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古代小清新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sp; 也不知是何时兴起的风俗,前朝对于女子嫁妆其实并不讲究,可不知哪年哪月起,天下就兴起了厚嫁之风。这风俗盛行到了什么地步?一般人家有女儿待年,请了官媒来聘时,是要把嫁妆明码标价写出一张单子来,若是陪嫁有地,还要写明是何等田地,又有没有水浇,若是婚事成了,这一封嫁妆单子是要跟着新妇一道过门的,倘若名实不符,夫家告上官府,退婚的都有,娘家这边父母还要以败坏风俗为由,在堂前枷铐三日。有些人家若是看重了女儿家的人品,又嫌嫁妆太少的,还会派媒婆上门和娘家讨价还价,把婚事当了买卖来做,为了把女儿嫁出门去,父母得一趟趟地往嫁妆单子上添钱添物……即使是大富大贵之家,若是连着办了七八个女儿的婚事,少不得也是元气大伤,非得赶紧娶几个新妇进门才好。
这样的风俗一旦蔓延开来,上至天家,下至流民都是难以幸免,所以天下间不知有多少才貌双全的姑娘,因为家事不丰,或者无法出嫁,或者只好含泪下嫁,由是又生发出风气:若是家中有女成年不嫁,街坊四邻都会将其父母视为吝啬之人,议论纷纷也是少不得的,更有甚者,这家人的男丁也就不好说亲。
这样的厚嫁之风南方最重,所以南人溺婴是家常便饭,越是大富人家,生女就越是不举,一户人家就只得一个娇女儿的事情屡见不鲜。多年下来,反而有大批男丁讨不到娘子,遂成为南方闻名的怪现象。宋学之所以提倡薄嫁,就是因为北方连年战乱,人丁本来就不丰厚,若是还和南方一般介意嫁妆,导致生女不举,大批光棍无法成亲,北方的人口便永远都无法繁衍起来。
也因为宋学提倡薄嫁,宋大姐宋苓议亲时,宋先生又刚倾全家之力办了宜阳书院,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做嫁妆,所以,宋大姐出嫁时,陪嫁是罕见的简薄。这件事在坊间是传为美谈的,宋竹也听过外头的传闻:据说当日宋家欲为宋大娘子添妆,大娘子婉言回绝,只道:多年积攒,自有嫁妆全在腹中。不论宋家、曾家皆不解其意,待宋大娘子过门以后,闭门三月,抄录珍善本无数,众人方知其有过目不忘之能,多年来诵读经典均可背诵。更兼夫家路远,书籍运送不便,遂以此法送来陪嫁云云。
书籍本就是很贵的东西,更兼宋大娘子也是有名的书家,如此嫁妆不但雅致,而且贵重处不输给富贵人家,在当日也是传唱一时的佳话。可实际如何宋竹心里清楚,之所以这么操作,一来因为曾家也是提倡薄嫁的北学中人,二来,却是因为当时宋家的确是拿不出钱——除了不能变卖的祖产以外,宋家所有活钱全都投入书院之中了。
虽说二叔令人送来了多年的积攒,四婶也欲变卖自己的陪嫁,已经改嫁的三婶更是频频来信询问,想要帮扶一把,但二叔在外为官不易,家中积蓄全为大房开办书院,本就有亏于叔伯,如今再用他的积攒,于心何安?四叔平日照看家业辛苦劳碌,更无半点私心,多年来四房毫无私蓄,现在还要靠变卖四婶嫁妆来凑钱,大房更不可能接受,而三婶业已改嫁,已算是外人……总之,因为这些种种,大姐才会主动提议不要置办箱笼,所谓的抄书为嫁,说穿了乃是母亲小张氏无奈之下,为她出的主意:她是曾家长子冢妇,底下还有许多兄弟,若是真就是随身带去的那些简薄物事,以后少不得要受妯娌们的褒贬,在舅姑家的日子怕也过得难堪。
为了此事,宋竹没少见母亲沮丧哭泣,直念叨着对不起故世的从姐,没把她唯一的女儿体面地打发出门。也就是因为如此,二姐这才主动提了要寻宋学士人为夫,而且最好还是家境单薄些的——二姐面冷心热,宋竹心里明白,她这是体谅到了家里的难处,更是体谅到了母亲的难处……
如今家里倒也缓过来些,不像是大姐出门时那么拮据了,可大姐、二姐,都表态不让家里给置办嫁妆,宋竹也不愿成为例外,二姐明白母亲的难处,她也明白:虽说大哥大姐和母亲的感情都是极好,现在外头也没有任何针对后母身份的流言蜚语,可若是家里没给大姐置办厚嫁,却给二姐、她多置办了嫁妆,说不得街坊间立刻就会有了母亲偏心的评论。大哥大姐也许不在乎这个,可母亲和父亲一样,和所有儒学门徒一样,都是惜身重名的性子,她也不愿让母亲陷入这样的境地。
没有嫁妆,也没有真才实学,只有个宋家女的声名傍身,即使豪门大户敢来说亲,宋竹也不愿应——嫁进去了什么也没有,这不是受气么?自她懂事起,但凡是思忖此事,就没有不愁上眉梢的,思量了这几年,也就只有一条出路了:在书院中找个性子敦厚些,家里简单殷实的师兄。即使过门以后,师兄发觉她没有才学,可看在宋先生的面子上,也不可能待她不好,不然,他在士林中的名声,肯定得全毁了。
虽然这样做,好像有些骗婚的嫌疑,但……但她也会好好待他,绝不会让他后悔的。
也所以,在外人跟前,她才是如此努力地维系着自己博学多才、贤淑贞静的形象,才会如此在意萧禹看到了她的鬼脸……大姐的满腹经纶,价值何止万金?二姐的超凡绣艺,更是个聚宝盆。两个姐姐即使没有嫁妆,也没人会在意什么,不论是书香门第,还是累宦世族,都争着抢着要娶这样才貌双全的佳妇,可她宋三娘,除了宋家的名声以外,却是什么都没有了……
譬如今日,她又何尝不想和赵元贞倒倒苦水,说说自己在嫁妆上的为难处呢?可这些话,天下任何一个女儿家都说得,唯独宋竹是说不得的——宋家女儿,就是不能流俗。虽然说不清为什么,但宋竹敏锐地意识到,宋家女儿之所以受人尊崇,就是因为不流俗,要是她这时候喋喋不休地说起二姐的嫁妆,自己的嫁妆——那她就真的不值钱了。
“嗳呀,”她含含糊糊地一笑,把这话给带了过去,“不是姐姐说起来,我还真从未想过这些呢,满心里呀,就只想着先生布置下来的功课!——说起来,下午怕又要小考了,赵姐姐预备得如何了?”
赵元贞却没有搭这个话头,而是继续在宋二姐的嫁妆上缠绵,“前几年你们家大娘出嫁的时候,陪出去的是宜阳书院许多稀世藏书的抄本,你可要睁大眼看着了,你二姐要是也陪这些,你就得留了心,这几年就抄起来——”
二姐的婚事都还没定呢,现在说这些是否太早?宋竹眉头暗皱,终于发现了不对:这赵姐姐,是不是也太关心二姐的嫁妆了?
事涉家人,宋竹立刻就从午后的困意中清醒了过来,脑子里那算盘,在眼皮后头打得飞快:赵元贞忽然关心这个干嘛?这又是关心颜钦若婚事,又是关心二姐嫁妆的,她有什么企图?——该不会是想对二姐,对宋家不利吧?
若说刚才还对赵元贞有几分好感,现在的宋竹可就完全换了一副心思,她就像是一柄还没有出鞘的匕首,竭力遮掩着自己的锋芒,寻思着瞥了赵元贞一眼,眨眼间就已经下了决定,口中漫不经心地应着,“我呀反正只管读书,别的什么也不管,姐姐说的这些,我都得回去问了以后才明白……”
不能把她给得罪了,得留个话头,以便日后再行套话……她想:今日就先到这里,且回去问过阿娘再说,她若想对二姐不利……看我怎么收拾她!
第9章收徒
宋竹在脑中喊打喊杀时,萧禹却正在宋先生身边服侍,他今日客串了一把司茶童子,为宋先生和从兄调和着深绿色的茶汤,他不敢扰了两位长辈说话,只是暗自关注着茶水上的白沫,在心中惊喜地暗叫:“呀!咬盏了……”
只可惜,这不可多得,‘冷粥面’一般的汤花美景,并不为正在对话的师徒二人所关注——宋学既然提倡简朴,就注定不可能爱好斗茶这样奢侈的活动,宋先生只是漠不关心地扫了茶盏一眼,便对萧传中说道,“……你尽管放手去做吧,茅成人那边,无需在意了。”
——成人是茅立的字。
“谨遵先生指教。”萧传中压了压身子,“弟子这回过来,也有报喜的意思——今日上午茅成人已经把两千贯亏空如数填补上了,如今有了先生这句话,弟子明日就接印入衙。”
“才两千贯?”宋先生的眉毛斜飞了飞。
萧传中一笑,“查出来是两千贯。”
萧禹听着从兄和宋先生含而不露的对话,也在心中暗自思忖:两千贯,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按茅立的做派应该是远不止这个数,只怕是将之前刮地皮的所得全都填进去了,才有两千贯这么个多少还在合理范围内的数字。——也算是茅立还有些脑子。要知道一般县衙结账,账面很少有天衣无缝的,新旧任之间彼此心照不宣,嘻嘻哈哈的,总能抹掉些瑕疵,可这一次萧传中的幕僚压根没给茅立面子,帐查得无比严密,若是之前没有往里填补,查出个五六千贯的数字,只怕连陈参政都未必会保他。
只要一想到茅立因为提亲失败怀恨在心,便大肆搜刮百姓出气,顺带着以自己的出身夹裹宋先生,意图使他坐视家乡父老被人鱼肉□□,萧禹便对此人殊乏好感,不仅仅因为其荒唐暴虐,也因为他实在愚蠢得让人讨厌。
想要仗势压人,也不想想自己招惹的是谁。这宋先生也罢了,毕竟当日回乡是受党争连累,即使有个好学生,在朝堂中多少也是气弱,不能和陈参政比较。可他二十七哥难道就是寒门子弟?别人怕陈参政,萧家却未必会有所畏惧,这茅立竟把二十七哥看得小了,真是自寻死路。
这不是,都不用二十七哥出手,宋先生一封信去,陈参政背过身就把本来安排好给茅立的差遣给换了人——原本茅立是大有希望入户部为主事的,如今却只能去京中守阙等实职,少了陈参政这个靠山,谁知道下一个缺什么时候有?更别说北党上下陆续也将听到风声,原本的同乡同年,只怕是个个都着紧要和他划清界限。本来前途一片大好的少壮派,转瞬间便成了官场上的死人——这一切,也全是他咎由自取,完全是愚蠢的代价!
既然已经决心要入书院读书,萧禹就很有主人翁精神地把自己代入了书院的角色,他知道陈参政还写信来和宋先生切磋学问,心中也觉与有荣焉:这对于张着清凉伞的宰执而言,可是不寻常的柔软态度,宋先生有面子,可不就是宜阳书院有面子?他萧禹在宜阳书院读书,自然也一样跟着有面子……
满心胡思乱想,萧传中谈起他的时候,萧禹差点都没回过神来,还是听到了自己的小名,才猛地一机灵,悄悄地拉长了耳朵,听堂兄半是解释半是请罪地数落他,“……自幼娇养惯了,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人也实在,憨憨傻傻的时常闯祸,前回樱桃案还没销呢,这就又闹出了闯入女学的乱子……”
此事早已经传遍了全城,书院中也没拉下,宋先生怎么可能没有听说?他呵呵地笑了起来,“毕竟还小,也都是小事,玄冈你待弟弟有些苛刻了。”
不能不说,萧传中的策略还是挺管用的,本来对宋家态度有些随意的萧禹,被他作了几次,现在对宋先生已经是抱着仰视的态度了,一旦感受到了宋先生和蔼亲切的态度,他心中自然而然便涌上了一股淡淡的孺慕之情:虽然说不上到底好在哪里,但两次和宋先生对话,不论是第一次向宋先生解释自己冒名送樱桃的事,还是这一次解释闯入女学的事,宋先生的言谈举止,都令他如沐春风,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和崇敬,尽管他也出身于大富大贵之家,可这份优雅,却似乎是连他萧禹都没法学来的。
“是先生太宽和了。”萧传中有几分大胆地说。
宋先生也不生气,他呵呵一笑,“难道要再严些你才开心?玄冈,你们是不是一族的兄弟?阿禹别是抱来养的吧?”
一句话说得屋内三个人都笑了,宋先生方才转身对萧禹道,“你也坐——坐。”
萧禹谦让再三,这才不好意思地在兄长下首坐下,宋先生思忖了一会,便笑着对他说,“其实,按说孔圣有教无类,我这宜阳书院的山门,也应该对所有想要入读的学子敞开,不该还分了贵贱——不论是瞧不上富贵人家,还是瞧不上寒门子弟,都是失了孔圣精髓。是以你也无须担心,生怕自己出身富贵,教授们就会有什么偏见。只要能守书院的规矩,安心读书的,就都是书院的学生。”
这番话粗听莫名其妙,但却令萧禹放下心来:这些日子在驿馆,他听说的都是宜阳书院鄙薄富贵的事迹,虽然也知道只有这些和富贵人家的冲突,才会被旁人当新鲜事儿传诵,但心底依然不免有些惴惴,就怕书院对富贵子弟有所偏见,宋先生也不知是否看透了这一点,第一句话就说到了萧禹的心坎里。
“然而,”宋先生话风又是一转,他和蔼地望着萧禹,仿佛是在为他担心。“这也不是说书院内便是一片熙和……这读书郎之间你追我赶,彼此不服气的心思,我们当教授的也很赞成。你吃亏就吃亏在系出名门,有个好祖父,又有玄冈这么一位好兄长,盛名之下,书院同侪对你的要求,自然只会更高。——你在后山闲走无意间进了女学,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偏偏是你,偏偏玄冈又是刚上任的父母官。我只为你担心,入读书院以后,你是否能受得住师兄弟们明里暗里的考校。”
他说得委婉,其实话中意思萧禹一听就明白了:宋先生担心书院同学以为他是个愚蠢的关系户,入读书院只因为兄长的关系,本人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他是担心萧禹被同学们排挤。
说到底,还不是要怨您家中的粤娘?他心中嘀咕,面上却是恭声道,“弟子明白先生的意思,先生请放心,弟子自当苦读不懈,不去理会那些风言风语。”
他本来还想捧上两句,说什么‘躬行苦读,寻孔、颜乐处’这样的话,可萧禹现在也渐渐明白,宜阳学派不喜花言巧语,比起没学问,只怕宋先生更介意的是没学问还要吹水硬撑,因此这些话都被他硬生生吞进了肚子里去,留下的只有朴实无华却又诚恳由衷的承诺。
宋先生似乎也被打动,他兀自沉吟不语,一旁萧传中终究是萧禹的从兄,也求情道,“弟子以为,阿禹入读书院,交际环境差些也无关紧要,只要能坚持下来,即使学不会先生的天人之学,好歹也能磨砺磨砺他的心性。”
宋先生闻言,便扫了萧禹一眼,含笑道,“你从兄所言,倒是不错,可你能坚持得下来吗?”
萧禹被宋先生一激,豪气上涌,一挺胸膛,朗声道,“弟子一定让先生与兄长刮目相看!”
sp; 也不知是何时兴起的风俗,前朝对于女子嫁妆其实并不讲究,可不知哪年哪月起,天下就兴起了厚嫁之风。这风俗盛行到了什么地步?一般人家有女儿待年,请了官媒来聘时,是要把嫁妆明码标价写出一张单子来,若是陪嫁有地,还要写明是何等田地,又有没有水浇,若是婚事成了,这一封嫁妆单子是要跟着新妇一道过门的,倘若名实不符,夫家告上官府,退婚的都有,娘家这边父母还要以败坏风俗为由,在堂前枷铐三日。有些人家若是看重了女儿家的人品,又嫌嫁妆太少的,还会派媒婆上门和娘家讨价还价,把婚事当了买卖来做,为了把女儿嫁出门去,父母得一趟趟地往嫁妆单子上添钱添物……即使是大富大贵之家,若是连着办了七八个女儿的婚事,少不得也是元气大伤,非得赶紧娶几个新妇进门才好。
这样的风俗一旦蔓延开来,上至天家,下至流民都是难以幸免,所以天下间不知有多少才貌双全的姑娘,因为家事不丰,或者无法出嫁,或者只好含泪下嫁,由是又生发出风气:若是家中有女成年不嫁,街坊四邻都会将其父母视为吝啬之人,议论纷纷也是少不得的,更有甚者,这家人的男丁也就不好说亲。
这样的厚嫁之风南方最重,所以南人溺婴是家常便饭,越是大富人家,生女就越是不举,一户人家就只得一个娇女儿的事情屡见不鲜。多年下来,反而有大批男丁讨不到娘子,遂成为南方闻名的怪现象。宋学之所以提倡薄嫁,就是因为北方连年战乱,人丁本来就不丰厚,若是还和南方一般介意嫁妆,导致生女不举,大批光棍无法成亲,北方的人口便永远都无法繁衍起来。
也因为宋学提倡薄嫁,宋大姐宋苓议亲时,宋先生又刚倾全家之力办了宜阳书院,根本拿不出多少钱来做嫁妆,所以,宋大姐出嫁时,陪嫁是罕见的简薄。这件事在坊间是传为美谈的,宋竹也听过外头的传闻:据说当日宋家欲为宋大娘子添妆,大娘子婉言回绝,只道:多年积攒,自有嫁妆全在腹中。不论宋家、曾家皆不解其意,待宋大娘子过门以后,闭门三月,抄录珍善本无数,众人方知其有过目不忘之能,多年来诵读经典均可背诵。更兼夫家路远,书籍运送不便,遂以此法送来陪嫁云云。
书籍本就是很贵的东西,更兼宋大娘子也是有名的书家,如此嫁妆不但雅致,而且贵重处不输给富贵人家,在当日也是传唱一时的佳话。可实际如何宋竹心里清楚,之所以这么操作,一来因为曾家也是提倡薄嫁的北学中人,二来,却是因为当时宋家的确是拿不出钱——除了不能变卖的祖产以外,宋家所有活钱全都投入书院之中了。
虽说二叔令人送来了多年的积攒,四婶也欲变卖自己的陪嫁,已经改嫁的三婶更是频频来信询问,想要帮扶一把,但二叔在外为官不易,家中积蓄全为大房开办书院,本就有亏于叔伯,如今再用他的积攒,于心何安?四叔平日照看家业辛苦劳碌,更无半点私心,多年来四房毫无私蓄,现在还要靠变卖四婶嫁妆来凑钱,大房更不可能接受,而三婶业已改嫁,已算是外人……总之,因为这些种种,大姐才会主动提议不要置办箱笼,所谓的抄书为嫁,说穿了乃是母亲小张氏无奈之下,为她出的主意:她是曾家长子冢妇,底下还有许多兄弟,若是真就是随身带去的那些简薄物事,以后少不得要受妯娌们的褒贬,在舅姑家的日子怕也过得难堪。
为了此事,宋竹没少见母亲沮丧哭泣,直念叨着对不起故世的从姐,没把她唯一的女儿体面地打发出门。也就是因为如此,二姐这才主动提了要寻宋学士人为夫,而且最好还是家境单薄些的——二姐面冷心热,宋竹心里明白,她这是体谅到了家里的难处,更是体谅到了母亲的难处……
如今家里倒也缓过来些,不像是大姐出门时那么拮据了,可大姐、二姐,都表态不让家里给置办嫁妆,宋竹也不愿成为例外,二姐明白母亲的难处,她也明白:虽说大哥大姐和母亲的感情都是极好,现在外头也没有任何针对后母身份的流言蜚语,可若是家里没给大姐置办厚嫁,却给二姐、她多置办了嫁妆,说不得街坊间立刻就会有了母亲偏心的评论。大哥大姐也许不在乎这个,可母亲和父亲一样,和所有儒学门徒一样,都是惜身重名的性子,她也不愿让母亲陷入这样的境地。
没有嫁妆,也没有真才实学,只有个宋家女的声名傍身,即使豪门大户敢来说亲,宋竹也不愿应——嫁进去了什么也没有,这不是受气么?自她懂事起,但凡是思忖此事,就没有不愁上眉梢的,思量了这几年,也就只有一条出路了:在书院中找个性子敦厚些,家里简单殷实的师兄。即使过门以后,师兄发觉她没有才学,可看在宋先生的面子上,也不可能待她不好,不然,他在士林中的名声,肯定得全毁了。
虽然这样做,好像有些骗婚的嫌疑,但……但她也会好好待他,绝不会让他后悔的。
也所以,在外人跟前,她才是如此努力地维系着自己博学多才、贤淑贞静的形象,才会如此在意萧禹看到了她的鬼脸……大姐的满腹经纶,价值何止万金?二姐的超凡绣艺,更是个聚宝盆。两个姐姐即使没有嫁妆,也没人会在意什么,不论是书香门第,还是累宦世族,都争着抢着要娶这样才貌双全的佳妇,可她宋三娘,除了宋家的名声以外,却是什么都没有了……
譬如今日,她又何尝不想和赵元贞倒倒苦水,说说自己在嫁妆上的为难处呢?可这些话,天下任何一个女儿家都说得,唯独宋竹是说不得的——宋家女儿,就是不能流俗。虽然说不清为什么,但宋竹敏锐地意识到,宋家女儿之所以受人尊崇,就是因为不流俗,要是她这时候喋喋不休地说起二姐的嫁妆,自己的嫁妆——那她就真的不值钱了。
“嗳呀,”她含含糊糊地一笑,把这话给带了过去,“不是姐姐说起来,我还真从未想过这些呢,满心里呀,就只想着先生布置下来的功课!——说起来,下午怕又要小考了,赵姐姐预备得如何了?”
赵元贞却没有搭这个话头,而是继续在宋二姐的嫁妆上缠绵,“前几年你们家大娘出嫁的时候,陪出去的是宜阳书院许多稀世藏书的抄本,你可要睁大眼看着了,你二姐要是也陪这些,你就得留了心,这几年就抄起来——”
二姐的婚事都还没定呢,现在说这些是否太早?宋竹眉头暗皱,终于发现了不对:这赵姐姐,是不是也太关心二姐的嫁妆了?
事涉家人,宋竹立刻就从午后的困意中清醒了过来,脑子里那算盘,在眼皮后头打得飞快:赵元贞忽然关心这个干嘛?这又是关心颜钦若婚事,又是关心二姐嫁妆的,她有什么企图?——该不会是想对二姐,对宋家不利吧?
若说刚才还对赵元贞有几分好感,现在的宋竹可就完全换了一副心思,她就像是一柄还没有出鞘的匕首,竭力遮掩着自己的锋芒,寻思着瞥了赵元贞一眼,眨眼间就已经下了决定,口中漫不经心地应着,“我呀反正只管读书,别的什么也不管,姐姐说的这些,我都得回去问了以后才明白……”
不能把她给得罪了,得留个话头,以便日后再行套话……她想:今日就先到这里,且回去问过阿娘再说,她若想对二姐不利……看我怎么收拾她!
第9章收徒
宋竹在脑中喊打喊杀时,萧禹却正在宋先生身边服侍,他今日客串了一把司茶童子,为宋先生和从兄调和着深绿色的茶汤,他不敢扰了两位长辈说话,只是暗自关注着茶水上的白沫,在心中惊喜地暗叫:“呀!咬盏了……”
只可惜,这不可多得,‘冷粥面’一般的汤花美景,并不为正在对话的师徒二人所关注——宋学既然提倡简朴,就注定不可能爱好斗茶这样奢侈的活动,宋先生只是漠不关心地扫了茶盏一眼,便对萧传中说道,“……你尽管放手去做吧,茅成人那边,无需在意了。”
——成人是茅立的字。
“谨遵先生指教。”萧传中压了压身子,“弟子这回过来,也有报喜的意思——今日上午茅成人已经把两千贯亏空如数填补上了,如今有了先生这句话,弟子明日就接印入衙。”
“才两千贯?”宋先生的眉毛斜飞了飞。
萧传中一笑,“查出来是两千贯。”
萧禹听着从兄和宋先生含而不露的对话,也在心中暗自思忖:两千贯,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按茅立的做派应该是远不止这个数,只怕是将之前刮地皮的所得全都填进去了,才有两千贯这么个多少还在合理范围内的数字。——也算是茅立还有些脑子。要知道一般县衙结账,账面很少有天衣无缝的,新旧任之间彼此心照不宣,嘻嘻哈哈的,总能抹掉些瑕疵,可这一次萧传中的幕僚压根没给茅立面子,帐查得无比严密,若是之前没有往里填补,查出个五六千贯的数字,只怕连陈参政都未必会保他。
只要一想到茅立因为提亲失败怀恨在心,便大肆搜刮百姓出气,顺带着以自己的出身夹裹宋先生,意图使他坐视家乡父老被人鱼肉□□,萧禹便对此人殊乏好感,不仅仅因为其荒唐暴虐,也因为他实在愚蠢得让人讨厌。
想要仗势压人,也不想想自己招惹的是谁。这宋先生也罢了,毕竟当日回乡是受党争连累,即使有个好学生,在朝堂中多少也是气弱,不能和陈参政比较。可他二十七哥难道就是寒门子弟?别人怕陈参政,萧家却未必会有所畏惧,这茅立竟把二十七哥看得小了,真是自寻死路。
这不是,都不用二十七哥出手,宋先生一封信去,陈参政背过身就把本来安排好给茅立的差遣给换了人——原本茅立是大有希望入户部为主事的,如今却只能去京中守阙等实职,少了陈参政这个靠山,谁知道下一个缺什么时候有?更别说北党上下陆续也将听到风声,原本的同乡同年,只怕是个个都着紧要和他划清界限。本来前途一片大好的少壮派,转瞬间便成了官场上的死人——这一切,也全是他咎由自取,完全是愚蠢的代价!
既然已经决心要入书院读书,萧禹就很有主人翁精神地把自己代入了书院的角色,他知道陈参政还写信来和宋先生切磋学问,心中也觉与有荣焉:这对于张着清凉伞的宰执而言,可是不寻常的柔软态度,宋先生有面子,可不就是宜阳书院有面子?他萧禹在宜阳书院读书,自然也一样跟着有面子……
满心胡思乱想,萧传中谈起他的时候,萧禹差点都没回过神来,还是听到了自己的小名,才猛地一机灵,悄悄地拉长了耳朵,听堂兄半是解释半是请罪地数落他,“……自幼娇养惯了,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人也实在,憨憨傻傻的时常闯祸,前回樱桃案还没销呢,这就又闹出了闯入女学的乱子……”
此事早已经传遍了全城,书院中也没拉下,宋先生怎么可能没有听说?他呵呵地笑了起来,“毕竟还小,也都是小事,玄冈你待弟弟有些苛刻了。”
不能不说,萧传中的策略还是挺管用的,本来对宋家态度有些随意的萧禹,被他作了几次,现在对宋先生已经是抱着仰视的态度了,一旦感受到了宋先生和蔼亲切的态度,他心中自然而然便涌上了一股淡淡的孺慕之情:虽然说不上到底好在哪里,但两次和宋先生对话,不论是第一次向宋先生解释自己冒名送樱桃的事,还是这一次解释闯入女学的事,宋先生的言谈举止,都令他如沐春风,有种说不出的喜欢和崇敬,尽管他也出身于大富大贵之家,可这份优雅,却似乎是连他萧禹都没法学来的。
“是先生太宽和了。”萧传中有几分大胆地说。
宋先生也不生气,他呵呵一笑,“难道要再严些你才开心?玄冈,你们是不是一族的兄弟?阿禹别是抱来养的吧?”
一句话说得屋内三个人都笑了,宋先生方才转身对萧禹道,“你也坐——坐。”
萧禹谦让再三,这才不好意思地在兄长下首坐下,宋先生思忖了一会,便笑着对他说,“其实,按说孔圣有教无类,我这宜阳书院的山门,也应该对所有想要入读的学子敞开,不该还分了贵贱——不论是瞧不上富贵人家,还是瞧不上寒门子弟,都是失了孔圣精髓。是以你也无须担心,生怕自己出身富贵,教授们就会有什么偏见。只要能守书院的规矩,安心读书的,就都是书院的学生。”
这番话粗听莫名其妙,但却令萧禹放下心来:这些日子在驿馆,他听说的都是宜阳书院鄙薄富贵的事迹,虽然也知道只有这些和富贵人家的冲突,才会被旁人当新鲜事儿传诵,但心底依然不免有些惴惴,就怕书院对富贵子弟有所偏见,宋先生也不知是否看透了这一点,第一句话就说到了萧禹的心坎里。
“然而,”宋先生话风又是一转,他和蔼地望着萧禹,仿佛是在为他担心。“这也不是说书院内便是一片熙和……这读书郎之间你追我赶,彼此不服气的心思,我们当教授的也很赞成。你吃亏就吃亏在系出名门,有个好祖父,又有玄冈这么一位好兄长,盛名之下,书院同侪对你的要求,自然只会更高。——你在后山闲走无意间进了女学,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偏偏是你,偏偏玄冈又是刚上任的父母官。我只为你担心,入读书院以后,你是否能受得住师兄弟们明里暗里的考校。”
他说得委婉,其实话中意思萧禹一听就明白了:宋先生担心书院同学以为他是个愚蠢的关系户,入读书院只因为兄长的关系,本人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子弟……他是担心萧禹被同学们排挤。
说到底,还不是要怨您家中的粤娘?他心中嘀咕,面上却是恭声道,“弟子明白先生的意思,先生请放心,弟子自当苦读不懈,不去理会那些风言风语。”
他本来还想捧上两句,说什么‘躬行苦读,寻孔、颜乐处’这样的话,可萧禹现在也渐渐明白,宜阳学派不喜花言巧语,比起没学问,只怕宋先生更介意的是没学问还要吹水硬撑,因此这些话都被他硬生生吞进了肚子里去,留下的只有朴实无华却又诚恳由衷的承诺。
宋先生似乎也被打动,他兀自沉吟不语,一旁萧传中终究是萧禹的从兄,也求情道,“弟子以为,阿禹入读书院,交际环境差些也无关紧要,只要能坚持下来,即使学不会先生的天人之学,好歹也能磨砺磨砺他的心性。”
宋先生闻言,便扫了萧禹一眼,含笑道,“你从兄所言,倒是不错,可你能坚持得下来吗?”
萧禹被宋先生一激,豪气上涌,一挺胸膛,朗声道,“弟子一定让先生与兄长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