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第232节 (2/2)
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个县吏?当个家产三四百万钱的豪强睡铜钱上数钱不香吗?更可况,山阳郡男人还没死光呢她要去济阴郡挑,没识破骗局的衡朔肯定有问题,陛下您一定要彻查啊~
古代上书并非全部都是一板一眼,必须按照公文所写,脏话,拐弯骂人和废话文学一直都有,韩盈这封‘自辩’顶多让旁人侧目吃瓜,对她的印象更加复杂,再加以议论之外,不会引来什么责罚。
而对于如今的韩盈来说,议论又不会让她少块肉,更何况成大事的人,哪个个脸皮会薄?反而是说的越多越好,反正更社死的不是她,更何况对现在来说,她刷名声刷的越多越好,多在大众视野中蹦跶才是好事儿啊。
黑红它也是红!
不过第二份的状告,韩盈就没那么多人身攻击了,就是正常的阐述了对方的所做所为,但这份属实的状告,攻击性比上一份强无数倍。
前者不过是骂两句,不痛不痒,后者可是冲着让对方官职去的,以韩盈对汉武帝的了解,这种无用还犯大错的下属,罢官是基础操作,掉命也不是不可能,绝对能让对方刻骨铭心——如果他还能活着的话。
给上面的状告写完,韩盈趁热打铁,还将商人继续传播的版本也写了出来,而为了能让听过的人主动传播,韩盈还加入了一些干货,比如寄生虫如何防治,高烧之人如何紧急降温,干净的桑树根汁液能够防止伤口感染等等。
温度事宜的秋季,正是做事的好时候,韩盈约定从郡里买布的行商见布匹销量极好,抓紧时间过来抢购第二轮,庆侯那边也派人过来,之前交好的朱商、买卖过瓷器的其它行商和打听到这里产瓷的新商人,以及想要多买些药的商人全都聚集了过来,数量达五十多家。
对于一个过往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夸张的数字。
不过,这样的情况,非常有利于韩盈,她能轻松的将消息像四面八方的传播出去,甚至还不用花钱。
有了皇帝赐予的爵位和瓷土地,韩盈如今也能正大光明的售卖瓷器,对于这点,桑弘羊不仅没有制止,还帮忙规范好了安全的范围,也就是制作的瓷器长宽高以不超过半尺(十厘米)为佳。
这样做,一是区分出中央□□和韩盈官制品的区别,不至于被人扣上顶逾越的帽子攻击,算是为韩盈好。
而第二点,便是桑弘羊的私心,韩盈这样的小瓷器价格维持住,卖出去,卖的越远,被越多的人知道,接受乃至于追捧,那他日后在售卖超过一尺的大瓷时,价格就可以订的更高,也会售卖的更容易。
韩盈也明白这点,她还配合对方,继续维持住了过往瓷器的产量,没有继续增加数量,当然,她也没亏,单间瓷器的价格翻了好几倍,一件品相最普通的瓷器也能卖到五千钱了。
即便是这个价格,对很多慕名而来的行商来说,也是非常划算,尤其是当行商们知道此物只有韩盈一家,剩下的全被中央收走,成为皇宫专供之后,便更加兴奋起来。
物以稀为贵,皇宫能用的东西,地方豪强能买到就是命好,还敢谈价?
看在我们两个关系的份上,没给你要二十万钱,已经是我有良心了!
就是瓷器的产量太低,甚至还要现等,而行商们等瓷器的时候,还发现了宛安的新商品——印花丝绸。
这样的布料着实新奇,售卖起来,得的利也不会低,偏偏之前准备的丝绸库存只剩下一半,还要先顾着山阳郡和庆侯那边,等他们要完,剩下的就只有五十匹,不少过来的行商为了争夺它们,差点没上演全武行。
所以,韩盈用一个提前购买的名额,轻松换的大量商人主动为之传播后续。
事情办完,心情不错的韩盈没有骑马回县衙,而是牵着马慢慢走。
韩盈和行商将整个宛安县便成了一团湍急的水流,到处都是发财吃饱饭的机会,宛安本地嗅觉灵敏,发觉商机的人,早早的跑去乡下收丝,而胆大的甚至跑到了临县收丝往这边运。
左家酒舍菜炒的大厨胳膊都粗了一圈,拿粮食酿酒的商贩被尚傅抓着狠罚,而酿造桑葚果酒的则逃过一劫,赚的是盆满钵满,想来明年桑葚的价格会更贵些,农户们又多了项收益,木工修缮保养车轮的活计做到手软,不少之前无工的清闲青壮,如今也找到了工作……
这么多年的积累,终于开始有收获了。
看街上青壮略带些疲倦,但脸上遮掩不住笑意的模样,从市里走出来的人们提着公鸡,轻松说着家常从自己身边走过,韩盈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宛安现在的日子,可真的不错啊。
第234章消息传播
巴郡,乡下。
十二岁的江狗儿第一次挑起担子去郡城口贩鱼。
古时巴郡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本是个宜居的好地方,可惜水患频发,常常是种下去的粮食没多久就被淹,根本没法定居。
巴郡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没有因为此地的水患生出退意,而是集结人力,凿巫山,开三峡,最后又人工挖出了两条河,使多余的岷江水穿过平原汇入东边的沱江,自此,巴郡先人才得以陆居种田,繁衍生息。
再后来,秦国征服此地,除了修建沟通两地的栈道,移民,还兴修了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不仅防洪,还能灌溉千里,自此,因田地肥美,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的缘故,本地农人生活相较于其它地方极为富足,至西汉时,仅巴郡人口,就达到了四十万之多。
充足的人口带来了发达的经济贸易,除了本地之间的商品流通,即使巴郡周遭有天险阻碍,外来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
不过,这些繁华和江狗儿没有多少明面上的关系,至少那些商人带来的华丽锦缎、金银器皿,带走的麂皮、白蜡、虎骨豹骨别说摸一摸,看都没有看过。
但暗地里,江狗儿这样的人家,还是在这样的繁华中得到了几分好处。
若非家中变故,农家不会放一个半大孩子独自出来贩鱼,江狗儿就是如此,他父亲前些天下河网鱼时,意外触礁,划伤了腿,现今直接走不了道了,这才让家里年龄最大的江狗儿过来贩鱼。
而巴郡充足的人口,也能够撑的起长期贩鱼的肉食市场,这使得即便是江家的顶梁柱短期内倒下,家里人虽然都忧心忡忡,但看着还有捕捞的鱼售卖撑上一阵,也不至于如天塌下来似的,惶恐不安,生怕这个家从此就要散了。
只是对于江狗儿来说,父亲的腿伤还是件让人开心不起来的事情,再加上第一次一个人出门,即便是跟着父亲打捞贩鱼的兄弟,心里还是紧张不已,生怕自己的鱼卖不出去。
思虑深,年龄小,又担着重物,不懂得省力走的江狗儿半路就撑不住了,同行的三叔不敢耽误时辰,将他担子里的鱼用草穿了,再放到自己担子里,减轻重量,这二人才在雾散尽之前,赶到郡城门前。
巴郡多雾,大雾一起,周围什么都模模糊糊的,和半瞎了差不多,这种情况下,城门卒很难保证有什么人借着大雾藏点东西,又或者偷偷摸进城内,于是在雾散去之前,城门直接不会打开。
城门不开,贩妇走卒乃至运货的商人却不能晚到,不然等巳时半(十点)左右雾逐渐散去,在加上进城赶到市坊,一天差不多就要过去,其它什么事儿都做不了了。
雾气隔绝视线,却不像夜晚那样伸手不见五指,脚底和三四米外的路总还是能看清楚的,走惯路的,又或者是有熟知路的老人带着,无论是本地人还是行商,还是能早早的赶过来,在城门口等着开城门的。
第一次来城门口的江狗儿,打眼就看到了大量的行商车队和人群。
他喘着粗气,终于能将沉重的担子卸了下来。
人太多,拉车的马、牛时不时的抖动一下身体,同时发出着令人烦闷的叫声,准备被带去城里宰杀贩卖的鸡狗猪控制不住屙尿,粪臭味极重,非常惹人厌恶,偏偏带它们来的主人想快点进城,都想往城门口挤。
要是换个地方,指不定就因为这起了争执,再不济,城门口也得被常年遗留的粪便弄的臭不可闻。
好在巴郡郡守是个注意民生的好官,颇具创意的在城门口规划出四条并行道,两进两出,其中一条专门给送牲畜的人走,条件是他们要在离距离城门口三十米外的位置排队等待,这处禁止旁人过去,待人走尽了,再让城旦们每日清理。
个县吏?当个家产三四百万钱的豪强睡铜钱上数钱不香吗?更可况,山阳郡男人还没死光呢她要去济阴郡挑,没识破骗局的衡朔肯定有问题,陛下您一定要彻查啊~
古代上书并非全部都是一板一眼,必须按照公文所写,脏话,拐弯骂人和废话文学一直都有,韩盈这封‘自辩’顶多让旁人侧目吃瓜,对她的印象更加复杂,再加以议论之外,不会引来什么责罚。
而对于如今的韩盈来说,议论又不会让她少块肉,更何况成大事的人,哪个个脸皮会薄?反而是说的越多越好,反正更社死的不是她,更何况对现在来说,她刷名声刷的越多越好,多在大众视野中蹦跶才是好事儿啊。
黑红它也是红!
不过第二份的状告,韩盈就没那么多人身攻击了,就是正常的阐述了对方的所做所为,但这份属实的状告,攻击性比上一份强无数倍。
前者不过是骂两句,不痛不痒,后者可是冲着让对方官职去的,以韩盈对汉武帝的了解,这种无用还犯大错的下属,罢官是基础操作,掉命也不是不可能,绝对能让对方刻骨铭心——如果他还能活着的话。
给上面的状告写完,韩盈趁热打铁,还将商人继续传播的版本也写了出来,而为了能让听过的人主动传播,韩盈还加入了一些干货,比如寄生虫如何防治,高烧之人如何紧急降温,干净的桑树根汁液能够防止伤口感染等等。
温度事宜的秋季,正是做事的好时候,韩盈约定从郡里买布的行商见布匹销量极好,抓紧时间过来抢购第二轮,庆侯那边也派人过来,之前交好的朱商、买卖过瓷器的其它行商和打听到这里产瓷的新商人,以及想要多买些药的商人全都聚集了过来,数量达五十多家。
对于一个过往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夸张的数字。
不过,这样的情况,非常有利于韩盈,她能轻松的将消息像四面八方的传播出去,甚至还不用花钱。
有了皇帝赐予的爵位和瓷土地,韩盈如今也能正大光明的售卖瓷器,对于这点,桑弘羊不仅没有制止,还帮忙规范好了安全的范围,也就是制作的瓷器长宽高以不超过半尺(十厘米)为佳。
这样做,一是区分出中央□□和韩盈官制品的区别,不至于被人扣上顶逾越的帽子攻击,算是为韩盈好。
而第二点,便是桑弘羊的私心,韩盈这样的小瓷器价格维持住,卖出去,卖的越远,被越多的人知道,接受乃至于追捧,那他日后在售卖超过一尺的大瓷时,价格就可以订的更高,也会售卖的更容易。
韩盈也明白这点,她还配合对方,继续维持住了过往瓷器的产量,没有继续增加数量,当然,她也没亏,单间瓷器的价格翻了好几倍,一件品相最普通的瓷器也能卖到五千钱了。
即便是这个价格,对很多慕名而来的行商来说,也是非常划算,尤其是当行商们知道此物只有韩盈一家,剩下的全被中央收走,成为皇宫专供之后,便更加兴奋起来。
物以稀为贵,皇宫能用的东西,地方豪强能买到就是命好,还敢谈价?
看在我们两个关系的份上,没给你要二十万钱,已经是我有良心了!
就是瓷器的产量太低,甚至还要现等,而行商们等瓷器的时候,还发现了宛安的新商品——印花丝绸。
这样的布料着实新奇,售卖起来,得的利也不会低,偏偏之前准备的丝绸库存只剩下一半,还要先顾着山阳郡和庆侯那边,等他们要完,剩下的就只有五十匹,不少过来的行商为了争夺它们,差点没上演全武行。
所以,韩盈用一个提前购买的名额,轻松换的大量商人主动为之传播后续。
事情办完,心情不错的韩盈没有骑马回县衙,而是牵着马慢慢走。
韩盈和行商将整个宛安县便成了一团湍急的水流,到处都是发财吃饱饭的机会,宛安本地嗅觉灵敏,发觉商机的人,早早的跑去乡下收丝,而胆大的甚至跑到了临县收丝往这边运。
左家酒舍菜炒的大厨胳膊都粗了一圈,拿粮食酿酒的商贩被尚傅抓着狠罚,而酿造桑葚果酒的则逃过一劫,赚的是盆满钵满,想来明年桑葚的价格会更贵些,农户们又多了项收益,木工修缮保养车轮的活计做到手软,不少之前无工的清闲青壮,如今也找到了工作……
这么多年的积累,终于开始有收获了。
看街上青壮略带些疲倦,但脸上遮掩不住笑意的模样,从市里走出来的人们提着公鸡,轻松说着家常从自己身边走过,韩盈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宛安现在的日子,可真的不错啊。
第234章消息传播
巴郡,乡下。
十二岁的江狗儿第一次挑起担子去郡城口贩鱼。
古时巴郡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本是个宜居的好地方,可惜水患频发,常常是种下去的粮食没多久就被淹,根本没法定居。
巴郡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没有因为此地的水患生出退意,而是集结人力,凿巫山,开三峡,最后又人工挖出了两条河,使多余的岷江水穿过平原汇入东边的沱江,自此,巴郡先人才得以陆居种田,繁衍生息。
再后来,秦国征服此地,除了修建沟通两地的栈道,移民,还兴修了新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不仅防洪,还能灌溉千里,自此,因田地肥美,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的缘故,本地农人生活相较于其它地方极为富足,至西汉时,仅巴郡人口,就达到了四十万之多。
充足的人口带来了发达的经济贸易,除了本地之间的商品流通,即使巴郡周遭有天险阻碍,外来的商人也是络绎不绝。
不过,这些繁华和江狗儿没有多少明面上的关系,至少那些商人带来的华丽锦缎、金银器皿,带走的麂皮、白蜡、虎骨豹骨别说摸一摸,看都没有看过。
但暗地里,江狗儿这样的人家,还是在这样的繁华中得到了几分好处。
若非家中变故,农家不会放一个半大孩子独自出来贩鱼,江狗儿就是如此,他父亲前些天下河网鱼时,意外触礁,划伤了腿,现今直接走不了道了,这才让家里年龄最大的江狗儿过来贩鱼。
而巴郡充足的人口,也能够撑的起长期贩鱼的肉食市场,这使得即便是江家的顶梁柱短期内倒下,家里人虽然都忧心忡忡,但看着还有捕捞的鱼售卖撑上一阵,也不至于如天塌下来似的,惶恐不安,生怕这个家从此就要散了。
只是对于江狗儿来说,父亲的腿伤还是件让人开心不起来的事情,再加上第一次一个人出门,即便是跟着父亲打捞贩鱼的兄弟,心里还是紧张不已,生怕自己的鱼卖不出去。
思虑深,年龄小,又担着重物,不懂得省力走的江狗儿半路就撑不住了,同行的三叔不敢耽误时辰,将他担子里的鱼用草穿了,再放到自己担子里,减轻重量,这二人才在雾散尽之前,赶到郡城门前。
巴郡多雾,大雾一起,周围什么都模模糊糊的,和半瞎了差不多,这种情况下,城门卒很难保证有什么人借着大雾藏点东西,又或者偷偷摸进城内,于是在雾散去之前,城门直接不会打开。
城门不开,贩妇走卒乃至运货的商人却不能晚到,不然等巳时半(十点)左右雾逐渐散去,在加上进城赶到市坊,一天差不多就要过去,其它什么事儿都做不了了。
雾气隔绝视线,却不像夜晚那样伸手不见五指,脚底和三四米外的路总还是能看清楚的,走惯路的,又或者是有熟知路的老人带着,无论是本地人还是行商,还是能早早的赶过来,在城门口等着开城门的。
第一次来城门口的江狗儿,打眼就看到了大量的行商车队和人群。
他喘着粗气,终于能将沉重的担子卸了下来。
人太多,拉车的马、牛时不时的抖动一下身体,同时发出着令人烦闷的叫声,准备被带去城里宰杀贩卖的鸡狗猪控制不住屙尿,粪臭味极重,非常惹人厌恶,偏偏带它们来的主人想快点进城,都想往城门口挤。
要是换个地方,指不定就因为这起了争执,再不济,城门口也得被常年遗留的粪便弄的臭不可闻。
好在巴郡郡守是个注意民生的好官,颇具创意的在城门口规划出四条并行道,两进两出,其中一条专门给送牲畜的人走,条件是他们要在离距离城门口三十米外的位置排队等待,这处禁止旁人过去,待人走尽了,再让城旦们每日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