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沉默苍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
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当孔子率着自己的七十二大弟子,在莽莽苍苍的原野地,快乐的嬉戏玩耍,回到家里并细细回味野游的妙处时,李白正腰悬三尺青锋,站在艰难崎岖的蜀道间,傲世啸歌。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文学里竖起的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峰,又是一条最崎岖最瑰丽的羊肠小路。
盛唐士人大多抱着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李白也不例外,然而李白是被历史选中又被历史戏弄的人。李白天纵诗才,才华震古烁今,百年难遇,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的诗人,却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但是李白太自信了,也太异想天开了。他想入世,却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途,又不愿从军边塞;其实李白文武全才,无论从文还是从武,定然能够创造出一番不世的奇功,足以封侯拜相。可是李白偏偏不想这样。自信的李白,把自己的满腹抱负寄托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李白仰慕传说中的做过小贩,屠夫,八十岁在渭水河上得遇文王,九十岁被封为齐侯,建立了不世功业的吕望;仰慕筑过墙,后来建立伟大功勋的傅说;仰慕隐于高阳酒肆,胡来不费一兵一卒就为刘邦取得七十二座城池的郦食其;仰慕鲁仲连,宁戚,范蠡。而事实上李白所面对的现实与他所仰慕的那些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李白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一开始便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尽管李白的政治理想总是在流产,李白总是在失望,但是种种的苦难和不幸,总是难以掩盖李白那扎人眼的横溢才华。
李白依稀记得自己初到长安,拜谒前辈贺知章时,前辈口中的惊呼:“子谪仙人也!”
李白明白自己不是仙人,仙人能够点铁成金,拥有多种手段,而自己除了诗歌还有抱负外,别无长物。很多年之后,李白在绍兴的小酒肆里饮酒。想起了曾经的故事,依旧唏嘘不已,搦笔写道:“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酒,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贺知章也算是盛唐文学里的一号人物,他的一首咏柳更是传诵千秋。
李白初见贺知章时,贺知章还是朝中大员,说话也还有几斤分量。李白以为自己的出头之日总算到了。可是他不知道政坛不是诗坛,不是惺惺相惜的地方,也不是谁的诗做的好,便可以理所当然的骏马得骑高官得做的。不久贺知章也因为遭到排挤,不得不辞官隐退。
李白的梦破灭了。
也许是老天的垂怜,也许是李白的才气太疯狂了,足以上达天听。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李白总算是否极泰来了。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
在李隆基的身边的日子是李白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他受到了唐玄宗的极大优待,唐史记载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以问国政,潜草诏告,人无知者。”就连李白自己也颇有得色的说道:“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銮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这是一种得志后的得意,一次洋洋自得的独白。
也是。那时候李白天天有赴不完的宴会,吃完东家吃西家,王爷请过公主请。在世间俗人看来这是何等的荣耀和殊荣,李白自己也曾经那样的认为过。于是整天醉醺醺的李白,便轻狂了,将隐藏在灵魂最深处的那股傲气全部抖露无遗。
一个傍晚,玄宗的使者召李白入宫奉侍。可是李白不在府中,有人告诉使者说,李太白定然在长安酒肆里。于是使者快马赶到酒肆好访寻李白。人是找到了,却是一个醉的不成人形的醉汉。口中竟然大声喊着:“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道臣是酒中仙。”
是的,李白那次的确是享受了仙人的待遇。玄宗素闻李白醉酒名声,而且知道李白真的有斗酒诗百篇之能。宿酒未醒的李白被玄宗的使者接到了宫中,被人用冷水搅了清梦,看不清此处是何方,依旧大声唱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
深情的玄宗急了,美丽的贵妃急了,沉香亭里的带露芙蓉也急了。玄宗看着酒未醒的李白,心里盘算着李白的绝妙诗篇。于是灵机一动,让倾城倾国的玉环亲自奉上了醒酒汤,让权压四方的高力士亲自为李白脱鞋,又让权倾朝野的杨国忠亲自为李白研墨。李白就这样醒来了,没有丝毫的惧色和惶恐。不是要诗吗?给你,于是清平调横空而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太嚣张了,试问古往今来有谁能有如此嚣张的举措,一个是皇帝的宠妃,一个是不好惹的皇帝亲信,一个是煊赫一时的权臣。得罪其中任何一人,李白的仕途便算是玩玩了。可是天纵奇才的李白却偏偏把三个人都得罪了。
沉香阁依旧香气四溢,可是李白却不得其门而入。不久之后,由于朝中权贵的馋毁,李白被李隆基“赐金放还“了。也幸好是李白,如果不是,恐怕那人早已横尸当场血溅五步了,哪里还有什么奉旨讨酒的殊荣。
纵酒,我所欲也,报国,亦我所欲也。如果李白只愿做一介诗才,恐怕这一辈子也可以很好的过下去。可是李白就是李白,他是一个胸怀大抱负的人。所谓的“赐金放还”不过是流放的代名词而已。意思是我不用你了,你可以走了。李白如何不懂,只是就算懂了,又如何?郁闷的李白,回首往事,一切历历在目,心中块垒,难以排遣,只好搦笔写下胸中诗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照散发弄扁舟。
高傲自负却不为世人所容,一种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便如火山一样,喷涌而出。“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少?连城白璧遭馋毁。”这是一种高处不胜凄凉的悲叹。天才总是孤独的,站在最高点,众生伏于脚下,茫然四顾,却无一人堪称知己朋友。
被放还的李白,收拾好心情,沿黄河东下,来到了洛阳。在洛阳,天才的李白遇见了另一个怀才不遇和自己一样才华横溢的人,并与之结下了传诵千古的友谊。那个人就是号称诗圣的杜甫。而后,两人结伴同游梁、宋,在那里又结识了高适,三人怀古登临,纵酒而歌,放浪形骸。告别杜甫高适之后,李白来到了齐州,并请北海高天师授道菉,再次皈依道教。
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李白的心情很糟糕,后来遇见了杜甫结识了高适,三人结伴交游过了一段快活的日子后,李白的心情好了许多。可是这一喜一悲的两种截然的感情,一经交合,生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
李白一直是积极入世的热心者,可是他的自信和傲气俗界的世人接受不了。李白对此颇有微词“我本部弃世,世人自弃我。”这是一种决绝的口吻,充满了不满和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李白虽然对朝廷不满和失望,却又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立功业的心情丝毫没有减退。即便是皈依道教之后,那种积极入世的念头也丝毫没有迟滞。
李白决定再次出山。他寄家东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带着入世的幻想,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漫游。北上蓟门经过大梁时,他醉别于唙,依然是一腔慷慨豪情:“太公渭水猎,李斯上蔡门。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骏兔何足言。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
即便是当了那样的地步,两鬓苍白,腿脚不灵,已近迟暮的李白,依旧自信满满,重温着壮年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梦,仰慕太公,敬服李斯,却又贬斥荆轲。依然是一派“放眼天下无不可也”的气概。
在幽州的时候,李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出来了身为杨贵妃干儿子的安禄山行将叛乱。他四处游走,希望有识之士能够相信他的话,并早作提防,可是没有人相信。令那些掌权人物大跌眼镜的是安禄山到底是叛乱了。十万叛军从范阳起兵,兵锋所指之处,唐廷军队无不望风而逃。那时李白正在庐山,永王李璘奉玄宗普安郡制置诏,出兵东南。李璘的军队经过九江时,李白的血管里的热血又沸腾了,以为投身报国的机会到了。于是慷慨从军,不顾残年之躯。
不幸的是,李白又一次错误的估量了形势,当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以叛乱罪讨伐李璘。李白因此也以反叛罪蒙冤下狱,长流夜郎。
值得一说的是,乾元二年,就在李白流放夜郎的途中,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也由此得以遇赦放回,并流寓南方。可是即便李白当时已是风烛残年,病痛缠身,依旧不忘报效朝廷。上元二年,李白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竟然又想着从军报国。最后因为半道病倒,不得不返回作罢。
李白的死,也是为后来人所津津乐道的。世俗流传太白以捉月骑鲸而终,又有人传说李白在采石矶捞月未归,他是为了美而死,为了诗歌而死?但是不管怎样,一位天纵其才的天才死了。
“大鹏飞兮振入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辞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之兮谁为出涕!“这首诗据说是李白的临终歌,后来便成了对李白的盖棺定论之作。
若干年之后,一位香港来的诗人对李白做过这样的概括,堪称经典:“酒入结肠,三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七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李白既是盛唐的骄傲,也是中华文明的奇葩。只是当时的人们,不懂得容忍李白的傲骨,才让他那么早的仙游离去。所以只好由后人对他加以褒奖和歌颂。
2、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有过灿若烟花的瑰丽,也有过流放夜郎的不幸。李白是天纵英才,时常为世人缅怀,世人翘首以望,希望能够有幸再目睹天才的光芒。人们等了又等,盼了又盼,终于在公元1037年的冬天等来了另一位天才的诞生。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也许有人会问,同为八大家,为何偏偏视苏轼为天才。这是因为苏轼以其无匹的诗词才华,征服了我,又用其极尽瑰丽又极尽寂寞的遭遇打动了我。
他和李白一样,为后世人留下了太多耳熟能详的嘉言妙语,留下了太多的奇闻轶事,又和李白一样生平极尽繁华又极尽凄苦。只是不同的是,李白的一生是从平凡走向不凡的一生,而苏轼却恰恰相反,是从繁华走向寂寞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号为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出生便是在大名鼎鼎的苏门。苏轼的家庭极富有文化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于作诗。父亲苏洵更是名闻一时的大家。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苏洵的成名史——
据说,苏洵少年时喜好交游,27岁在夫人程氏勉励下发愤读书。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宋史。苏洵传说他“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恶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佑元年,苏洵带着儿子轼... -->>
1、
暮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当孔子率着自己的七十二大弟子,在莽莽苍苍的原野地,快乐的嬉戏玩耍,回到家里并细细回味野游的妙处时,李白正腰悬三尺青锋,站在艰难崎岖的蜀道间,傲世啸歌。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文学里竖起的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峰,又是一条最崎岖最瑰丽的羊肠小路。
盛唐士人大多抱着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李白也不例外,然而李白是被历史选中又被历史戏弄的人。李白天纵诗才,才华震古烁今,百年难遇,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的诗人,却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但是李白太自信了,也太异想天开了。他想入世,却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途,又不愿从军边塞;其实李白文武全才,无论从文还是从武,定然能够创造出一番不世的奇功,足以封侯拜相。可是李白偏偏不想这样。自信的李白,把自己的满腹抱负寄托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李白仰慕传说中的做过小贩,屠夫,八十岁在渭水河上得遇文王,九十岁被封为齐侯,建立了不世功业的吕望;仰慕筑过墙,后来建立伟大功勋的傅说;仰慕隐于高阳酒肆,胡来不费一兵一卒就为刘邦取得七十二座城池的郦食其;仰慕鲁仲连,宁戚,范蠡。而事实上李白所面对的现实与他所仰慕的那些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所处的环境截然不同。李白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一开始便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尽管李白的政治理想总是在流产,李白总是在失望,但是种种的苦难和不幸,总是难以掩盖李白那扎人眼的横溢才华。
李白依稀记得自己初到长安,拜谒前辈贺知章时,前辈口中的惊呼:“子谪仙人也!”
李白明白自己不是仙人,仙人能够点铁成金,拥有多种手段,而自己除了诗歌还有抱负外,别无长物。很多年之后,李白在绍兴的小酒肆里饮酒。想起了曾经的故事,依旧唏嘘不已,搦笔写道:“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酒,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贺知章也算是盛唐文学里的一号人物,他的一首咏柳更是传诵千秋。
李白初见贺知章时,贺知章还是朝中大员,说话也还有几斤分量。李白以为自己的出头之日总算到了。可是他不知道政坛不是诗坛,不是惺惺相惜的地方,也不是谁的诗做的好,便可以理所当然的骏马得骑高官得做的。不久贺知章也因为遭到排挤,不得不辞官隐退。
李白的梦破灭了。
也许是老天的垂怜,也许是李白的才气太疯狂了,足以上达天听。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李白总算是否极泰来了。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
在李隆基的身边的日子是李白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他受到了唐玄宗的极大优待,唐史记载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以问国政,潜草诏告,人无知者。”就连李白自己也颇有得色的说道:“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銮驾出鸿都,身骑青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这是一种得志后的得意,一次洋洋自得的独白。
也是。那时候李白天天有赴不完的宴会,吃完东家吃西家,王爷请过公主请。在世间俗人看来这是何等的荣耀和殊荣,李白自己也曾经那样的认为过。于是整天醉醺醺的李白,便轻狂了,将隐藏在灵魂最深处的那股傲气全部抖露无遗。
一个傍晚,玄宗的使者召李白入宫奉侍。可是李白不在府中,有人告诉使者说,李太白定然在长安酒肆里。于是使者快马赶到酒肆好访寻李白。人是找到了,却是一个醉的不成人形的醉汉。口中竟然大声喊着:“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道臣是酒中仙。”
是的,李白那次的确是享受了仙人的待遇。玄宗素闻李白醉酒名声,而且知道李白真的有斗酒诗百篇之能。宿酒未醒的李白被玄宗的使者接到了宫中,被人用冷水搅了清梦,看不清此处是何方,依旧大声唱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
深情的玄宗急了,美丽的贵妃急了,沉香亭里的带露芙蓉也急了。玄宗看着酒未醒的李白,心里盘算着李白的绝妙诗篇。于是灵机一动,让倾城倾国的玉环亲自奉上了醒酒汤,让权压四方的高力士亲自为李白脱鞋,又让权倾朝野的杨国忠亲自为李白研墨。李白就这样醒来了,没有丝毫的惧色和惶恐。不是要诗吗?给你,于是清平调横空而出: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曾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太嚣张了,试问古往今来有谁能有如此嚣张的举措,一个是皇帝的宠妃,一个是不好惹的皇帝亲信,一个是煊赫一时的权臣。得罪其中任何一人,李白的仕途便算是玩玩了。可是天纵奇才的李白却偏偏把三个人都得罪了。
沉香阁依旧香气四溢,可是李白却不得其门而入。不久之后,由于朝中权贵的馋毁,李白被李隆基“赐金放还“了。也幸好是李白,如果不是,恐怕那人早已横尸当场血溅五步了,哪里还有什么奉旨讨酒的殊荣。
纵酒,我所欲也,报国,亦我所欲也。如果李白只愿做一介诗才,恐怕这一辈子也可以很好的过下去。可是李白就是李白,他是一个胸怀大抱负的人。所谓的“赐金放还”不过是流放的代名词而已。意思是我不用你了,你可以走了。李白如何不懂,只是就算懂了,又如何?郁闷的李白,回首往事,一切历历在目,心中块垒,难以排遣,只好搦笔写下胸中诗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照散发弄扁舟。
高傲自负却不为世人所容,一种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便如火山一样,喷涌而出。“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少?连城白璧遭馋毁。”这是一种高处不胜凄凉的悲叹。天才总是孤独的,站在最高点,众生伏于脚下,茫然四顾,却无一人堪称知己朋友。
被放还的李白,收拾好心情,沿黄河东下,来到了洛阳。在洛阳,天才的李白遇见了另一个怀才不遇和自己一样才华横溢的人,并与之结下了传诵千古的友谊。那个人就是号称诗圣的杜甫。而后,两人结伴同游梁、宋,在那里又结识了高适,三人怀古登临,纵酒而歌,放浪形骸。告别杜甫高适之后,李白来到了齐州,并请北海高天师授道菉,再次皈依道教。
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李白的心情很糟糕,后来遇见了杜甫结识了高适,三人结伴交游过了一段快活的日子后,李白的心情好了许多。可是这一喜一悲的两种截然的感情,一经交合,生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
李白一直是积极入世的热心者,可是他的自信和傲气俗界的世人接受不了。李白对此颇有微词“我本部弃世,世人自弃我。”这是一种决绝的口吻,充满了不满和不舍,却又无可奈何。李白虽然对朝廷不满和失望,却又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入世,希望建立功业的心情丝毫没有减退。即便是皈依道教之后,那种积极入世的念头也丝毫没有迟滞。
李白决定再次出山。他寄家东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带着入世的幻想,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漫游。北上蓟门经过大梁时,他醉别于唙,依然是一腔慷慨豪情:“太公渭水猎,李斯上蔡门。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骏兔何足言。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
即便是当了那样的地步,两鬓苍白,腿脚不灵,已近迟暮的李白,依旧自信满满,重温着壮年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梦,仰慕太公,敬服李斯,却又贬斥荆轲。依然是一派“放眼天下无不可也”的气概。
在幽州的时候,李白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出来了身为杨贵妃干儿子的安禄山行将叛乱。他四处游走,希望有识之士能够相信他的话,并早作提防,可是没有人相信。令那些掌权人物大跌眼镜的是安禄山到底是叛乱了。十万叛军从范阳起兵,兵锋所指之处,唐廷军队无不望风而逃。那时李白正在庐山,永王李璘奉玄宗普安郡制置诏,出兵东南。李璘的军队经过九江时,李白的血管里的热血又沸腾了,以为投身报国的机会到了。于是慷慨从军,不顾残年之躯。
不幸的是,李白又一次错误的估量了形势,当时肃宗李亨已在灵武即位,以叛乱罪讨伐李璘。李白因此也以反叛罪蒙冤下狱,长流夜郎。
值得一说的是,乾元二年,就在李白流放夜郎的途中,唐肃宗大赦天下,李白也由此得以遇赦放回,并流寓南方。可是即便李白当时已是风烛残年,病痛缠身,依旧不忘报效朝廷。上元二年,李白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竟然又想着从军报国。最后因为半道病倒,不得不返回作罢。
李白的死,也是为后来人所津津乐道的。世俗流传太白以捉月骑鲸而终,又有人传说李白在采石矶捞月未归,他是为了美而死,为了诗歌而死?但是不管怎样,一位天纵其才的天才死了。
“大鹏飞兮振入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辞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之兮谁为出涕!“这首诗据说是李白的临终歌,后来便成了对李白的盖棺定论之作。
若干年之后,一位香港来的诗人对李白做过这样的概括,堪称经典:“酒入结肠,三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七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李白既是盛唐的骄傲,也是中华文明的奇葩。只是当时的人们,不懂得容忍李白的傲骨,才让他那么早的仙游离去。所以只好由后人对他加以褒奖和歌颂。
2、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有过灿若烟花的瑰丽,也有过流放夜郎的不幸。李白是天纵英才,时常为世人缅怀,世人翘首以望,希望能够有幸再目睹天才的光芒。人们等了又等,盼了又盼,终于在公元1037年的冬天等来了另一位天才的诞生。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也许有人会问,同为八大家,为何偏偏视苏轼为天才。这是因为苏轼以其无匹的诗词才华,征服了我,又用其极尽瑰丽又极尽寂寞的遭遇打动了我。
他和李白一样,为后世人留下了太多耳熟能详的嘉言妙语,留下了太多的奇闻轶事,又和李白一样生平极尽繁华又极尽凄苦。只是不同的是,李白的一生是从平凡走向不凡的一生,而苏轼却恰恰相反,是从繁华走向寂寞的一生。
苏轼,字子瞻,号为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出生便是在大名鼎鼎的苏门。苏轼的家庭极富有文化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于作诗。父亲苏洵更是名闻一时的大家。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苏洵的成名史——
据说,苏洵少年时喜好交游,27岁在夫人程氏勉励下发愤读书。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宋史。苏洵传说他“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恶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佑元年,苏洵带着儿子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