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lwtxt.org,摄政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
各地督抚与总兵们收到了赵俊臣的召集令之后,纷纷是即刻收拾行装赶向了花马池营,不敢有丝毫怠慢与耽搁。
其中,陕西巡抚章晟德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是留在长安府坐镇,与花马池营距离最近,却是抢在赵俊臣返回花马池营之前就率先抵达了这里。
当赵俊臣率领大军返回花马池营的时候,章晟德更是提前收到了消息,一大早就率领着花马池营内所有文武官员们出城十里相迎,再加上众位官员的随从与部下,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兵,另还有章晟德特意寻来的锣鼓队、舞狮队,迎接队伍总计有好几千人,场面颇为浩大。
然而,相较于赵俊臣班师回营时的壮观雄伟之气势,这点场面也就不算什么了。
当初赵俊臣率军离开花马池营的时候,只带走了战兵新军、禁军援兵、以及部分花马池营的本部兵马,总计有四万余将士,但如今他返回花马池营的时候,麾下军队除了当初带走的各部兵马之外,更还加入了固原边军、甘肃边军、以及渭水决战期间赶来支援的各路杂军。
这段时间以来,赵俊臣的麾下各部兵马固然是损伤惨重,但加入了各路生力军之后,兵力反而是增加了近一倍,足有高达八九万兵马之多。
可以说,陕甘三边境内的可战之兵,如今已是尽数汇聚到了赵俊臣的麾下!
正所谓“人上一千,无边无沿,人上一万,彻地连天”,如今赵俊臣的麾下兵马总计有近十万之巨,场面之壮观浩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大军出现在章晟德等人的视野尽头的时候,所有人都只觉得一股排山倒海的威势扑面而来,浩荡无尽的兵力,千军万马的奔行,一时间竟是让人产生了地动山摇、天地变色之错觉。
迎接队伍之中,像是陕西巡抚章晟德乃是权高位重的封疆大吏,像是花马池营代总兵郑余乃是经验丰富的军中老人,像是锦衣卫百户洪高功出身于勋贵世家也是见多识广之辈,但即使是他们也是人生中首次见到这般盛况。
最重要的是,这支军队的将士们大都是经历了多场血战,他们的形象气质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个皆是意气焕发、慷慨激昂,即使是一路急行军从渭水南岸赶到了花马池营,也依然是斗志昂扬、队列不散,不见有丝毫颓态。
见到这支雄赳赳、气昂昂的威武之师,出迎众人一时间只觉得不敢相信。
这还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些一战即溃的嬴弱边军吗?不过是一个月未见,怎么就有了这般天翻地覆的变化?难道只是几场胜仗就当真是可以彻底改变一支军队的气质不成?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心思机敏之人想到了更多的事情。
随着蒙古联军于渭水南岸被赵俊臣率军一举全歼,今年的火筛入寇已是告一段落,按理说各镇军队这个时候也就应该尽快返回各自军镇了,但为何赵俊臣如今不仅没有命令各军返回驻地,反而是把他们全部带到了花马池营?
难道,赵俊臣今后还会有什么大动作不成?
一时间,负责迎接的众位文武官员心思各异,心情或喜或忧。
不待他们多想,大军已经渐渐靠近,花马池营的众位文武官员在章晟德、洪高功、郑余三人的带领下也纷纷是迎了上去。
*
很快的,赵俊臣的八抬轿子已是出现在了众位官员的面前。
当初赵俊臣率兵出征的时候,为了表示决心却是乘坐着一尊棺木与大军同行,但如今赵俊臣返回花马池营的时候则是乘坐在一顶严严实实的八抬轿子里面,轻易不会露面。
倒也不是赵俊臣刻意摆谱,只是他的身体经过长期操劳之后早已经濒临极限,如今还没有生出大病全是凭着一股意志力强自撑着,自然是再也没有力气乘马而行,也扛不住路上风寒,再加上陕甘境内的路况颠簸,乘坐马车的话只会更加受罪,所以赵俊臣也只好是乘坐轿子了。
见到赵俊臣的轿子之后,章晟德连忙是向着后方打了一个手势,顿时间锣鼓齐鸣、鞭声喧天,左右两旁更还有民间艺人舞狮舞龙助兴,可谓是一片欢腾景象。
在这般热闹环境之中,众位官员在章晟德、洪高功、郑余的带领下纷纷是向着赵俊臣的坐轿行了大礼,齐声说道:“卑职(下官)等人恭迎钦差大人班师回营!恭贺钦差大人于渭水一战全歼敌寇、立下百年未有之赫赫战功!钦差大人之丰功伟绩,必将是扬名天下、青史留名!”
他们显然是特意排练过,声音颇是整齐响亮。
听到众人的恭贺之后,赵俊臣抬手掀开了轿子的侧帘,露出了一张苍白面孔,冲着众人点头道:“本钦差这些日子身体不大好,见不得风寒,所以这次就不下轿子与各位见面了,还请各位同僚见谅。”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再看到赵俊臣的苍白脸色,众位官员自然是不敢提出质疑,只是纷纷赞颂赵俊臣劳苦功高、鞠躬尽瘁,可谓是人臣之典范云云,却是不愿意放过任何讨好赵俊臣的机会。
说实话,自从渭水决战之后,这些话语赵俊臣早就听腻了,不论是军中众位文武,还是行军路上所途径遇到的各地官员,所有人见到赵俊臣之后都会滔滔不绝的讲一大堆恭贺话,赵俊臣每天都要听上好几遍,早已经是烦不胜烦。
但赵俊臣即使是再不耐烦,也必须要保持面部笑容继续听下去,还必须要表现出一副自己很高兴、很有兴趣的模样。
毕竟,到了赵俊臣如今这般地位,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深远,这个时候哪怕是稍微表现出一丝不耐烦之意就会引来无数猜想,官员们讨好之后若是得不到回应也会心生惶恐、担心自己是不是哪里得罪了赵俊臣而不自知,许多官员原本是有心要投向赵俊臣的门下,见到赵俊臣反应冷淡之后也会转变想法。
这个时候也同样如此,赵俊臣早已是迫不及待想要返回花马池营进行休息了,但依然是不能打断众位官员滔滔不绝的恭贺与讨好,只等到众人的话语稍稍告一段落之后,赵俊臣才找到机会缓缓说道:“各位同僚,本钦差这些日子率领着八万余将士行军赶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一路上需要操心的地方实在太多,如今也确实是有些疲乏了,有什么话咱们还是回到花马池营再谈吧。”
听到赵俊臣的说法,众位官员也是知趣之辈,自然是不敢再有纠缠,很快就让开了道路,带领着赵俊臣的麾下大军进入了花马池营。
*
花马池营乃是陕甘三边境内规模最大的军事营堡,但也很难同时安排八万余军队进驻其中,许多军队最终也只能留在花马池营周围寻找地方驻扎,想要把各路军队全部安置妥当,必然是一件棘手难题。
等到各军皆是驻扎完毕之后,时间就已是傍晚时分了。
趁着众位官员安排军队驻扎之际,赵俊臣回到了三边总督府内稍稍歇息了一下,总算是恢复了些许精神,又得知各军驻扎之事已经全部安排妥当之后,赵俊臣就命人招来了章晟德、洪高功、郑余等人问话。
收到赵俊臣的传讯之后,章晟德、洪高功、郑余三人很快就赶到了赵俊臣的面前。
在赵俊臣亲自率领大军迎战蒙古联军期间,这三人也分别被赵俊臣安排了不同任务。
其中,章晟德主要是负责赈济灾情与逃荒百姓的事情,洪高功则是负责查抄汪家及其朋党的事情,至于郑余身为花马池营代总兵自然是要负责花马池营的防务事宜。
赵俊臣见到了这三人之后,就首先向郑余询问了花马池营这段时间以来的情况,发现并没有任何重要事情需要自己亲自处理,一些琐碎小事也轮不到赵俊臣来操心。
郑余向赵俊臣禀报情况之际,表情间满是失落——当初赵俊臣安排他留守花马池营的时候,郑余认为明军与蒙古联军的战事只怕是败多胜少,只觉得自己逃过了一场劫难,但如今见到明军迎来了一场百年未有的大捷之后,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场军功与富贵,自然是后悔不已,心中暗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主动请战。
赵俊臣自然不会理会郑余的后悔与失落,只是又把目光转向了章晟德,问道:“章巡抚,陕西境内的灾情赈济之事,这段时间进展如何了?百姓们可有尽数收到朝廷发放的赈灾粮草?民心可还算是安定?还有,前段时间遭到各地督抚们所拘押的那些逃荒百姓,如今又是什么情况?”
询问之际,赵俊臣的表情颇为严肃。
如今随着蒙古联军的全灭,陕甘三边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出兵收复河套平原的事情也并非赵俊臣一己之力就能办成,还需要等到朝廷中枢的明确答复与大量支援,所以陕甘灾情也就再次成为了赵俊臣目前最关注的事情。
尤其是那些前段时间被各地官府拘押的逃荒百姓,规模多达近十万人,因为战事的缘故至今也未能返乡,这批难民汇聚于一处,整日里不仅是无所事事、更还是人心惶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场民变,让赵俊臣这些日子时有担忧,如今也是最为关切。
当初,赵俊臣对外散布虚假消息,宣称这批逃荒百姓被尽数送到了阶州城附近,却只是为了吸引蒙古联军强攻阶州城罢了,实际上这批逃荒百姓这段时间一直是滞留在长安府城附近,交由章晟德负责安置。
听到赵俊臣的询问之后,章晟德也是面色严肃,沉声答道:“启禀钦差大人,朝廷的赈灾粮草暂时还算充足,各地灾区的百姓们皆已是领到了一份口粮,这份口粮虽然是数量不多,但也能让他们在今后一个月内每天喝上一碗稀粥度日…与此同时,在官府的号召与带动之下,各地乡绅也纷纷开办了粥棚,每天都会赈济许多百姓,各方协力之下至少不会让灾民们饿死路边,所以百姓们如今也算是民心稳定,并未有生出什么大乱子。”
回答之际,章晟德也不敢完全下保票,只是说“灾民不会饿死”而已。
不过,赵俊臣对于章晟德的这般回答却已经是非常满意了。
在这个时代,哪怕是太平盛世年间,官员们能做到辖区内百姓无人饿死也算得上是一件耀眼政绩了,像是如今这般连年天灾,官府想要保证灾民们每日都能有最低限度口粮,更是一件难比登天的事情,章晟德敢说出“百姓不会饿死”的表态,已是足以说明他这段时间的用心与操劳了。
见到赵俊臣的表情变化之后,章晟德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又说道:“只是,陕西境内的灾民数量实在太多,朝廷的赈灾粮草虽然并不算少,但也无法填饱几十万张肚皮,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陕西的粮食最多也只能再坚持三四个月时间,到时候只怕是又要伸手向朝廷索要粮食赈济灾民了。”
赵俊臣叹息一声,点头道:“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赈灾粮草再多也总是不够用,几万石粮食对于无数灾民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不过,后续赈灾粮草的事情,你倒也不必担心,我很快就会返回京城了,朝廷也正在各地征收今年的秋税,到时候我总会想办法为你们周转一些,至少也要保证百姓们顺利渡过今年寒冬才是。”
顿了顿后,赵俊臣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却是提醒道:“对了,朝廷如今正在进行的农务改革之事,乃是由我亲自提议、亲自主持,这件事对于陕甘而言尤为重要,若是陕甘各地可以尽快依照朝廷的指导进行农业改革,种植大量的地薯与玉米等作物,今后就算是再次遇到这般灾情也不会像是如今这般... -->>
……
……
各地督抚与总兵们收到了赵俊臣的召集令之后,纷纷是即刻收拾行装赶向了花马池营,不敢有丝毫怠慢与耽搁。
其中,陕西巡抚章晟德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是留在长安府坐镇,与花马池营距离最近,却是抢在赵俊臣返回花马池营之前就率先抵达了这里。
当赵俊臣率领大军返回花马池营的时候,章晟德更是提前收到了消息,一大早就率领着花马池营内所有文武官员们出城十里相迎,再加上众位官员的随从与部下,负责维持秩序的官兵,另还有章晟德特意寻来的锣鼓队、舞狮队,迎接队伍总计有好几千人,场面颇为浩大。
然而,相较于赵俊臣班师回营时的壮观雄伟之气势,这点场面也就不算什么了。
当初赵俊臣率军离开花马池营的时候,只带走了战兵新军、禁军援兵、以及部分花马池营的本部兵马,总计有四万余将士,但如今他返回花马池营的时候,麾下军队除了当初带走的各部兵马之外,更还加入了固原边军、甘肃边军、以及渭水决战期间赶来支援的各路杂军。
这段时间以来,赵俊臣的麾下各部兵马固然是损伤惨重,但加入了各路生力军之后,兵力反而是增加了近一倍,足有高达八九万兵马之多。
可以说,陕甘三边境内的可战之兵,如今已是尽数汇聚到了赵俊臣的麾下!
正所谓“人上一千,无边无沿,人上一万,彻地连天”,如今赵俊臣的麾下兵马总计有近十万之巨,场面之壮观浩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大军出现在章晟德等人的视野尽头的时候,所有人都只觉得一股排山倒海的威势扑面而来,浩荡无尽的兵力,千军万马的奔行,一时间竟是让人产生了地动山摇、天地变色之错觉。
迎接队伍之中,像是陕西巡抚章晟德乃是权高位重的封疆大吏,像是花马池营代总兵郑余乃是经验丰富的军中老人,像是锦衣卫百户洪高功出身于勋贵世家也是见多识广之辈,但即使是他们也是人生中首次见到这般盛况。
最重要的是,这支军队的将士们大都是经历了多场血战,他们的形象气质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个皆是意气焕发、慷慨激昂,即使是一路急行军从渭水南岸赶到了花马池营,也依然是斗志昂扬、队列不散,不见有丝毫颓态。
见到这支雄赳赳、气昂昂的威武之师,出迎众人一时间只觉得不敢相信。
这还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些一战即溃的嬴弱边军吗?不过是一个月未见,怎么就有了这般天翻地覆的变化?难道只是几场胜仗就当真是可以彻底改变一支军队的气质不成?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心思机敏之人想到了更多的事情。
随着蒙古联军于渭水南岸被赵俊臣率军一举全歼,今年的火筛入寇已是告一段落,按理说各镇军队这个时候也就应该尽快返回各自军镇了,但为何赵俊臣如今不仅没有命令各军返回驻地,反而是把他们全部带到了花马池营?
难道,赵俊臣今后还会有什么大动作不成?
一时间,负责迎接的众位文武官员心思各异,心情或喜或忧。
不待他们多想,大军已经渐渐靠近,花马池营的众位文武官员在章晟德、洪高功、郑余三人的带领下也纷纷是迎了上去。
*
很快的,赵俊臣的八抬轿子已是出现在了众位官员的面前。
当初赵俊臣率兵出征的时候,为了表示决心却是乘坐着一尊棺木与大军同行,但如今赵俊臣返回花马池营的时候则是乘坐在一顶严严实实的八抬轿子里面,轻易不会露面。
倒也不是赵俊臣刻意摆谱,只是他的身体经过长期操劳之后早已经濒临极限,如今还没有生出大病全是凭着一股意志力强自撑着,自然是再也没有力气乘马而行,也扛不住路上风寒,再加上陕甘境内的路况颠簸,乘坐马车的话只会更加受罪,所以赵俊臣也只好是乘坐轿子了。
见到赵俊臣的轿子之后,章晟德连忙是向着后方打了一个手势,顿时间锣鼓齐鸣、鞭声喧天,左右两旁更还有民间艺人舞狮舞龙助兴,可谓是一片欢腾景象。
在这般热闹环境之中,众位官员在章晟德、洪高功、郑余的带领下纷纷是向着赵俊臣的坐轿行了大礼,齐声说道:“卑职(下官)等人恭迎钦差大人班师回营!恭贺钦差大人于渭水一战全歼敌寇、立下百年未有之赫赫战功!钦差大人之丰功伟绩,必将是扬名天下、青史留名!”
他们显然是特意排练过,声音颇是整齐响亮。
听到众人的恭贺之后,赵俊臣抬手掀开了轿子的侧帘,露出了一张苍白面孔,冲着众人点头道:“本钦差这些日子身体不大好,见不得风寒,所以这次就不下轿子与各位见面了,还请各位同僚见谅。”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再看到赵俊臣的苍白脸色,众位官员自然是不敢提出质疑,只是纷纷赞颂赵俊臣劳苦功高、鞠躬尽瘁,可谓是人臣之典范云云,却是不愿意放过任何讨好赵俊臣的机会。
说实话,自从渭水决战之后,这些话语赵俊臣早就听腻了,不论是军中众位文武,还是行军路上所途径遇到的各地官员,所有人见到赵俊臣之后都会滔滔不绝的讲一大堆恭贺话,赵俊臣每天都要听上好几遍,早已经是烦不胜烦。
但赵俊臣即使是再不耐烦,也必须要保持面部笑容继续听下去,还必须要表现出一副自己很高兴、很有兴趣的模样。
毕竟,到了赵俊臣如今这般地位,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深远,这个时候哪怕是稍微表现出一丝不耐烦之意就会引来无数猜想,官员们讨好之后若是得不到回应也会心生惶恐、担心自己是不是哪里得罪了赵俊臣而不自知,许多官员原本是有心要投向赵俊臣的门下,见到赵俊臣反应冷淡之后也会转变想法。
这个时候也同样如此,赵俊臣早已是迫不及待想要返回花马池营进行休息了,但依然是不能打断众位官员滔滔不绝的恭贺与讨好,只等到众人的话语稍稍告一段落之后,赵俊臣才找到机会缓缓说道:“各位同僚,本钦差这些日子率领着八万余将士行军赶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一路上需要操心的地方实在太多,如今也确实是有些疲乏了,有什么话咱们还是回到花马池营再谈吧。”
听到赵俊臣的说法,众位官员也是知趣之辈,自然是不敢再有纠缠,很快就让开了道路,带领着赵俊臣的麾下大军进入了花马池营。
*
花马池营乃是陕甘三边境内规模最大的军事营堡,但也很难同时安排八万余军队进驻其中,许多军队最终也只能留在花马池营周围寻找地方驻扎,想要把各路军队全部安置妥当,必然是一件棘手难题。
等到各军皆是驻扎完毕之后,时间就已是傍晚时分了。
趁着众位官员安排军队驻扎之际,赵俊臣回到了三边总督府内稍稍歇息了一下,总算是恢复了些许精神,又得知各军驻扎之事已经全部安排妥当之后,赵俊臣就命人招来了章晟德、洪高功、郑余等人问话。
收到赵俊臣的传讯之后,章晟德、洪高功、郑余三人很快就赶到了赵俊臣的面前。
在赵俊臣亲自率领大军迎战蒙古联军期间,这三人也分别被赵俊臣安排了不同任务。
其中,章晟德主要是负责赈济灾情与逃荒百姓的事情,洪高功则是负责查抄汪家及其朋党的事情,至于郑余身为花马池营代总兵自然是要负责花马池营的防务事宜。
赵俊臣见到了这三人之后,就首先向郑余询问了花马池营这段时间以来的情况,发现并没有任何重要事情需要自己亲自处理,一些琐碎小事也轮不到赵俊臣来操心。
郑余向赵俊臣禀报情况之际,表情间满是失落——当初赵俊臣安排他留守花马池营的时候,郑余认为明军与蒙古联军的战事只怕是败多胜少,只觉得自己逃过了一场劫难,但如今见到明军迎来了一场百年未有的大捷之后,才知道自己错过了一场军功与富贵,自然是后悔不已,心中暗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主动请战。
赵俊臣自然不会理会郑余的后悔与失落,只是又把目光转向了章晟德,问道:“章巡抚,陕西境内的灾情赈济之事,这段时间进展如何了?百姓们可有尽数收到朝廷发放的赈灾粮草?民心可还算是安定?还有,前段时间遭到各地督抚们所拘押的那些逃荒百姓,如今又是什么情况?”
询问之际,赵俊臣的表情颇为严肃。
如今随着蒙古联军的全灭,陕甘三边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出兵收复河套平原的事情也并非赵俊臣一己之力就能办成,还需要等到朝廷中枢的明确答复与大量支援,所以陕甘灾情也就再次成为了赵俊臣目前最关注的事情。
尤其是那些前段时间被各地官府拘押的逃荒百姓,规模多达近十万人,因为战事的缘故至今也未能返乡,这批难民汇聚于一处,整日里不仅是无所事事、更还是人心惶惶,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场民变,让赵俊臣这些日子时有担忧,如今也是最为关切。
当初,赵俊臣对外散布虚假消息,宣称这批逃荒百姓被尽数送到了阶州城附近,却只是为了吸引蒙古联军强攻阶州城罢了,实际上这批逃荒百姓这段时间一直是滞留在长安府城附近,交由章晟德负责安置。
听到赵俊臣的询问之后,章晟德也是面色严肃,沉声答道:“启禀钦差大人,朝廷的赈灾粮草暂时还算充足,各地灾区的百姓们皆已是领到了一份口粮,这份口粮虽然是数量不多,但也能让他们在今后一个月内每天喝上一碗稀粥度日…与此同时,在官府的号召与带动之下,各地乡绅也纷纷开办了粥棚,每天都会赈济许多百姓,各方协力之下至少不会让灾民们饿死路边,所以百姓们如今也算是民心稳定,并未有生出什么大乱子。”
回答之际,章晟德也不敢完全下保票,只是说“灾民不会饿死”而已。
不过,赵俊臣对于章晟德的这般回答却已经是非常满意了。
在这个时代,哪怕是太平盛世年间,官员们能做到辖区内百姓无人饿死也算得上是一件耀眼政绩了,像是如今这般连年天灾,官府想要保证灾民们每日都能有最低限度口粮,更是一件难比登天的事情,章晟德敢说出“百姓不会饿死”的表态,已是足以说明他这段时间的用心与操劳了。
见到赵俊臣的表情变化之后,章晟德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又说道:“只是,陕西境内的灾民数量实在太多,朝廷的赈灾粮草虽然并不算少,但也无法填饱几十万张肚皮,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陕西的粮食最多也只能再坚持三四个月时间,到时候只怕是又要伸手向朝廷索要粮食赈济灾民了。”
赵俊臣叹息一声,点头道:“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赈灾粮草再多也总是不够用,几万石粮食对于无数灾民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不过,后续赈灾粮草的事情,你倒也不必担心,我很快就会返回京城了,朝廷也正在各地征收今年的秋税,到时候我总会想办法为你们周转一些,至少也要保证百姓们顺利渡过今年寒冬才是。”
顿了顿后,赵俊臣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却是提醒道:“对了,朝廷如今正在进行的农务改革之事,乃是由我亲自提议、亲自主持,这件事对于陕甘而言尤为重要,若是陕甘各地可以尽快依照朝廷的指导进行农业改革,种植大量的地薯与玉米等作物,今后就算是再次遇到这般灾情也不会像是如今这般...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