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八 (2/2)
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宋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朝不挠,不可得已。常秩在嘉祐、治平时,三辞羔雁之聘,若能隐居以求其志者。及王安石用事,一召即至,容容历年,曾无一嘉谟,而窃显位。至定之党附,亶之凶德,宜为世所指名。绾及周辅二家,父子并同恶相济,而序辰与铎编类事状,流毒元祐名臣,忠义之士,为之一空,驯致靖康之祸,可胜叹哉。
王广渊,字才叔,大名成安人。庆历中,上曾祖明家集,诏官其后,广渊推与弟广廉,而以进士为大理法直官、编排中书文字。裁定祖宗御书十卷,仁宗喜之,以知舒州,留不行。
英宗居藩邸,广渊因见昵,献所为文,及即位,除直集贤院。谏官司马光言:"汉卫绾不从太子饮,故景帝待之厚。周张美私以公钱给世宗,故世宗薄之。广渊交结奔竞,世无与比,当仁宗之世,私自托于陛下,岂忠臣哉?今当治其罪,而更赏之,何以厉人臣之节?"帝不听,用为群牧、三司户部判官,从容谓曰:"朕于洪范得高明沉潜之义,刚内以自强,柔外以应物,人君之体,无出于是。卿为朕书之于钦明殿屏,以备观省,非特开元无逸图也。"加直龙图阁。帝有疾,中外忧疑,不能寝食,帝自为诏谕之曰:"朕疾少间矣。"广渊宣言于众。
神宗立,言者劾其漏泄禁中语,出知齐州,改京东转运使,得于内省传达章奏。曾公亮、王安石持不可,乃止。广渊以方春农事兴而民苦乏,兼并之家得以乘急要利,乞留本道钱帛五十万,贷之贫民,岁可获息二十五万,从之。其事与青苗钱法合,安石始以为可用,召至京师。御史中丞吕公著摭其旧恶,还故官。程颢、李常又论其抑配掊克,迎朝廷旨意以困百姓。会河北转运使刘庠不散青苗钱奏适至,安石曰:"广渊力主新法而遭劾,刘庠故坏新法而不问,举事如此,安得人无向背?"故颢与常言不行。徙使河东,擢宝文阁待制、知庆州。
宣抚使兴师入夏境,檄庆会兵。方授甲,卒长吴逵以众乱,广渊亟召五营兵御之。逵率二千人斩关出,广渊遣部将姚兕、林广追击,降其众。柔远三都戍卒欲应贼,不果,广渊阳劳之,使还戍,潜遣兵间道邀袭,尽戮之。犹以盗发所部,削两秩。二年,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
广渊小有才而善附会,所辟置类非其人。帝谓执政曰:"广渊奏辟将佐,非贵游子弟,即胥史辈,至于濮宫书吏亦预选,盖其人与时君卿善。一路官吏不少,置而不取,乃用此辈,岂不误朝廷事?已下诏切责,卿等宜贻书申戒之。"卒,年六十,赠右谏议大夫。元丰初,诏以其被遇先帝之故,弟临自皇城使擢为兵部郎中、直昭文馆,子得君赐进士出身。
临字大观,亦起进士,签书雄州判官。嘉祐初,契丹泛使至,朝论疑所应,临言:"契丹方饥困,何能为?然春秋许与之义,不可以不谨。彼尝求驯象,可拒而不拒;尝求乐章,可与而不与,两失之矣。今横使之来,或谓其求圣像,圣像果可与哉?"朝廷善其议。治平中,诏求武略,用近臣荐,自屯田员外郎换崇仪使、知顺安军,改河北沿边安抚都监。上备御数十策,大略皆自治而已。
契丹刺两输人为义军,来归者数万。或请遣还,临曰:"彼归我而遣之,必为乱,不如因而抚之。"诏从其请,自是来者益多,契丹悔失计。进安抚副使,历知泾、鄜州、广信、安肃军。
召对,还文阶,知齐州、沧州、荆南,入为户部副使,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府、河中,卒。
王陶,字乐道,京兆万年人。第进士,至太常丞而丁父忧。陶以登朝在郊祀后,恩不及亲,乞还所迁官,丐追赠。诏特听之,仍俟服阕,除太子中允。
嘉祐初,为监察御史里行。卫卒入延福宫为盗,有司引疏决恩降其罪。陶曰:"禁省之严,不应用外间会降为比。"于是流诸海岛,主者皆论罚。中贵人导炼丹者入禁廷,陶言:"汉、唐方士,名为化黄金、益年寿以惑人主者,后皆就戮。请出之。"陈升之为枢密副使,论其不当,升之去,陶亦知卫州,改蔡州。明年,复以右正言召。陶言:"臣与四人同补郡,今独两人召,请并还唐介、吕诲等。"
英宗知宗正寺,逾年不就职。陶上疏曰:"自至和中圣躬违豫之后,天下颙颙,无所寄命,交章抗疏,请早择宗室亲贤,以建储嗣,危言切语,动天感人。夫为是议者,岂皆怀不忠孝、为奸利附托之人哉?发于至诚,念宗庙社稷无穷大计而已。陛下顺民欲而安人心,故亲发德音,锐为此举,中外摇摇之心,一旦定矣。厥后浸润稽缓,岂免忧疑?流言或云事由嫔御、宦侍姑息之语,圣意因而惑焉。妇人近幸,讵识远图?臣恐海内民庶,谓陛下始者顺天意民心命之,今者听左右姑息之言而疑之,使远近奸邪得以窥间伺隙,可不惜哉!"因请对,仁宗曰:"今当别与一名目。"既而韩琦决策,遂立为皇子。英宗即位,加直史馆、修起居注、皇子位伴读、淮阳颍王府诩善、知制诰,进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召为太子詹事。
神宗立,迁枢密直学士,拜御史中丞。郭逵以签书枢密宣抚陕西,诏令还都。陶言:"韩琦置逵二府,至用太祖故事,出师劫制人主,琦必有奸言惑乱圣德。愿罢逵为渭州。"帝曰:"逵先帝所用,今无罪黜之,是章先帝用人之失也,不可。"陶既不得逞,遂以琦不押文德常朝班奏劾之。陶始受知于琦,骤加奖拔。帝初临御,颇不悦执政之专,陶料必易置大臣,欲自规重位,故视琦如仇,力攻之,琦闭门待罪。帝徙陶为翰林学士,旋出知陈州,入权三司使。吕公著言其反覆不可近,又以侍读学士知蔡州,历河南府、许、汝、陈三州,以东宫旧臣加观文殿学士。帝终薄其为人,不复用。元丰三年,卒,年六十一,赠吏部尚书,谥曰文恪。
陶微时苦贫,寓京师教小学。其友姜愚气豪乐施,一日大雪,念陶奉母寒馁,荷一锸刬雪,行二十里访之。陶母子冻坐,日高无炊烟。愚亟出解所衣锦裘,质钱买酒肉、薪炭,与附火饮食,又捐数百千为之娶。陶既贵,尹洛,愚老而丧明,自卫州新乡往谒之,意陶必念旧哀己。陶对之邈然,但出尊酒而已。愚大失望,归而病死。闻者益薄陶之为人。
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人。中进士第,以年未冠守选,复游太学,久之乃得调。王安石引入条例司,擢监察御史里行,出按明州苗振狱。安石恶祖无择,子韶迎其意,发无择在杭州时事,自京师逮对,而以振狱付张载,无择遂废。中丞吕公著等论新法,一台尽罢。子韶出知上元县,迁湖南转运判官。御史张商英劾其不葬父母,贬知高邮县。由司农丞提举两浙常平。入对,神宗与论字学,留为资善堂修定说文官。官制行,为礼部员外郎,以入省后期,改库部。
元祐中,历吏部郎中、卫尉少卿,迁太常谏官。刘安世言:"熙宁初,士大夫有"十钻"之目,子韶为"衙内钻",指其交结要人子弟,如刀钻之利。又陷祖无择于深文,搢绅所共鄙薄,岂宜污礼乐之地!"改卫尉卿。安世复言:"七寺正卿班少常上,因弹击而获超迁,是启侥幸也。"乃出知沧州。入为秘书少监,迎伴辽使,御下苛刻,军吏因被酒刃伤子韶及其子。又出知济州,建言乞追复先烈以贻后法,复以太常少卿召,进秘书监,拜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卒。崇宁二年,子相录元祐中所上疏稿闻于朝,诏赠显谟阁待制。
何正臣,字君表,临江新淦人。九岁举童子,赐出身,复中进士第。元丰中,用蔡确荐,为御史里行。遂与李定、舒亶论苏轼,得五品服,领三班院。会正御史专六察,正臣言:"幸得备言路,以激浊扬清为职,不宜兼治它曹。"神宗善之,为悉罢御史兼局,而正臣解三班,加直集贤院,擢侍御史知杂事。
韩存宝讨泸夷无功,命治其狱,被以逗挠罪诛之。还,除宝文阁待制、知审官东院,尚书省建为吏部侍郎。逾年,嫚于奉职,铨拟多牴牾。事闻,以制法未善为解。王安礼曰:"法未善,有司所当请,岂得归罪于法?"乃出知潭州。时诏州县听民以家赀易盐,吏或推行失指。正臣条上其害,谓无益于民,亦不足以佐国用,遂寝之,民以为便。后历刑部侍郎、知宣州,卒。
陈绎,字和叔,开封人。中进士第,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刊定前汉书,居母丧,诏即家雠校。英宗临政渊嘿,绎献五箴,曰主断、明微、广度、省变、稽古。同判刑部,狱讼有情法相忤者,谳之。或言刑曹唯知正是否,不当有所轻重。绎曰:"持法者贵审允,心知失刑,恶得坐视?"由是多所平反。帝称其文学,以为实录检讨官。
神宗立,为陕西转运副使,入直舍人院、修起居注、知制诰,拜翰林学士,以侍讲学士知邓州。绎不能肃闺门,子与妇一夕俱殒于卒伍之手,傲然无惭色。召知通进、银台司,帝语辅臣曰:"绎论事不避权贵。"命权开封府。时狱有小疑,辄从中覆;至绎,特听便宜处决。久之。还翰林,仍领府。治司农吏盗库钱狱未竟,中书检正张谔判寺事,惧失察,以帖诘稽留,绎遣吏示以成牍。言者论其徇宰属、纵有罪,出知滁州。郊祀恩,复知制诰,言者再论之,得秘书监、集贤院学士。
元丰初,知广州。库有檀香佛像,绎以木易之。事觉,有司当为官物有剩利。帝曰:"是以事佛丽重典矣。"时绎已加龙图阁待制、知江宁府,乃贬建昌军,夺其职。后复太中大夫以卒,年六十八。
绎为政务摧豪党,而行与貌违,暮年缪为敦朴之状,好事者目为"热熟颜回"。
论曰:王广渊在仁宗时,因近昵献文于英宗潜邸,固已有窃取功名之心,盖为臣之不忠者,虽列侍从,乌足道哉!王陶始为韩琦所知,在御史时,颇能讥切时政。及为中丞,则承望风旨,攻琦如仇雠,欲自取重位。其忘姜愚布衣之义,又不足责矣。王子韶之陷祖无择,何正臣之论苏轼,皆小人之盗名。陈绎希合用事,固无足道,然于狱事多所平反,惜乎闺门不肃,廉耻并丧,虽明晓吏事,亦何取焉。
<b>部分译文</b>
李定字资深,扬州人。少年时求学于王安石。中进士,任为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二年,经孙觉推荐,被召到京师,谒见谏官李常,李常问:“你从南方来,那里的人们对青苗法看法怎样?”李定答道“:百姓从中获益匪浅,没有不喜欢的。”李常说“:整个朝廷都正为此事争论不休,你可千万不要这样说。”李定遂将此事告诉了王安石,并说:“我只知道据实情而言,没想到在京师却行不通。”王安石听后非常高兴,对他说:“你且等皇上召见的时候,就将整个实情都禀告皇上。”并且马上向皇上推荐了他。宋神宗召见李定,询问有关青苗法的事,李定据实而言,对答如流,从此对于那些说不便于实行新法的话,神宗都一概不听了。任命李定知谏院,宰相说以前还没有选人出任谏官的例子,遂拜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知制诰宋敏求、苏颂、李大临驳回制书,都被罢免了。
御史陈荐上疏说“:李定不久前做泾县主簿时,听说庶母仇氏死了,却将此事隐瞒而不回家服丧。”皇上下诏给江东、淮、浙转运使询问情况,转运使上奏说:“李定曾因其父年老,要求归家侍养,没有说是为其生母服丧。”李定自己辩解说确实不知道自己是仇氏生的,所以非常疑惑,不敢服丧,而只是以侍养父亲为由解官回乡。曾公亮认为李定应当追行服丧,王安石也极力主张这样,改任李定为崇文殿说书。御史林旦、薛昌朝说,不宜让不孝之人居于劝讲之位,而且一并弹劾王安石,王安石要求罢免二人。李定自己也感到很不安,请求解除官职,于是以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吏房、直舍人院同判太常寺。熙宁八年,加集贤殿修撰、知明州。
元丰初年,奉召回京拜为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又进任知制诰,为御史中丞。弹劾苏轼湖州谢上表,揭发说文中多侮慢之词,并由此指责苏轼自熙宁以来,所作文章,大多怨谤君父,并与邻里之人勾结。将苏轼逮捕至台狱审问。正当全国大赦,人们对此事纷纷指责,于是只好将苏轼贬官至黄州。李定正想将苏轼投入监狱,然而此时已是不可能的了。有一天,在崇政殿门外,李定对同僚说“:苏轼真是个奇才呀。”大家都不敢答应。
李定上书请求恢复六案纠察的职务,并可以纠察各路监司,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彗星出现于东方,皇上让大家解释这种现象,太史说这意味着会发生兵变,于是皇上派宦官去搞好卫士的饮食问题。李定说仅只搞好饮食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而恰恰可以引起一些人起小人之心,于是停止了这种做法。有些人议论要废止明堂祭祀,皇帝以此去询问李定。李定说“:三年进行一次郊祀或者明堂祀,这是祖宗之法,从没有改变过。是谁说出这样的话,请治他以妄加议论之罪。”皇上说:“听你的话就足够了。”升迁为翰林学士。因议论府界养马的事失实而被贬知河阳。留守南京,奉召为户部侍郎。宋哲宗即位,以龙图阁学士身份知青州,又迁移江宁府。一些人争相攻击、揭发李定以前的过失,于是他又被贬至滁州。元。。二年卒。
李定有恩于其宗族,常将家财赈济同族之人,以致家里没有什么多余的财产。他受到任子为官的赏赐,然而却先安排了他兄长的子息。在死的时候,他的儿子都还是平头布衣。李定只因依附王安石而得以飞黄腾达,又因为陷害苏轼,因此大家都很嫌恶他,而他的不孝之名也由此而流播开来。
王广渊,字才叔,大名府成安人。庆历年间,将其曾祖王明之集子呈给皇上,皇上诏令欲选王明之后人入朝做官,王广渊推荐了他的弟弟王广廉,而他自己则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而任大理法直官、编排中书文字。任职期间,他裁定了宋朝历代皇帝之御书上千卷,仁宗非常欣赏,任他为舒州知州,而仍留京城,不必到任。
英宗即位前居于藩邸,王广渊与之交好,受宠信,他还将自己所作的文章献给英宗看。英宗即皇帝位后,任王广渊为直集贤院。谏官司马光说“:汉代的卫绾不让太子饮酒,所以景帝对待他很优厚。周代之张美私下将国家的钱给周世宗,所以世宗不喜欢他,反而待他很薄。王广渊之不忠诚,没有人比得上他,当时仁宗在位,他却暗地里投靠陛下,这哪里是忠臣之所当为?今天应当追究他的罪行,然而皇上不仅不惩罚他,反而还奖赏他,这样的话,以后还怎么叫大家谨守臣节呢?”英宗不听司马光之言,而任王广渊为群牧、三司户部判官,并且对他说:“我从洪范中弄懂了高明沉潜的真意,内心坚强以自立,外表柔和以待人,作为一国之君所应有的表现,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你替我把它写在钦明殿的屏上,以便常常看一看,不单单只看开元时期的无逸图。”加官直龙图阁。英宗生病,内外朝臣都非常忧虑,寝食难安。英宗于是亲自写了一道诏书,晓谕大家说:“我的病没有什么大问题,很快就会好的。”王广渊照此告诉了大家。
宋神宗即位,有人上书弹劾王广渊曾泄漏宫中的密言,被降职知齐州,后又改为京东转运使,可以在内省传达章奏。曾公亮、王安石都认为不能这样做,于是停止他在内省传达章奏。春耕时期农民苦于无力从事农耕,只有向富室大户借钱,那些富室大户也乘机大肆发放高利贷,从中得利。王广渊看到这种情况,遂上书请求将本道的钱帛五十万贷给那些贫苦的农民,这样一年就可以获得利息二十五万,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王广渊的这种做法刚好与王安石之青苗法相符合,王安石这才开始认为他还有用,即将他召回京师。御史中丞吕公著指责他过去的错误,故让他回去仍做京东转运使。程颢、李常又指责他大肆聚敛,旨在迎合朝廷的意思,而使百姓受困。刚好这时河北转运使刘庠请求不散青苗钱的奏书到了,于是王安石说:“广渊大力推行新法遭到弹劾,刘庠故意破坏新法却不加以问罪,如果这样处事,又怎么能使别人安心呢?”最后皇上没有听从程颢、李常的话。转任河东使,升任宝文阁待制、知庆州。
宣抚使率兵攻入夏人境内,并要庆州派兵与之会合。刚把武器甲胄发给士兵,卒长吴逵即率众作乱,王广渊急忙调动五营兵围剿。吴逵带领二千人夺关而逃,广渊派遣部下将领姚兕、林广追击,降服了叛军。柔远三都的戍守兵士也想起兵响应叛贼,终没成功。广渊表面上对他们加以安抚,使他们回归戍守之地,暗地里却派兵抄近道于途中拦截邀击,将他们全部杀了。尽管他平息了叛乱,因事情是从他所领的部众中发生的,故削减了他两级俸禄。熙宁二年(1069),进升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
广渊小有才气而善于趋炎附势,他所选择提拔的人都和他是同类。皇上对执政说“:广渊征召的将领辅臣,不是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就是一些奸狡胥吏,甚至于濮宫书吏他也要选用这一类人充任,这是由于此类人都与朝中大臣关系密切。有那么多好的官吏,他弃而不用,却用这类人,岂不是耽误朝廷大事吗?对此我已下诏书责备他,你们也应当警告他。”这年他死去,时年六十岁,赠他为右谏议大夫。元丰初年,皇上下诏,鉴于他曾被先帝宠幸的缘故,将他的弟弟王临从皇城使提升为兵部郎中、直昭文馆,赐他的儿子王得君进士出身。
朝不挠,不可得已。常秩在嘉祐、治平时,三辞羔雁之聘,若能隐居以求其志者。及王安石用事,一召即至,容容历年,曾无一嘉谟,而窃显位。至定之党附,亶之凶德,宜为世所指名。绾及周辅二家,父子并同恶相济,而序辰与铎编类事状,流毒元祐名臣,忠义之士,为之一空,驯致靖康之祸,可胜叹哉。
王广渊,字才叔,大名成安人。庆历中,上曾祖明家集,诏官其后,广渊推与弟广廉,而以进士为大理法直官、编排中书文字。裁定祖宗御书十卷,仁宗喜之,以知舒州,留不行。
英宗居藩邸,广渊因见昵,献所为文,及即位,除直集贤院。谏官司马光言:"汉卫绾不从太子饮,故景帝待之厚。周张美私以公钱给世宗,故世宗薄之。广渊交结奔竞,世无与比,当仁宗之世,私自托于陛下,岂忠臣哉?今当治其罪,而更赏之,何以厉人臣之节?"帝不听,用为群牧、三司户部判官,从容谓曰:"朕于洪范得高明沉潜之义,刚内以自强,柔外以应物,人君之体,无出于是。卿为朕书之于钦明殿屏,以备观省,非特开元无逸图也。"加直龙图阁。帝有疾,中外忧疑,不能寝食,帝自为诏谕之曰:"朕疾少间矣。"广渊宣言于众。
神宗立,言者劾其漏泄禁中语,出知齐州,改京东转运使,得于内省传达章奏。曾公亮、王安石持不可,乃止。广渊以方春农事兴而民苦乏,兼并之家得以乘急要利,乞留本道钱帛五十万,贷之贫民,岁可获息二十五万,从之。其事与青苗钱法合,安石始以为可用,召至京师。御史中丞吕公著摭其旧恶,还故官。程颢、李常又论其抑配掊克,迎朝廷旨意以困百姓。会河北转运使刘庠不散青苗钱奏适至,安石曰:"广渊力主新法而遭劾,刘庠故坏新法而不问,举事如此,安得人无向背?"故颢与常言不行。徙使河东,擢宝文阁待制、知庆州。
宣抚使兴师入夏境,檄庆会兵。方授甲,卒长吴逵以众乱,广渊亟召五营兵御之。逵率二千人斩关出,广渊遣部将姚兕、林广追击,降其众。柔远三都戍卒欲应贼,不果,广渊阳劳之,使还戍,潜遣兵间道邀袭,尽戮之。犹以盗发所部,削两秩。二年,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
广渊小有才而善附会,所辟置类非其人。帝谓执政曰:"广渊奏辟将佐,非贵游子弟,即胥史辈,至于濮宫书吏亦预选,盖其人与时君卿善。一路官吏不少,置而不取,乃用此辈,岂不误朝廷事?已下诏切责,卿等宜贻书申戒之。"卒,年六十,赠右谏议大夫。元丰初,诏以其被遇先帝之故,弟临自皇城使擢为兵部郎中、直昭文馆,子得君赐进士出身。
临字大观,亦起进士,签书雄州判官。嘉祐初,契丹泛使至,朝论疑所应,临言:"契丹方饥困,何能为?然春秋许与之义,不可以不谨。彼尝求驯象,可拒而不拒;尝求乐章,可与而不与,两失之矣。今横使之来,或谓其求圣像,圣像果可与哉?"朝廷善其议。治平中,诏求武略,用近臣荐,自屯田员外郎换崇仪使、知顺安军,改河北沿边安抚都监。上备御数十策,大略皆自治而已。
契丹刺两输人为义军,来归者数万。或请遣还,临曰:"彼归我而遣之,必为乱,不如因而抚之。"诏从其请,自是来者益多,契丹悔失计。进安抚副使,历知泾、鄜州、广信、安肃军。
召对,还文阶,知齐州、沧州、荆南,入为户部副使,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府、河中,卒。
王陶,字乐道,京兆万年人。第进士,至太常丞而丁父忧。陶以登朝在郊祀后,恩不及亲,乞还所迁官,丐追赠。诏特听之,仍俟服阕,除太子中允。
嘉祐初,为监察御史里行。卫卒入延福宫为盗,有司引疏决恩降其罪。陶曰:"禁省之严,不应用外间会降为比。"于是流诸海岛,主者皆论罚。中贵人导炼丹者入禁廷,陶言:"汉、唐方士,名为化黄金、益年寿以惑人主者,后皆就戮。请出之。"陈升之为枢密副使,论其不当,升之去,陶亦知卫州,改蔡州。明年,复以右正言召。陶言:"臣与四人同补郡,今独两人召,请并还唐介、吕诲等。"
英宗知宗正寺,逾年不就职。陶上疏曰:"自至和中圣躬违豫之后,天下颙颙,无所寄命,交章抗疏,请早择宗室亲贤,以建储嗣,危言切语,动天感人。夫为是议者,岂皆怀不忠孝、为奸利附托之人哉?发于至诚,念宗庙社稷无穷大计而已。陛下顺民欲而安人心,故亲发德音,锐为此举,中外摇摇之心,一旦定矣。厥后浸润稽缓,岂免忧疑?流言或云事由嫔御、宦侍姑息之语,圣意因而惑焉。妇人近幸,讵识远图?臣恐海内民庶,谓陛下始者顺天意民心命之,今者听左右姑息之言而疑之,使远近奸邪得以窥间伺隙,可不惜哉!"因请对,仁宗曰:"今当别与一名目。"既而韩琦决策,遂立为皇子。英宗即位,加直史馆、修起居注、皇子位伴读、淮阳颍王府诩善、知制诰,进龙图阁学士、知永兴军,召为太子詹事。
神宗立,迁枢密直学士,拜御史中丞。郭逵以签书枢密宣抚陕西,诏令还都。陶言:"韩琦置逵二府,至用太祖故事,出师劫制人主,琦必有奸言惑乱圣德。愿罢逵为渭州。"帝曰:"逵先帝所用,今无罪黜之,是章先帝用人之失也,不可。"陶既不得逞,遂以琦不押文德常朝班奏劾之。陶始受知于琦,骤加奖拔。帝初临御,颇不悦执政之专,陶料必易置大臣,欲自规重位,故视琦如仇,力攻之,琦闭门待罪。帝徙陶为翰林学士,旋出知陈州,入权三司使。吕公著言其反覆不可近,又以侍读学士知蔡州,历河南府、许、汝、陈三州,以东宫旧臣加观文殿学士。帝终薄其为人,不复用。元丰三年,卒,年六十一,赠吏部尚书,谥曰文恪。
陶微时苦贫,寓京师教小学。其友姜愚气豪乐施,一日大雪,念陶奉母寒馁,荷一锸刬雪,行二十里访之。陶母子冻坐,日高无炊烟。愚亟出解所衣锦裘,质钱买酒肉、薪炭,与附火饮食,又捐数百千为之娶。陶既贵,尹洛,愚老而丧明,自卫州新乡往谒之,意陶必念旧哀己。陶对之邈然,但出尊酒而已。愚大失望,归而病死。闻者益薄陶之为人。
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人。中进士第,以年未冠守选,复游太学,久之乃得调。王安石引入条例司,擢监察御史里行,出按明州苗振狱。安石恶祖无择,子韶迎其意,发无择在杭州时事,自京师逮对,而以振狱付张载,无择遂废。中丞吕公著等论新法,一台尽罢。子韶出知上元县,迁湖南转运判官。御史张商英劾其不葬父母,贬知高邮县。由司农丞提举两浙常平。入对,神宗与论字学,留为资善堂修定说文官。官制行,为礼部员外郎,以入省后期,改库部。
元祐中,历吏部郎中、卫尉少卿,迁太常谏官。刘安世言:"熙宁初,士大夫有"十钻"之目,子韶为"衙内钻",指其交结要人子弟,如刀钻之利。又陷祖无择于深文,搢绅所共鄙薄,岂宜污礼乐之地!"改卫尉卿。安世复言:"七寺正卿班少常上,因弹击而获超迁,是启侥幸也。"乃出知沧州。入为秘书少监,迎伴辽使,御下苛刻,军吏因被酒刃伤子韶及其子。又出知济州,建言乞追复先烈以贻后法,复以太常少卿召,进秘书监,拜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卒。崇宁二年,子相录元祐中所上疏稿闻于朝,诏赠显谟阁待制。
何正臣,字君表,临江新淦人。九岁举童子,赐出身,复中进士第。元丰中,用蔡确荐,为御史里行。遂与李定、舒亶论苏轼,得五品服,领三班院。会正御史专六察,正臣言:"幸得备言路,以激浊扬清为职,不宜兼治它曹。"神宗善之,为悉罢御史兼局,而正臣解三班,加直集贤院,擢侍御史知杂事。
韩存宝讨泸夷无功,命治其狱,被以逗挠罪诛之。还,除宝文阁待制、知审官东院,尚书省建为吏部侍郎。逾年,嫚于奉职,铨拟多牴牾。事闻,以制法未善为解。王安礼曰:"法未善,有司所当请,岂得归罪于法?"乃出知潭州。时诏州县听民以家赀易盐,吏或推行失指。正臣条上其害,谓无益于民,亦不足以佐国用,遂寝之,民以为便。后历刑部侍郎、知宣州,卒。
陈绎,字和叔,开封人。中进士第,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刊定前汉书,居母丧,诏即家雠校。英宗临政渊嘿,绎献五箴,曰主断、明微、广度、省变、稽古。同判刑部,狱讼有情法相忤者,谳之。或言刑曹唯知正是否,不当有所轻重。绎曰:"持法者贵审允,心知失刑,恶得坐视?"由是多所平反。帝称其文学,以为实录检讨官。
神宗立,为陕西转运副使,入直舍人院、修起居注、知制诰,拜翰林学士,以侍讲学士知邓州。绎不能肃闺门,子与妇一夕俱殒于卒伍之手,傲然无惭色。召知通进、银台司,帝语辅臣曰:"绎论事不避权贵。"命权开封府。时狱有小疑,辄从中覆;至绎,特听便宜处决。久之。还翰林,仍领府。治司农吏盗库钱狱未竟,中书检正张谔判寺事,惧失察,以帖诘稽留,绎遣吏示以成牍。言者论其徇宰属、纵有罪,出知滁州。郊祀恩,复知制诰,言者再论之,得秘书监、集贤院学士。
元丰初,知广州。库有檀香佛像,绎以木易之。事觉,有司当为官物有剩利。帝曰:"是以事佛丽重典矣。"时绎已加龙图阁待制、知江宁府,乃贬建昌军,夺其职。后复太中大夫以卒,年六十八。
绎为政务摧豪党,而行与貌违,暮年缪为敦朴之状,好事者目为"热熟颜回"。
论曰:王广渊在仁宗时,因近昵献文于英宗潜邸,固已有窃取功名之心,盖为臣之不忠者,虽列侍从,乌足道哉!王陶始为韩琦所知,在御史时,颇能讥切时政。及为中丞,则承望风旨,攻琦如仇雠,欲自取重位。其忘姜愚布衣之义,又不足责矣。王子韶之陷祖无择,何正臣之论苏轼,皆小人之盗名。陈绎希合用事,固无足道,然于狱事多所平反,惜乎闺门不肃,廉耻并丧,虽明晓吏事,亦何取焉。
<b>部分译文</b>
李定字资深,扬州人。少年时求学于王安石。中进士,任为定远尉、秀州判官。熙宁二年,经孙觉推荐,被召到京师,谒见谏官李常,李常问:“你从南方来,那里的人们对青苗法看法怎样?”李定答道“:百姓从中获益匪浅,没有不喜欢的。”李常说“:整个朝廷都正为此事争论不休,你可千万不要这样说。”李定遂将此事告诉了王安石,并说:“我只知道据实情而言,没想到在京师却行不通。”王安石听后非常高兴,对他说:“你且等皇上召见的时候,就将整个实情都禀告皇上。”并且马上向皇上推荐了他。宋神宗召见李定,询问有关青苗法的事,李定据实而言,对答如流,从此对于那些说不便于实行新法的话,神宗都一概不听了。任命李定知谏院,宰相说以前还没有选人出任谏官的例子,遂拜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知制诰宋敏求、苏颂、李大临驳回制书,都被罢免了。
御史陈荐上疏说“:李定不久前做泾县主簿时,听说庶母仇氏死了,却将此事隐瞒而不回家服丧。”皇上下诏给江东、淮、浙转运使询问情况,转运使上奏说:“李定曾因其父年老,要求归家侍养,没有说是为其生母服丧。”李定自己辩解说确实不知道自己是仇氏生的,所以非常疑惑,不敢服丧,而只是以侍养父亲为由解官回乡。曾公亮认为李定应当追行服丧,王安石也极力主张这样,改任李定为崇文殿说书。御史林旦、薛昌朝说,不宜让不孝之人居于劝讲之位,而且一并弹劾王安石,王安石要求罢免二人。李定自己也感到很不安,请求解除官职,于是以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吏房、直舍人院同判太常寺。熙宁八年,加集贤殿修撰、知明州。
元丰初年,奉召回京拜为宝文阁待制、同知谏院,又进任知制诰,为御史中丞。弹劾苏轼湖州谢上表,揭发说文中多侮慢之词,并由此指责苏轼自熙宁以来,所作文章,大多怨谤君父,并与邻里之人勾结。将苏轼逮捕至台狱审问。正当全国大赦,人们对此事纷纷指责,于是只好将苏轼贬官至黄州。李定正想将苏轼投入监狱,然而此时已是不可能的了。有一天,在崇政殿门外,李定对同僚说“:苏轼真是个奇才呀。”大家都不敢答应。
李定上书请求恢复六案纠察的职务,并可以纠察各路监司,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彗星出现于东方,皇上让大家解释这种现象,太史说这意味着会发生兵变,于是皇上派宦官去搞好卫士的饮食问题。李定说仅只搞好饮食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而恰恰可以引起一些人起小人之心,于是停止了这种做法。有些人议论要废止明堂祭祀,皇帝以此去询问李定。李定说“:三年进行一次郊祀或者明堂祀,这是祖宗之法,从没有改变过。是谁说出这样的话,请治他以妄加议论之罪。”皇上说:“听你的话就足够了。”升迁为翰林学士。因议论府界养马的事失实而被贬知河阳。留守南京,奉召为户部侍郎。宋哲宗即位,以龙图阁学士身份知青州,又迁移江宁府。一些人争相攻击、揭发李定以前的过失,于是他又被贬至滁州。元。。二年卒。
李定有恩于其宗族,常将家财赈济同族之人,以致家里没有什么多余的财产。他受到任子为官的赏赐,然而却先安排了他兄长的子息。在死的时候,他的儿子都还是平头布衣。李定只因依附王安石而得以飞黄腾达,又因为陷害苏轼,因此大家都很嫌恶他,而他的不孝之名也由此而流播开来。
王广渊,字才叔,大名府成安人。庆历年间,将其曾祖王明之集子呈给皇上,皇上诏令欲选王明之后人入朝做官,王广渊推荐了他的弟弟王广廉,而他自己则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而任大理法直官、编排中书文字。任职期间,他裁定了宋朝历代皇帝之御书上千卷,仁宗非常欣赏,任他为舒州知州,而仍留京城,不必到任。
英宗即位前居于藩邸,王广渊与之交好,受宠信,他还将自己所作的文章献给英宗看。英宗即皇帝位后,任王广渊为直集贤院。谏官司马光说“:汉代的卫绾不让太子饮酒,所以景帝对待他很优厚。周代之张美私下将国家的钱给周世宗,所以世宗不喜欢他,反而待他很薄。王广渊之不忠诚,没有人比得上他,当时仁宗在位,他却暗地里投靠陛下,这哪里是忠臣之所当为?今天应当追究他的罪行,然而皇上不仅不惩罚他,反而还奖赏他,这样的话,以后还怎么叫大家谨守臣节呢?”英宗不听司马光之言,而任王广渊为群牧、三司户部判官,并且对他说:“我从洪范中弄懂了高明沉潜的真意,内心坚强以自立,外表柔和以待人,作为一国之君所应有的表现,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你替我把它写在钦明殿的屏上,以便常常看一看,不单单只看开元时期的无逸图。”加官直龙图阁。英宗生病,内外朝臣都非常忧虑,寝食难安。英宗于是亲自写了一道诏书,晓谕大家说:“我的病没有什么大问题,很快就会好的。”王广渊照此告诉了大家。
宋神宗即位,有人上书弹劾王广渊曾泄漏宫中的密言,被降职知齐州,后又改为京东转运使,可以在内省传达章奏。曾公亮、王安石都认为不能这样做,于是停止他在内省传达章奏。春耕时期农民苦于无力从事农耕,只有向富室大户借钱,那些富室大户也乘机大肆发放高利贷,从中得利。王广渊看到这种情况,遂上书请求将本道的钱帛五十万贷给那些贫苦的农民,这样一年就可以获得利息二十五万,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王广渊的这种做法刚好与王安石之青苗法相符合,王安石这才开始认为他还有用,即将他召回京师。御史中丞吕公著指责他过去的错误,故让他回去仍做京东转运使。程颢、李常又指责他大肆聚敛,旨在迎合朝廷的意思,而使百姓受困。刚好这时河北转运使刘庠请求不散青苗钱的奏书到了,于是王安石说:“广渊大力推行新法遭到弹劾,刘庠故意破坏新法却不加以问罪,如果这样处事,又怎么能使别人安心呢?”最后皇上没有听从程颢、李常的话。转任河东使,升任宝文阁待制、知庆州。
宣抚使率兵攻入夏人境内,并要庆州派兵与之会合。刚把武器甲胄发给士兵,卒长吴逵即率众作乱,王广渊急忙调动五营兵围剿。吴逵带领二千人夺关而逃,广渊派遣部下将领姚兕、林广追击,降服了叛军。柔远三都的戍守兵士也想起兵响应叛贼,终没成功。广渊表面上对他们加以安抚,使他们回归戍守之地,暗地里却派兵抄近道于途中拦截邀击,将他们全部杀了。尽管他平息了叛乱,因事情是从他所领的部众中发生的,故削减了他两级俸禄。熙宁二年(1069),进升龙图阁直学士、知渭州。
广渊小有才气而善于趋炎附势,他所选择提拔的人都和他是同类。皇上对执政说“:广渊征召的将领辅臣,不是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就是一些奸狡胥吏,甚至于濮宫书吏他也要选用这一类人充任,这是由于此类人都与朝中大臣关系密切。有那么多好的官吏,他弃而不用,却用这类人,岂不是耽误朝廷大事吗?对此我已下诏书责备他,你们也应当警告他。”这年他死去,时年六十岁,赠他为右谏议大夫。元丰初年,皇上下诏,鉴于他曾被先帝宠幸的缘故,将他的弟弟王临从皇城使提升为兵部郎中、直昭文馆,赐他的儿子王得君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