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2/2)
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比夜黑的眼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人生的两难境地——如果要实现一次新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必须破坏早已拥有的美好事物;如果这一破坏成为事实,也就是被完成了,那么要追求的和早已获得的两方面都将失去其美好的性质,结果是追求的实现成了追求的否定。我在这两难境地中痛苦地徘徊了一段时间,在对丑娃的倾述中,通过对象化的途径超越了情感中狭隘的肉欲成份,这一超越使我的心灵从个人欲望难以实现的痛苦中挣脱出来,达到对情感纠葛中另两个对象的理解,也就是心灵从狭隘的欲望驱使中升华到与他人心灵相融合的境界。进入这一境界后,那女孩不再是我努力要占有享受的,仅仅做为新的异性肉体存在的对象,而是一个完整的,自由的,给我带来更深刻、更丰富的人生感悟的对象;妻子不再是阻碍我幸福的,被我厌弃的旧人,我重新认识到她对我的爱的价值,也重新感受到我对她的爱的存在。
总之,如果说当我受欲望驱使时,她们只是我达到物欲目的的手段或路障。那么,在我超越了物欲后,她们就都成了我感悟人世间美好事物的途径。物欲的狭隘性使我同她们的关系单调化和片面化。我把物欲选择和追求中的她们只分别成有利于欲望实现的和有碍于欲望实现的。我只能用自己的肉体去享受她们的肉体,而不能感受她们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这样的结果是,只有我在肉体上占有或离开了她们,她们对我来说才是美好的或无害的。
超越了这种物欲狭隘后,我同她们的关系变得丰富而全面了。由肉体的吸引力产生的美好感觉并没有在超越的过程中被排除,而是成为超越的前提和基础,成为心灵融合的起点和桥梁。
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上,通过这个起点和桥梁。我进入了前面所说的那样一种人生境界,这就是超越个人物欲的狭隘性,使心灵在超越功利得失的静观中达到同对象世界的更广泛更深刻的沟通与融合。在后来的日子里,这种心灵间的融合并不是被摘下来的红苹果,只要一张嘴就能受用它的香甜。它是一个新的人生难题等待我去解答。它实际上是一个新的两难境地。
首先,我回到妻子身边不是出于对以往行为的悔恨,因此不能象妻子希望的那样同她一道谴责“第三者”我不能以诋毁那女孩去抚慰妻子受伤的心灵,相反,我希望以坦率真诚的交谈引导妻子进入与我相同的超越境界。但这是很难的,作为一个女人,妻子更多的是顺从自己的情绪而不善于理性的静观,因此我的坦率真诚往往引起她更大的委屈和反感。
其次,无论我怀着怎样的心情与那女孩分手,我们从此再没能象以前那样见面交谈,一种说不清的心理障碍阻隔在我们之间,我感觉到她对我的幽怨,而我已不能给她任何安抚,只能沉默着。所以,我所说的心灵的融合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含着苦涩的努力。
我们分手半年后的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她的一篇文章,那是一篇很优美感人的悼情散文,文章中的他被作者夜夜思念着,那浓浓的思念化入星光月下的梦——夜夜相见。她在文章中倾诉的情怀足以使每一个男人为其忌妒;她在文章中激情的描绘足以使每一个男人产生对号入座的幻觉。
我料想她一定是同恋人分手并陷入痛楚之中,而那篇文章必定是追忆那男孩的。尽管知情人大都把这文章加在我的身上,但我不愿对那文章做任何浪漫的、有慰于我的设想。坦率地说,我在内心深处是经过了一番斗争后坚定了这一看法的。我越是下意识地,情不自禁地在文章中寻找我的影子,心中越是对自己感到鄙劣下作好象是在偷窃别人的东西。我结束了这种无聊的寻找后,我才感到自己真正成了一名读者,但我仍然不能平静地读它,客观地欣赏它的意蕴和文采。
后来事实证明了我的猜想,这确是她与恋人分手后为他而写的。这使那篇文章成了我座下的一块针毡。我曾自信地以为再不会有哪个男人能获得她真挚的爱恋。然而时隔半年,她竟如此痴情地怀恋那个被她称为北方的狼的、在我看来不过毛头小子一个的男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刺痛。但我硬要自己坐在这针毡上品尝这种刺痛。我一遍遍地读着它,一遍遍地默写着它。直到我读着它的时候不再是面红耳赤,汗湿脊背;直到我读着它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好和感人,也就是说我把它真正对象化了的时候,以一颗超越了个人得失的心去静观它。
我相信对于这篇文章,对于他们的爱情我有着超过一般读者的感受。首先我和这篇文章有着很深的情感上的利害关系,我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这就决定了我对它关心的程度超过一般的读者;其次如果我仅以个人情感欲望或得失为中心,从文章中寻找她思念我的证明或者对它采取仇视忌恨的心态,那么我的心灵就被物欲束缚在自我的小天地中了。我超越了这一小天地,从而通过读这篇文章达到与她的心灵相融合的境界,使我不但能超越我与她的旧情去欣赏她对别人的爱恋的美好,而且能通过她的爱恋欣赏那匹“北方的狼”的感人之处。
正是由于完成了这一超越我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升华到与写文章时的她的心灵相融合的境界。这时,我感到自己所选择的寻求心灵相融合的道路是有价值的。尽管它还只是我个人的含着苦涩的努力。我感觉到这一努力不仅是等待别人的过程和走向彼岸的过程;它还是自我内心完善的过程和一种可以非常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对象世界和感受对象世界的途径。这篇散文象催化剂,大大提高了我把自己及周围的现实生活对象化的能力,这一能力也可以说是心灵超越自我的狭小天地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我能够把她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对那男孩的爱恋由一种刺痛转变为一种美的感受。
看着她的文章,我心中涌起一阵阵激情,一种要表达我在那段恋情中的感受的激情。后来我终于把它再现在我的告别丑娃中了。文章发表后,同事纷纷赞赏,但我心中最受感动的还是妻子的宽容和理解,她甚至在我打草稿的时候就给我提了恰当的修改建议。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她出于爱我才给予我的宽容,而是她出于对我那一段恋情的理解而给予的自由。这意味着我所追求的心灵的沟通与融合不再是我单向的努力,我感到心与心之间贴近时的温暖。不久我把这些写在我们在荒漠里种树,它同告别丑娃一样受到好评。这两篇文章表达了我从两个女人身上获得的人生感悟,它们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是矛盾的,我想这种理解虽然不算错但却是表面的。因为比较深切的人生感悟都是从人生的两难境地中获得的。两难境地的价值在于,它向人们提出挑战性的要求:即如何在保持最大完整性的同时促进事物的发展,换句话说,即如何在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又要避免事物分裂并走向存亡之争的极端。我的这两篇文章正是这样,它们并不意味着我就此逃脱了两难境地,而是我在两难境地中较为积极乐观的感悟。为了使我的论述更完整,我把它们抄录给你们:
告别丑娃
妻子有许多宠物,她最喜欢的是一个丑娃,说丑娃的笑温暖人心。我对此曾不
以为然,无论怎样笑,丑终究是丑呀。
后来,我深深陷入一段痛苦的经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常常望着丑娃出神,心里有了被温暖的感受。我好象忽然发现她那丑陋的相貌竟表达着充满爱意的甜笑,给了我莫大的安慰。于是我干脆把她从家里偷走,放在我办公桌的一角,让她微笑的注视溶解我的愁思。
两个月后,我把她还给了妻子,虽然我没按朋友的开导让一切成为过去的事,但我感到应该和丑娃告别了。一个人如果不能从自身生活体验中获得勇气和力量,而靠外在的偶象来安慰自己,这是一种逃避和堕落。丑娃的笑之所以能给我安慰,就在于那笑能淡化我生活中痛苦的体验。
我不过是个平常的人,过着平常的生活。难得经历一种痛苦,在别人看来又不过是吃饱了撑的,自讨。然而不管怎样,痛苦与欢乐毕竟能使人经历两种不同的心灵旅程。欢乐时我常常有一种忘怀的感觉,自己似乎溶化于周围使我欢乐的人和事;而痛苦时,我却在孤独中走入自己的心灵。欢乐可以和大家分享,痛苦只能一人品尝,我品尝着,品尝得着了迷。
痛苦的本质是有所求而不可得,痛苦的感觉源于强烈的欲求同各种阻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它不是无聊的梦幻。就象一颗种子,只有在它努力成长的过程中才能和土壤、水份、空气及阳光发生关系,而我也只能在欲求和阻碍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体验人生,体验社会。
半年时间过去,我不再愁云锁面,我不能象狐狸那样吃不到葡萄就唾骂葡萄是酸的,占有美好的事物和追求美好的事物会给人以不同的影响,占有往往使人堕落于满足,追求却使人不断地上升。虽然我没能实现我的追求,她仍然象一泓清澈的泉水,映照出生活的美好,映照出我心灵中的芜杂。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在我的注视中愈加晶莹,我在它的映照下愈加磊落。现在我真实地感受到,痛苦不再是通向地狱的隧道,而是伸向不同于欢乐的另一片生活天地的曲径,我不知道它将通向何处,我只知道它连接着我现实生活中唯一真实的起点。我随时都可以改变它,我可以装得很潇洒、把一切都当作过去的事;我可以说声看透了,把一切变成终生恪守的座右铭;我还可以把心包裹起来,麻木地安享生活。但我不愿这样,为了结束痛苦而过虚假的生活就意味着结束生活。
我告别了丑娃,任何外在的安慰和鼓舞都是短暂的。品尝自我的痛苦,并由此走入别人的痛苦,就算脸上没有潇洒的微笑,也会感到一种内在的充实和超越,这才是我生活中勇气和力量的不竭的源泉。
在荒漠里种树
在那醉人的一刻之前,我怎么也没想到那竟是我人生的转折。夕阳懒懒地照着我的小屋
她站在墙角,低头抚弄着毛绒绒的红围巾。夕阳、红围巾、少女的脸,我从凳子上站起来走了几步,脸象贴在那红红的太阳上。从那一时刻起,温暖和幸福便包围了我。
她给了我许多,几年不见的熟人吃惊地问我怎么变化这样大?哪来的自信?我知道这是她给的。自从十五岁母亲去世后,我这个在母亲怀里长大的病秧子给别人的印象总是低着头,缩着肩。在同龄人的嘲笑中,在大娘大奶的叹息中,我不知道自信是个什么东西。可初恋后的日子改变了我,她使我的小屋变得温馨可人;她买来的衣服恰好地表现了我的气质,增添了我的风度;她想尽办法为我增加营养;她是我文章的最佳读者和编辑;她是第一个听我倾诉心曲的女人,也是第一个赞美我的女人。我的许多萌芽中的良好个性就在她的扶助下渐渐成熟起来。我象一颗弱小的种子落在丰腴的土地上,终于长成了一棵充满自信的树。
初恋是我人生道路的转折,但那转折后的旅途却不都是在初恋中走过的。初恋最明确的标志是走在路上不再斜眼回头看女人,她是这世上唯一的“她”天地间的一切都成了爱的象征。
在初恋的小窝里,我暖暖地睡了半年,以她给我的力量和自信,我走出了痴迷的小窝。阳光下,我发现许多漂亮的女人在街上动人地走着。
初恋从一颗蜜果变成一道难题,外面的世界吸引着我的心。但每当我走出去时,就感到不能把自己生长的根从那小窝中拔出,我不能离开她,但又不愿时刻守着她,自信的心要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飞翔,但这自信是在她辛勤培育的树上结出的果实,她当然有权尽情地享用。于是,十年来的日子里,我们的甜蜜便间歇着加入许多苦涩。她说:“我们的痛苦在于认真。”我说:“我们的争吵缘于坦诚。”初恋时我们在痴迷地拥抱中美化着对方;初恋后我们在清醒的注视中理解着对方。每一次纠纷,每一次争吵都因为深沉的情感化为互相了解和谅解的契机。初恋后的路就这样走下来,还要这样走下去。
初恋象横在荒漠中的一条林带,走向它的人以为那是无际的森林。当人们走出它重又面对荒漠时,有人去寻找新的林带;有人把自己变成适于荒漠的生命;也有人饥渴地等候着命运的安排;而我们却在这荒漠里种树。我们希望在种树的过程中找到初恋留下的人生难题的答案,使爱的林带延伸。
四
我已尽力向你描述了我的心灵在这一段情感历程中超越与升华的过程,我感觉到自己对人生有了比以前更为清晰和确定的认识与感悟,一种要把它们系统化并给予表达的愿望强烈地抓住我的心。为此,我首先要把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归入已有的关于人生的学说中的某一门类,以便从中寻求系统化的依托和表达的论据。
我发现,我经历过的这一段情感经历与感悟的过程,有些类似于美学著作中所谈的审美经验。在我读到的一些美学著作中,作者往往把审美的关键定义在超越物欲的前提下、对于对象化的外在事物所进行的一种无关利害的静观。在美学著作中经常有这样的论述:如果人们抱着物欲的目的去看艺术品中描绘的事物,那就不是审美的态度。而我走出个人痛苦,从追求对于对象的物欲占有到追求同对象的心灵融合的过程。正是对狭隘物欲的超越过程和把个人的实际生活对象化并给以无关利害的静观的过程,如果美学著作中所论述的是对艺术品或对象事物形式的审美;那么我所进行的则是对实际人生及内含的审美。我深切地体验到这种人生审美的价值。我从对我生活的对象化的静观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比从对艺术品的欣赏中获得的更深切,更真实。而且我感到,如果说一个艺术产品的价值主要来自于它的审美品位或内含;那么这种审美品位或内含应是直接来自于创作者对于实际人生或其它内在外在世界的审美感悟。在这里,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感悟是第一性的,而艺术品中的审美品位或内含是第二性的。如果我们把这一审美品位或内含称为审美价值,那么这一价值的高低
就取决于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事物的审美层次和质量的高低。这样看来,我们就不应该把审美的研究仅仅局限在艺术品的范围内;也不应仅仅局限在事物形式的范围内。我好象看到一大堆原材料摆在面前,就看我能不能用它们建构成一个有益于人生的东西。为此,我重新阅读中外美学专著,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建构的能力和规范,但我却陷入一团迷雾般地感到困惑难解,因为现有的美学理论体系并没有给我提供肯定的现成的启示,相反它使我产生了对它的深深的怀疑和一种否定的冲动。
了人生的两难境地——如果要实现一次新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必须破坏早已拥有的美好事物;如果这一破坏成为事实,也就是被完成了,那么要追求的和早已获得的两方面都将失去其美好的性质,结果是追求的实现成了追求的否定。我在这两难境地中痛苦地徘徊了一段时间,在对丑娃的倾述中,通过对象化的途径超越了情感中狭隘的肉欲成份,这一超越使我的心灵从个人欲望难以实现的痛苦中挣脱出来,达到对情感纠葛中另两个对象的理解,也就是心灵从狭隘的欲望驱使中升华到与他人心灵相融合的境界。进入这一境界后,那女孩不再是我努力要占有享受的,仅仅做为新的异性肉体存在的对象,而是一个完整的,自由的,给我带来更深刻、更丰富的人生感悟的对象;妻子不再是阻碍我幸福的,被我厌弃的旧人,我重新认识到她对我的爱的价值,也重新感受到我对她的爱的存在。
总之,如果说当我受欲望驱使时,她们只是我达到物欲目的的手段或路障。那么,在我超越了物欲后,她们就都成了我感悟人世间美好事物的途径。物欲的狭隘性使我同她们的关系单调化和片面化。我把物欲选择和追求中的她们只分别成有利于欲望实现的和有碍于欲望实现的。我只能用自己的肉体去享受她们的肉体,而不能感受她们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东西,这样的结果是,只有我在肉体上占有或离开了她们,她们对我来说才是美好的或无害的。
超越了这种物欲狭隘后,我同她们的关系变得丰富而全面了。由肉体的吸引力产生的美好感觉并没有在超越的过程中被排除,而是成为超越的前提和基础,成为心灵融合的起点和桥梁。
在这个前提和基础上,通过这个起点和桥梁。我进入了前面所说的那样一种人生境界,这就是超越个人物欲的狭隘性,使心灵在超越功利得失的静观中达到同对象世界的更广泛更深刻的沟通与融合。在后来的日子里,这种心灵间的融合并不是被摘下来的红苹果,只要一张嘴就能受用它的香甜。它是一个新的人生难题等待我去解答。它实际上是一个新的两难境地。
首先,我回到妻子身边不是出于对以往行为的悔恨,因此不能象妻子希望的那样同她一道谴责“第三者”我不能以诋毁那女孩去抚慰妻子受伤的心灵,相反,我希望以坦率真诚的交谈引导妻子进入与我相同的超越境界。但这是很难的,作为一个女人,妻子更多的是顺从自己的情绪而不善于理性的静观,因此我的坦率真诚往往引起她更大的委屈和反感。
其次,无论我怀着怎样的心情与那女孩分手,我们从此再没能象以前那样见面交谈,一种说不清的心理障碍阻隔在我们之间,我感觉到她对我的幽怨,而我已不能给她任何安抚,只能沉默着。所以,我所说的心灵的融合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含着苦涩的努力。
我们分手半年后的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她的一篇文章,那是一篇很优美感人的悼情散文,文章中的他被作者夜夜思念着,那浓浓的思念化入星光月下的梦——夜夜相见。她在文章中倾诉的情怀足以使每一个男人为其忌妒;她在文章中激情的描绘足以使每一个男人产生对号入座的幻觉。
我料想她一定是同恋人分手并陷入痛楚之中,而那篇文章必定是追忆那男孩的。尽管知情人大都把这文章加在我的身上,但我不愿对那文章做任何浪漫的、有慰于我的设想。坦率地说,我在内心深处是经过了一番斗争后坚定了这一看法的。我越是下意识地,情不自禁地在文章中寻找我的影子,心中越是对自己感到鄙劣下作好象是在偷窃别人的东西。我结束了这种无聊的寻找后,我才感到自己真正成了一名读者,但我仍然不能平静地读它,客观地欣赏它的意蕴和文采。
后来事实证明了我的猜想,这确是她与恋人分手后为他而写的。这使那篇文章成了我座下的一块针毡。我曾自信地以为再不会有哪个男人能获得她真挚的爱恋。然而时隔半年,她竟如此痴情地怀恋那个被她称为北方的狼的、在我看来不过毛头小子一个的男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刺痛。但我硬要自己坐在这针毡上品尝这种刺痛。我一遍遍地读着它,一遍遍地默写着它。直到我读着它的时候不再是面红耳赤,汗湿脊背;直到我读着它时能够感受到它的美好和感人,也就是说我把它真正对象化了的时候,以一颗超越了个人得失的心去静观它。
我相信对于这篇文章,对于他们的爱情我有着超过一般读者的感受。首先我和这篇文章有着很深的情感上的利害关系,我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这就决定了我对它关心的程度超过一般的读者;其次如果我仅以个人情感欲望或得失为中心,从文章中寻找她思念我的证明或者对它采取仇视忌恨的心态,那么我的心灵就被物欲束缚在自我的小天地中了。我超越了这一小天地,从而通过读这篇文章达到与她的心灵相融合的境界,使我不但能超越我与她的旧情去欣赏她对别人的爱恋的美好,而且能通过她的爱恋欣赏那匹“北方的狼”的感人之处。
正是由于完成了这一超越我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升华到与写文章时的她的心灵相融合的境界。这时,我感到自己所选择的寻求心灵相融合的道路是有价值的。尽管它还只是我个人的含着苦涩的努力。我感觉到这一努力不仅是等待别人的过程和走向彼岸的过程;它还是自我内心完善的过程和一种可以非常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对象世界和感受对象世界的途径。这篇散文象催化剂,大大提高了我把自己及周围的现实生活对象化的能力,这一能力也可以说是心灵超越自我的狭小天地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我能够把她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对那男孩的爱恋由一种刺痛转变为一种美的感受。
看着她的文章,我心中涌起一阵阵激情,一种要表达我在那段恋情中的感受的激情。后来我终于把它再现在我的告别丑娃中了。文章发表后,同事纷纷赞赏,但我心中最受感动的还是妻子的宽容和理解,她甚至在我打草稿的时候就给我提了恰当的修改建议。使我感动的不仅仅是她出于爱我才给予我的宽容,而是她出于对我那一段恋情的理解而给予的自由。这意味着我所追求的心灵的沟通与融合不再是我单向的努力,我感到心与心之间贴近时的温暖。不久我把这些写在我们在荒漠里种树,它同告别丑娃一样受到好评。这两篇文章表达了我从两个女人身上获得的人生感悟,它们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是矛盾的,我想这种理解虽然不算错但却是表面的。因为比较深切的人生感悟都是从人生的两难境地中获得的。两难境地的价值在于,它向人们提出挑战性的要求:即如何在保持最大完整性的同时促进事物的发展,换句话说,即如何在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又要避免事物分裂并走向存亡之争的极端。我的这两篇文章正是这样,它们并不意味着我就此逃脱了两难境地,而是我在两难境地中较为积极乐观的感悟。为了使我的论述更完整,我把它们抄录给你们:
告别丑娃
妻子有许多宠物,她最喜欢的是一个丑娃,说丑娃的笑温暖人心。我对此曾不
以为然,无论怎样笑,丑终究是丑呀。
后来,我深深陷入一段痛苦的经历,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常常望着丑娃出神,心里有了被温暖的感受。我好象忽然发现她那丑陋的相貌竟表达着充满爱意的甜笑,给了我莫大的安慰。于是我干脆把她从家里偷走,放在我办公桌的一角,让她微笑的注视溶解我的愁思。
两个月后,我把她还给了妻子,虽然我没按朋友的开导让一切成为过去的事,但我感到应该和丑娃告别了。一个人如果不能从自身生活体验中获得勇气和力量,而靠外在的偶象来安慰自己,这是一种逃避和堕落。丑娃的笑之所以能给我安慰,就在于那笑能淡化我生活中痛苦的体验。
我不过是个平常的人,过着平常的生活。难得经历一种痛苦,在别人看来又不过是吃饱了撑的,自讨。然而不管怎样,痛苦与欢乐毕竟能使人经历两种不同的心灵旅程。欢乐时我常常有一种忘怀的感觉,自己似乎溶化于周围使我欢乐的人和事;而痛苦时,我却在孤独中走入自己的心灵。欢乐可以和大家分享,痛苦只能一人品尝,我品尝着,品尝得着了迷。
痛苦的本质是有所求而不可得,痛苦的感觉源于强烈的欲求同各种阻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它不是无聊的梦幻。就象一颗种子,只有在它努力成长的过程中才能和土壤、水份、空气及阳光发生关系,而我也只能在欲求和阻碍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体验人生,体验社会。
半年时间过去,我不再愁云锁面,我不能象狐狸那样吃不到葡萄就唾骂葡萄是酸的,占有美好的事物和追求美好的事物会给人以不同的影响,占有往往使人堕落于满足,追求却使人不断地上升。虽然我没能实现我的追求,她仍然象一泓清澈的泉水,映照出生活的美好,映照出我心灵中的芜杂。随着时光的流逝,它在我的注视中愈加晶莹,我在它的映照下愈加磊落。现在我真实地感受到,痛苦不再是通向地狱的隧道,而是伸向不同于欢乐的另一片生活天地的曲径,我不知道它将通向何处,我只知道它连接着我现实生活中唯一真实的起点。我随时都可以改变它,我可以装得很潇洒、把一切都当作过去的事;我可以说声看透了,把一切变成终生恪守的座右铭;我还可以把心包裹起来,麻木地安享生活。但我不愿这样,为了结束痛苦而过虚假的生活就意味着结束生活。
我告别了丑娃,任何外在的安慰和鼓舞都是短暂的。品尝自我的痛苦,并由此走入别人的痛苦,就算脸上没有潇洒的微笑,也会感到一种内在的充实和超越,这才是我生活中勇气和力量的不竭的源泉。
在荒漠里种树
在那醉人的一刻之前,我怎么也没想到那竟是我人生的转折。夕阳懒懒地照着我的小屋
她站在墙角,低头抚弄着毛绒绒的红围巾。夕阳、红围巾、少女的脸,我从凳子上站起来走了几步,脸象贴在那红红的太阳上。从那一时刻起,温暖和幸福便包围了我。
她给了我许多,几年不见的熟人吃惊地问我怎么变化这样大?哪来的自信?我知道这是她给的。自从十五岁母亲去世后,我这个在母亲怀里长大的病秧子给别人的印象总是低着头,缩着肩。在同龄人的嘲笑中,在大娘大奶的叹息中,我不知道自信是个什么东西。可初恋后的日子改变了我,她使我的小屋变得温馨可人;她买来的衣服恰好地表现了我的气质,增添了我的风度;她想尽办法为我增加营养;她是我文章的最佳读者和编辑;她是第一个听我倾诉心曲的女人,也是第一个赞美我的女人。我的许多萌芽中的良好个性就在她的扶助下渐渐成熟起来。我象一颗弱小的种子落在丰腴的土地上,终于长成了一棵充满自信的树。
初恋是我人生道路的转折,但那转折后的旅途却不都是在初恋中走过的。初恋最明确的标志是走在路上不再斜眼回头看女人,她是这世上唯一的“她”天地间的一切都成了爱的象征。
在初恋的小窝里,我暖暖地睡了半年,以她给我的力量和自信,我走出了痴迷的小窝。阳光下,我发现许多漂亮的女人在街上动人地走着。
初恋从一颗蜜果变成一道难题,外面的世界吸引着我的心。但每当我走出去时,就感到不能把自己生长的根从那小窝中拔出,我不能离开她,但又不愿时刻守着她,自信的心要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飞翔,但这自信是在她辛勤培育的树上结出的果实,她当然有权尽情地享用。于是,十年来的日子里,我们的甜蜜便间歇着加入许多苦涩。她说:“我们的痛苦在于认真。”我说:“我们的争吵缘于坦诚。”初恋时我们在痴迷地拥抱中美化着对方;初恋后我们在清醒的注视中理解着对方。每一次纠纷,每一次争吵都因为深沉的情感化为互相了解和谅解的契机。初恋后的路就这样走下来,还要这样走下去。
初恋象横在荒漠中的一条林带,走向它的人以为那是无际的森林。当人们走出它重又面对荒漠时,有人去寻找新的林带;有人把自己变成适于荒漠的生命;也有人饥渴地等候着命运的安排;而我们却在这荒漠里种树。我们希望在种树的过程中找到初恋留下的人生难题的答案,使爱的林带延伸。
四
我已尽力向你描述了我的心灵在这一段情感历程中超越与升华的过程,我感觉到自己对人生有了比以前更为清晰和确定的认识与感悟,一种要把它们系统化并给予表达的愿望强烈地抓住我的心。为此,我首先要把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归入已有的关于人生的学说中的某一门类,以便从中寻求系统化的依托和表达的论据。
我发现,我经历过的这一段情感经历与感悟的过程,有些类似于美学著作中所谈的审美经验。在我读到的一些美学著作中,作者往往把审美的关键定义在超越物欲的前提下、对于对象化的外在事物所进行的一种无关利害的静观。在美学著作中经常有这样的论述:如果人们抱着物欲的目的去看艺术品中描绘的事物,那就不是审美的态度。而我走出个人痛苦,从追求对于对象的物欲占有到追求同对象的心灵融合的过程。正是对狭隘物欲的超越过程和把个人的实际生活对象化并给以无关利害的静观的过程,如果美学著作中所论述的是对艺术品或对象事物形式的审美;那么我所进行的则是对实际人生及内含的审美。我深切地体验到这种人生审美的价值。我从对我生活的对象化的静观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比从对艺术品的欣赏中获得的更深切,更真实。而且我感到,如果说一个艺术产品的价值主要来自于它的审美品位或内含;那么这种审美品位或内含应是直接来自于创作者对于实际人生或其它内在外在世界的审美感悟。在这里,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感悟是第一性的,而艺术品中的审美品位或内含是第二性的。如果我们把这一审美品位或内含称为审美价值,那么这一价值的高低
就取决于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事物的审美层次和质量的高低。这样看来,我们就不应该把审美的研究仅仅局限在艺术品的范围内;也不应仅仅局限在事物形式的范围内。我好象看到一大堆原材料摆在面前,就看我能不能用它们建构成一个有益于人生的东西。为此,我重新阅读中外美学专著,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建构的能力和规范,但我却陷入一团迷雾般地感到困惑难解,因为现有的美学理论体系并没有给我提供肯定的现成的启示,相反它使我产生了对它的深深的怀疑和一种否定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