,这东西需要用牛角火药壶在后膛添加火药,一分钟最多射出六次,有效射程在180米以上,具体参数和结构和原时空1776年弗格森燧发枪,属于共和攀枪械科技的一个小枝杈。这是属于一种对现在除了共和以外势力具有绝对技术优势的火枪。这种优良的火枪被共和出口后,让红巾军方面欣喜若狂,但是很快就被下一个消息浇了一头冷水,交接人员告诉红巾军方面,这是一款共和新解禁的外贸型火枪以后可以向如皋的自由市场订货。也就是说这款火枪任何势力都可以在如皋下订单。元军也可以。
这款后膛燧发枪立刻被宋往红巾军的工匠作坊中,红巾军意图仿造,但是这款火枪各种零件被拆下来后,工匠们也只是能看得懂这柄枪的发射原理,至于打造,花功夫打磨还是可以造出一两把的,但是都是属于工艺品,而不是军用品。大规模生产根本不可能,开玩笑共和里几十套各类机床的工厂岂是这些依靠几种工具来手工打磨的作坊比拟的。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扳机零件,这一千把枪上的扳机的大小相差都不超过半毫米。同种种零件可以通用。而而红巾军工匠们仿造的那几把枪没一个枪上的零件套在另一把身上,不是松了就是紧了。
既然仿造不划算,那么只有买了,研发是来不及的。大规模进口,至于枪械作坊,就让其包揽修枪的业务吧。
两个月后,从濠州赶来的一只红巾军部队,正在往西边赶去,与共和的筑路铁道部队擦肩而过。看到共和将上号的钢铁成条状的架设在地上,这些土包子们都感到十分好奇。队伍的行进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共和的筑路铁道军队开始戒备起来。一只两百人的共合军骑兵队伍和红巾军一千人的铁路安全维护部队靠上来维持秩序,经过询问和交流,这只过境的军队迅速离开了此地。
这只过境的红巾军军官是朱元璋。,相对与手下对两条粗钢条架设铁路的好奇,朱元璋更注意的是筑路的铁道部队,这只部队虽然没有携带武器,但是面色红润,身体强壮,干活时组织严密。在面对自己这只部队时没有惧怕,迅速的列成队列。以朱元璋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只强兵,而共和却将其筑路,这只部队没有任何怨言,这说明共和中的正规军队有着更强的实力,否则不可能让这只军队心服的。
一边的徐达看到朱元璋面色严肃。说道:“大哥在为共和的实力担心”。朱元璋回道:“你也看出来了?”徐达苦笑道说道:“但看这只筑路的队伍就可以对共和的实力管中窥豹,有一个这么强大的邻居在一旁谁会放心呢?”朱元璋说道:“以前没和共和见面时总是认为共和没有实力北伐,才弄了一个快速工业化的理由搪塞,现在看来共和这是在蓄势而且爆发的日子已经快了,老常听说你和程攀有一面之缘,你怎么看?”在一旁的常遇春听到这有些自嘲的说道:“十年前我和他共乘一船逃命,今天回想起来,我老常有眼不识真龙啊。当初我听到这个年轻人说道要驱逐鞑虏的口号又不愿意与我一起去明教,我还心里暗笑百无一用是书生。如今人家已经是跺跺脚天下抖三抖的人物。看来人家是真心看不上借明教大旗起家的法子。”如今借着明教起家的各路红巾军首领手握重兵,大多都把明教当一回事了,所以常遇春这个明教信徒说道这还有一些伤感。
朱元璋看到手下的这员大将有些消沉于是安慰道:“遇春,人这一世谁没看走眼过,这天下的儒生自认为是英才,几年前也不是都一味的论断程攀多行不义必自毙吗。现在这些文人一说道共和都哑巴了。我等的路还要走说不准哪天是来运转,我们可以纵横天下。”朱元璋的话给所有人鼓了一把劲。这只队伍向西边移去了。
程攀没有意识到原来历史的天下共主,对自己有着望尘莫及的心态。现在程攀正在讨论苏南和南下海南岛的事情。现在到共和境内投资办厂外地资本不仅有浙江来的实业者,苏南的金主也多,南京苏州这一块地距离共和的鞍山工业区很近。早在程攀起家时一直受到南京方面的巨大压力。后来实力强大后程攀的安全感回来了,但是南京方面就体会到猛虎在侧的威压了,南京的蒙古人掌权者福寿督军和江南的地方绅士一直都十分奇怪为什么共和对近在咫尺的的富庶之地,一只视而不见。而且南京(那时称集庆)的城防相对与共合军的攻击力量并不强大,早在几年前南京的城墙就被共合军用苦味酸警告性的炸开过。况且西边是共和军横跨长江南北的鞍山工业区,共和在这里的三万戍卫部队距南京城下只有一天的行军路程至于江面上过往的舰队,南京方面已经债多不愁了,至于西面是共和的如皋领地,共和从这里可以直接将南京的后方苏州一夜拿下。
处于对共和的无可抵御的心态,苏南的军将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到处都是松弛的军队。等待共和打过来。但是共和就是不来“接受”,被共和势力半环绕的苏南仿佛是共和的禁脔北边的张士诚不来,南边的方家军更是不愿意北进。渐渐地苏南的一些地主将资金投入苏南办厂开始赚钱,苏南的地主们开始一窝蜂的将资金向共和流入。一些土地超过共和土地法上限的地主已经自觉的将土地拆分给亲友,一些宗族族长也为了避祸将土地产权平分,所有的分地之人按照共和的形式签订一份协议,凑份子对族中教育祭祖等一系列事情平均出钱操办。苏南的蒙古人都开始取汉人的名字。蒙古四等人的一系列偏向蒙古人的法律已经没有人去遵守了。苏南逐渐的在向共和靠拢。去年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是,福寿督军找了一个借口停止向北边运送皇粮,要知道共和一直没有掐断元朝从南方运粮的渠道,浙江方家军崛起浙江的皇粮已经没了,现在苏南已经发现只要共和愿意,北方永远都不可能南下了。搞好和共和的关系才是真的,现在福寿已经在共和有了产业,在苏南海边有四个水泥砌成的盐场。利用工厂赚钱的福寿自认为和共和的土地政策毫无冲突,自己现在只掌管着军队,法律审判之类的毫不过问,还改了个汉名叫胡寿,四处做善事培养善名。已经在考虑苏南并入共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日子舒坦。
福寿这样的人已经在苏南高层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共和对这种岔开双腿赤裸裸的示好,没预料到。也许是看到其他地方地主反抗共和改造政策的下场。苏南这个地方在共和身侧承受的心理压力极大。开始想寻求一条活路。这些地主阶级被动的转型,同时向小学生问父母作业一样问这样做行不行。改正可以避免挨打。而且主动改正的当工厂主结果要比被动改正重新白手起家的结果要好,这些苏南的乡绅们想象共和寻求验证。
对于苏南这种情况共和高层正在讨论,按照程攀革命的理论,革命不是为了杀人而是改造旧的规则,这一点苏南愿意主动去做,并且有意遵循共和的意愿统一。这是加速共和统一的契机。但是一些人认为这是旧阶级的力量在保存实力,共和不必理会,未来兵入苏南按自己的方案去做。
最后讨论的结果统一了,共和支持苏南的改变,但是共和的政策不会进行任何妥协。程攀以共和最高指挥官的名义回复福寿,第一共和的土地均分政策不会改变,但是共和保护所有人非耕地的财产包括占领土地上原有的工厂。第二,横行乡间罪大恶极者在共和统一时必须得到公审判决。第三,共和将严守人人在法律上平等。没有任何人享有特权。
这三条提出后,程攀最后加一句,共和将在三年后占领苏南。请苏南的执政势力看着办吧。
得到这三条江南的绅缙阶层松了一口气,共和还是给了一条活路,至于在乡里横行的人又但是很少。谁愿意坑害自己老乡呢。至于那些本来在乡间横行的人,则准备跑路了。苏南的蒙古人得到这个消息,知道共和没有清算蒙古人的打算但是这个公审最大恶极有些棘手,作为蒙古贵族谁没有对汉人农民嚣张过呢。卖地改姓名,换个地方,这些蒙古人找到了规避的方法开始行动起来。苏南的地价开始暴跌,由于三十亩地的上限,很多有钱的地主还不敢买,只好有的蒙古贵族只好直接分给自己的佃户。带着金银走了。苏南被程攀一句话上下自动改造起来令天下各个势力的大跌眼镜,有的书生们戏称“共合军未至,程攀皇命满江南”。另一个声音回道,“那里过去皇帝命江南江南变法,苏南的乡绅也要抗争一下,不会像这么唯命是从”。
苏南的事就是这样。让我们继续说海南岛的事。
第一百零二章新政策
公元1353年二月中旬共和的两个师的先遣部队在海南岛东边文昌市登陆,共和在行动前了解了那边的战斗形式,北方硝烟弥漫的战斗方式还没有传过来,现如今广大大地上看不到火药的爆炸,完全是血肉横飞的场面,人类手持铁质兵器对砸对砍的战斗模式。共和这只大老虎南下行动可以说是将“战火”烧到了南面。
海南岛上的黎族军队可能是在广东与何珍起义军作战时砍人砍出自信,看到北边的反贼到了自己老家门口,决定带着家中的儿郎将敌人赶下海。但是他带着两千黎兵来到共和登陆的附近,看到共和的一万人驻扎的大营以及严正的军容,心里有些没底决定先退回去,从长计议。
共和方面的主官是陆海军长,好不容易捞到一次仗打陆海是不会让机会流失的。而且这次也许是陆海几年里最后一次指挥着非本土共合军在海外领地战斗了,随着北方战争场面的不断升级。共和海外领地采用的排枪枪毙战术已经不占据优势,或许在武器方面击发枪的射速精度射程方面还有大量的优势,但是共合军要单单和北方其他势力装备着共和外贸型后膛燧发枪相斗,伤亡率虽然低但是还是有一定数量级的。现在共和本土的军队已经在战术上向着散兵线和匍匐前进射击发展。这是枪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火力已经不需要用列队射击来弥补,而躲避敌方火力对己方的打击也成为战地指挥官需要注意的一面。现在部分装备了米尼弹的北方非共和军队已经具有了对共和步兵的杀伤力。但是只要采用卧倒开枪的方式就可以避免大部分子弹伤害,而且这种战术现在只有共合军才能使用,原因是其他势力的火枪必须站式装药。
陆海和他的南下共合军还是采用排枪式战术,这种战术对付纯冷兵器的南方军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打完这场仗后,海外领地所有的军官将分批与共和本土的军官互换,海外领地的军官要学习,海外驻军也要学习。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程攀不想让军官固定带一只军队太久,严防军阀割据的一切苗头。
陆海也清楚共和高层对海外军官军阀化可能的戒备,因为程攀已经明着在会议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军官对共和上层的这种“猜忌”行为有所不满。因为程攀已经确定未来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的制度,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军队为国家而战的理念,在建军时已经深入共合军上下。既然军队是国家的,不是个人的,这种制度是国家为了军队稳定而设立的,而不是帝王为权利而设立,无所谓猜忌的。
话题回来,这只黎族军队想走,但是陆海怎么会放他们离开?这只两千人手持利器的人,难道是农民迁徙?
两个骑兵营,六百人围了上去。要将这只队伍堵截下来,看到骑兵冲过来,这群黎兵凶悍的张弓射箭。在确定敌意后带领两只骑兵营的团长左立人下令开火。骑兵们打出的子弹是三百米有效射程,远胜过弓箭50米。后膛枪时代无革命,这帮山里来的土包子被镇压。带领这支军队的首领还没有露名就领便当去了。
一千多人蹲倒抱头跪在地下等候发落。陆海在问明白情况后就让他们滚了,这时一旁的政委苏正问道:“陆军长,不给他们发遣散费是不是不符合俘虏政策?”陆海好像听到一个笑话嗤笑说道:“俘虏?这群人有资格做我们的敌军?这些就是不明真相的平民受到野心家的蛊惑带着吃饭的家伙,来军队门口闹事现在首恶已经伏诛,就让这些人回去。”苏正说道:“他们有弓箭呢和刀枪,勉强可以算的上是军队,这些都是军功,陆军长你可以将这些报上去。”政委作为军队的思想教育者同时也可以统计指挥官的军功,苏正说这些是军功,那么就可以按照军功上报。
不过陆海不愿意要这个军功,他回道:“这些弓箭长矛都是山里人打猎的家伙,这些缴获的兵器作为军功的依据报上去,我还要不要脸。与其报上去给人笑还不如不要。”苏正想了想陆海与何峰之间的那点事决定不掺和两个大佬之间的事。
不过到后来占领了整个海南岛,陆海也没有遇到成型的抵抗。陆海手下的火枪军队实在太强了。作为原本元朝官方信任的黎族军队打了几次死了上千人就老实了。找死去挨枪子的事没人去做。而且共合军释放黎族败兵的手笔来看,共合军对黎族还留了一线。这一线需要把握。元朝的军事力量肃清之后。下面就是行政工作。
这个行政工作有一些困难,当地的宗族势力在和黎族斗争的过程中给汉人一个主心骨的作用。上岛之后推行土地政策的话,很伤这些汉人的心。对此共和在调研的海南岛的情况后,发现现在海南岛的人口密度还不是很大,而且汉人依旧没有占据主导数量。
共和对此的政策是土地上限和南洋一个标准都是一百亩。而现在共和先不管这些,先从移民,将共和在这的经济体变成当地最大的,有了经济基础和武力的保障,在接下来的政策制定中,才能在和这些当地势力的谈判中增加筹码。
此时岛上孙李黄钱几个汉人大家族族长也在观望这当前的形式,这些大家族在这几天充分的体会到共和强大的战力,以往总要和他们斗来斗去的黎族人遇到共和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所有的大族族长都被这股军力所震慑。而且这些大家族也听说过共和的土地政策。对共和的到来会给自己有什么影响一直很担心,他们几次联名去拜访共和的军官都被值班守卫一句“军事重地闲杂人等不许进入”给回绝了。去拜访共和在海南的执政官,也被阻拦住了。军事主官陆海是不想惹这一身骚。反正拿下海南岛,稳定当地局势的功劳已经上报上去了,没有任何战功上报,但圆满完成任务的功劳还是少不了的。何必和当地的本土势力纠缠住给人打小报告呢。至于海南岛的执政官柳河,正为如何开展工作头疼等待上面拿下一个大纲下来。没有规范下来也是不敢动,老老实实的实行移民政策。现在好了上面的要求是按照南洋模板去执行,说明共和已经让到了极致。于是共和执政公报立刻将要求张贴,几个大家族第一时间就听到了消息,经过几次讨论后,认为这是官方最大的让步了分田在所难免。于是准备实行分田方案。这是黄家的一个小儿子从共和一游回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让海南岛上的经济政策未知一变。
黄立业从小是就没仔细读过书。这么说吧他对四书五经这些微言大义不感兴趣,小时候习过一段武艺。还和巨鲸帮有过联系,也就是巨鲸帮解散黄立业开始注意共和,刚开始是抱着看共和楼塌的心态去看,后来共和越发强盛。黄立业开始转变心态开始用研究的心态看共和。直到共和发兵打到自己的老家,他开始着急了,自己的家族很可能就要解散了,至于反抗绝对是生死族灭。根据黄立业这么多年看下来发现只要共和制定的法律绝对会上下一致不折不扣的完成,这点不可能改变,明令禁止,法如山峦,黄立业在共和身上深深的体会到,而且黄立业认为这也是共和如此强大的根本。
但是黄立业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家族解散,当他看到共和的股份制后萌生了一个想法。“各位叔伯”黄立业对着岛上几大家族的族长毫不怯场的说道“共和定下的100亩个人土地拥有上限,是不可能改变的,说句实话,一百亩土地的上限和大陆共和的政策相比已经十分宽松了,这个是共和的红线,我们在这一点上没得谈”孙家的族长点了点头说道:“共和的政策我也研究过。但是贤侄所说的折衷模式是什么”黄立业接着说道:“共和所谓的不过是土地均分,我们将土地分给族人,然后和族人们商量他们用土地来入股,我们用钱财购买蒸汽铁牛,和各种农具来入股,一起签订一个三年的劳动合同。这样我们的家族就会以一个工厂的模式存在下去”。所有的家族族长听到这个方案眼前一亮。一会一位黄家的长辈问道:“立业啊,这样做共和会答应?”。黄立业说道:“我们已经按照共和的要求将土地所有权分下去了,现在只不过是按照我们的号召力将所有人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农业生产集群,既然共和允许浙江江南的人带着钱联合在一起开厂赚钱,,那么我们按照共和的农场模式建立一个家族式的农农场有何不可。我们们所做的没有违反共和的法律,同时这种模式在共和的法律上是站住脚的。”这时钱家族长问道:“那么我们问什么不签订几十年的合同,为啥只定三年。”黄立业看着钱家族长脑海中冒出共和报纸中的一句话,“人类的贪婪是人进化的动力,但是贪婪不被法律规则住,人类就无法建立文明”钱家族长问道这一点很有换了张分田的皮实际上不想将权利下方给族人的想法。黄立业打消了钱族长的想法说道:“共和法律只规定合约只能签三年”钱族长尖利的说道“三年,三年后这些分了田的人要单干怎么办。各位的家族还不是烟消云散”钱族长提出的疑问让所有人将眼神望着黄立业。黄立业有些明白当年共和为什么会采取暴力手段分田了。事实上这么多年共和已经证明了佃户制相对自耕农制度是一种生产低下的制度。孟子也说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可是掌握土地的人虽然读着圣贤可是就是没有创立这有力天下粮食生产的制度的圣人之心,如此看来共和以小人之心治天下是对的,天下圣人太少。
黄立业展开了一张表格,上面是共和农场的生产数据。黄立业说道:“如果使用了共和的蒸汽机耕地,我们现在的人手足以开出三倍以上的农田,由于我们不仅有土地的股权,还有蒸汽机和一系列农具的股权,我们获得的红利要比普通族人要多,更重要的是我们管理农场也同时可以保证自己在族中的威望,至于三年后,如果有的族人认为自己在农场中干亏了,那么可以走人,但是在大多数获得利益的情况下谁会愿意离开这个家族?”黄立业这一番赤裸裸的利益之言在这些族长耳中带着浓浓的商侩气息,,一些族里的老头子立马训斥表现自己是为了族里的前程着想。不是以利笼络人这种地下的手段。听到几个家族的保守派对自己的质疑。黄立业冷笑的说道:“各位只不过是想继续保持自己在普通族面前高人一等身份,然后利用这个身份让广大家族中人供养你们,这么明白的事何必扯什么圣人之语。”
黄立业这番话让所有反对的人恼羞成怒。斥责黄立业没大没小以下犯上。黄立业冷笑一声将图卷收了起来。从此离开了黄家,将家族整改方案交给了共和,他不是想让共和强制完成自己提出的家族改造,对于共和来说共和的妥协已经够多了,只是希望共和剿灭几个家族后,自己的家族可以主动提出这个方案,从而在共和这拿到具体实行的方案。给黄家留下一条后路。
至于黄立业则踏上了迁往吕宋的船票。今后十年里从基层不断做起的他成为了吕宋的总督,进而展现了高超的地方治理手段被调到中央实行经济规划,进而成为了政务总理。这相当一个宰相的位置。至于黄家在黄立业离家出走后将他从家谱中取消。后来黄立业事业有成后又立刻重新编写家谱将其补上。
而黄立业走后海南岛上的几大家族还是要办这个事。于是分田行动开始,共和对这种行为表示同意,但是要求当地政府注意,第一就是合同三年的问题,第二就是这些对这些家族私设公堂,实行家法的违法行为给予密切监视,一旦发现直接执法。哪怕这个家族为了维护家法,动员大量的人阻碍执法,也要直接落实法律。
几家的农场组建其中黄家最为成功,黄立业的父亲毕竟是家主,迫于保守势力被迫将自己的儿子移除家谱扫地出门。但是一年后家族大部分底层人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粮食生产利益。黄家家主获得了巨大权威。而保守势力想借着宗族余威,强制要求底层族人交族粮又拒绝将族内账务公开,黄家家主好歹是读书人性格刚直不愿意做这种事情同时抗争,被几个保守势力联合踢了下去,但是黄家的这种违规操作,被举报。共和地方检察院在治安部队和黄家大部分民众支持下进入黄家逮捕了强收族粮拒绝公开账目的主使人,以抢劫罪这么重的罪行起诉这些保守的黄家人。而黄立业的父亲也被放出,重新执掌家族农场的工作。而其他几个家族中钱家最惨几乎整个高层借着分地强行与族人签订不公平的分配条约,三年后大部分钱家人看着四周移民们的收入,对比自己的收入,决定不续签合同,组建十户小公社,被钱家家主派人到处威胁,声称“生是钱家人,死是钱家鬼。”在闹出一场人命后被法院公诉,这些人还想反抗纠集几百家丁(用家族农场中的公粮养得)暴力抗法,引起军队镇压,所有主使人被以杀人罪叛乱罪公审死刑。
但是共和的妥协法案一实行之后对其最大影响的是江南那些纠结着如何保留家族的宗族们极大的启发,这些宗族看到安徽湖北境内家族的下场,发现有这一条路可走,欣喜若狂,完全没有想到起什么歪脑筋。这些宗族族长们已经明白共和不是靠自己这些地方上德高望重之辈维持。共和是完全站在广大生产者一边的。既然法律都是共和制定的,万一自己耍滑头断了这一条路,被共和的议员全体投票反对这项政策的实行,宗族最后一条路也就没了。所以相对与海南岛上那些家族,浙江和江苏大部分宗族都是看明白这天下大势的发展的。
大量家族农会大量发展,与此同时,这些家族大量分地采取农场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大量的无地者出现,这些无地者都是过去的佃户,农场模式让少量的人干更多的活,让更多的农民失业了。而且以农场为集团这些家族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土地扩张,逼近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的土地上限都没达到顶峰还有扩张的余地。这些江浙的家族农场采取了来自先进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土地股份的红利保底农民的口粮,大部分分配按照工分来。十户一个大单位。只是在收粮和春耕一些大规模活动采取集团性的合作。
这些改变是迫于共和的压力下进行的。方家军对这些采取家族农场为模式的宗族很是没辙,农业生产的效率高了,方家军的农业税却没有提高,这些地方宗族由于对家族人员的整合,再配上走私来的武器,增强了地方上的实力,方家军对地方上的控制更弱了。而苏南和浙江产生的大量流民则踏上共和为其准备好的移民船向着新世界进发。
第一百零三章为了统一
共和拿下海南岛,整个广东一片寂静。再次之前这只左右天下,名扬中原的强大势力仅仅出现在广东大大小小的草头王耳朵里。但是去年湖南的南部联盟被赶到广东北部时,广南地区的人已经发觉共和的兵威离自己很近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共和似乎嫌南边太穷山恶水。经过了一年的时间紧绷的神经开始松弛下来。但是共和如今两个师南下海南岛立刻又让他们紧张了。这回事直接在南边海上而来,这再次提醒了... -->>
第一百零一章天下棋局,共和落子
广东此时的元朝地方政府正努力,现在广东起义军何珍的军队越发壮大,面对汹涌而起的汉族起义军,元朝当地政府对少数民族组成的部队十分倚重,整个西南,海南岛上的那个万人规模的黎族军队在元朝建国初期,就是一只强军,主要的战争区域是在越南附近。现如今元朝再次想到了这只军队。从黎族中挑选兵丁,同时挑拨汉黎矛盾,让这只军队开赴广东与何珍作战。
相对现在的北方战场,南方的战斗明显低了了半个时代。北方由于共和的突然崛起,火器军团已经成为了最先进的代表,尽管出了共和之外,其他的势力多少都有些生产力不足,还是以冷兵器作战为主流,但是这些势力多多少少都组建一两只半火器军队,每场过万人的大战必须是火炮横行,前些日子代表元朝和红巾军最先进的两只火器军队在河南安阳市这个地方,双方出动一共一万一千人的纯火器军队上演了一场火炮打击排枪枪毙的近代化会战。元朝方面的将领是王保保,这个人的确是个将才在这场战役中用元朝自造的,打几发必须冷却,在共和看来是劣质产品的鹰炮,在炮战中打赢了红巾军的火炮团,同时在接下来的排枪枪毙中用督战队逼着自家的军队保持阵列,在双方战损比都达到50%时红巾军率先崩溃。
这场战争可以算的上是北方元朝和红巾军两股最强最先进的力量碰撞,在这一战中在和共合军之间火器战争经验的的元军取得了胜利,王保保以及元军炮兵出色的表现,坚强的战争意志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关键。这一战参战双方的火器化军队都在这一场战争中打废了。红巾军的火器军彻底烟消云散,而元军的火器军在经过了这一场对心理素质极大考验的排枪枪毙后,需要一段时间来减缓压力,而且元军的死伤也不少。
看似两败俱伤但是不是这样,元军通过这一战消灭了红巾军最精锐的部队同时在战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迫使红巾军大方位的后退,对于红巾军这样根据地还不稳定的势力来说,一旦后退就无法获得新的战略补给,没有新的作战人员加入,粮食依靠夺取县城杀入蒙古人庄园缴获的渠道也就断绝,北方红巾军陷入了一个低谷时期。相反元军获得了喘息的时间,加紧了对红巾军的压制。同时元军缴获了大量的共和外贸型火炮,火力更加强悍。
红巾军的首领现在已经把淮北的煤矿当成救命稻草抓住了就在共合军宣布南下时,红巾军高层似乎放下了顾虑,为了可以继续扩大与共和之间的煤炭贸易,主动提出修建到淮北煤矿的铁路。同时希望可以从共和这买到钢管。
淮北宿州煤矿到蚌埠的铁路,原本由于红巾军高层莫名的担心一直不肯修建,但是现在形势严峻,哪怕这条铁路真的是饮鸩止渴,也要喝下去。对于修铁路共和双手赞成,得到许可后共和立即派出铁道部队前去修建。至于钢管的出口,共和方面有着顾虑,红巾军想要钢管干啥?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嫌自己钻铁管太慢,想要直接外购,满足枪管制造。
关键是一旦共和出售枪管,极容易大力增强红巾军的实力,现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实力都知道米尼弹这个凶残的东西。也都在研制自己的火枪,但是和共和初期一样,钻枪管是个麻烦的事,而且共和对武器级别的钢管实行的是严格的出口管制。要不然北方现在的战争早就是子弹漫天飞的状况了。
后来程攀和共和高层仔细的商讨后认为钢管不能买,但是作为共和出境修建铁路的回报,熟铁管子还是可以卖的。不过共和同时解禁了一个东西的出口,一千杆隧发后膛火枪以两杆一吨煤的高价卖给红巾军,这东西需要用牛角火药壶在后膛添加火药,一分钟最多射出六次,有效射程在180米以上,具体参数和结构和原时空1776年弗格森燧发枪,属于共和攀枪械科技的一个小枝杈。这是属于一种对现在除了共和以外势力具有绝对技术优势的火枪。这种优良的火枪被共和出口后,让红巾军方面欣喜若狂,但是很快就被下一个消息浇了一头冷水,交接人员告诉红巾军方面,这是一款共和新解禁的外贸型火枪以后可以向如皋的自由市场订货。也就是说这款火枪任何势力都可以在如皋下订单。元军也可以。
这款后膛燧发枪立刻被宋往红巾军的工匠作坊中,红巾军意图仿造,但是这款火枪各种零件被拆下来后,工匠们也只是能看得懂这柄枪的发射原理,至于打造,花功夫打磨还是可以造出一两把的,但是都是属于工艺品,而不是军用品。大规模生产根本不可能,开玩笑共和里几十套各类机床的工厂岂是这些依靠几种工具来手工打磨的作坊比拟的。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扳机零件,这一千把枪上的扳机的大小相差都不超过半毫米。同种种零件可以通用。而而红巾军工匠们仿造的那几把枪没一个枪上的零件套在另一把身上,不是松了就是紧了。
既然仿造不划算,那么只有买了,研发是来不及的。大规模进口,至于枪械作坊,就让其包揽修枪的业务吧。
两个月后,从濠州赶来的一只红巾军部队,正在往西边赶去,与共和的筑路铁道部队擦肩而过。看到共和将上号的钢铁成条状的架设在地上,这些土包子们都感到十分好奇。队伍的行进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同时共和的筑路铁道军队开始戒备起来。一只两百人的共合军骑兵队伍和红巾军一千人的铁路安全维护部队靠上来维持秩序,经过询问和交流,这只过境的军队迅速离开了此地。
这只过境的红巾军军官是朱元璋。,相对与手下对两条粗钢条架设铁路的好奇,朱元璋更注意的是筑路的铁道部队,这只部队虽然没有携带武器,但是面色红润,身体强壮,干活时组织严密。在面对自己这只部队时没有惧怕,迅速的列成队列。以朱元璋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只强兵,而共和却将其筑路,这只部队没有任何怨言,这说明共和中的正规军队有着更强的实力,否则不可能让这只军队心服的。
一边的徐达看到朱元璋面色严肃。说道:“大哥在为共和的实力担心”。朱元璋回道:“你也看出来了?”徐达苦笑道说道:“但看这只筑路的队伍就可以对共和的实力管中窥豹,有一个这么强大的邻居在一旁谁会放心呢?”朱元璋说道:“以前没和共和见面时总是认为共和没有实力北伐,才弄了一个快速工业化的理由搪塞,现在看来共和这是在蓄势而且爆发的日子已经快了,老常听说你和程攀有一面之缘,你怎么看?”在一旁的常遇春听到这有些自嘲的说道:“十年前我和他共乘一船逃命,今天回想起来,我老常有眼不识真龙啊。当初我听到这个年轻人说道要驱逐鞑虏的口号又不愿意与我一起去明教,我还心里暗笑百无一用是书生。如今人家已经是跺跺脚天下抖三抖的人物。看来人家是真心看不上借明教大旗起家的法子。”如今借着明教起家的各路红巾军首领手握重兵,大多都把明教当一回事了,所以常遇春这个明教信徒说道这还有一些伤感。
朱元璋看到手下的这员大将有些消沉于是安慰道:“遇春,人这一世谁没看走眼过,这天下的儒生自认为是英才,几年前也不是都一味的论断程攀多行不义必自毙吗。现在这些文人一说道共和都哑巴了。我等的路还要走说不准哪天是来运转,我们可以纵横天下。”朱元璋的话给所有人鼓了一把劲。这只队伍向西边移去了。
程攀没有意识到原来历史的天下共主,对自己有着望尘莫及的心态。现在程攀正在讨论苏南和南下海南岛的事情。现在到共和境内投资办厂外地资本不仅有浙江来的实业者,苏南的金主也多,南京苏州这一块地距离共和的鞍山工业区很近。早在程攀起家时一直受到南京方面的巨大压力。后来实力强大后程攀的安全感回来了,但是南京方面就体会到猛虎在侧的威压了,南京的蒙古人掌权者福寿督军和江南的地方绅士一直都十分奇怪为什么共和对近在咫尺的的富庶之地,一只视而不见。而且南京(那时称集庆)的城防相对与共合军的攻击力量并不强大,早在几年前南京的城墙就被共合军用苦味酸警告性的炸开过。况且西边是共和军横跨长江南北的鞍山工业区,共和在这里的三万戍卫部队距南京城下只有一天的行军路程至于江面上过往的舰队,南京方面已经债多不愁了,至于西面是共和的如皋领地,共和从这里可以直接将南京的后方苏州一夜拿下。
处于对共和的无可抵御的心态,苏南的军将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到处都是松弛的军队。等待共和打过来。但是共和就是不来“接受”,被共和势力半环绕的苏南仿佛是共和的禁脔北边的张士诚不来,南边的方家军更是不愿意北进。渐渐地苏南的一些地主将资金投入苏南办厂开始赚钱,苏南的地主们开始一窝蜂的将资金向共和流入。一些土地超过共和土地法上限的地主已经自觉的将土地拆分给亲友,一些宗族族长也为了避祸将土地产权平分,所有的分地之人按照共和的形式签订一份协议,凑份子对族中教育祭祖等一系列事情平均出钱操办。苏南的蒙古人都开始取汉人的名字。蒙古四等人的一系列偏向蒙古人的法律已经没有人去遵守了。苏南逐渐的在向共和靠拢。去年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是,福寿督军找了一个借口停止向北边运送皇粮,要知道共和一直没有掐断元朝从南方运粮的渠道,浙江方家军崛起浙江的皇粮已经没了,现在苏南已经发现只要共和愿意,北方永远都不可能南下了。搞好和共和的关系才是真的,现在福寿已经在共和有了产业,在苏南海边有四个水泥砌成的盐场。利用工厂赚钱的福寿自认为和共和的土地政策毫无冲突,自己现在只掌管着军队,法律审判之类的毫不过问,还改了个汉名叫胡寿,四处做善事培养善名。已经在考虑苏南并入共和时如何保持自己的日子舒坦。
福寿这样的人已经在苏南高层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共和对这种岔开双腿赤裸裸的示好,没预料到。也许是看到其他地方地主反抗共和改造政策的下场。苏南这个地方在共和身侧承受的心理压力极大。开始想寻求一条活路。这些地主阶级被动的转型,同时向小学生问父母作业一样问这样做行不行。改正可以避免挨打。而且主动改正的当工厂主结果要比被动改正重新白手起家的结果要好,这些苏南的乡绅们想象共和寻求验证。
对于苏南这种情况共和高层正在讨论,按照程攀革命的理论,革命不是为了杀人而是改造旧的规则,这一点苏南愿意主动去做,并且有意遵循共和的意愿统一。这是加速共和统一的契机。但是一些人认为这是旧阶级的力量在保存实力,共和不必理会,未来兵入苏南按自己的方案去做。
最后讨论的结果统一了,共和支持苏南的改变,但是共和的政策不会进行任何妥协。程攀以共和最高指挥官的名义回复福寿,第一共和的土地均分政策不会改变,但是共和保护所有人非耕地的财产包括占领土地上原有的工厂。第二,横行乡间罪大恶极者在共和统一时必须得到公审判决。第三,共和将严守人人在法律上平等。没有任何人享有特权。
这三条提出后,程攀最后加一句,共和将在三年后占领苏南。请苏南的执政势力看着办吧。
得到这三条江南的绅缙阶层松了一口气,共和还是给了一条活路,至于在乡里横行的人又但是很少。谁愿意坑害自己老乡呢。至于那些本来在乡间横行的人,则准备跑路了。苏南的蒙古人得到这个消息,知道共和没有清算蒙古人的打算但是这个公审最大恶极有些棘手,作为蒙古贵族谁没有对汉人农民嚣张过呢。卖地改姓名,换个地方,这些蒙古人找到了规避的方法开始行动起来。苏南的地价开始暴跌,由于三十亩地的上限,很多有钱的地主还不敢买,只好有的蒙古贵族只好直接分给自己的佃户。带着金银走了。苏南被程攀一句话上下自动改造起来令天下各个势力的大跌眼镜,有的书生们戏称“共合军未至,程攀皇命满江南”。另一个声音回道,“那里过去皇帝命江南江南变法,苏南的乡绅也要抗争一下,不会像这么唯命是从”。
苏南的事就是这样。让我们继续说海南岛的事。
第一百零二章新政策
公元1353年二月中旬共和的两个师的先遣部队在海南岛东边文昌市登陆,共和在行动前了解了那边的战斗形式,北方硝烟弥漫的战斗方式还没有传过来,现如今广大大地上看不到火药的爆炸,完全是血肉横飞的场面,人类手持铁质兵器对砸对砍的战斗模式。共和这只大老虎南下行动可以说是将“战火”烧到了南面。
海南岛上的黎族军队可能是在广东与何珍起义军作战时砍人砍出自信,看到北边的反贼到了自己老家门口,决定带着家中的儿郎将敌人赶下海。但是他带着两千黎兵来到共和登陆的附近,看到共和的一万人驻扎的大营以及严正的军容,心里有些没底决定先退回去,从长计议。
共和方面的主官是陆海军长,好不容易捞到一次仗打陆海是不会让机会流失的。而且这次也许是陆海几年里最后一次指挥着非本土共合军在海外领地战斗了,随着北方战争场面的不断升级。共和海外领地采用的排枪枪毙战术已经不占据优势,或许在武器方面击发枪的射速精度射程方面还有大量的优势,但是共合军要单单和北方其他势力装备着共和外贸型后膛燧发枪相斗,伤亡率虽然低但是还是有一定数量级的。现在共和本土的军队已经在战术上向着散兵线和匍匐前进射击发展。这是枪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火力已经不需要用列队射击来弥补,而躲避敌方火力对己方的打击也成为战地指挥官需要注意的一面。现在部分装备了米尼弹的北方非共和军队已经具有了对共和步兵的杀伤力。但是只要采用卧倒开枪的方式就可以避免大部分子弹伤害,而且这种战术现在只有共合军才能使用,原因是其他势力的火枪必须站式装药。
陆海和他的南下共合军还是采用排枪式战术,这种战术对付纯冷兵器的南方军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打完这场仗后,海外领地所有的军官将分批与共和本土的军官互换,海外领地的军官要学习,海外驻军也要学习。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程攀不想让军官固定带一只军队太久,严防军阀割据的一切苗头。
陆海也清楚共和高层对海外军官军阀化可能的戒备,因为程攀已经明着在会议上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军官对共和上层的这种“猜忌”行为有所不满。因为程攀已经确定未来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的制度,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军队为国家而战的理念,在建军时已经深入共合军上下。既然军队是国家的,不是个人的,这种制度是国家为了军队稳定而设立的,而不是帝王为权利而设立,无所谓猜忌的。
话题回来,这只黎族军队想走,但是陆海怎么会放他们离开?这只两千人手持利器的人,难道是农民迁徙?
两个骑兵营,六百人围了上去。要将这只队伍堵截下来,看到骑兵冲过来,这群黎兵凶悍的张弓射箭。在确定敌意后带领两只骑兵营的团长左立人下令开火。骑兵们打出的子弹是三百米有效射程,远胜过弓箭50米。后膛枪时代无革命,这帮山里来的土包子被镇压。带领这支军队的首领还没有露名就领便当去了。
一千多人蹲倒抱头跪在地下等候发落。陆海在问明白情况后就让他们滚了,这时一旁的政委苏正问道:“陆军长,不给他们发遣散费是不是不符合俘虏政策?”陆海好像听到一个笑话嗤笑说道:“俘虏?这群人有资格做我们的敌军?这些就是不明真相的平民受到野心家的蛊惑带着吃饭的家伙,来军队门口闹事现在首恶已经伏诛,就让这些人回去。”苏正说道:“他们有弓箭呢和刀枪,勉强可以算的上是军队,这些都是军功,陆军长你可以将这些报上去。”政委作为军队的思想教育者同时也可以统计指挥官的军功,苏正说这些是军功,那么就可以按照军功上报。
不过陆海不愿意要这个军功,他回道:“这些弓箭长矛都是山里人打猎的家伙,这些缴获的兵器作为军功的依据报上去,我还要不要脸。与其报上去给人笑还不如不要。”苏正想了想陆海与何峰之间的那点事决定不掺和两个大佬之间的事。
不过到后来占领了整个海南岛,陆海也没有遇到成型的抵抗。陆海手下的火枪军队实在太强了。作为原本元朝官方信任的黎族军队打了几次死了上千人就老实了。找死去挨枪子的事没人去做。而且共合军释放黎族败兵的手笔来看,共合军对黎族还留了一线。这一线需要把握。元朝的军事力量肃清之后。下面就是行政工作。
这个行政工作有一些困难,当地的宗族势力在和黎族斗争的过程中给汉人一个主心骨的作用。上岛之后推行土地政策的话,很伤这些汉人的心。对此共和在调研的海南岛的情况后,发现现在海南岛的人口密度还不是很大,而且汉人依旧没有占据主导数量。
共和对此的政策是土地上限和南洋一个标准都是一百亩。而现在共和先不管这些,先从移民,将共和在这的经济体变成当地最大的,有了经济基础和武力的保障,在接下来的政策制定中,才能在和这些当地势力的谈判中增加筹码。
此时岛上孙李黄钱几个汉人大家族族长也在观望这当前的形式,这些大家族在这几天充分的体会到共和强大的战力,以往总要和他们斗来斗去的黎族人遇到共和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所有的大族族长都被这股军力所震慑。而且这些大家族也听说过共和的土地政策。对共和的到来会给自己有什么影响一直很担心,他们几次联名去拜访共和的军官都被值班守卫一句“军事重地闲杂人等不许进入”给回绝了。去拜访共和在海南的执政官,也被阻拦住了。军事主官陆海是不想惹这一身骚。反正拿下海南岛,稳定当地局势的功劳已经上报上去了,没有任何战功上报,但圆满完成任务的功劳还是少不了的。何必和当地的本土势力纠缠住给人打小报告呢。至于海南岛的执政官柳河,正为如何开展工作头疼等待上面拿下一个大纲下来。没有规范下来也是不敢动,老老实实的实行移民政策。现在好了上面的要求是按照南洋模板去执行,说明共和已经让到了极致。于是共和执政公报立刻将要求张贴,几个大家族第一时间就听到了消息,经过几次讨论后,认为这是官方最大的让步了分田在所难免。于是准备实行分田方案。这是黄家的一个小儿子从共和一游回来,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让海南岛上的经济政策未知一变。
黄立业从小是就没仔细读过书。这么说吧他对四书五经这些微言大义不感兴趣,小时候习过一段武艺。还和巨鲸帮有过联系,也就是巨鲸帮解散黄立业开始注意共和,刚开始是抱着看共和楼塌的心态去看,后来共和越发强盛。黄立业开始转变心态开始用研究的心态看共和。直到共和发兵打到自己的老家,他开始着急了,自己的家族很可能就要解散了,至于反抗绝对是生死族灭。根据黄立业这么多年看下来发现只要共和制定的法律绝对会上下一致不折不扣的完成,这点不可能改变,明令禁止,法如山峦,黄立业在共和身上深深的体会到,而且黄立业认为这也是共和如此强大的根本。
但是黄立业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家族解散,当他看到共和的股份制后萌生了一个想法。“各位叔伯”黄立业对着岛上几大家族的族长毫不怯场的说道“共和定下的100亩个人土地拥有上限,是不可能改变的,说句实话,一百亩土地的上限和大陆共和的政策相比已经十分宽松了,这个是共和的红线,我们在这一点上没得谈”孙家的族长点了点头说道:“共和的政策我也研究过。但是贤侄所说的折衷模式是什么”黄立业接着说道:“共和所谓的不过是土地均分,我们将土地分给族人,然后和族人们商量他们用土地来入股,我们用钱财购买蒸汽铁牛,和各种农具来入股,一起签订一个三年的劳动合同。这样我们的家族就会以一个工厂的模式存在下去”。所有的家族族长听到这个方案眼前一亮。一会一位黄家的长辈问道:“立业啊,这样做共和会答应?”。黄立业说道:“我们已经按照共和的要求将土地所有权分下去了,现在只不过是按照我们的号召力将所有人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农业生产集群,既然共和允许浙江江南的人带着钱联合在一起开厂赚钱,,那么我们按照共和的农场模式建立一个家族式的农农场有何不可。我们们所做的没有违反共和的法律,同时这种模式在共和的法律上是站住脚的。”这时钱家族长问道:“那么我们问什么不签订几十年的合同,为啥只定三年。”黄立业看着钱家族长脑海中冒出共和报纸中的一句话,“人类的贪婪是人进化的动力,但是贪婪不被法律规则住,人类就无法建立文明”钱家族长问道这一点很有换了张分田的皮实际上不想将权利下方给族人的想法。黄立业打消了钱族长的想法说道:“共和法律只规定合约只能签三年”钱族长尖利的说道“三年,三年后这些分了田的人要单干怎么办。各位的家族还不是烟消云散”钱族长提出的疑问让所有人将眼神望着黄立业。黄立业有些明白当年共和为什么会采取暴力手段分田了。事实上这么多年共和已经证明了佃户制相对自耕农制度是一种生产低下的制度。孟子也说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可是掌握土地的人虽然读着圣贤可是就是没有创立这有力天下粮食生产的制度的圣人之心,如此看来共和以小人之心治天下是对的,天下圣人太少。
黄立业展开了一张表格,上面是共和农场的生产数据。黄立业说道:“如果使用了共和的蒸汽机耕地,我们现在的人手足以开出三倍以上的农田,由于我们不仅有土地的股权,还有蒸汽机和一系列农具的股权,我们获得的红利要比普通族人要多,更重要的是我们管理农场也同时可以保证自己在族中的威望,至于三年后,如果有的族人认为自己在农场中干亏了,那么可以走人,但是在大多数获得利益的情况下谁会愿意离开这个家族?”黄立业这一番赤裸裸的利益之言在这些族长耳中带着浓浓的商侩气息,,一些族里的老头子立马训斥表现自己是为了族里的前程着想。不是以利笼络人这种地下的手段。听到几个家族的保守派对自己的质疑。黄立业冷笑的说道:“各位只不过是想继续保持自己在普通族面前高人一等身份,然后利用这个身份让广大家族中人供养你们,这么明白的事何必扯什么圣人之语。”
黄立业这番话让所有反对的人恼羞成怒。斥责黄立业没大没小以下犯上。黄立业冷笑一声将图卷收了起来。从此离开了黄家,将家族整改方案交给了共和,他不是想让共和强制完成自己提出的家族改造,对于共和来说共和的妥协已经够多了,只是希望共和剿灭几个家族后,自己的家族可以主动提出这个方案,从而在共和这拿到具体实行的方案。给黄家留下一条后路。
至于黄立业则踏上了迁往吕宋的船票。今后十年里从基层不断做起的他成为了吕宋的总督,进而展现了高超的地方治理手段被调到中央实行经济规划,进而成为了政务总理。这相当一个宰相的位置。至于黄家在黄立业离家出走后将他从家谱中取消。后来黄立业事业有成后又立刻重新编写家谱将其补上。
而黄立业走后海南岛上的几大家族还是要办这个事。于是分田行动开始,共和对这种行为表示同意,但是要求当地政府注意,第一就是合同三年的问题,第二就是这些对这些家族私设公堂,实行家法的违法行为给予密切监视,一旦发现直接执法。哪怕这个家族为了维护家法,动员大量的人阻碍执法,也要直接落实法律。
几家的农场组建其中黄家最为成功,黄立业的父亲毕竟是家主,迫于保守势力被迫将自己的儿子移除家谱扫地出门。但是一年后家族大部分底层人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粮食生产利益。黄家家主获得了巨大权威。而保守势力想借着宗族余威,强制要求底层族人交族粮又拒绝将族内账务公开,黄家家主好歹是读书人性格刚直不愿意做这种事情同时抗争,被几个保守势力联合踢了下去,但是黄家的这种违规操作,被举报。共和地方检察院在治安部队和黄家大部分民众支持下进入黄家逮捕了强收族粮拒绝公开账目的主使人,以抢劫罪这么重的罪行起诉这些保守的黄家人。而黄立业的父亲也被放出,重新执掌家族农场的工作。而其他几个家族中钱家最惨几乎整个高层借着分地强行与族人签订不公平的分配条约,三年后大部分钱家人看着四周移民们的收入,对比自己的收入,决定不续签合同,组建十户小公社,被钱家家主派人到处威胁,声称“生是钱家人,死是钱家鬼。”在闹出一场人命后被法院公诉,这些人还想反抗纠集几百家丁(用家族农场中的公粮养得)暴力抗法,引起军队镇压,所有主使人被以杀人罪叛乱罪公审死刑。
但是共和的妥协法案一实行之后对其最大影响的是江南那些纠结着如何保留家族的宗族们极大的启发,这些宗族看到安徽湖北境内家族的下场,发现有这一条路可走,欣喜若狂,完全没有想到起什么歪脑筋。这些宗族族长们已经明白共和不是靠自己这些地方上德高望重之辈维持。共和是完全站在广大生产者一边的。既然法律都是共和制定的,万一自己耍滑头断了这一条路,被共和的议员全体投票反对这项政策的实行,宗族最后一条路也就没了。所以相对与海南岛上那些家族,浙江和江苏大部分宗族都是看明白这天下大势的发展的。
大量家族农会大量发展,与此同时,这些家族大量分地采取农场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大量的无地者出现,这些无地者都是过去的佃户,农场模式让少量的人干更多的活,让更多的农民失业了。而且以农场为集团这些家族开始了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土地扩张,逼近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的土地上限都没达到顶峰还有扩张的余地。这些江浙的家族农场采取了来自先进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土地股份的红利保底农民的口粮,大部分分配按照工分来。十户一个大单位。只是在收粮和春耕一些大规模活动采取集团性的合作。
这些改变是迫于共和的压力下进行的。方家军对这些采取家族农场为模式的宗族很是没辙,农业生产的效率高了,方家军的农业税却没有提高,这些地方宗族由于对家族人员的整合,再配上走私来的武器,增强了地方上的实力,方家军对地方上的控制更弱了。而苏南和浙江产生的大量流民则踏上共和为其准备好的移民船向着新世界进发。
第一百零三章为了统一
共和拿下海南岛,整个广东一片寂静。再次之前这只左右天下,名扬中原的强大势力仅仅出现在广东大大小小的草头王耳朵里。但是去年湖南的南部联盟被赶到广东北部时,广南地区的人已经发觉共和的兵威离自己很近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共和似乎嫌南边太穷山恶水。经过了一年的时间紧绷的神经开始松弛下来。但是共和如今两个师南下海南岛立刻又让他们紧张了。这回事直接在南边海上而来,这再次提醒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