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宸辞蓝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200多年前,有一位身材魁伟,长髯飘飘,有勇有谋的伊朗人曾在潼关驻防十数年,在当地留下了赫赫威名,他就是唐朝德宗时的著名将领李元谅。后唐书?卷一四四?李元谅传有语云“元谅尝在潼关领军,积十数年,军士皆畏服。”
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时期是唐朝由鼎盛逐渐转向衰败的一个时期,此时距“安史之乱”(755年-762年)结束刚刚过去十多年,唐朝受大乱影响,整个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也慢慢显露出来。各地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的节度使们常常会对中央政府产生一些非分之想,一些“有贼心也有贼胆”的节度使们就会揭竿而起,造反的部队在中华大地上此起彼伏的四处游荡,社会动荡不堪,人民苦不堪言,人口急剧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
潼关作为秦地东大门,作为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之间最重要的关隘,有李元谅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把守,足可以让德宗李适睡一个安稳觉。
李元谅祖上是安息人(就是现在盛产石油的伊朗那疙瘩),本家姓安,号称王室贵族。不知道是他爷还是他老爷手上就到了中国经商(估计做的是贩卖丝绸、三彩马一类的生意)。家先是搬到了凉州一带,生意做大了也就成了那儿的名门望族。李元谅小时候是在长安城长大的,收养他的是著名宦官骆奉先(陕西富平人),当时的他叫做骆元光。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河南省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德宗急调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北)兵东下征讨。谁知本来要去平叛的队伍在途径长安时却因为得不到犒赏而发生了兵变,攻入长安,拥立前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史称“泾卒之变”)。这件事实在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德宗李适得到消息后仓皇逃往奉天(陕西乾县)。大摇大摆的朱泚轻轻松松的就占领了长安城,住进了大明宫。军事素质很不错的朱泚对东线也极为关注,连忙派其手下大将何望之率轻骑偷袭华州(华县),剌史董晋吓得屁滚尿流,弃州而走。何望之得城后,拥重兵堵绝两京之间通道。李元谅闻讯,立即在潼关起兵,带领士兵直扑华州,何望之败走。李元谅胜后,修复被毁坏的城池,同时招兵买马,时间不长军士就达到了万余人,一时间士气大振。朱泚败后哪里甘心,多次派人前来进攻,元谅总能轻松胜之,彻底切断了朱泚叛军与东线的联系。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五月,李元谅与副元帅李晟等进兵收复长安。元谅身先士卒,在浐河以西迎头痛击朱泚队伍,大胜之。主力决战开始了,唐军为不扰民故,决定直接攻打朱泚驻在禁苑的精锐部队,元谅率部从光泰门发起攻击,毁坏东墙二百余步,杀入禁苑,直插朱泚所在的大明宫含元殿。一番恶战,叛军终被赶走。李元谅虽居功至伟,却让功于李晟,战斗结束后便带领部下出城屯兵于通化门外东西大道边的章敬佛寺。其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李元谅奉命同马燧、浑瑊共同讨伐曾经的节度使、副元帅、中书令李怀光。当时李怀光手下大将徐庭光以其精锐部队守住长春宫(山西永济境内)阻止唐军。李元谅派人前去招降,谁知徐庭光对李元谅向来不以为然,于是漫骂元谅,这还不算“又以优胡为戏于城上,辱元谅先祖。”李元谅大怒,引以为平生大耻。后来,马燧军队从河东杀到,徐庭光看大势不妙,以“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一古训为由投降了马部。叛乱平定后,有次李元谅和徐庭光相遇,立即命左右随从杀了徐庭光以泄私愤,然后去向马燧请罪。马燧大怒,要杀了元谅。浑瑊等将领请求马燧看在元谅屡立战功的的份上勿杀,后来这事也不了了之。有趣的是,这事连德宗皇帝也掺合进来“德宗以元谅专杀,虑有章疏,先令宰相谕谏官勿论。”连皇上都替李元谅说话哩,你说他能死吗?当然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最后李元谅还是受到了诸如降级降职记大过一类的处分。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唐和吐蕃商定在平凉会盟。李元谅对浑瑊说:“本奉诏,令营于潘原堡,以应援侍中。窃思潘原去平凉六七十里,蕃情多诈,倘有急变,何由应赴?请次侍中为营。”他的意思是盟所距驻军太远,应该近点,毕竟吐蕃多是奸诈狡猾之辈,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浑瑊却以不能违背上命为借口硬是不同意。待会盟时,李元谅扎营于距盟所二十里处,通知自己所率人马全部处于“一级战斗状态”会盟时唐六十名骑兵... -->>
1200多年前,有一位身材魁伟,长髯飘飘,有勇有谋的伊朗人曾在潼关驻防十数年,在当地留下了赫赫威名,他就是唐朝德宗时的著名将领李元谅。后唐书?卷一四四?李元谅传有语云“元谅尝在潼关领军,积十数年,军士皆畏服。”
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时期是唐朝由鼎盛逐渐转向衰败的一个时期,此时距“安史之乱”(755年-762年)结束刚刚过去十多年,唐朝受大乱影响,整个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也慢慢显露出来。各地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的节度使们常常会对中央政府产生一些非分之想,一些“有贼心也有贼胆”的节度使们就会揭竿而起,造反的部队在中华大地上此起彼伏的四处游荡,社会动荡不堪,人民苦不堪言,人口急剧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
潼关作为秦地东大门,作为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之间最重要的关隘,有李元谅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把守,足可以让德宗李适睡一个安稳觉。
李元谅祖上是安息人(就是现在盛产石油的伊朗那疙瘩),本家姓安,号称王室贵族。不知道是他爷还是他老爷手上就到了中国经商(估计做的是贩卖丝绸、三彩马一类的生意)。家先是搬到了凉州一带,生意做大了也就成了那儿的名门望族。李元谅小时候是在长安城长大的,收养他的是著名宦官骆奉先(陕西富平人),当时的他叫做骆元光。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淮西(河南省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德宗急调泾原(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北)兵东下征讨。谁知本来要去平叛的队伍在途径长安时却因为得不到犒赏而发生了兵变,攻入长安,拥立前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史称“泾卒之变”)。这件事实在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德宗李适得到消息后仓皇逃往奉天(陕西乾县)。大摇大摆的朱泚轻轻松松的就占领了长安城,住进了大明宫。军事素质很不错的朱泚对东线也极为关注,连忙派其手下大将何望之率轻骑偷袭华州(华县),剌史董晋吓得屁滚尿流,弃州而走。何望之得城后,拥重兵堵绝两京之间通道。李元谅闻讯,立即在潼关起兵,带领士兵直扑华州,何望之败走。李元谅胜后,修复被毁坏的城池,同时招兵买马,时间不长军士就达到了万余人,一时间士气大振。朱泚败后哪里甘心,多次派人前来进攻,元谅总能轻松胜之,彻底切断了朱泚叛军与东线的联系。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五月,李元谅与副元帅李晟等进兵收复长安。元谅身先士卒,在浐河以西迎头痛击朱泚队伍,大胜之。主力决战开始了,唐军为不扰民故,决定直接攻打朱泚驻在禁苑的精锐部队,元谅率部从光泰门发起攻击,毁坏东墙二百余步,杀入禁苑,直插朱泚所在的大明宫含元殿。一番恶战,叛军终被赶走。李元谅虽居功至伟,却让功于李晟,战斗结束后便带领部下出城屯兵于通化门外东西大道边的章敬佛寺。其高风亮节,可见一斑。
德宗贞元元年(785年),李元谅奉命同马燧、浑瑊共同讨伐曾经的节度使、副元帅、中书令李怀光。当时李怀光手下大将徐庭光以其精锐部队守住长春宫(山西永济境内)阻止唐军。李元谅派人前去招降,谁知徐庭光对李元谅向来不以为然,于是漫骂元谅,这还不算“又以优胡为戏于城上,辱元谅先祖。”李元谅大怒,引以为平生大耻。后来,马燧军队从河东杀到,徐庭光看大势不妙,以“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一古训为由投降了马部。叛乱平定后,有次李元谅和徐庭光相遇,立即命左右随从杀了徐庭光以泄私愤,然后去向马燧请罪。马燧大怒,要杀了元谅。浑瑊等将领请求马燧看在元谅屡立战功的的份上勿杀,后来这事也不了了之。有趣的是,这事连德宗皇帝也掺合进来“德宗以元谅专杀,虑有章疏,先令宰相谕谏官勿论。”连皇上都替李元谅说话哩,你说他能死吗?当然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最后李元谅还是受到了诸如降级降职记大过一类的处分。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唐和吐蕃商定在平凉会盟。李元谅对浑瑊说:“本奉诏,令营于潘原堡,以应援侍中。窃思潘原去平凉六七十里,蕃情多诈,倘有急变,何由应赴?请次侍中为营。”他的意思是盟所距驻军太远,应该近点,毕竟吐蕃多是奸诈狡猾之辈,防人之心不可无嘛。浑瑊却以不能违背上命为借口硬是不同意。待会盟时,李元谅扎营于距盟所二十里处,通知自己所率人马全部处于“一级战斗状态”会盟时唐六十名骑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