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珍馐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氏流露出少见的坚强颜色来,随后将皮面册子重新包回锦缎中,又从匣子下头拿出一叠微微泛黄的宣纸里,略翻找片刻,抽出其中一张来,这才将妆匣重新装起来锁好包上,交给汤妈妈收好。
待曹氏午睡起来,吃晚饭时候,亦珍这才又到母亲屋中陪她一起用餐。
用过晚饭,曹氏借口馋嘴,遣汤妈妈到厨房去做银耳莲子羹。亦珍见状,便叫招娣跟去打下手。
曹氏微微一笑,自袖笼中取出一张绵连金星罗文的宣纸来,递给女儿。
亦珍双手接过宣纸,有些不解地望向母亲。
曹氏示意亦珍将上头的内容先细细地看一遍。
亦珍坐在母亲身边的竹节雕花绣墩上,就着圆几上的青花雀嘴油灯,细看手里的纸笺。绵连金星罗文宣已颇有些年月,泛着一种淡淡的黄旧颜色,然而上头的蝇头小楷却字迹清晰,墨色如新。
亦珍的字,由母亲曹氏亲自教授。在曹氏尚未病倒前,常常大清早起身,为茶摊准备好酸梅汤与茶果,待吃过早饭,料理罢家计,至午饭前这段辰光,留出来教授女儿绣花习字。
盖因曹氏对女儿一向并不严厉,是以亦珍的字练得中规中矩,说得过去,不至于失礼罢了。
眼下亦珍见着纸笺上头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写满了蝇头小楷,不由得微微一愣。母亲虽对她要求不严,却也找过许多字帖予她,只说多多临摹,熟能生巧。故而亦珍对书法,还是有些心得的。观纸笺上的字,圆秀挺齐,错落有致,恰似蝇头小楷写乌丝,字字钟王皆可师。
再看上头所写:以木制锅盖,取新鲜刀鱼,用竹钉固定于锅盖内,其下陶罐中盛清水,大火烧沸,转文火焖足十二个时辰,待到锅盖上的刀鱼皮酥肉烂,落入陶罐,与罐内汤水融为一体,化成浓稠乳白的刀鱼汤汁,木制锅盖之上只剩刀鱼鱼骨,方成。附注,刀鱼鲜美,最忌金属,故瓦罐竹钉木盖,才可保留其天然美味。
亦珍一惊,抬头去看母亲。
曹氏淡然一笑,“这是娘出阁前,你曾外祖母,手把手教我抄下来的,上午听你提起,这才想着了拿出来给你。”
见女儿眼里有毫不掩饰的诧异颜色,曹氏忍不住捏一捏她白嫩的脸颊,“刀鱼原是江南才有的,在京中十分稀罕,平头百姓哪里吃得起?娘也不过是自你曾外祖母处得了这份菜谱,却不曾做过,更未曾吃过。珍儿若是想吃,便先拿去细细琢磨了,到来年春天刀鱼上市的季节,做来吃吃看。”
“女儿晓得了。”亦珍小心地将微微泛黄的宣纸收在袖笼里,“母亲还想吃什么?女儿闲来无事,正想多琢磨几样新鲜别致的吃食呢。”
曹氏既欣慰于女儿的体贴早熟,却又心疼她小小年纪已要挑起一家人的生计,便轻轻握住了她的手,“娘又不是那一碰就碎的瓷人,要你事事都小心翼翼的。我们一家吃穿嚼用过得去便罢了,娘不想你这么辛苦。闲来无事,不妨多与英姐儿走动,别总闷在家里。”
“那女儿可要偷懒,多多寻英姐儿玩去了。”亦珍笑着靠在母亲肩上。
亦珍在母亲屋里吃过一盏冰糖枸杞银耳莲子羹,方辞别了母亲,带着招娣回到自己屋里。
“汤妈妈做的银耳莲子羹真好喝。”招娣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唇,回忆起在厨房喝的那一小碗莲子羹来。透澈滋润清甜,犹如甘露。
“汤妈妈做的绿豆百合汤也是极好喝的。”亦珍笑起来,“等出了梅雨天,入了暑,汤妈妈总会做好了绿豆百合汤,盛在白瓷汤盅里,垂到井里,用冰凉的井水湃一会儿。正午日头最热的时候吃一盏,最舒服不过了。”
说得招娣向往之极,将双手合在胸口,嘴里不住嘀咕:“老天保佑,梅雨天快点过去罢。”
亦珍听得噱。
“我这里不要你伺候,你自去歇息罢。”亦珍见天色尚早,她一时了无睡意,想起母亲给自己的食谱来,便叫招娣下去休息,自己则取出那张绵连金星罗文宣里,铺在桌上,就着支窗外头半明半暗的天光与室内的一盏青花双雀油灯,将刀鱼面的食谱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两遍,心中疑问丛生。
听鲁小姐话里话外的意思,这刀鱼面在京中,很是稀罕,一日只得五十碗,达官贵人便是有钱也未必能吃得着,其中面汤更是半斋馆秘而不宣的独家配方。
可是母亲给她的这张宣纸上头,不但详细记载了如何制作刀鱼面的面汤,连多少分量都写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
不像是心血来潮信手拈来的想当然耳,倒像是经过无数次验证实践后写下的经验之谈。
亦珍不由得往记忆深处回忆起来。
只不过许是时间久远,亦或她当时年幼,印象模糊之故,亦珍竟找不到关于外祖家的太多信息。她最早最久远的记忆,便是在汤妈妈怀里,一家人辗转颠簸,往江南来投亲,只是到最后也没能寻到母亲在松江府的亲戚。
亦珍暗暗寻思:看母亲的言谈举止做派,并不像是小门小户出身,汤伯汤妈妈亦行止有度,绝非村夫农妇,可在她面前,母亲也好,汤伯汤妈妈也好,却绝口不提旧事。逢年过节,母亲带着她到小佛堂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早早因病身故的父亲磕头上香,也从未说起过往事。
亦珍望着桌上的宣纸,沉吟。
这中间有什么隐情,或是什么不得已的苦衷么?
亦珍思量再三,终是将桌上的纸笺收进自己的装要紧物事的匣子里,拿小铜锁锁了,钥匙贴身放好。</P></DIV>
<TR>
氏流露出少见的坚强颜色来,随后将皮面册子重新包回锦缎中,又从匣子下头拿出一叠微微泛黄的宣纸里,略翻找片刻,抽出其中一张来,这才将妆匣重新装起来锁好包上,交给汤妈妈收好。
待曹氏午睡起来,吃晚饭时候,亦珍这才又到母亲屋中陪她一起用餐。
用过晚饭,曹氏借口馋嘴,遣汤妈妈到厨房去做银耳莲子羹。亦珍见状,便叫招娣跟去打下手。
曹氏微微一笑,自袖笼中取出一张绵连金星罗文的宣纸来,递给女儿。
亦珍双手接过宣纸,有些不解地望向母亲。
曹氏示意亦珍将上头的内容先细细地看一遍。
亦珍坐在母亲身边的竹节雕花绣墩上,就着圆几上的青花雀嘴油灯,细看手里的纸笺。绵连金星罗文宣已颇有些年月,泛着一种淡淡的黄旧颜色,然而上头的蝇头小楷却字迹清晰,墨色如新。
亦珍的字,由母亲曹氏亲自教授。在曹氏尚未病倒前,常常大清早起身,为茶摊准备好酸梅汤与茶果,待吃过早饭,料理罢家计,至午饭前这段辰光,留出来教授女儿绣花习字。
盖因曹氏对女儿一向并不严厉,是以亦珍的字练得中规中矩,说得过去,不至于失礼罢了。
眼下亦珍见着纸笺上头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地写满了蝇头小楷,不由得微微一愣。母亲虽对她要求不严,却也找过许多字帖予她,只说多多临摹,熟能生巧。故而亦珍对书法,还是有些心得的。观纸笺上的字,圆秀挺齐,错落有致,恰似蝇头小楷写乌丝,字字钟王皆可师。
再看上头所写:以木制锅盖,取新鲜刀鱼,用竹钉固定于锅盖内,其下陶罐中盛清水,大火烧沸,转文火焖足十二个时辰,待到锅盖上的刀鱼皮酥肉烂,落入陶罐,与罐内汤水融为一体,化成浓稠乳白的刀鱼汤汁,木制锅盖之上只剩刀鱼鱼骨,方成。附注,刀鱼鲜美,最忌金属,故瓦罐竹钉木盖,才可保留其天然美味。
亦珍一惊,抬头去看母亲。
曹氏淡然一笑,“这是娘出阁前,你曾外祖母,手把手教我抄下来的,上午听你提起,这才想着了拿出来给你。”
见女儿眼里有毫不掩饰的诧异颜色,曹氏忍不住捏一捏她白嫩的脸颊,“刀鱼原是江南才有的,在京中十分稀罕,平头百姓哪里吃得起?娘也不过是自你曾外祖母处得了这份菜谱,却不曾做过,更未曾吃过。珍儿若是想吃,便先拿去细细琢磨了,到来年春天刀鱼上市的季节,做来吃吃看。”
“女儿晓得了。”亦珍小心地将微微泛黄的宣纸收在袖笼里,“母亲还想吃什么?女儿闲来无事,正想多琢磨几样新鲜别致的吃食呢。”
曹氏既欣慰于女儿的体贴早熟,却又心疼她小小年纪已要挑起一家人的生计,便轻轻握住了她的手,“娘又不是那一碰就碎的瓷人,要你事事都小心翼翼的。我们一家吃穿嚼用过得去便罢了,娘不想你这么辛苦。闲来无事,不妨多与英姐儿走动,别总闷在家里。”
“那女儿可要偷懒,多多寻英姐儿玩去了。”亦珍笑着靠在母亲肩上。
亦珍在母亲屋里吃过一盏冰糖枸杞银耳莲子羹,方辞别了母亲,带着招娣回到自己屋里。
“汤妈妈做的银耳莲子羹真好喝。”招娣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唇,回忆起在厨房喝的那一小碗莲子羹来。透澈滋润清甜,犹如甘露。
“汤妈妈做的绿豆百合汤也是极好喝的。”亦珍笑起来,“等出了梅雨天,入了暑,汤妈妈总会做好了绿豆百合汤,盛在白瓷汤盅里,垂到井里,用冰凉的井水湃一会儿。正午日头最热的时候吃一盏,最舒服不过了。”
说得招娣向往之极,将双手合在胸口,嘴里不住嘀咕:“老天保佑,梅雨天快点过去罢。”
亦珍听得噱。
“我这里不要你伺候,你自去歇息罢。”亦珍见天色尚早,她一时了无睡意,想起母亲给自己的食谱来,便叫招娣下去休息,自己则取出那张绵连金星罗文宣里,铺在桌上,就着支窗外头半明半暗的天光与室内的一盏青花双雀油灯,将刀鱼面的食谱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看了两遍,心中疑问丛生。
听鲁小姐话里话外的意思,这刀鱼面在京中,很是稀罕,一日只得五十碗,达官贵人便是有钱也未必能吃得着,其中面汤更是半斋馆秘而不宣的独家配方。
可是母亲给她的这张宣纸上头,不但详细记载了如何制作刀鱼面的面汤,连多少分量都写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
不像是心血来潮信手拈来的想当然耳,倒像是经过无数次验证实践后写下的经验之谈。
亦珍不由得往记忆深处回忆起来。
只不过许是时间久远,亦或她当时年幼,印象模糊之故,亦珍竟找不到关于外祖家的太多信息。她最早最久远的记忆,便是在汤妈妈怀里,一家人辗转颠簸,往江南来投亲,只是到最后也没能寻到母亲在松江府的亲戚。
亦珍暗暗寻思:看母亲的言谈举止做派,并不像是小门小户出身,汤伯汤妈妈亦行止有度,绝非村夫农妇,可在她面前,母亲也好,汤伯汤妈妈也好,却绝口不提旧事。逢年过节,母亲带着她到小佛堂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早早因病身故的父亲磕头上香,也从未说起过往事。
亦珍望着桌上的宣纸,沉吟。
这中间有什么隐情,或是什么不得已的苦衷么?
亦珍思量再三,终是将桌上的纸笺收进自己的装要紧物事的匣子里,拿小铜锁锁了,钥匙贴身放好。</P></DIV>
<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