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禅 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又一次聆听命运,这段贝多芬的音乐,它扬溢着日耳曼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我聆听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命运,是为了放松自己。
每个人都有某种意义上的双重漂泊,地球在宇宙中漂泊,人在地球上漂泊。正如杜甫的诗句所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想起另一个音乐家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瓦格纳借用荷兰人的漂泊命运来隐喻自己的动荡一生。而漂泊的荷兰人是根据德国大诗人海涅的一篇散文加工而成的一个北欧传说。瓦格纳正是被海涅的题材打动,才于1841年创作了这部歌剧。在瓦格纳音乐的一些基本主题或音乐形象身上,往往可以让听者产生一些适合某种个性、气质和天性的音乐形象。西方现代杰出心理学家在人格的发展一书中写道:在每一个男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女人的形象,不是这个或那个女人的形象,而是一种绝对的女性形象。从根本上说,这一形象是无意识的,是嵌在男人身上的遗传因素,它系在有机体的初源处。
歌德在浮士德中把绝对女性称之为“永恒的女性”也许,只有文学作品、绘画、雕塑和音乐,才能创造出男人心中的所理想的绝对的女性形象。绝对,即永恒。因为她不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女人,而是艺术世界抽象的女人。
瓦格纳认为他一生的追求,就是把诗和音乐统一起来,用音乐剧去表现高贵和崇高的事物。
瓦格纳在思想和世界观上,的确是很丰富幽远的巨人——文化创造巨人。他同当时许多杰出人物都有书信来往,如李斯特、舒曼、费尔巴哈,还有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把生命的意志看成是人类苦难的根源。到佛教哲学神话中去寻求解脱,便是意志的自我否定。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在尼采看来,艺术活动的功能之一是以抵抗“否定生命意志”的无所作为的悲观。艺术是比真理更神圣的东西。
瓦格纳音乐有一种神秘的暗示力量,有一种巨大的精神暗示或感召、煽情。因为这音乐是比哲学具有更高的一种启示、暗示。
尽管这暗示是抽象的,却又明显感到它的巨大的力量存在;存在于你所处的时空。这像一个很强的磁场。你用肉眼看不到磁力,它却是存在的,当然,它只是对“铁针”有作用。
瓦格纳音乐:颇有日耳曼民族魂鼓荡而出、游丝缥缈的味道。那疾而不促、缓而不驰、幽然谷应的格调;那章句舒徐、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的境界,皆自宏大中流出。
当瓦格纳的帕西发尔序曲回荡在晚霞中的莱茵河沿岸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出:那哺育过日耳曼民族许多个世纪的母亲河静静地流着,落日的余辉照耀着山头和山头上的古城堡。
莱茵河水就如同这音响和旋律,在你的心里发生情感的共鸣。
瓦格纳的帕西发尔纯粹是创作,聆听这部歌剧,还有一个神秘而庄严的拜罗伊特传统:听众只能毕恭毕敬地欣赏,不准用掌声打断。
在这部剧里,瓦格纳意图是通过孔德里这个象征来表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其双重性。在好人身上,天使的比例大些,兽性被压制了;在坏人身上,兽性比例大些,天使那一面被压制了。
我向往莱茵河。据说河面相当于上海黄浦江的江面宽度。水比黄浦江清洁的多,有野鸭,周围非常的宁静,依然保持这中世纪的古朴、神圣和庄严。这是很难得的。
如果有机会在莱茵河岸边住上两星期,该有多好!我想那是一幢19世纪末的古老旅馆,夜晚,房子里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和莱茵河的黄金还在回荡,英雄式的、气魄胜人式的。我推开古旧的窗,俯首离我很近的莱茵河。我想那一刻,我能觅寻到的比黄金更重的东西:真正的德国精神,一种善意的德意志民族魂。也许是在极其壮丽、肃穆的晚霞中,我缓缓地像莱茵河的微风细浪中走去。脱去了鞋袜,让双脚浸泡在清凉的河水中,对面的中世纪教堂和古城堡,仿佛被夕阳点燃了,烧着了。那场面多么像众神的黄昏啊!
万年古朴,日夜静悄悄流淌的莱茵河,你是自然的象征,又是古美的象征,勾起了我万般情丝。具有伟大创造力的人往往能看透它所处的时代的本质,政治社会的或大自然结构的本质。瓦格纳就是这样的人。
瓦格纳是音乐家,也是思想家。他更是德国19世纪称得上音响诗人(贝多芬、瓦格纳、勃拉姆斯)的哲学家的三人之一。
天风冷冷,掠过阿尔卑斯山、掠过淡远、荒原和超尘绝俗的奥地利森林。我仿佛听到一个孤寂的灵魂在呐喊:我永远是枯坐在这里,只身孤影,万念俱灰,深深的忧郁弥漫了我的书房。
尼采有过这样的格言:我们必须在自己面前对我们的生存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这生存的舵手,不允许我们的生存类似于一个盲目的偶然。尼采主张用艺术来拯救世界,坚信艺术比真理更神圣。
从贝多芬的命运中,我狂乱地想像着德国的莱茵河,似乎听懂了德国古典音乐艺术中的绝妙语言,我认为这种语言是永恒的激情动力!
我又一次聆听命运,这段贝多芬的音乐,它扬溢着日耳曼民族的精神和气质。我聆听由理查德克莱德曼演奏的命运,是为了放松自己。
每个人都有某种意义上的双重漂泊,地球在宇宙中漂泊,人在地球上漂泊。正如杜甫的诗句所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我想起另一个音乐家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瓦格纳借用荷兰人的漂泊命运来隐喻自己的动荡一生。而漂泊的荷兰人是根据德国大诗人海涅的一篇散文加工而成的一个北欧传说。瓦格纳正是被海涅的题材打动,才于1841年创作了这部歌剧。在瓦格纳音乐的一些基本主题或音乐形象身上,往往可以让听者产生一些适合某种个性、气质和天性的音乐形象。西方现代杰出心理学家在人格的发展一书中写道:在每一个男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女人的形象,不是这个或那个女人的形象,而是一种绝对的女性形象。从根本上说,这一形象是无意识的,是嵌在男人身上的遗传因素,它系在有机体的初源处。
歌德在浮士德中把绝对女性称之为“永恒的女性”也许,只有文学作品、绘画、雕塑和音乐,才能创造出男人心中的所理想的绝对的女性形象。绝对,即永恒。因为她不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女人,而是艺术世界抽象的女人。
瓦格纳认为他一生的追求,就是把诗和音乐统一起来,用音乐剧去表现高贵和崇高的事物。
瓦格纳在思想和世界观上,的确是很丰富幽远的巨人——文化创造巨人。他同当时许多杰出人物都有书信来往,如李斯特、舒曼、费尔巴哈,还有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把生命的意志看成是人类苦难的根源。到佛教哲学神话中去寻求解脱,便是意志的自我否定。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在尼采看来,艺术活动的功能之一是以抵抗“否定生命意志”的无所作为的悲观。艺术是比真理更神圣的东西。
瓦格纳音乐有一种神秘的暗示力量,有一种巨大的精神暗示或感召、煽情。因为这音乐是比哲学具有更高的一种启示、暗示。
尽管这暗示是抽象的,却又明显感到它的巨大的力量存在;存在于你所处的时空。这像一个很强的磁场。你用肉眼看不到磁力,它却是存在的,当然,它只是对“铁针”有作用。
瓦格纳音乐:颇有日耳曼民族魂鼓荡而出、游丝缥缈的味道。那疾而不促、缓而不驰、幽然谷应的格调;那章句舒徐、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的境界,皆自宏大中流出。
当瓦格纳的帕西发尔序曲回荡在晚霞中的莱茵河沿岸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出:那哺育过日耳曼民族许多个世纪的母亲河静静地流着,落日的余辉照耀着山头和山头上的古城堡。
莱茵河水就如同这音响和旋律,在你的心里发生情感的共鸣。
瓦格纳的帕西发尔纯粹是创作,聆听这部歌剧,还有一个神秘而庄严的拜罗伊特传统:听众只能毕恭毕敬地欣赏,不准用掌声打断。
在这部剧里,瓦格纳意图是通过孔德里这个象征来表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其双重性。在好人身上,天使的比例大些,兽性被压制了;在坏人身上,兽性比例大些,天使那一面被压制了。
我向往莱茵河。据说河面相当于上海黄浦江的江面宽度。水比黄浦江清洁的多,有野鸭,周围非常的宁静,依然保持这中世纪的古朴、神圣和庄严。这是很难得的。
如果有机会在莱茵河岸边住上两星期,该有多好!我想那是一幢19世纪末的古老旅馆,夜晚,房子里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和莱茵河的黄金还在回荡,英雄式的、气魄胜人式的。我推开古旧的窗,俯首离我很近的莱茵河。我想那一刻,我能觅寻到的比黄金更重的东西:真正的德国精神,一种善意的德意志民族魂。也许是在极其壮丽、肃穆的晚霞中,我缓缓地像莱茵河的微风细浪中走去。脱去了鞋袜,让双脚浸泡在清凉的河水中,对面的中世纪教堂和古城堡,仿佛被夕阳点燃了,烧着了。那场面多么像众神的黄昏啊!
万年古朴,日夜静悄悄流淌的莱茵河,你是自然的象征,又是古美的象征,勾起了我万般情丝。具有伟大创造力的人往往能看透它所处的时代的本质,政治社会的或大自然结构的本质。瓦格纳就是这样的人。
瓦格纳是音乐家,也是思想家。他更是德国19世纪称得上音响诗人(贝多芬、瓦格纳、勃拉姆斯)的哲学家的三人之一。
天风冷冷,掠过阿尔卑斯山、掠过淡远、荒原和超尘绝俗的奥地利森林。我仿佛听到一个孤寂的灵魂在呐喊:我永远是枯坐在这里,只身孤影,万念俱灰,深深的忧郁弥漫了我的书房。
尼采有过这样的格言:我们必须在自己面前对我们的生存负责,因此我们要做这生存的舵手,不允许我们的生存类似于一个盲目的偶然。尼采主张用艺术来拯救世界,坚信艺术比真理更神圣。
从贝多芬的命运中,我狂乱地想像着德国的莱茵河,似乎听懂了德国古典音乐艺术中的绝妙语言,我认为这种语言是永恒的激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