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清末四公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筹得能尽罢“老谬昏庸”之大臣“而又不致有拂圣意”的善策,才谈得到。此看光绪所赐杨锐的密诏,自然明白。
第二,四京卿基本上仍是军机章京,不过指定了专看“时务条陈”的任务。赐杨锐密诏中指示,有所陈奏,仍由“军机大臣代递”可知光绪并无意推翻原有体制,以四京卿代替军机大臣。可知任命四京卿为革新的做法,而非革命的做法。
第三,光绪亦无凡行新政,必从康有为意见的想法。相反地,杨锐对林旭的签,常“强令改换三四次”而光绪向用杨锐,此可见宸衷总以持重为主,不取盲目急进。
第四,林旭希望利用看时务条陈加签的机会,实现康有为的主张。而谭嗣同意不在此,此所以“在值尚称安静”不知“最党康有为”的谭嗣同,别有不“安静”者在!
总之,武装夺权为康有为、谭嗣同及徐致靖父子的主张。四京卿中,林旭曾与闻其事,但并不十分热心,更反对谋诸于袁世凯,杨锐、刘光第则根本不知。所谓“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与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的“衣带诏”断为伪造,亦更明白。因为果有此诏,杨锐一定会声明“不奉诏”对拟时务条陈之签“所答有甚不妥当者”杨锐尚且强令之三四改而后上,谓其能奉措词如此不妥当的密诏,其谁信之?杨锐的一条命,实在是送在康有为手里的。而康有为自编年谱中,对杨锐犹深致不满。只好说是前世冤孽,命该如此。至于谭嗣同,我不知道他看了林旭的诗,是不是悔悟听信康有为武装夺权的计划为失策,但死无怨言,来得光明,去得磊落,即此一端,已足不朽。而与康有为并论,其贤愚不肖,亦彰彰明甚。
关于武装夺权,康有为有一把如意算盘,倘能成功,扶光绪登午门宣诏,是一次新的夺门之变,他就是另一个徐有贞。及至见事不谐,款段出都,先期避祸。至于谭嗣同,则早就存着成与不成皆牺牲的决心,此亦有诗为证。他的莽苍苍斋诗有一首儿缆船并叙,其叙如下: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诗为乐府,应分三段: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
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我相信,这“十龄儿”对谭嗣同人格的影响,远过于“康圣人”谭嗣同十二岁失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中国旧时大家庭中,如谭嗣同所遭遇的少年极多,若能成长,性格往往偏激狭隘。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如谭嗣同,由于秉赋特厚,这些“孤孽苦”反而成为鞭策的力量,能激发其宏愿伟力,一心一意思建大功德、大功业以普救世人。以性向差异,机缘不同,或为高僧,或为大英雄。而谭嗣同志向极大,思兼赅此两者,其自叙“仁学”的目的云:
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
“仁学”在哲学范畴中,为一不成熟的见解。但立志既高,成就必大。只是需要穷思冥搜,面壁数十年,或许才能完成“仁学”的理论体系。而基本上谭嗣同只能成为大英雄,或者如张献忠入蜀时所遇到的,大英雄式的高僧破山大师。但成就英雄事业,亦须际遇条件配合。戊戌夏秋之交,谭嗣同所遭遇的局势,堪与“儿缆船”一诗所叙情形作比:
濒覆之船——将被瓜分的中国。
惶惶船中人——光绪及通国之人。
曳入港——行新政以自救。
逆风——慈禧一系的旧派。
于是谭嗣同慨然以“十龄儿”自命,其志可嘉,其情可敬,而其事可哀。最不幸的是,这个“十龄儿”旁边有个混账的大人在鼓励他“持缆愈力”切勿松手。这个人就是康有为。
戊戌六君子,最窝囊的是康广仁;不甘死但不怕死的是刘光第;认命的是杨锐、杨深秀;死生皆无所谓的是林旭;而存必死之心,自觉求仁得仁的是谭嗣同。
清末四公子,谭嗣同的行谊仿佛战国四公子一流,而陈散原则为明末四公子陈定生、侯方域、冒辟疆综合,丁惠康已浪得虚名;吴保初更不足道了——撮叙其生平,以完清末四公子的篇名。
筹得能尽罢“老谬昏庸”之大臣“而又不致有拂圣意”的善策,才谈得到。此看光绪所赐杨锐的密诏,自然明白。
第二,四京卿基本上仍是军机章京,不过指定了专看“时务条陈”的任务。赐杨锐密诏中指示,有所陈奏,仍由“军机大臣代递”可知光绪并无意推翻原有体制,以四京卿代替军机大臣。可知任命四京卿为革新的做法,而非革命的做法。
第三,光绪亦无凡行新政,必从康有为意见的想法。相反地,杨锐对林旭的签,常“强令改换三四次”而光绪向用杨锐,此可见宸衷总以持重为主,不取盲目急进。
第四,林旭希望利用看时务条陈加签的机会,实现康有为的主张。而谭嗣同意不在此,此所以“在值尚称安静”不知“最党康有为”的谭嗣同,别有不“安静”者在!
总之,武装夺权为康有为、谭嗣同及徐致靖父子的主张。四京卿中,林旭曾与闻其事,但并不十分热心,更反对谋诸于袁世凯,杨锐、刘光第则根本不知。所谓“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与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的“衣带诏”断为伪造,亦更明白。因为果有此诏,杨锐一定会声明“不奉诏”对拟时务条陈之签“所答有甚不妥当者”杨锐尚且强令之三四改而后上,谓其能奉措词如此不妥当的密诏,其谁信之?杨锐的一条命,实在是送在康有为手里的。而康有为自编年谱中,对杨锐犹深致不满。只好说是前世冤孽,命该如此。至于谭嗣同,我不知道他看了林旭的诗,是不是悔悟听信康有为武装夺权的计划为失策,但死无怨言,来得光明,去得磊落,即此一端,已足不朽。而与康有为并论,其贤愚不肖,亦彰彰明甚。
关于武装夺权,康有为有一把如意算盘,倘能成功,扶光绪登午门宣诏,是一次新的夺门之变,他就是另一个徐有贞。及至见事不谐,款段出都,先期避祸。至于谭嗣同,则早就存着成与不成皆牺牲的决心,此亦有诗为证。他的莽苍苍斋诗有一首儿缆船并叙,其叙如下: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诗为乐府,应分三段: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
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我相信,这“十龄儿”对谭嗣同人格的影响,远过于“康圣人”谭嗣同十二岁失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中国旧时大家庭中,如谭嗣同所遭遇的少年极多,若能成长,性格往往偏激狭隘。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如谭嗣同,由于秉赋特厚,这些“孤孽苦”反而成为鞭策的力量,能激发其宏愿伟力,一心一意思建大功德、大功业以普救世人。以性向差异,机缘不同,或为高僧,或为大英雄。而谭嗣同志向极大,思兼赅此两者,其自叙“仁学”的目的云:
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
“仁学”在哲学范畴中,为一不成熟的见解。但立志既高,成就必大。只是需要穷思冥搜,面壁数十年,或许才能完成“仁学”的理论体系。而基本上谭嗣同只能成为大英雄,或者如张献忠入蜀时所遇到的,大英雄式的高僧破山大师。但成就英雄事业,亦须际遇条件配合。戊戌夏秋之交,谭嗣同所遭遇的局势,堪与“儿缆船”一诗所叙情形作比:
濒覆之船——将被瓜分的中国。
惶惶船中人——光绪及通国之人。
曳入港——行新政以自救。
逆风——慈禧一系的旧派。
于是谭嗣同慨然以“十龄儿”自命,其志可嘉,其情可敬,而其事可哀。最不幸的是,这个“十龄儿”旁边有个混账的大人在鼓励他“持缆愈力”切勿松手。这个人就是康有为。
戊戌六君子,最窝囊的是康广仁;不甘死但不怕死的是刘光第;认命的是杨锐、杨深秀;死生皆无所谓的是林旭;而存必死之心,自觉求仁得仁的是谭嗣同。
清末四公子,谭嗣同的行谊仿佛战国四公子一流,而陈散原则为明末四公子陈定生、侯方域、冒辟疆综合,丁惠康已浪得虚名;吴保初更不足道了——撮叙其生平,以完清末四公子的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