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八零娇艳小保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参。
梁天冬解释道:“这是快当签子,用鹿角磨出来的,不容易损伤人参。我堂叔这套放山工具是祖上传下来的,是以前参帮用的工具。”
梁大成聚精会神,用鹿角并不是打算挖参,而是在预估抬这颗参的时间。
梁天冬问:“五叔,抬这颗参要多久?”
梁大成眉眼都很放松,道:“快的话三个小时,慢的话要三个半小时。”
一棵人参根须多,要完整拿出来,可能就要半天。这还是梁大成是老把头才能这么快。
他的目光落在一旁好奇的苏燕婉身上,脸上都是笑容,“女同志不错,眼力好。”放山人上山挖人参讲规矩也讲运气,第一天就开眼了,在梁大成眼里,苏燕婉就是受山神青睐的人。
这会儿他一点儿不嫌弃苏燕婉是个柔弱的女同志,吃不了苦了。
梁大成不愧是老把头,说三个小时抬出来就真的用了三个小时。
人参被抬出来的瞬间,周围人的呼吸都是一滞。
首先这棵人参的整体看起来十分漂亮,其实是芦头上疤多,这个疤行话叫芦碗。
人参的年份就看芦头,芦头上一个芦碗,就是一年,有多少个芦碗,加上种子在地下蛰伏的3年,就是人参的年龄。芦碗越多越密,人参的年份越长。
梁大成数了数,越数越高兴,“八十三年,两三年没抬到过参龄这么久的人参了。快,天冬,把戥子称拿过来。”
“来了,来了。”梁天冬从自己背包里,取出药店用来称量药材的小称,递给梁大成。
“多重?”其他老放山人屏住呼吸问。
夏有民和秦丹婷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激动,这人参也就才八十三年,他们这次收的人参中可是有一颗百年人参。
之前那个踩山神爷的跟班忍不住问了出来,惹来梁大成他们的不满。
“你懂个屁,这参虽然没有百年,但它个头大,长得还这么好看。不懂就闭嘴!”说话的是一个矍铄的中年人,叫梁德厚,却生了副和名字完全相反的脾气,他是这次放山的端锅的,就是负责做饭的。
苏燕婉倒是知道,人参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的说法,以前的八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也就是说人参长到半斤后,就很值钱。
“四两三钱,不错,不错。”梁大成称完,很兴奋。
梁天冬问:“五叔,这颗参按照市场行情能卖多少?”
梁大成知道他的意思,估算了一下,看着苏燕婉说了一个数字,“最少三千五。”
按照放山的规矩,拉帮出来挖人参,挖到的人参卖钱了是大家平分,所以虽然这人参是苏燕婉发现的,她也不能多分。
“这人参我要了。”夏有民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之前他收购的人参里还没有这么重的,这个送过去田先生肯定喜欢。
苏燕婉不客气道:“这是我发现的,你以为你想要就能要,三千五我也拿的出来。”
她竟然想和他抢,她抢的过吗?他现在可不是当初穷得被别人追着要债的夏有民。
夏有民冷笑一声,一开口就把价钱往上抬了五百,“四千。”
结果不管是梁大成一拨人,还是苏燕婉一拨人,都没人理会她。
梁大成问苏燕婉:“你要是要的话,三千五拿去。”
“我要。”她这趟就是为了野山参来的,当然不会放过。
夏有民脸涨得通红,下不来台。
那个踩树墩的跟班道:“你这老头怎么回事?我们老大出四千你不卖,你卖给这个女人,你是故意耍我们吗?”
“你这样做不公平,有民他说给到四千,你们凭什么不卖给他?”秦丹婷一直没说话,这会儿见其他人不给未婚夫面子,站出来替他说话。
梁大成:“我记得我上山前我说过,你们两拨人谁看到的人参,谁就有优先购买权。这人参是苏同志发现的,自然是优先卖给她。”
“可是,我们给了四千。她才出三千五。”
“那又如何,”梁德厚不屑撇嘴,“不要以为有几个臭钱就了不起,我们放山人有放山人的规矩,说好苏同志可以用行情价买就可以用行情价。”
“你们也不必觉得不公平,放山途中你们发现的人参,也不用竞价,直接用市场价买。”梁大成解释了一句,就不再多说。
秦丹婷还想说什么,被夏有民拦住了,他对两个跟班道:“一会儿路上把眼睛放亮点,要是发现了人参,奖励五百。”
两个跟班眼睛一亮,连连点头:“老大你放心,我们一定瞪大眼睛仔细看,绝不放过任何一株人参。”
梁大成把野山参放到一块新鲜的苔藓皮上,又抓了点原坑土撒在上面,把人参用苔藓包起来,外面拴上一层桦树皮,用红绳绑好,放进梁天冬专门用来装人参的背篓里。
这一步叫做打“参包子”,这样做可以防止人参跑水,最大程度地保鲜。
之所以不给苏燕婉,是因为她是发现者,不能她背。
这里离驻地还有些距离,一行人收拾东西,准备出发。
苏燕婉瞧见梁大成走到一棵红松树前,用斧头砍出一块光溜/溜的树皮,在上面用刀刻着什么东西,好奇问梁天冬:“梁大叔这是在做什么?”
梁天冬把地上的东西往包里塞,又点燃了一块老牛肝,道:“放山人的规矩,抬出棒槌后,要在附近找最近的一棵红松树砍兆头,就像那样,用刀在树皮上刻下帮伙人数,抬棒槌的年代和几匹叶。”
这时从旁边传来靳泽的声音,“那是不是你们说的兆头?”
梁天冬顺着靳泽所说的方向随意一撇,就看到红松树离地两三丈的地方有一块光溜的树皮,正是兆头。
看那样子,年代就不近。
“五叔,这有老兆头。”梁天冬朝梁大成喊了一声。
其他老放山一听有老兆头,纷纷放下手头的事过来,“哪里?老兆头在哪里?”
参。
梁天冬解释道:“这是快当签子,用鹿角磨出来的,不容易损伤人参。我堂叔这套放山工具是祖上传下来的,是以前参帮用的工具。”
梁大成聚精会神,用鹿角并不是打算挖参,而是在预估抬这颗参的时间。
梁天冬问:“五叔,抬这颗参要多久?”
梁大成眉眼都很放松,道:“快的话三个小时,慢的话要三个半小时。”
一棵人参根须多,要完整拿出来,可能就要半天。这还是梁大成是老把头才能这么快。
他的目光落在一旁好奇的苏燕婉身上,脸上都是笑容,“女同志不错,眼力好。”放山人上山挖人参讲规矩也讲运气,第一天就开眼了,在梁大成眼里,苏燕婉就是受山神青睐的人。
这会儿他一点儿不嫌弃苏燕婉是个柔弱的女同志,吃不了苦了。
梁大成不愧是老把头,说三个小时抬出来就真的用了三个小时。
人参被抬出来的瞬间,周围人的呼吸都是一滞。
首先这棵人参的整体看起来十分漂亮,其实是芦头上疤多,这个疤行话叫芦碗。
人参的年份就看芦头,芦头上一个芦碗,就是一年,有多少个芦碗,加上种子在地下蛰伏的3年,就是人参的年龄。芦碗越多越密,人参的年份越长。
梁大成数了数,越数越高兴,“八十三年,两三年没抬到过参龄这么久的人参了。快,天冬,把戥子称拿过来。”
“来了,来了。”梁天冬从自己背包里,取出药店用来称量药材的小称,递给梁大成。
“多重?”其他老放山人屏住呼吸问。
夏有民和秦丹婷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激动,这人参也就才八十三年,他们这次收的人参中可是有一颗百年人参。
之前那个踩山神爷的跟班忍不住问了出来,惹来梁大成他们的不满。
“你懂个屁,这参虽然没有百年,但它个头大,长得还这么好看。不懂就闭嘴!”说话的是一个矍铄的中年人,叫梁德厚,却生了副和名字完全相反的脾气,他是这次放山的端锅的,就是负责做饭的。
苏燕婉倒是知道,人参有“七两为参八两为宝”的说法,以前的八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也就是说人参长到半斤后,就很值钱。
“四两三钱,不错,不错。”梁大成称完,很兴奋。
梁天冬问:“五叔,这颗参按照市场行情能卖多少?”
梁大成知道他的意思,估算了一下,看着苏燕婉说了一个数字,“最少三千五。”
按照放山的规矩,拉帮出来挖人参,挖到的人参卖钱了是大家平分,所以虽然这人参是苏燕婉发现的,她也不能多分。
“这人参我要了。”夏有民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
之前他收购的人参里还没有这么重的,这个送过去田先生肯定喜欢。
苏燕婉不客气道:“这是我发现的,你以为你想要就能要,三千五我也拿的出来。”
她竟然想和他抢,她抢的过吗?他现在可不是当初穷得被别人追着要债的夏有民。
夏有民冷笑一声,一开口就把价钱往上抬了五百,“四千。”
结果不管是梁大成一拨人,还是苏燕婉一拨人,都没人理会她。
梁大成问苏燕婉:“你要是要的话,三千五拿去。”
“我要。”她这趟就是为了野山参来的,当然不会放过。
夏有民脸涨得通红,下不来台。
那个踩树墩的跟班道:“你这老头怎么回事?我们老大出四千你不卖,你卖给这个女人,你是故意耍我们吗?”
“你这样做不公平,有民他说给到四千,你们凭什么不卖给他?”秦丹婷一直没说话,这会儿见其他人不给未婚夫面子,站出来替他说话。
梁大成:“我记得我上山前我说过,你们两拨人谁看到的人参,谁就有优先购买权。这人参是苏同志发现的,自然是优先卖给她。”
“可是,我们给了四千。她才出三千五。”
“那又如何,”梁德厚不屑撇嘴,“不要以为有几个臭钱就了不起,我们放山人有放山人的规矩,说好苏同志可以用行情价买就可以用行情价。”
“你们也不必觉得不公平,放山途中你们发现的人参,也不用竞价,直接用市场价买。”梁大成解释了一句,就不再多说。
秦丹婷还想说什么,被夏有民拦住了,他对两个跟班道:“一会儿路上把眼睛放亮点,要是发现了人参,奖励五百。”
两个跟班眼睛一亮,连连点头:“老大你放心,我们一定瞪大眼睛仔细看,绝不放过任何一株人参。”
梁大成把野山参放到一块新鲜的苔藓皮上,又抓了点原坑土撒在上面,把人参用苔藓包起来,外面拴上一层桦树皮,用红绳绑好,放进梁天冬专门用来装人参的背篓里。
这一步叫做打“参包子”,这样做可以防止人参跑水,最大程度地保鲜。
之所以不给苏燕婉,是因为她是发现者,不能她背。
这里离驻地还有些距离,一行人收拾东西,准备出发。
苏燕婉瞧见梁大成走到一棵红松树前,用斧头砍出一块光溜/溜的树皮,在上面用刀刻着什么东西,好奇问梁天冬:“梁大叔这是在做什么?”
梁天冬把地上的东西往包里塞,又点燃了一块老牛肝,道:“放山人的规矩,抬出棒槌后,要在附近找最近的一棵红松树砍兆头,就像那样,用刀在树皮上刻下帮伙人数,抬棒槌的年代和几匹叶。”
这时从旁边传来靳泽的声音,“那是不是你们说的兆头?”
梁天冬顺着靳泽所说的方向随意一撇,就看到红松树离地两三丈的地方有一块光溜的树皮,正是兆头。
看那样子,年代就不近。
“五叔,这有老兆头。”梁天冬朝梁大成喊了一声。
其他老放山一听有老兆头,纷纷放下手头的事过来,“哪里?老兆头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