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包宇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去年的九月份,欣赏了李仁港先生的鸿门宴传奇虽不认同其戏说,但局部设计的精彩,故事脉络的明晰,还是给我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所以今天我满怀期待地看了陆川先生的王的盛宴,希望看到另一种不同风格的鸿门宴,在我看来最起码应该是符合历史逻辑的鸿门宴。
当然,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整部电影拖沓冗长,我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将死之人梦呓般的迷离于梦幻与现实之间。从技术上看,一味追求舞台式的夸张效果,而忽略了电影最起码的简洁明快,老实说,如果王的盛宴是一幕话剧,我会给他高分,可他偏偏被拍成了电影,不断重复的回忆镜头,毫无悬念的自说自话,让一部本可以很精彩的历史活剧变得无比的沉闷与无聊,我不知道陆川当初是怎样构建这部电影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精神分裂之嫌,一会说欲望让人性泯灭,一会又把人性的光辉强加在项羽,与韩信的头上,我相信这个时候导演可能忘了,项羽是屠杀火烧的刽子手,韩信则是出卖朋友不讲义气的小人,我不认为一个刽子手与小人会有多么崇高的人格。我要问,这两个历史上的失败者真的有导演演绎的那么伟大吗?在我看来导演太拘于局部历史的个人化杜撰了,说得不好听就是任性,这一点倒是和项羽很像,可惜项羽任性过了头,最后乌江自刎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杜撰的。
鸿门宴是一个经典而又精彩的历史故事,虽然为后世津津乐道,不过我不认为他在历史上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比他作用大的聚会太多了,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会有这样的聚会发生,主要是邀请者展示实力的一种表现,在我看来实在是没必要把这个事件拔高到决定国家命运的高度,王的盛宴整部电影都在以刘邦的思维思考如果项羽杀了我会怎么样,如果韩信不帮我又会怎样,可导演就是不思考当时的背景项羽到底有没有必要杀刘邦,韩信为何最终选择刘邦。观众们也仅是从导演安排的刘邦与吕后的回忆那里得知项羽很高尚,韩信够义气。我要问项羽高尚吗?如果他高尚,那么这样高尚的人为何最后连一个范增都离他而去,为何杀楚怀王,而最终决定他命运的恰恰是他的不公正的办事方式导致了众叛亲离,韩信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连一个执戟中郎都要背叛项羽,你说鸿门宴上项羽有资格杀刘邦吗?至于韩信,如果够义气为何又要出卖朋友明哲保身呢?这样的人有资格在鸿门宴上讲义气吗?
他们当然都没有,所以我也杜撰一把,大胆揣测一回鸿门宴的情景,演绎一回我和刘邦的罗生门。刘邦先入关中,按楚怀王的设计,刘邦应是关中之王,可项羽背弃誓约,攻打关中妄动刀兵,手下不满者众多,要知道当时天下可有十八路诸侯,项羽部队的核心不过是八千子弟兵罢了,刘邦平时爱结交朋友,年长但却随和没有贵族们的臭脾气,因此在军中应是深受爱戴的,最起码是不受敌视的,同时刘邦也是楚怀王争取的对象,用他来牵制项羽,实现自保,我相信几十万的军队中当然也会有忠于楚怀王的人,正因为如此,范增才要暗杀,因为如果明着让刘邦死,会给整个军事集团带来极大的动荡,想想看项伯都帮着刘邦,那十八路诸侯就更不用说了,没准没等宴会结束联盟就会分崩离析,到那时天下会更加混乱,所以鸿门宴上项羽不会让刘邦殒命,即使是刺杀也不过是做做样子,震慑一下刘邦的气焰而已,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曹无伤,正是这个卧底,让项羽觉得有把握控制住刘邦,只是不知道,刘邦也有卧底,而且更厉害,就是项羽的叔叔,连项伯这样的人都是刘邦结交的朋友,想想看项羽军队还会是铁板一块吗?我看不会吧。
再杜撰一下韩信,在我看来韩信是一定要造反的,因为他已经错过了一次机会,一定要抓住第二次机会,无论后来的历史怎么写,只要还原一下韩信的处境,你就会发现他不反也是死,反也是死,他与张良萧何不一样,那两个人不过是参谋与后勤罢了,韩信则是三军总司令,可以说军队可以不认识刘邦,但绝对不会不认识韩副统帅,刘邦虽然担心他造反,但刘邦却不怕他造反,因为刘邦把韩信捧成了恩人,任由他放肆,这样吕后杀他也就水到渠成了。其实,刘邦打下的天下,在他死后就灭亡了,灭他的就是他的老婆,整个国家陷入到了又一次的实际的分裂之中,尽管还有个名义上的皇帝掌控着这个国家,直到吕后去世,文景之后,这个国家才在汉武帝的主持下真正完成了大一统,可结果怎样呢,这个标榜国家利益至上的皇帝,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荣耀的同时,也带来深重的苦难,折腾来折腾去,整个帝国在他手里差点没事实上的崩溃。
以上就是我的杜撰,我的罗生门,可这些又有何用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悲剧人物,无论怀有怎样的雄心壮志,都头来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粒尘埃,梦呓似的杜撰绝非了解历史的真正意义,司马光不是说过吗,历史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他服务的大宋王朝依然没有逃脱历史的宿命轮回,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真正了解历史中的兴衰规律,摆脱他的负面效应才是了解研究历史的真正意义。所以我说,历史杜不杜撰没有必要,纠结于微末细节也没有必要,不过你想出来的一定要符合逻辑,现代文明社会的逻辑。
其实我也理解陆川导演的苦心孤诣,他试图通过影片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相,都是胜利者说出来的,人的能力在历史面前是渺小的,一代帝王也不过如此,歌功颂德可以一时却不可以一世,千万别忘了那些历史失败者们留下的蛛丝马迹,那才是后世人推理历史真相的必要条件。应该说探寻历史的真相这是个很好的主题,但在陆导演杜撰历史之后这个主题就显得苍白了不少,进而让自己陷入了自编自导的罗生门,走进剧场里的观众都能理解陆导的这份心意吗?也许坐在我身后的一个年轻人的话最能说明一切了“终于完了。”
去年的九月份,欣赏了李仁港先生的鸿门宴传奇虽不认同其戏说,但局部设计的精彩,故事脉络的明晰,还是给我留下了比较好的印象,所以今天我满怀期待地看了陆川先生的王的盛宴,希望看到另一种不同风格的鸿门宴,在我看来最起码应该是符合历史逻辑的鸿门宴。
当然,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整部电影拖沓冗长,我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将死之人梦呓般的迷离于梦幻与现实之间。从技术上看,一味追求舞台式的夸张效果,而忽略了电影最起码的简洁明快,老实说,如果王的盛宴是一幕话剧,我会给他高分,可他偏偏被拍成了电影,不断重复的回忆镜头,毫无悬念的自说自话,让一部本可以很精彩的历史活剧变得无比的沉闷与无聊,我不知道陆川当初是怎样构建这部电影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精神分裂之嫌,一会说欲望让人性泯灭,一会又把人性的光辉强加在项羽,与韩信的头上,我相信这个时候导演可能忘了,项羽是屠杀火烧的刽子手,韩信则是出卖朋友不讲义气的小人,我不认为一个刽子手与小人会有多么崇高的人格。我要问,这两个历史上的失败者真的有导演演绎的那么伟大吗?在我看来导演太拘于局部历史的个人化杜撰了,说得不好听就是任性,这一点倒是和项羽很像,可惜项羽任性过了头,最后乌江自刎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杜撰的。
鸿门宴是一个经典而又精彩的历史故事,虽然为后世津津乐道,不过我不认为他在历史上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比他作用大的聚会太多了,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会有这样的聚会发生,主要是邀请者展示实力的一种表现,在我看来实在是没必要把这个事件拔高到决定国家命运的高度,王的盛宴整部电影都在以刘邦的思维思考如果项羽杀了我会怎么样,如果韩信不帮我又会怎样,可导演就是不思考当时的背景项羽到底有没有必要杀刘邦,韩信为何最终选择刘邦。观众们也仅是从导演安排的刘邦与吕后的回忆那里得知项羽很高尚,韩信够义气。我要问项羽高尚吗?如果他高尚,那么这样高尚的人为何最后连一个范增都离他而去,为何杀楚怀王,而最终决定他命运的恰恰是他的不公正的办事方式导致了众叛亲离,韩信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连一个执戟中郎都要背叛项羽,你说鸿门宴上项羽有资格杀刘邦吗?至于韩信,如果够义气为何又要出卖朋友明哲保身呢?这样的人有资格在鸿门宴上讲义气吗?
他们当然都没有,所以我也杜撰一把,大胆揣测一回鸿门宴的情景,演绎一回我和刘邦的罗生门。刘邦先入关中,按楚怀王的设计,刘邦应是关中之王,可项羽背弃誓约,攻打关中妄动刀兵,手下不满者众多,要知道当时天下可有十八路诸侯,项羽部队的核心不过是八千子弟兵罢了,刘邦平时爱结交朋友,年长但却随和没有贵族们的臭脾气,因此在军中应是深受爱戴的,最起码是不受敌视的,同时刘邦也是楚怀王争取的对象,用他来牵制项羽,实现自保,我相信几十万的军队中当然也会有忠于楚怀王的人,正因为如此,范增才要暗杀,因为如果明着让刘邦死,会给整个军事集团带来极大的动荡,想想看项伯都帮着刘邦,那十八路诸侯就更不用说了,没准没等宴会结束联盟就会分崩离析,到那时天下会更加混乱,所以鸿门宴上项羽不会让刘邦殒命,即使是刺杀也不过是做做样子,震慑一下刘邦的气焰而已,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曹无伤,正是这个卧底,让项羽觉得有把握控制住刘邦,只是不知道,刘邦也有卧底,而且更厉害,就是项羽的叔叔,连项伯这样的人都是刘邦结交的朋友,想想看项羽军队还会是铁板一块吗?我看不会吧。
再杜撰一下韩信,在我看来韩信是一定要造反的,因为他已经错过了一次机会,一定要抓住第二次机会,无论后来的历史怎么写,只要还原一下韩信的处境,你就会发现他不反也是死,反也是死,他与张良萧何不一样,那两个人不过是参谋与后勤罢了,韩信则是三军总司令,可以说军队可以不认识刘邦,但绝对不会不认识韩副统帅,刘邦虽然担心他造反,但刘邦却不怕他造反,因为刘邦把韩信捧成了恩人,任由他放肆,这样吕后杀他也就水到渠成了。其实,刘邦打下的天下,在他死后就灭亡了,灭他的就是他的老婆,整个国家陷入到了又一次的实际的分裂之中,尽管还有个名义上的皇帝掌控着这个国家,直到吕后去世,文景之后,这个国家才在汉武帝的主持下真正完成了大一统,可结果怎样呢,这个标榜国家利益至上的皇帝,给人民带来了无限的荣耀的同时,也带来深重的苦难,折腾来折腾去,整个帝国在他手里差点没事实上的崩溃。
以上就是我的杜撰,我的罗生门,可这些又有何用呢,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悲剧人物,无论怀有怎样的雄心壮志,都头来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粒尘埃,梦呓似的杜撰绝非了解历史的真正意义,司马光不是说过吗,历史可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可他服务的大宋王朝依然没有逃脱历史的宿命轮回,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真正了解历史中的兴衰规律,摆脱他的负面效应才是了解研究历史的真正意义。所以我说,历史杜不杜撰没有必要,纠结于微末细节也没有必要,不过你想出来的一定要符合逻辑,现代文明社会的逻辑。
其实我也理解陆川导演的苦心孤诣,他试图通过影片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的真相,都是胜利者说出来的,人的能力在历史面前是渺小的,一代帝王也不过如此,歌功颂德可以一时却不可以一世,千万别忘了那些历史失败者们留下的蛛丝马迹,那才是后世人推理历史真相的必要条件。应该说探寻历史的真相这是个很好的主题,但在陆导演杜撰历史之后这个主题就显得苍白了不少,进而让自己陷入了自编自导的罗生门,走进剧场里的观众都能理解陆导的这份心意吗?也许坐在我身后的一个年轻人的话最能说明一切了“终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