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lwtxt.org,觉醒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著名例子。秦以后,暗器的使用有所扩展。三国时代手戟也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掷布”,幸亏吕布躲闪迅速,差一点被击中。这种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侧有一个横出的斜枝,手柄缠绕细绳,单手掷击,“严锋劲枝,擒锷耀芒”,威力确实很大。东吴名将孙策就精于用手戟击敌。
手掷暗器,如标枪、飞镖、掷箭、飞刀及乾坤圈等。标枪,也叫投枪。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作为通用的武器装备。但那种标枪很长很重,与现今体育竞技中的标枪差不多,尚不属于暗器范围。
在手掷暗器中,镖久盛不衰。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是镖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长10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又可分带衣镖与光膘。带衣镖是用绸布系于镶尾,掷出时绸衣如箭后的羽,起稳定飞行方向的作用。光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只是飞行的稳定性较差,要命中目标更需要技巧。镖一般系在腰间,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较其他大的叫绝手膘,在镖将用尽而敌情不减时使用。另外,除脱手镖外,金钱镖也是常见的,它是以大制钱磨光边缘而成。此镖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
在手掷暗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掷箭。这种暗器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后面逐渐变粗,重约七两半,适于初学者使用。第二种是用铁竹混制,铁头竹杆,尾部无羽,像箭而形体稍小,长30厘米左右,重约二两。第三种是用竹制成,整体为竹,前细后粗,前端尖锐,为技艺成熟者使用。
另类冷兵器:
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于铍身,并有刻铭。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
吴钩: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
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
戚: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
钺戟: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
铩:由铍演变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加有两端上翘呈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铩有长柄也有短柄,流行于汉代,铩长一般25-30CM,镡宽约10CM,东汉以后绝迹。铩也属于矛类兵器。
啄:属于戈类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
铤: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于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于西汉,刃长25-30CM,柄长120-180CM,笔者窃以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
镰:属于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CM、宽约3CM,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于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
戣:于戈的一种变形兵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
著名例子。秦以后,暗器的使用有所扩展。三国时代手戟也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掷布”,幸亏吕布躲闪迅速,差一点被击中。这种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侧有一个横出的斜枝,手柄缠绕细绳,单手掷击,“严锋劲枝,擒锷耀芒”,威力确实很大。东吴名将孙策就精于用手戟击敌。
手掷暗器,如标枪、飞镖、掷箭、飞刀及乾坤圈等。标枪,也叫投枪。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作为通用的武器装备。但那种标枪很长很重,与现今体育竞技中的标枪差不多,尚不属于暗器范围。
在手掷暗器中,镖久盛不衰。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是镖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长10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又可分带衣镖与光膘。带衣镖是用绸布系于镶尾,掷出时绸衣如箭后的羽,起稳定飞行方向的作用。光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只是飞行的稳定性较差,要命中目标更需要技巧。镖一般系在腰间,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较其他大的叫绝手膘,在镖将用尽而敌情不减时使用。另外,除脱手镖外,金钱镖也是常见的,它是以大制钱磨光边缘而成。此镖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
在手掷暗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掷箭。这种暗器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后面逐渐变粗,重约七两半,适于初学者使用。第二种是用铁竹混制,铁头竹杆,尾部无羽,像箭而形体稍小,长30厘米左右,重约二两。第三种是用竹制成,整体为竹,前细后粗,前端尖锐,为技艺成熟者使用。
另类冷兵器:
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于铍身,并有刻铭。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
吴钩: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
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
戚: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
钺戟: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
铩:由铍演变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加有两端上翘呈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铩有长柄也有短柄,流行于汉代,铩长一般25-30CM,镡宽约10CM,东汉以后绝迹。铩也属于矛类兵器。
啄:属于戈类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
铤: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于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于西汉,刃长25-30CM,柄长120-180CM,笔者窃以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
镰:属于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CM、宽约3CM,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于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
戣:于戈的一种变形兵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