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四十 (2/2)
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宋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通好,所请三事,国书、岁币之议已定,惟割唐、邓、海、泗未决,将遣王之望、龙大渊通问,而众言纷纷不已。阐谓:"不与四州乃可通和,议论先定乃可遣使,今彼为客,我为主,我以仁义抚天下,彼以残酷虐吾民,观金势已衰,何必先示以弱。"朝论韪之。
帝用真宗故事,命经筵官二员递宿学士院,以备顾问,阐入对尤数。屡引疾乞骸骨,帝不忍其去。二年,阐请益力,乃除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陛辞,帝问所欲言,阐奏:"许和则忘祖宗之仇,弃四州则失中原之心,遣归正人则伤忠义之气。惟陛下毋忘老臣平昔之言。"其指时事尤谆切,帝眷益笃。谕以秋凉复召,加赐金犀带,特许佩鱼。居家逾月卒,年七十四。特赠端明殿学士。
朱熹尝言:"秦桧挟敌要君,力主和议,群言勃勃不平。桧既摧折忠臣义士之气,遂使士大夫怀安成习。至癸未和议,则知其非者鲜矣。朝论间有建白,率杂言利害,其言金人世仇不可和者,惟胡右史铨、张尚书阐耳。"子叔椿。
洪拟,字成季,一字逸叟,镇江丹阳人。本弘姓,其先有名璆者,尝为中书令,避南唐讳,改今姓。后复避宣祖庙讳。遂因之。
拟登进士甲科。崇宁中为国子博士,出提举利州路学事,寻改福建路。坐谴,通判郓州,复提举京西北路学事,历湖南、河北东路。宣和中,为监察御史,迁殿中,进侍御史。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时山东盗起,屡攻城,拟率兵民坚守。
建炎间,居母忧,以秘书少监召,不起。终丧,为起居郎、中书舍人,言:"兵兴累年,馈饷悉出于民,无屋而责屋税,无丁而责丁税,不时之须,无名之敛,殆无虚日,所以去而为盗。今关中之盗不可急,宜求所以弭之,江西之盗不可缓,宜求所以灭之。夫丰财者政事之本,而节用者又丰财之本也。"高宗如越,执政议移跸饶、信间,拟上疏力争,谓"舍四通五达而趋偏方下邑,不足以示形势、固守御。"
迁给事中、吏部尚书,言者以拟未尝历州县,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宣抚使孟庾总师讨闽寇,过郡,拟趣使赴援。庾怒,命拟犒师。拟借封椿钱用之,已乃自劾。贼平,加秩一等,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
渡江后,法无见籍,吏随事立文,号为"省记",出入自如。至是修七司敕令,命拟总之,以旧法及续降指挥详定成书,上之。
金人再攻淮,诏日轮侍从赴都堂,给札问以攻守之策。拟言:"国势强则战,将士勇则战,财用足则战,我为主、彼为客则战。陛下移跸东南,前年幸会稽,今年幸临安,兴王之居,未有定议非如高祖在关中、光武在河内也。以国势论之,可言守,未可言战。"拟谓时相姑议战以示武,实不能战也。
绍兴三年,以天旱地震诏群臣言事,拟奏曰:"法行公,则人乐而气和;行之偏,则人怨而气乖。试以小事论之:比者监司、守臣献羡余则黜之,宣抚司献则受之,是行法止及疏远也。有自庶僚为侍从者,卧家视职,未尝入谢,遂得美职而去,若鼓院官移疾废朝谒,则斥罢之,是行法止及冗贱也。榷酤立法甚严,犯者籍家财充赏,大官势臣连营列障,公行酤卖则不敢问,是行法止及孤弱也。小事如此,推而极之,则怨多而和气伤矣。"寻以言者罢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始,拟兄子驾部郎官兴祖与拟上封事侵在位者,故父子俱罢。起知温州,提举亳州明道宫。卒,年七十五,谥文宪。
初,拟自海州还居镇江。赵万叛兵逼郡,守臣赵子崧战败,遁去。拟挟母出避,遇贼至,欲兵之,拟曰:"死无所避,愿勿惊老母。"贼舍之。他贼又至,临以刃,拟指其母曰:"此吾母也,幸勿怖之。"贼又舍去。有净智先生集及注杜甫诗二十卷。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八世祖处荣徙蜀,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钜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对独当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日严,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
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
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王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纳之。普安府劝讲至戾太子事,王曰:"于斯时也,斩江充自归于武帝,何如?"逵曰:"此非臣子所能。"王意盖有所在也。
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宰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
始,逵未出贡闱,蒋璨除户部侍郎,给事中辛次膺以璨交结希进,还之。帝怒,罢次膺,付逵书读,逵不可,璨以此出知苏州,次膺仍得次对,逵兼给事中。未几,除中书舍人,登第六年而当外制,南渡后所未有也。帝语王纶曰:"赵逵纯正可用,朕于蜀士未见其比。朕所以甫二岁令至此,报其不附权贵也。"
先是,逵尝荐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皆蜀名士,至是奉诏举士,又以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应诏,宰执以闻。帝曰:"蜀人道远,其间文学行义有用者,不因论荐无由得知。前此蜀中宦游者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甚可惜也。"自桧颛权,深抑蜀士,故帝语及之。
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方桧权盛时,忤桧者固非止逵一人,而帝亟称逵不附丽,又谓逵文章似苏轼,故称为"小东坡",未及用而逵死,惜其论建不传于世。有栖云集三十卷。
论曰:如圭师于安国,居正师于杨时,敦复师于程颐,表臣交于陈瓘,其师友渊源有自来矣。故其议论谠直,刚严鲠峭,不惑异说,不畏强御,大略相似。若夫居正辨王氏三经之缪,龟年首劾秦桧主和之非,程瑀力排蔡京之党,尤为有功于名教。张阐论事无避,洪拟朴实端亮,赵逵纯正善文,皆一时之良,为桧所忌而不挠者。语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信哉!
<b>部分译文</b>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少年时代跟随舅舅胡安国学习春秋。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刚到武安军时,正碰上统帅准备杀人,范如圭指出统帅的失误,统帅认为已经签署命令不能轻易改变。范如圭严肃指出“:你怎么能够如此看重改动一字而轻待部下数人的生命呢?”统帅惭愧地接受了他的意见。自此以后,官府中事无巨细均要向范如圭咨询、请教。在临安军任职数月后,范如圭因父母丧事而离职。范如圭被征召为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侍从大臣交替推荐,被召来参加秘书省正字的考试,被升任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秦桧竭力推行和议政策,金朝使者到达后,没有地方居住,秦桧准备腾出秘书府让金使居住。范如圭立即进见宰相赵鼎说“:秘书省府,是收藏有关历朝谋略,经验教训的文书、典宪的重要部门,怎么能让仇敌在此居住呢?”赵鼎面有惧色,很快为金使改换了住所。金使到达后态度倨傲,目中无人,许多意见使人难以接受,激起朝廷内外的一片愤怒。范如圭与秘书省十余人共同商议,准备联合上奏疏指出和议的弊端,奏疏草稿写好后,多数人因害怕退出了上疏行列。只有范如圭一人上书朝廷,揭露秦桧歪曲真理、违背师训、忘却世仇、丧权辱国的罪行,并指出:“秦桧不丧心病狂,怎么会如此做,这必将遗臭万年!”秦桧极为愤怒。这份奏疏是范如圭与六位史官一起呈上的。
金人将河南大片土地归还南宋后,秦桧正自以为有功。轮到范如圭进宫与皇上对话时,他说:“两京土地已经收回,那么九庙、八陵距两京仅有咫尺之遥,今天朝廷屡次派遣使者仍未得到归还,拿什么来告慰神灵,安抚天下百姓呢?”宋高宗流着眼泪说“:我只有从你这里才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当天宋高宗就命令宗室赵士。。、大臣张焘前去处理此事。秦桧因未将这件事先通知他,对范如圭愈加愤怒。
范如圭因父丧请假告归,护送父亲灵柩归葬故乡,安葬父亲后,被差使主管台州崇道观。在家乡隐居十多年后,被起用为邵州通判,不久又调任荆南府通判。荆南府原有居民几十万户,金人入侵后荒无人烟,当时虽发布诏令免除百姓丁口钱,以召回他们安居乐业,但百人中还乡的还不到一、二。议事者讨好秦桧的意见,就说流亡在外为人佣作的人渐渐回乡,人口不断增加,累积已经拖欠朝廷赋税二十余万缗,其他方面欠缺也有数十万,版曹每天下书责令他们偿还,很是急迫。范如圭将这些情况报告了地方统帅,并上奏宋高宗全数免除了这些积欠的赋税。
秦桧死后,范如圭奉旨入宫与宋高宗对话,说:“治理国家应当以知人善任为先决条件,任命官员应当首先任命清心寡欲、没有野心的人。”言词甚为恳切。又指出“:东南地区不生育抚养孩子的风俗,是灭绝人性的,请求陛下推举出汉代胎养令以救治他们,也如越王勾践鼓励生育以向吴国报仇一样。”宋高宗认为他的议论很有道理。范如圭又说“:现今实行的屯田法,每年所有的收获,都被官府全部征去,而官府每年发给种田士兵的服装和粮米仍和过去一样,使致力耕种的人断绝了赢余的念头,懒于农事的人也没有饥饿之忧,因贪图微小的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因图谋眼前的利益,妨碍了政府的远景规划,这就是屯田法实行很久一直未获成功的症结所在。应该登记荆州、淮州一带空闲的土地,将土地规划成井字形状,仿照古代的自助法,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那么,农业就能迅速发展,农田利润得到提高,武装力量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范如圭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又改任利州提点刑狱,因病要求任祠观官。当时南宋宗室封地同时设立,太子的人选一直没有确定,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范如圭虽远离京城,仍对太子未立感到深深的忧虑。他收集整理北宋至和、嘉。。年间名臣奏议共三十六篇,合编为一本书,用口袋封好送给宋高宗,请求宋高宗认真考虑各位大臣的意见,参照前朝的现成做法,对立太子一事公正而果断地解决,不要总是疑虑重重。有人以越职的罪名威胁他,范如圭回答:“如果仅仅因为这件事而获罪,我感到极大的遗憾。”宋高宗终受感动而醒悟,对手下大臣说“:范如圭真是一个忠臣啊。”当天,宋高宗即下诏立普安郡王为皇太子,又封他为建王。宋高宗再次起用范如圭,任命他为泉州知府。
南宋皇室外戚宗官长期寄居在泉州郡中,他们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强行役使禁兵数以百计,范如圭到任后依法严惩了这些不法之徒,这些皇室亲属大为恼怒,写了一份极尽诬蔑、诽谤之言的密奏以赶走范如圭,不久范如圭因御旨革职罢官,仍像过去一样领祠禄。范如圭就在邵武租了一间房屋居住,士大夫们都很尊敬他。许多学者都来向他请教一些学术问题。范如圭五十九岁逝世。
范如圭为人忠厚诚实,凛凛正气,这是他的天性如此。他治学以经术为本,不写浮华无用的文章。他曾草拟有关屯田制度的文章数千言,还未来得及呈上就病逝了,张浚巡视地方军备时,奏请高宗同意他去范如圭家里将文章取出。张浚罢官后,范如圭有关屯田方面的建议没有得到践行。范如圭著有文集十卷,都是一些奏疏和有关朝政方面的议论,收藏在他家中。范如圭有三个儿子,名念祖、念德、念兹。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其父为他取名时,梦见神仙写了个大大的“阐”字说“:就以这个字命名。”张阐的父亲认为他非同一般,更加勉励他努力学习。张阐未成年,就被乡里举荐到京深造。
宣和六年(1124),张阐进士及第,授任严州兵曹兼治右狱之职。时值方腊农民起义爆发,张阐主张以守为攻,抵御起义军。有一义士请求亲自督战,战斗开始后,义士率领官军向后退却了一些,严州守将大怒,将义士交给张阐处置,准备杀死他。张阐据理力争“:这个义士舍身取义,主动请战,官军不断退却,战争的形势使义士不可能一个人向前冲,他不是第一个逃跑的人,用什么罪名杀死他呢?”守将心中的怀疑解除,义士得以幸免一死。
李回率军驻守江西,席益率军驻守湖南,都大量招募部众。众多盗寇集据在洞庭一带,而前去镇压的官军大多数是西北人,不善水战。张阐建议建造战船,以大船为营地,小船不断出击,趁着洞庭湖水干涸直捣盗寇老巢,盗寇势力自此逐渐衰落。各个部门一致推荐张阐,吏部却暗地里呈文加以阻止,张阐对此没有辩解,而是请求辞官回乡。此后几年,张阐历任鄂、台二州教授。
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下诏令侍从大臣举荐所知的人才,给事中林待聘推荐了张阐,张阐被召应对。当时正与金人议和,金人将关中土地归还给我朝。张阐首先指出:“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号称天府,希望陛下派兵固守关中以蔽护巴蜀,进而可以图谋中原。”接着又指出监司、郡守推荐人才的弊端。又要求严禁强行抑配征购粮食的行为,以赈济江、浙一带遭受水灾的百姓。张阐参加馆职的考试,拜官为秘书省正字,又升任校书郎兼吴王府、益王府教授。当时,朝中许多大将都自恃有功而要求加官进爵,对错误则姑息不提,且将重兵大都驻扎在京城之外,禁卫军力量单薄,张阐上奏疏对此事进行了论述。此后诸将升降都必须根据他的功过事实,并招募各州士兵以增加禁卫军的力量,都如张阐所论。
绍兴十三年(1143),张阐升任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秦桧每次推荐台谏,必须先告知自己的意见,他曾经对张阐说“:你居秘书郎之职,准备给你御史中丞一职如何?”张阐婉言谢绝说“:能得到丞相的青睐,我老死于秘书郎之职也是高兴的。”秦桧无言以对,竟罢免了张阐,让他主管台州崇道观,后又历任泉、衢二州通判。
绍兴二十五年(1155)冬,高宗日理万机,处理军政大事,起用张阐管理两浙路的对外贸易,不久又任御史台检法官,升吏部员外郎。孝宗为普安郡王时,高宗选报一些宫中大臣,孝宗说:“庄重老成没人能够超过张阐。”皇上于是改任张阐为祠部兼建王府赞读。
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天降大雨,麦苗被淹,荆、浙路盗贼四起,高宗命令侍从、台谏提出具体的消除灾害、防御盗贼的措施。张阐上奏疏说“:宋金和议以来,每年将大量岁币送给金人,百姓苦不堪言,我恳求陛下不要由于金人让国中百姓受困,不知可否?金朝归顺南宋的人常常因受命遣返而怨声载道,我恳求陛下不要让金人坐收渔人之利,不知可否?州县官吏职卑地远,在编入户口时对百姓巧取豪夺,我恳求陛下对贪官污吏严加惩罚,不知可否?免除百姓租税的法令,已经颁行了却又要复征,对百姓宽大之恩泽仍成为一纸空文,我恳求陛下重申诏令必须令行禁止,不知可否?如果以上数条能够顺序执行,那就一定能够感动天地,召来祥和的气候,灾害、盗贼也就不足以忧虑了。”又说“:金主完颜亮即将入侵,应派兵坚守要害,在海道设防,三边不可以没有良将,巡视边防不可以没有大帅。”奏疏呈上,高宗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当面告诉张阐说:“你所言切中时弊,但派人北归,此条已载入和约中,我不忍心改变。”张阐任将作监,又升任宗正少卿。
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阐暂代工部侍郎兼侍讲的职务,入宫面谢孝宗时说“:许多将领打了败仗却谎称大捷,骗取高官厚禄,从各州招募来的禁军借口长时间的大雨而不断吵闹,以期得到很高的赏赐,对这些人不可以不定其罪。”这些事情一一得到了实施。
金主完颜亮死后,葛王完颜褒再次前来求和,朝廷商议再次派遣使者的问题。张阐说“:应该对派遣使者的使命严加约束,纠正过去宋金两国的君臣之礼,假若他们不同意,两国之间就会爆发战争。如果这样,我们中原大国的雄威就可以重新树立起来。”孝宗说“:大宋派遣使者前去报告、问候,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了,过去签订的条约是万万不能执行的,对此朕的决心已定。”这年冬天,孝宗分发信札给侍从、台谏,请他们具体提出当前的急务,对时事政务献计献策,张阐所陈十事都十分中肯,切中时弊。当时响应孝宗诏令而上奏疏的有几十人,只有张阐和国子司业王十朋指出当前大事,怒斥玩弄权术的奸佞小人,没有任何躲闪回避。第二天,两人被召入内殿与皇上对话,孝宗对他们大加赞赏,并赐给他们美酒和皇帝御书。当时正逢呈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对大臣封爵赏官的文书,按照惯例工部可以晋升一些官吏,张阐推辞了晋升。有人问他“:你晋升一级官阶,就可以使恩惠延及子孙后代,为什么还要推辞呢?”张阐笑着回答“:这种例行的封官进赏文书并不说明我的功绩,我怎么能为了子孙后代而无功受禄,无功领赏呢?”
隆兴元年(1163),张阐正式拜为工部侍郎。张阐上奏疏说“:去年冬天我就要求派兵守卫两淮地区,陛下说春天开始派兵前往,到夏秋季应结束此事,今天应该是时候了。”孝宗说“:江淮地区的防卫我全部交付张浚,我将张浚作为朝廷的钢铁长城。”正值督府请求接受萧琦投降,孝宗下诏询问张阐,张阐请求接受萧琦投降。很快又有探报南宋军队收复灵璧县,张阐考虑到大将李显忠、邵宏渊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奏请增加兵力紧随李显忠部之后。不久南宋军队果然失利,大家的议论都将责任归罪于将士作战不力。张阐说“:陛下派主力军队出去接受萧琦投降致使后无援军是主要原因。其他将领违抗节度使的命令而且后面没有增援部队,导致了战斗失败,应该纠正以前的过失,怎么能够就此打击军队的士气。”孝宗赞同张阐的意见,又拿出很多禁卫军使用的武器交给前线诸军,亲下手书犒赏慰劳张浚,前线抗金将士的士气再次高涨。
当时朝廷多次更换台谏,张阐对此事多次评论,请求大量增加谏员的数量。孝宗说“:台谏只是名声好听而已,就如某人只想得到正直的名声后离去。”张阐说“:唐德宗就曾怀疑姜公辅仅仅是为了卖弄自己正直无私,陆贽言词恳切地劝说了唐德宗,希望陛下一定要以此为鉴。”孝宗深以为是,再三嘉奖他。
金人前来求和,孝宗与张阐谈论这件事,张阐说:“金人想要求和,他们是怕我们吗?还是尊重我们?完全是为了欺骗我们!”着力陈述了议和的六种危害,希望孝宗不要答应。宋孝宗说“:我的意见也是如此,暂且随机应变,随便应付一下金人吧。”宋孝宗又记起了“卖直”一语,说:“胡铨也谈到过这个问题。我并非拒绝听从不同意见,而是为了辨别各种意见的正误。”张阐说“:陛下的胸怀应像天一样广阔,怎么会与臣下一争高低。”孝宗说:“爱卿所言很有道理。”不久,张阐又升任工部尚书兼侍读。
金国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写信到南宋表示愿与南宋友好相处,所要求的三件事,其中国书、岁币二件已议定,只有割让唐、邓、海、泗四州土地一事仍未解决,朝廷准备派遣王之望、龙大渊作为使者前往商议,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张阐指出“:南宋不割让四州才能与金人议和,应先讨论决定后再派遣使者,现在金人是客人,我们为主人,我们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金人以严刑酷法虐待我们的百姓,据观察金王朝国势已一天一天衰落,我们为什么要首先向他们示弱。”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张阐所言很有道理。
孝宗根据真宗时的事例命令经筵官二人轮流留宿学士院,作为处理政务的参谋顾问,张阐入宫议政的次数更多。张阐多次以疾病缠身为由要求辞官回乡,孝宗不舍得让他离开。隆兴二年(1164),张阐要求回乡的请求更加坚决,皇上于是让他任显谟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张阐再次向孝宗请求辞官,孝宗问他有什么话说,张阐说:“与金人议和则忘记了祖宗几代对金的仇恨,割让四州土地则失去了中原人民的爱国之心,遣回归顺之人则伤害了忠义之士的一腔正气。我希望陛下不要忘了老臣过去所说的话。”张阐在评论时事时尤为中肯,孝宗对他也愈加依恋。孝宗告诉张阐,秋季天气凉爽后将再次召他入京为官,并赐给他金犀带,特别允许他佩带有鱼标志的饰物。张阐回家几个月后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宋孝宗特别赠与他端明殿学士称号。
朱熹曾经说过“:秦桧利用金人威胁挟制南宋君主,竭力主张向金求和,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愤愤不平。秦桧既然已经摧毁了忠臣义士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得士大夫们苟且偷安已成为习惯。到癸未和议(1163年,隆兴和议),敢于挺身而出指责秦桧卖国行径的人更是越来越少。朝中议论间或有各种建议、汇报,大都是指出某事是否有利或有害,而谈到南宋与金人有世代深仇大恨不能议和的,只有左史胡铨、尚书张阐了。”张阐有一子,名叔椿。
赵逵字庄叔。他的祖先是秦国人,八世祖赵处荣时举家迁徙到四川,在资州定居。赵逵幼时领悟力强,读书一目十行,速度很快。他尤其喜欢搜集古书,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与当时的名人钜公一起谈论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遇到问题喜欢盘根问底,与他们相处也非常友好、亲近。绍兴二十年(1150),赵逵参加在四川举行的省试,一试中举。第二年直接赴京参加殿试,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对君臣、父子之情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考中进士第一。当时秦桧想将他收在自己门下,而赵逵的回答仅称皇上之意,秦桧因此很不高兴。秦桧立即罢免了知举王日严,仅给赵逵授官左从事郎、签书剑南东川。高宗曾经询问秦桧赵逵在哪里?秦桧如实告诉了高宗。过了很长时间,宋高宗又问起赵逵的情况,赵逵因此得以拜官校书郎。赵逵独自一人赴朝廷就职,赴京途中遇到讨好秦桧愿望的征税官,他们搜遍了赵逵的行李,发现全是书籍,仅有为数很少的一些钱币。赵逵赴京任职后,没有私下悄悄地提着礼物去拜见秦桧,秦桧因此对他更加忌恨。
赵逵写了一首灵芝诗献给高宗,其中有“皇心未敢宴安图”的诗句,秦桧见了勃然大怒说“:赵逵竟还认为没有天下太平吗?”又对赵逵说:“馆职薪俸很少,你能够将全家接到京城居住吗?”赵逵婉言回答说:“父母亲年纪很大了,不适合做长途跋涉。”秦桧慢吞吞地说“:送你一百金币帮助你。”赵逵只得假装谦卑地表示奉命遵谨。秦桧又派遣亲信再三重复自己的意思,用委婉的语言暗示赵逵去秦桧府上谢恩,赵逵对此置之不理,秦桧因此更加愤怒,准备将赵逵排挤出宫,还未及行动,秦桧就一命呜呼了。
高宗吊口言秦桧回来后,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高宗来到景灵官,秘书省起居只有赵逵一人。宋高宗多次注视赵逵,当天就命人将赵逵召至上殿接见他,皇上亲自迎接并对他说“:不知你是否知道,从始至终你都是我亲自提拔的。自从你考中进士后,被大臣等人阻拦,我很久都没有见到你。秦桧每天推荐的士人中,我从未听到他有一个言词提到你,由此我可以推断你不附庸权贵、阿谀奉承,你才真正是天子的得意门生啊!”皇上诏令赵逵为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疏说“:朝廷进言之路已经很久没有畅通了,希望陛下广开言路,奖励那些直言纳谏的人,不要以地位尊卑为距离,不久就能够养成畅所欲言的开明风气。”高宗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赵逵在普安府谈到戾太子的事变时,普安郡王说:“戾太子在那个时候,应该杀死江充归顺汉武帝,你认为如何?”赵逵回答“:这不是臣子所能够做的。”普安郡王其意是有所指的。
绍兴二十六年(1156),赵逵升任著作郎,不久又官拜起居郎。入内谢恩,皇上又说“:秦桧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不愿归附顺从他的只有你一人。”赵逵说“:我没有能够效仿古人与权奸之臣抗争,仅仅是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所有事奉宰相的各种礼节我也是不敢有所欠缺。”又说“:我受陛下的恩宠得到官位和俸禄,而奔走于权门之间,我不仅仅是不敢,而且是不忍心违背陛下的美意。”第二年赵逵任同知贡举之职,所有考生的考卷均交给赵逵审阅,以便革除历年考试中的作弊现象,于是得到了王十朋、阎安中等一批才识过人的学者。
当初,赵逵一直在举行殿试的贡院主持工作,蒋璨拜官户部侍郎,给事中辛次膺以蒋璨勾结权贵希求提升为由,将他退回。高宗得知此事后大怒,罢免了辛次膺的官职,将他交付赵逵处置,赵逵认为不能这样处理,蒋璨因此出任苏州知府,辛次膺仍得以依序上殿面奏。赵逵兼任给事中一职,时间不长,赵逵又升任中书舍人。考中进士以后第六年就担任京官加知制诰官衔,负责起草制、诰、诏、令、敕书等文书,这是南渡以后所从未有过的先例。高宗曾对王伦说“:赵逵正直淳朴,可以委以重任,从四川来的士人中我还从未见过有超过他的。我所以两年中几次给他加官,主要是为了回报他不趋炎附势、依附权贵啊。”
以前赵逵曾经推荐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他们都是四川的名士,到这时他奉高宗的诏令推荐士人,又推荐了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宰相与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人将这件事报告了宋高宗。皇上说“:蜀人道路遥远,他们当中许多才华横溢、有经世致国之志的学者,如果没有人推荐,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过去那些蜀中有才识的人大多与世隔绝,朝廷几乎一个也不能得到,那是非常可惜的。”自从秦桧独揽大权,把持朝政以后,蜀中学士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所以高宗言谈中会提到这个问题。
赵逵以疾病缠身为由请求任朝外官职,宋高宗让自己的御医王继先为他治病,可惜病情太重,已经无法救治了。赵逵逝世时四十一岁。宋高宗因赵逵的早逝而不断流泪叹息,感到深深的遗憾。赵逵曾说过:“司马温公不近非份女色,不拿不义之财,我虽然不能与他相提并论,还是非常仰慕他。”
当秦桧飞扬跋扈,权倾一世时,敢于反抗、抵触秦桧的虽然不仅仅是赵逵一人,但高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又赞扬他的文章风格与苏轼相近,所以称他为“小东坡”但未等到重用赵逵就死去了,可惜他的许多有关朝政的议论、建议都未能流传后世。赵逵著有栖云集三十卷。
通好,所请三事,国书、岁币之议已定,惟割唐、邓、海、泗未决,将遣王之望、龙大渊通问,而众言纷纷不已。阐谓:"不与四州乃可通和,议论先定乃可遣使,今彼为客,我为主,我以仁义抚天下,彼以残酷虐吾民,观金势已衰,何必先示以弱。"朝论韪之。
帝用真宗故事,命经筵官二员递宿学士院,以备顾问,阐入对尤数。屡引疾乞骸骨,帝不忍其去。二年,阐请益力,乃除显谟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陛辞,帝问所欲言,阐奏:"许和则忘祖宗之仇,弃四州则失中原之心,遣归正人则伤忠义之气。惟陛下毋忘老臣平昔之言。"其指时事尤谆切,帝眷益笃。谕以秋凉复召,加赐金犀带,特许佩鱼。居家逾月卒,年七十四。特赠端明殿学士。
朱熹尝言:"秦桧挟敌要君,力主和议,群言勃勃不平。桧既摧折忠臣义士之气,遂使士大夫怀安成习。至癸未和议,则知其非者鲜矣。朝论间有建白,率杂言利害,其言金人世仇不可和者,惟胡右史铨、张尚书阐耳。"子叔椿。
洪拟,字成季,一字逸叟,镇江丹阳人。本弘姓,其先有名璆者,尝为中书令,避南唐讳,改今姓。后复避宣祖庙讳。遂因之。
拟登进士甲科。崇宁中为国子博士,出提举利州路学事,寻改福建路。坐谴,通判郓州,复提举京西北路学事,历湖南、河北东路。宣和中,为监察御史,迁殿中,进侍御史。时王黼、蔡京更用事,拟中立无所附会。殿中侍御史许景衡罢,拟亦坐送吏部,知桂阳军,改海州。时山东盗起,屡攻城,拟率兵民坚守。
建炎间,居母忧,以秘书少监召,不起。终丧,为起居郎、中书舍人,言:"兵兴累年,馈饷悉出于民,无屋而责屋税,无丁而责丁税,不时之须,无名之敛,殆无虚日,所以去而为盗。今关中之盗不可急,宜求所以弭之,江西之盗不可缓,宜求所以灭之。夫丰财者政事之本,而节用者又丰财之本也。"高宗如越,执政议移跸饶、信间,拟上疏力争,谓"舍四通五达而趋偏方下邑,不足以示形势、固守御。"
迁给事中、吏部尚书,言者以拟未尝历州县,以龙图阁待制知温州。宣抚使孟庾总师讨闽寇,过郡,拟趣使赴援。庾怒,命拟犒师。拟借封椿钱用之,已乃自劾。贼平,加秩一等,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
渡江后,法无见籍,吏随事立文,号为"省记",出入自如。至是修七司敕令,命拟总之,以旧法及续降指挥详定成书,上之。
金人再攻淮,诏日轮侍从赴都堂,给札问以攻守之策。拟言:"国势强则战,将士勇则战,财用足则战,我为主、彼为客则战。陛下移跸东南,前年幸会稽,今年幸临安,兴王之居,未有定议非如高祖在关中、光武在河内也。以国势论之,可言守,未可言战。"拟谓时相姑议战以示武,实不能战也。
绍兴三年,以天旱地震诏群臣言事,拟奏曰:"法行公,则人乐而气和;行之偏,则人怨而气乖。试以小事论之:比者监司、守臣献羡余则黜之,宣抚司献则受之,是行法止及疏远也。有自庶僚为侍从者,卧家视职,未尝入谢,遂得美职而去,若鼓院官移疾废朝谒,则斥罢之,是行法止及冗贱也。榷酤立法甚严,犯者籍家财充赏,大官势臣连营列障,公行酤卖则不敢问,是行法止及孤弱也。小事如此,推而极之,则怨多而和气伤矣。"寻以言者罢为徽猷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始,拟兄子驾部郎官兴祖与拟上封事侵在位者,故父子俱罢。起知温州,提举亳州明道宫。卒,年七十五,谥文宪。
初,拟自海州还居镇江。赵万叛兵逼郡,守臣赵子崧战败,遁去。拟挟母出避,遇贼至,欲兵之,拟曰:"死无所避,愿勿惊老母。"贼舍之。他贼又至,临以刃,拟指其母曰:"此吾母也,幸勿怖之。"贼又舍去。有净智先生集及注杜甫诗二十卷。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八世祖处荣徙蜀,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钜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父子之情甚切,擢第一。时秦桧意有所属,而逵对独当帝意,桧不悦。即罢知举王日严,授逵左承事郎、签书剑南东川。帝尝问桧,赵逵安在?桧以实对。久之,帝又问,除校书郎。逵单车赴阙,征税者希桧意,搜行橐皆书籍,才数金而已。既就职,未尝私谒,桧意愈恨。
逵赓御制芝草诗,有"皇心未敢宴安图"之句,桧见之怒曰:"逵犹以为未太平耶?"又谓逵曰:"馆中禄薄,能以家来乎?"逵曰:"亲老不能涉险远。"桧徐曰:"当以百金为助。"逵唯唯而已。又遣所亲申前言,讽逵往谢,逵不答,桧滋怒,欲挤之,未及而死。
帝临哭桧还,即迁逵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帝如景灵宫,秘省起居惟逵一人。帝屡目逵,即日命引见上殿,帝迎谓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自卿登第后,为大臣沮格,久不见卿。秦桧日荐士,未尝一语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诏充普安郡王府教授。逵奏:"言路久不通,乞广赐开纳,勿以微贱为间,庶几养成敢言之气。"帝嘉纳之。普安府劝讲至戾太子事,王曰:"于斯时也,斩江充自归于武帝,何如?"逵曰:"此非臣子所能。"王意盖有所在也。
二十六年,迁著作郎,寻除起居郎。入谢,帝又曰:"秦桧炎炎,不附者惟卿一人。"逵曰:"臣不能效古人抗折权奸,但不与之同尔,然所以事宰相礼亦不敢阙。"又曰:"受陛下爵禄而奔走权门,臣不惟不敢,亦且不忍。"明年同知贡举,尽公考阅,以革旧弊,遂得王十朋、阎安中。
始,逵未出贡闱,蒋璨除户部侍郎,给事中辛次膺以璨交结希进,还之。帝怒,罢次膺,付逵书读,逵不可,璨以此出知苏州,次膺仍得次对,逵兼给事中。未几,除中书舍人,登第六年而当外制,南渡后所未有也。帝语王纶曰:"赵逵纯正可用,朕于蜀士未见其比。朕所以甫二岁令至此,报其不附权贵也。"
先是,逵尝荐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皆蜀名士,至是奉诏举士,又以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应诏,宰执以闻。帝曰:"蜀人道远,其间文学行义有用者,不因论荐无由得知。前此蜀中宦游者多隔绝,不得一至朝廷,甚可惜也。"自桧颛权,深抑蜀士,故帝语及之。
逵以疾求外,帝命国医王继先视疾,不可为矣。卒年四十一。帝为之抆泪叹息。逵尝自谓:"司马温公不近非色,不取非财,吾虽不肖,庶几慕之。"
方桧权盛时,忤桧者固非止逵一人,而帝亟称逵不附丽,又谓逵文章似苏轼,故称为"小东坡",未及用而逵死,惜其论建不传于世。有栖云集三十卷。
论曰:如圭师于安国,居正师于杨时,敦复师于程颐,表臣交于陈瓘,其师友渊源有自来矣。故其议论谠直,刚严鲠峭,不惑异说,不畏强御,大略相似。若夫居正辨王氏三经之缪,龟年首劾秦桧主和之非,程瑀力排蔡京之党,尤为有功于名教。张阐论事无避,洪拟朴实端亮,赵逵纯正善文,皆一时之良,为桧所忌而不挠者。语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信哉!
<b>部分译文</b>
范如圭字伯达,建州建阳人。少年时代跟随舅舅胡安国学习春秋。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左从事郎、武安军节度推官。刚到武安军时,正碰上统帅准备杀人,范如圭指出统帅的失误,统帅认为已经签署命令不能轻易改变。范如圭严肃指出“:你怎么能够如此看重改动一字而轻待部下数人的生命呢?”统帅惭愧地接受了他的意见。自此以后,官府中事无巨细均要向范如圭咨询、请教。在临安军任职数月后,范如圭因父母丧事而离职。范如圭被征召为江东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侍从大臣交替推荐,被召来参加秘书省正字的考试,被升任校书郎兼史馆校勘。
秦桧竭力推行和议政策,金朝使者到达后,没有地方居住,秦桧准备腾出秘书府让金使居住。范如圭立即进见宰相赵鼎说“:秘书省府,是收藏有关历朝谋略,经验教训的文书、典宪的重要部门,怎么能让仇敌在此居住呢?”赵鼎面有惧色,很快为金使改换了住所。金使到达后态度倨傲,目中无人,许多意见使人难以接受,激起朝廷内外的一片愤怒。范如圭与秘书省十余人共同商议,准备联合上奏疏指出和议的弊端,奏疏草稿写好后,多数人因害怕退出了上疏行列。只有范如圭一人上书朝廷,揭露秦桧歪曲真理、违背师训、忘却世仇、丧权辱国的罪行,并指出:“秦桧不丧心病狂,怎么会如此做,这必将遗臭万年!”秦桧极为愤怒。这份奏疏是范如圭与六位史官一起呈上的。
金人将河南大片土地归还南宋后,秦桧正自以为有功。轮到范如圭进宫与皇上对话时,他说:“两京土地已经收回,那么九庙、八陵距两京仅有咫尺之遥,今天朝廷屡次派遣使者仍未得到归还,拿什么来告慰神灵,安抚天下百姓呢?”宋高宗流着眼泪说“:我只有从你这里才能听到这样的肺腑之言。”当天宋高宗就命令宗室赵士。。、大臣张焘前去处理此事。秦桧因未将这件事先通知他,对范如圭愈加愤怒。
范如圭因父丧请假告归,护送父亲灵柩归葬故乡,安葬父亲后,被差使主管台州崇道观。在家乡隐居十多年后,被起用为邵州通判,不久又调任荆南府通判。荆南府原有居民几十万户,金人入侵后荒无人烟,当时虽发布诏令免除百姓丁口钱,以召回他们安居乐业,但百人中还乡的还不到一、二。议事者讨好秦桧的意见,就说流亡在外为人佣作的人渐渐回乡,人口不断增加,累积已经拖欠朝廷赋税二十余万缗,其他方面欠缺也有数十万,版曹每天下书责令他们偿还,很是急迫。范如圭将这些情况报告了地方统帅,并上奏宋高宗全数免除了这些积欠的赋税。
秦桧死后,范如圭奉旨入宫与宋高宗对话,说:“治理国家应当以知人善任为先决条件,任命官员应当首先任命清心寡欲、没有野心的人。”言词甚为恳切。又指出“:东南地区不生育抚养孩子的风俗,是灭绝人性的,请求陛下推举出汉代胎养令以救治他们,也如越王勾践鼓励生育以向吴国报仇一样。”宋高宗认为他的议论很有道理。范如圭又说“:现今实行的屯田法,每年所有的收获,都被官府全部征去,而官府每年发给种田士兵的服装和粮米仍和过去一样,使致力耕种的人断绝了赢余的念头,懒于农事的人也没有饥饿之忧,因贪图微小的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因图谋眼前的利益,妨碍了政府的远景规划,这就是屯田法实行很久一直未获成功的症结所在。应该登记荆州、淮州一带空闲的土地,将土地规划成井字形状,仿照古代的自助法,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那么,农业就能迅速发展,农田利润得到提高,武装力量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范如圭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又改任利州提点刑狱,因病要求任祠观官。当时南宋宗室封地同时设立,太子的人选一直没有确定,朝野上下对此事议论纷纷。范如圭虽远离京城,仍对太子未立感到深深的忧虑。他收集整理北宋至和、嘉。。年间名臣奏议共三十六篇,合编为一本书,用口袋封好送给宋高宗,请求宋高宗认真考虑各位大臣的意见,参照前朝的现成做法,对立太子一事公正而果断地解决,不要总是疑虑重重。有人以越职的罪名威胁他,范如圭回答:“如果仅仅因为这件事而获罪,我感到极大的遗憾。”宋高宗终受感动而醒悟,对手下大臣说“:范如圭真是一个忠臣啊。”当天,宋高宗即下诏立普安郡王为皇太子,又封他为建王。宋高宗再次起用范如圭,任命他为泉州知府。
南宋皇室外戚宗官长期寄居在泉州郡中,他们仗势欺人,横行霸道,强行役使禁兵数以百计,范如圭到任后依法严惩了这些不法之徒,这些皇室亲属大为恼怒,写了一份极尽诬蔑、诽谤之言的密奏以赶走范如圭,不久范如圭因御旨革职罢官,仍像过去一样领祠禄。范如圭就在邵武租了一间房屋居住,士大夫们都很尊敬他。许多学者都来向他请教一些学术问题。范如圭五十九岁逝世。
范如圭为人忠厚诚实,凛凛正气,这是他的天性如此。他治学以经术为本,不写浮华无用的文章。他曾草拟有关屯田制度的文章数千言,还未来得及呈上就病逝了,张浚巡视地方军备时,奏请高宗同意他去范如圭家里将文章取出。张浚罢官后,范如圭有关屯田方面的建议没有得到践行。范如圭著有文集十卷,都是一些奏疏和有关朝政方面的议论,收藏在他家中。范如圭有三个儿子,名念祖、念德、念兹。
张阐字大猷,永嘉人。少年时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其父为他取名时,梦见神仙写了个大大的“阐”字说“:就以这个字命名。”张阐的父亲认为他非同一般,更加勉励他努力学习。张阐未成年,就被乡里举荐到京深造。
宣和六年(1124),张阐进士及第,授任严州兵曹兼治右狱之职。时值方腊农民起义爆发,张阐主张以守为攻,抵御起义军。有一义士请求亲自督战,战斗开始后,义士率领官军向后退却了一些,严州守将大怒,将义士交给张阐处置,准备杀死他。张阐据理力争“:这个义士舍身取义,主动请战,官军不断退却,战争的形势使义士不可能一个人向前冲,他不是第一个逃跑的人,用什么罪名杀死他呢?”守将心中的怀疑解除,义士得以幸免一死。
李回率军驻守江西,席益率军驻守湖南,都大量招募部众。众多盗寇集据在洞庭一带,而前去镇压的官军大多数是西北人,不善水战。张阐建议建造战船,以大船为营地,小船不断出击,趁着洞庭湖水干涸直捣盗寇老巢,盗寇势力自此逐渐衰落。各个部门一致推荐张阐,吏部却暗地里呈文加以阻止,张阐对此没有辩解,而是请求辞官回乡。此后几年,张阐历任鄂、台二州教授。
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下诏令侍从大臣举荐所知的人才,给事中林待聘推荐了张阐,张阐被召应对。当时正与金人议和,金人将关中土地归还给我朝。张阐首先指出:“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号称天府,希望陛下派兵固守关中以蔽护巴蜀,进而可以图谋中原。”接着又指出监司、郡守推荐人才的弊端。又要求严禁强行抑配征购粮食的行为,以赈济江、浙一带遭受水灾的百姓。张阐参加馆职的考试,拜官为秘书省正字,又升任校书郎兼吴王府、益王府教授。当时,朝中许多大将都自恃有功而要求加官进爵,对错误则姑息不提,且将重兵大都驻扎在京城之外,禁卫军力量单薄,张阐上奏疏对此事进行了论述。此后诸将升降都必须根据他的功过事实,并招募各州士兵以增加禁卫军的力量,都如张阐所论。
绍兴十三年(1143),张阐升任秘书郎兼国史院检讨官。秦桧每次推荐台谏,必须先告知自己的意见,他曾经对张阐说“:你居秘书郎之职,准备给你御史中丞一职如何?”张阐婉言谢绝说“:能得到丞相的青睐,我老死于秘书郎之职也是高兴的。”秦桧无言以对,竟罢免了张阐,让他主管台州崇道观,后又历任泉、衢二州通判。
绍兴二十五年(1155)冬,高宗日理万机,处理军政大事,起用张阐管理两浙路的对外贸易,不久又任御史台检法官,升吏部员外郎。孝宗为普安郡王时,高宗选报一些宫中大臣,孝宗说:“庄重老成没人能够超过张阐。”皇上于是改任张阐为祠部兼建王府赞读。
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天降大雨,麦苗被淹,荆、浙路盗贼四起,高宗命令侍从、台谏提出具体的消除灾害、防御盗贼的措施。张阐上奏疏说“:宋金和议以来,每年将大量岁币送给金人,百姓苦不堪言,我恳求陛下不要由于金人让国中百姓受困,不知可否?金朝归顺南宋的人常常因受命遣返而怨声载道,我恳求陛下不要让金人坐收渔人之利,不知可否?州县官吏职卑地远,在编入户口时对百姓巧取豪夺,我恳求陛下对贪官污吏严加惩罚,不知可否?免除百姓租税的法令,已经颁行了却又要复征,对百姓宽大之恩泽仍成为一纸空文,我恳求陛下重申诏令必须令行禁止,不知可否?如果以上数条能够顺序执行,那就一定能够感动天地,召来祥和的气候,灾害、盗贼也就不足以忧虑了。”又说“:金主完颜亮即将入侵,应派兵坚守要害,在海道设防,三边不可以没有良将,巡视边防不可以没有大帅。”奏疏呈上,高宗很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他当面告诉张阐说:“你所言切中时弊,但派人北归,此条已载入和约中,我不忍心改变。”张阐任将作监,又升任宗正少卿。
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张阐暂代工部侍郎兼侍讲的职务,入宫面谢孝宗时说“:许多将领打了败仗却谎称大捷,骗取高官厚禄,从各州招募来的禁军借口长时间的大雨而不断吵闹,以期得到很高的赏赐,对这些人不可以不定其罪。”这些事情一一得到了实施。
金主完颜亮死后,葛王完颜褒再次前来求和,朝廷商议再次派遣使者的问题。张阐说“:应该对派遣使者的使命严加约束,纠正过去宋金两国的君臣之礼,假若他们不同意,两国之间就会爆发战争。如果这样,我们中原大国的雄威就可以重新树立起来。”孝宗说“:大宋派遣使者前去报告、问候,已成为过去的历史了,过去签订的条约是万万不能执行的,对此朕的决心已定。”这年冬天,孝宗分发信札给侍从、台谏,请他们具体提出当前的急务,对时事政务献计献策,张阐所陈十事都十分中肯,切中时弊。当时响应孝宗诏令而上奏疏的有几十人,只有张阐和国子司业王十朋指出当前大事,怒斥玩弄权术的奸佞小人,没有任何躲闪回避。第二天,两人被召入内殿与皇上对话,孝宗对他们大加赞赏,并赐给他们美酒和皇帝御书。当时正逢呈进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对大臣封爵赏官的文书,按照惯例工部可以晋升一些官吏,张阐推辞了晋升。有人问他“:你晋升一级官阶,就可以使恩惠延及子孙后代,为什么还要推辞呢?”张阐笑着回答“:这种例行的封官进赏文书并不说明我的功绩,我怎么能为了子孙后代而无功受禄,无功领赏呢?”
隆兴元年(1163),张阐正式拜为工部侍郎。张阐上奏疏说“:去年冬天我就要求派兵守卫两淮地区,陛下说春天开始派兵前往,到夏秋季应结束此事,今天应该是时候了。”孝宗说“:江淮地区的防卫我全部交付张浚,我将张浚作为朝廷的钢铁长城。”正值督府请求接受萧琦投降,孝宗下诏询问张阐,张阐请求接受萧琦投降。很快又有探报南宋军队收复灵璧县,张阐考虑到大将李显忠、邵宏渊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奏请增加兵力紧随李显忠部之后。不久南宋军队果然失利,大家的议论都将责任归罪于将士作战不力。张阐说“:陛下派主力军队出去接受萧琦投降致使后无援军是主要原因。其他将领违抗节度使的命令而且后面没有增援部队,导致了战斗失败,应该纠正以前的过失,怎么能够就此打击军队的士气。”孝宗赞同张阐的意见,又拿出很多禁卫军使用的武器交给前线诸军,亲下手书犒赏慰劳张浚,前线抗金将士的士气再次高涨。
当时朝廷多次更换台谏,张阐对此事多次评论,请求大量增加谏员的数量。孝宗说“:台谏只是名声好听而已,就如某人只想得到正直的名声后离去。”张阐说“:唐德宗就曾怀疑姜公辅仅仅是为了卖弄自己正直无私,陆贽言词恳切地劝说了唐德宗,希望陛下一定要以此为鉴。”孝宗深以为是,再三嘉奖他。
金人前来求和,孝宗与张阐谈论这件事,张阐说:“金人想要求和,他们是怕我们吗?还是尊重我们?完全是为了欺骗我们!”着力陈述了议和的六种危害,希望孝宗不要答应。宋孝宗说“:我的意见也是如此,暂且随机应变,随便应付一下金人吧。”宋孝宗又记起了“卖直”一语,说:“胡铨也谈到过这个问题。我并非拒绝听从不同意见,而是为了辨别各种意见的正误。”张阐说“:陛下的胸怀应像天一样广阔,怎么会与臣下一争高低。”孝宗说:“爱卿所言很有道理。”不久,张阐又升任工部尚书兼侍读。
金国副元帅纥石烈志宁写信到南宋表示愿与南宋友好相处,所要求的三件事,其中国书、岁币二件已议定,只有割让唐、邓、海、泗四州土地一事仍未解决,朝廷准备派遣王之望、龙大渊作为使者前往商议,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张阐指出“:南宋不割让四州才能与金人议和,应先讨论决定后再派遣使者,现在金人是客人,我们为主人,我们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金人以严刑酷法虐待我们的百姓,据观察金王朝国势已一天一天衰落,我们为什么要首先向他们示弱。”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张阐所言很有道理。
孝宗根据真宗时的事例命令经筵官二人轮流留宿学士院,作为处理政务的参谋顾问,张阐入宫议政的次数更多。张阐多次以疾病缠身为由要求辞官回乡,孝宗不舍得让他离开。隆兴二年(1164),张阐要求回乡的请求更加坚决,皇上于是让他任显谟阁直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张阐再次向孝宗请求辞官,孝宗问他有什么话说,张阐说:“与金人议和则忘记了祖宗几代对金的仇恨,割让四州土地则失去了中原人民的爱国之心,遣回归顺之人则伤害了忠义之士的一腔正气。我希望陛下不要忘了老臣过去所说的话。”张阐在评论时事时尤为中肯,孝宗对他也愈加依恋。孝宗告诉张阐,秋季天气凉爽后将再次召他入京为官,并赐给他金犀带,特别允许他佩带有鱼标志的饰物。张阐回家几个月后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宋孝宗特别赠与他端明殿学士称号。
朱熹曾经说过“:秦桧利用金人威胁挟制南宋君主,竭力主张向金求和,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愤愤不平。秦桧既然已经摧毁了忠臣义士的豪情壮志,从而使得士大夫们苟且偷安已成为习惯。到癸未和议(1163年,隆兴和议),敢于挺身而出指责秦桧卖国行径的人更是越来越少。朝中议论间或有各种建议、汇报,大都是指出某事是否有利或有害,而谈到南宋与金人有世代深仇大恨不能议和的,只有左史胡铨、尚书张阐了。”张阐有一子,名叔椿。
赵逵字庄叔。他的祖先是秦国人,八世祖赵处荣时举家迁徙到四川,在资州定居。赵逵幼时领悟力强,读书一目十行,速度很快。他尤其喜欢搜集古书,研究历代王朝兴衰,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与当时的名人钜公一起谈论国家安危、存亡的大事,遇到问题喜欢盘根问底,与他们相处也非常友好、亲近。绍兴二十年(1150),赵逵参加在四川举行的省试,一试中举。第二年直接赴京参加殿试,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的策问,对君臣、父子之情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考中进士第一。当时秦桧想将他收在自己门下,而赵逵的回答仅称皇上之意,秦桧因此很不高兴。秦桧立即罢免了知举王日严,仅给赵逵授官左从事郎、签书剑南东川。高宗曾经询问秦桧赵逵在哪里?秦桧如实告诉了高宗。过了很长时间,宋高宗又问起赵逵的情况,赵逵因此得以拜官校书郎。赵逵独自一人赴朝廷就职,赴京途中遇到讨好秦桧愿望的征税官,他们搜遍了赵逵的行李,发现全是书籍,仅有为数很少的一些钱币。赵逵赴京任职后,没有私下悄悄地提着礼物去拜见秦桧,秦桧因此对他更加忌恨。
赵逵写了一首灵芝诗献给高宗,其中有“皇心未敢宴安图”的诗句,秦桧见了勃然大怒说“:赵逵竟还认为没有天下太平吗?”又对赵逵说:“馆职薪俸很少,你能够将全家接到京城居住吗?”赵逵婉言回答说:“父母亲年纪很大了,不适合做长途跋涉。”秦桧慢吞吞地说“:送你一百金币帮助你。”赵逵只得假装谦卑地表示奉命遵谨。秦桧又派遣亲信再三重复自己的意思,用委婉的语言暗示赵逵去秦桧府上谢恩,赵逵对此置之不理,秦桧因此更加愤怒,准备将赵逵排挤出宫,还未及行动,秦桧就一命呜呼了。
高宗吊口言秦桧回来后,立即提升赵逵为著作佐郎兼权礼部员外郎。高宗来到景灵官,秘书省起居只有赵逵一人。宋高宗多次注视赵逵,当天就命人将赵逵召至上殿接见他,皇上亲自迎接并对他说“:不知你是否知道,从始至终你都是我亲自提拔的。自从你考中进士后,被大臣等人阻拦,我很久都没有见到你。秦桧每天推荐的士人中,我从未听到他有一个言词提到你,由此我可以推断你不附庸权贵、阿谀奉承,你才真正是天子的得意门生啊!”皇上诏令赵逵为普安郡王府教授。赵逵上奏疏说“:朝廷进言之路已经很久没有畅通了,希望陛下广开言路,奖励那些直言纳谏的人,不要以地位尊卑为距离,不久就能够养成畅所欲言的开明风气。”高宗愉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赵逵在普安府谈到戾太子的事变时,普安郡王说:“戾太子在那个时候,应该杀死江充归顺汉武帝,你认为如何?”赵逵回答“:这不是臣子所能够做的。”普安郡王其意是有所指的。
绍兴二十六年(1156),赵逵升任著作郎,不久又官拜起居郎。入内谢恩,皇上又说“:秦桧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不愿归附顺从他的只有你一人。”赵逵说“:我没有能够效仿古人与权奸之臣抗争,仅仅是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已,然而所有事奉宰相的各种礼节我也是不敢有所欠缺。”又说“:我受陛下的恩宠得到官位和俸禄,而奔走于权门之间,我不仅仅是不敢,而且是不忍心违背陛下的美意。”第二年赵逵任同知贡举之职,所有考生的考卷均交给赵逵审阅,以便革除历年考试中的作弊现象,于是得到了王十朋、阎安中等一批才识过人的学者。
当初,赵逵一直在举行殿试的贡院主持工作,蒋璨拜官户部侍郎,给事中辛次膺以蒋璨勾结权贵希求提升为由,将他退回。高宗得知此事后大怒,罢免了辛次膺的官职,将他交付赵逵处置,赵逵认为不能这样处理,蒋璨因此出任苏州知府,辛次膺仍得以依序上殿面奏。赵逵兼任给事中一职,时间不长,赵逵又升任中书舍人。考中进士以后第六年就担任京官加知制诰官衔,负责起草制、诰、诏、令、敕书等文书,这是南渡以后所从未有过的先例。高宗曾对王伦说“:赵逵正直淳朴,可以委以重任,从四川来的士人中我还从未见过有超过他的。我所以两年中几次给他加官,主要是为了回报他不趋炎附势、依附权贵啊。”
以前赵逵曾经推荐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他们都是四川的名士,到这时他奉高宗的诏令推荐士人,又推荐了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宰相与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人将这件事报告了宋高宗。皇上说“:蜀人道路遥远,他们当中许多才华横溢、有经世致国之志的学者,如果没有人推荐,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们。过去那些蜀中有才识的人大多与世隔绝,朝廷几乎一个也不能得到,那是非常可惜的。”自从秦桧独揽大权,把持朝政以后,蜀中学士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所以高宗言谈中会提到这个问题。
赵逵以疾病缠身为由请求任朝外官职,宋高宗让自己的御医王继先为他治病,可惜病情太重,已经无法救治了。赵逵逝世时四十一岁。宋高宗因赵逵的早逝而不断流泪叹息,感到深深的遗憾。赵逵曾说过:“司马温公不近非份女色,不拿不义之财,我虽然不能与他相提并论,还是非常仰慕他。”
当秦桧飞扬跋扈,权倾一世时,敢于反抗、抵触秦桧的虽然不仅仅是赵逵一人,但高宗多次称赞他不附庸权贵,又赞扬他的文章风格与苏轼相近,所以称他为“小东坡”但未等到重用赵逵就死去了,可惜他的许多有关朝政的议论、建议都未能流传后世。赵逵著有栖云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