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三 (1/2)
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crossdragon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很多年后,或许某人会来编写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史,我想流行音乐一定会是重要的一个章节。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流行音乐成为了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表现就是繁荣的创作和大众广泛的欢迎。如果一部音乐史缺少了这个环节,是不可想象的。
编写音乐史的某人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对于那些优秀的有价值的作品和作者自然会消耗更多的笔墨。这个标准会是什么呢?如果我是那个人,透过已经落定的历史尘烟看过去,我看到了什么在闪亮?很难想象,还不如现在就任由我的主观判断,写下我的音乐史的片断。
在我的这部二十世纪流行音乐史上,我会浓墨重彩地写八、九十年代的台湾流行音乐,并且会最终落实在为数不多的几位创作歌手上。为什么?历史原因,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自然分为三个区域,台湾、香港和大陆,我不认为大陆有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文化,虽然也曾有过摇滚乐的短暂繁荣和岭南歌坛的一时红火,但大陆不存在流行文化生长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香港虽然有繁荣的流行文化,但那里并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不能完全代表属于中国人的流行文化。而台湾的流行音乐创作,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又在适合流行文化成长的社会环境里得到充分的发展。台湾的流行音乐因而达到了一种高度,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个性,又反映现实人生和社会,因而具有了一种价值和灵魂。
至于八、九十年代,那是一个不可多得不可重复的流行音乐史上的精彩纷呈的黄金岁月,成熟的作品、好的创作人像烟火一样盛开在音乐的星空下,一时无二。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时代,是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时代。而代表那个黄金时代的,是那些才情洋溢的创作歌手,他们的那些个性斐然的作品,代表了流行音乐中最有文化意味最有永恒价值的一部分,是他们使流行音乐不仅是大众的娱乐工具,更成为了艺术品。这想,这就是我这部音乐史对作品区分的重要标准。
罗大佑
罗大佑是对台湾乐坛形成深远影响的教父级人物,他拓宽了流行音乐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他把知识分子式的思辩和社会批判开创性地引入流行音乐创作领域,提升了流行音乐创作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他的多愁善感如此深沉,他的风花雪月如此沧桑。在他的示范下,更多知识分子加入到流行音乐创作队伍中。
罗大佑的音乐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成长期的精神营养,罗大佑音乐中的理想主义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反映,他的音乐在大学校园的吉它上一年年地流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气质。
罗大佑的身上,体现出久经积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对国家天下的使命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惆怅慨叹交错着的复杂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看,罗的音乐属于披着流行外衣的文人音乐。
郑智化
郑智化崛起于90年代初,他以一种旗帜鲜明的伤痕和冷峻清醒的批判的姿态横空出世,极具冲击力。郑智化创造了一种稀缺的伤痕美的典范。
在郑智化最重要的作品里,主题往往是成长的叛逆,青春的漂流,冷酷的现实,荒谬的世界,破碎的爱情,脆弱的灵魂。在这里,一个孤寂的灵魂渴望着,怀疑着,拒绝着,同时又拒绝着,怀疑着,渴望着。至今我依然记得被他的歌词击中时强烈震撼的感觉。听他的歌未必心情愉快,但任何脆弱敏感的心灵都能轻易地在他的音乐中找到共鸣。
郑智化的某些作品中的主角在别人那里是见不到的,他写打工仔,他写妓女,他写赌徒,他写城市中产阶级,他写流浪者,他写失意者,他写这些底层人的痛苦、徬徨和梦想,悲伤苦涩但也不乏戏谑。他不但用国语写歌,他还写台语歌曲,进一步流露底层意识和本土观念。
郑智化的这种底层意识结合了知识分子式的思考力度,是深刻的底层意识。
郑智化的歌词工整流畅,曲调顺口流利,宜于流行。他属于个性鲜明的歌手,长处和短处都一目了然,他的很多歌曲的曲调缺乏艺术的锤炼,流于平庸、雷同、俗气和廉价,降低了他的作品的完整的艺术性。也许郑智化并不关心他的曲调是否可以让人玩味,他只要说出他心中所思所想就够了。
郑智化的一首歌中唱道“别哭,我最爱的人,今夜我如昙花绽放”实际上,在台湾流行音乐史上,他更象一颗闪亮的流星,一刹那照亮了人们的眼睛,虽然并没有如恒星般永不坠落,但那刹那的光辉足以让人们深深记住他。
李宗盛
忘了谁也不能忘了李宗盛。他成功炮制了许多走红的歌手和流行曲,而他最有价值的作品却都在自己出版的专辑里。李宗盛关注现实的人生,关心普通人的人生体验,他没有罗大佑不时流露出的愤世救世感,因为他从不俯视众生,他的心灵贴近为生活奔波的大众,他的音乐抒写他们的烦恼人生。
在李宗盛的早期作品里,不难找到内心的苦闷挣扎,这种挣扎苦闷来自于与个人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在歌词里写道:“在爱情中痛苦,在名利中追逐,怎样才能面对存在内心的冲突,是不是让步?”这是很真实的普通的年轻人与社会接触后的内心争斗。他不讳言名利,他不粉墨自己,他从不清高。这与后来他成熟... -->>
很多年后,或许某人会来编写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史,我想流行音乐一定会是重要的一个章节。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流行音乐成为了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之一,表现就是繁荣的创作和大众广泛的欢迎。如果一部音乐史缺少了这个环节,是不可想象的。
编写音乐史的某人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对于那些优秀的有价值的作品和作者自然会消耗更多的笔墨。这个标准会是什么呢?如果我是那个人,透过已经落定的历史尘烟看过去,我看到了什么在闪亮?很难想象,还不如现在就任由我的主观判断,写下我的音乐史的片断。
在我的这部二十世纪流行音乐史上,我会浓墨重彩地写八、九十年代的台湾流行音乐,并且会最终落实在为数不多的几位创作歌手上。为什么?历史原因,中国流行音乐的创作自然分为三个区域,台湾、香港和大陆,我不认为大陆有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文化,虽然也曾有过摇滚乐的短暂繁荣和岭南歌坛的一时红火,但大陆不存在流行文化生长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氛围。香港虽然有繁荣的流行文化,但那里并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不能完全代表属于中国人的流行文化。而台湾的流行音乐创作,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又在适合流行文化成长的社会环境里得到充分的发展。台湾的流行音乐因而达到了一种高度,既具有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个性,又反映现实人生和社会,因而具有了一种价值和灵魂。
至于八、九十年代,那是一个不可多得不可重复的流行音乐史上的精彩纷呈的黄金岁月,成熟的作品、好的创作人像烟火一样盛开在音乐的星空下,一时无二。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时代,是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时代。而代表那个黄金时代的,是那些才情洋溢的创作歌手,他们的那些个性斐然的作品,代表了流行音乐中最有文化意味最有永恒价值的一部分,是他们使流行音乐不仅是大众的娱乐工具,更成为了艺术品。这想,这就是我这部音乐史对作品区分的重要标准。
罗大佑
罗大佑是对台湾乐坛形成深远影响的教父级人物,他拓宽了流行音乐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他把知识分子式的思辩和社会批判开创性地引入流行音乐创作领域,提升了流行音乐创作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他的多愁善感如此深沉,他的风花雪月如此沧桑。在他的示范下,更多知识分子加入到流行音乐创作队伍中。
罗大佑的音乐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成长期的精神营养,罗大佑音乐中的理想主义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反映,他的音乐在大学校园的吉它上一年年地流过,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气质。
罗大佑的身上,体现出久经积淀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对国家天下的使命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惆怅慨叹交错着的复杂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看,罗的音乐属于披着流行外衣的文人音乐。
郑智化
郑智化崛起于90年代初,他以一种旗帜鲜明的伤痕和冷峻清醒的批判的姿态横空出世,极具冲击力。郑智化创造了一种稀缺的伤痕美的典范。
在郑智化最重要的作品里,主题往往是成长的叛逆,青春的漂流,冷酷的现实,荒谬的世界,破碎的爱情,脆弱的灵魂。在这里,一个孤寂的灵魂渴望着,怀疑着,拒绝着,同时又拒绝着,怀疑着,渴望着。至今我依然记得被他的歌词击中时强烈震撼的感觉。听他的歌未必心情愉快,但任何脆弱敏感的心灵都能轻易地在他的音乐中找到共鸣。
郑智化的某些作品中的主角在别人那里是见不到的,他写打工仔,他写妓女,他写赌徒,他写城市中产阶级,他写流浪者,他写失意者,他写这些底层人的痛苦、徬徨和梦想,悲伤苦涩但也不乏戏谑。他不但用国语写歌,他还写台语歌曲,进一步流露底层意识和本土观念。
郑智化的这种底层意识结合了知识分子式的思考力度,是深刻的底层意识。
郑智化的歌词工整流畅,曲调顺口流利,宜于流行。他属于个性鲜明的歌手,长处和短处都一目了然,他的很多歌曲的曲调缺乏艺术的锤炼,流于平庸、雷同、俗气和廉价,降低了他的作品的完整的艺术性。也许郑智化并不关心他的曲调是否可以让人玩味,他只要说出他心中所思所想就够了。
郑智化的一首歌中唱道“别哭,我最爱的人,今夜我如昙花绽放”实际上,在台湾流行音乐史上,他更象一颗闪亮的流星,一刹那照亮了人们的眼睛,虽然并没有如恒星般永不坠落,但那刹那的光辉足以让人们深深记住他。
李宗盛
忘了谁也不能忘了李宗盛。他成功炮制了许多走红的歌手和流行曲,而他最有价值的作品却都在自己出版的专辑里。李宗盛关注现实的人生,关心普通人的人生体验,他没有罗大佑不时流露出的愤世救世感,因为他从不俯视众生,他的心灵贴近为生活奔波的大众,他的音乐抒写他们的烦恼人生。
在李宗盛的早期作品里,不难找到内心的苦闷挣扎,这种挣扎苦闷来自于与个人与现实社会的冲突,他在歌词里写道:“在爱情中痛苦,在名利中追逐,怎样才能面对存在内心的冲突,是不是让步?”这是很真实的普通的年轻人与社会接触后的内心争斗。他不讳言名利,他不粉墨自己,他从不清高。这与后来他成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