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神都锦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数十名军卒押运九辆马车,浩浩荡荡地从营地大门口离开,守望的人不敢阻拦、不敢上到近前,有少部分人,远远跟在车队后面,直接回了“长安”。
两辆直去“通善坊”,三辆去了“大宝商号”,另外四辆直接穿城而过,一直向东。
跟着的人,一直跟出城十里,都不见有停下迹象,最后只能放弃了。
继续东行二十里,行至一无人处,冯宝脱去身上甲胄,换了一身衣服后,对随行的十余名军卒大声称“谢谢弟兄们啦!”然后又让石子他们,给每个军卒一坛酒、一包肉干,当是礼物……最后在一片相互“告辞”声中,禁兵军卒返回“长安”,留下四辆马车和冯宝他们五个人。
“走,我们去‘洛阳’!”
随着冯宝一声令下,四辆马车依次前行。
冯宝走时,除了带上一千贯钱外,更多是将库房里的“烧酒”给带走了,按照他的说法是:“去‘洛阳’试试市场。”
也就是因为有这些酒,他们一路上走的很慢,唯恐颠簸过烈,令酒坛破损,造成损失。
继续东行十里,天色已然渐黑,好在,王三狗记得,不远处应该有个驿站。
驿站是官方机构,也只接待官员,好在冯宝一直都有将官凭当身份证一样随身携带的习惯,此时刚好用得上。
驿长姓方,年约三旬,他验看一下官凭后,还给冯宝,吩咐一名驿丁带他们去房间。
从驿丁口中得知,今日驿站里,除了他们一行外,仅有另外一名官员携带家眷入住,而且因为赶上“上元节”的缘故,驿站才能有如此多空房间,平日里,一般官员都不够住的,更不用说还有房间提供给随从了。
冯宝给了驿丁一些赏钱以示谢意,另外还请他弄点热水和饭食过来。有钱自然好办事,驿丁答应的极是爽快,很快就把饭食端了上来。
冯宝看了一下,觉得自己多半是吃不下去,干脆不吃了,出门去叫石子,让他去把自己一口没动的饭菜端给在外面看守马车的王三狗去。
石子走后,冯宝又去了老张头房间,找他问了一下明日的行程安排后再回往自己房间,途中遇上一人,身着深青色官袍,品级不高,年纪大约三十上下,两人虽是擦肩而过,可冯宝总感觉自己好像在哪里见过,然而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更有意思地是,对方似乎也有这种感觉,甚至还停下脚步,或许是他也没想起来,仅停留片刻,又继续离开。
当晚,谢岩在营地,冯宝在驿站,都无所事事。
可是在宫里,大唐皇帝李治却是陷入了沉思……
就在刚刚,他翻阅了“波斯王子”卑路斯呈上的奏疏,里面洋洋洒洒近千言,详细阐述了“波斯萨珊国”自西汉打通“丝绸之路”以后,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每年给中原王朝带来巨大利益,以及现在遭受“大食”攻击,几近灭国的情况,强烈希望大唐能够给予一定援助。
整个奏疏里,最令李治动心的是两点,其一,先皇帝李世民曾经有意援助,只是因当时大唐建国不久,国力不足,难以实施;其二,“波斯”提出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是希望大唐可以派出一支规模百人的“军官援助团”。
对于李治来说,若能做成父亲生前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那是极为“重要”的!他曾想过,努力超越自己的父亲,成为“汉武”那样一位千古帝王,这份诱惑力,那可着实是不小。更何况,“波斯人”的要求不高,可以说很低,尽管李治还弄不明白“军官援助团”是个什么性质的军队,然区区百人而矣,哪怕全部战死,对于整个大唐来说,都几乎算不上损失。
李治眼下思考最多的地方是,一百人的“军官援助团”能干什么?能有什么用?若是派去了,什么用没有,那将会有损大唐在各藩属国中的声誉,可要是派大军?那明显太不现实了,上万里之遥,光是路上走一趟来回,都得三年时光,更别提粮草供应等难题了。
左思右想之下,李治觉得,还是明日找些老臣,问上一问比较好。
次日早朝,是“上元节”后第一个朝会,三省宰相、六部大臣,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加上部分皇亲国戚全部到场。
由于是节后第一次朝会,积压多日的奏章等,均由相关各部上奏,李治除极少部分当场表态外,绝大多数都是“再议”,这也符合他登基以来的一贯作法,很是平常。
当李治离开“太极殿”,“散朝”声响起时,所有人都以为这和往日一样,朝会只是过场之时,突然有宦官道:“陛下有旨,宣长孙太尉、‘英国公’李绩、‘河南县公’褚遂良、‘燕国公’于志宁、‘北平县公’张行成、‘蓚县公’高冯,前往‘两仪殿’议事。”
几位被点到名字的大臣们,相互间看了一眼,似乎谁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但是不管怎么说,去还是必须的事情。
几位大臣进入“两仪殿”后不久,李治换了一身龙袍走了进来,直接在龙椅上坐下后,大臣们同时行礼道:“参见陛下。”
李治很随和地道:“从卿家免礼,来人,赐座。”
等他们都坐下后,李治开口道:“请几位卿家来此,实为一件要事。”说着,他对身边侍候的王伏胜示意了一下,王伏胜立刻将卑路斯的奏疏取出,恭敬地首先递给长孙无忌。
在长孙无忌翻阅之时,李治说:“这是‘波斯萨珊国’王子呈上的奏疏。其国是我大唐友邦,现正遭受敌国入侵,其父曾数次派使节来我大唐求助,此事,想来众卿家都有所耳闻吧?”
一瞬间,几位大臣都在不经意之间扫了一眼褚遂良,毕竟到了他们的地位,如果还不知道一些事情,那就太可笑了。
殿中一时寂静无声,除了奏疏在大臣们手中传阅的声音,再无其它。
李治倒是很奇怪,眼见平时口若悬河的重臣们,今日一句话都不说,不禁心想:“难道还有什么事是自己不知道的吗?”
差不多等每个人都看过后,李治再次问道:“众卿家以为此事当如何?”
等上片刻,还是无人开口,李治无奈,只得点名问道:“阿舅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又是托孤重臣,身为百官之首,如今李治点名相问,他无法推托,只得道:“陛下,臣以为,‘波斯’太过遥远,无论成否,与我大唐并无益处,先帝时,以建国日短为由拒之,实因也是如此。”
李治听明白了,长孙无忌的意思是,“波斯”太远,不论援助一事成败,都对大唐没有实际好处,先帝也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才拒绝的。
这个道理,李治当然清楚,但是他总觉得,卑路斯在奏疏里提及的“丝绸之路”给大唐带来的利益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他还想再问问。
“禇公,你以为如何?”李治问。
褚遂良直言道:“启奏陛下,老臣不赞成。”
“因何?”李治又问。
褚遂良道:“以区区百人,妄想撼动一国,简直是痴人说梦,无稽之谈,既无用,何必去?”
&nb... -->>
数十名军卒押运九辆马车,浩浩荡荡地从营地大门口离开,守望的人不敢阻拦、不敢上到近前,有少部分人,远远跟在车队后面,直接回了“长安”。
两辆直去“通善坊”,三辆去了“大宝商号”,另外四辆直接穿城而过,一直向东。
跟着的人,一直跟出城十里,都不见有停下迹象,最后只能放弃了。
继续东行二十里,行至一无人处,冯宝脱去身上甲胄,换了一身衣服后,对随行的十余名军卒大声称“谢谢弟兄们啦!”然后又让石子他们,给每个军卒一坛酒、一包肉干,当是礼物……最后在一片相互“告辞”声中,禁兵军卒返回“长安”,留下四辆马车和冯宝他们五个人。
“走,我们去‘洛阳’!”
随着冯宝一声令下,四辆马车依次前行。
冯宝走时,除了带上一千贯钱外,更多是将库房里的“烧酒”给带走了,按照他的说法是:“去‘洛阳’试试市场。”
也就是因为有这些酒,他们一路上走的很慢,唯恐颠簸过烈,令酒坛破损,造成损失。
继续东行十里,天色已然渐黑,好在,王三狗记得,不远处应该有个驿站。
驿站是官方机构,也只接待官员,好在冯宝一直都有将官凭当身份证一样随身携带的习惯,此时刚好用得上。
驿长姓方,年约三旬,他验看一下官凭后,还给冯宝,吩咐一名驿丁带他们去房间。
从驿丁口中得知,今日驿站里,除了他们一行外,仅有另外一名官员携带家眷入住,而且因为赶上“上元节”的缘故,驿站才能有如此多空房间,平日里,一般官员都不够住的,更不用说还有房间提供给随从了。
冯宝给了驿丁一些赏钱以示谢意,另外还请他弄点热水和饭食过来。有钱自然好办事,驿丁答应的极是爽快,很快就把饭食端了上来。
冯宝看了一下,觉得自己多半是吃不下去,干脆不吃了,出门去叫石子,让他去把自己一口没动的饭菜端给在外面看守马车的王三狗去。
石子走后,冯宝又去了老张头房间,找他问了一下明日的行程安排后再回往自己房间,途中遇上一人,身着深青色官袍,品级不高,年纪大约三十上下,两人虽是擦肩而过,可冯宝总感觉自己好像在哪里见过,然而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更有意思地是,对方似乎也有这种感觉,甚至还停下脚步,或许是他也没想起来,仅停留片刻,又继续离开。
当晚,谢岩在营地,冯宝在驿站,都无所事事。
可是在宫里,大唐皇帝李治却是陷入了沉思……
就在刚刚,他翻阅了“波斯王子”卑路斯呈上的奏疏,里面洋洋洒洒近千言,详细阐述了“波斯萨珊国”自西汉打通“丝绸之路”以后,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睦邻友好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每年给中原王朝带来巨大利益,以及现在遭受“大食”攻击,几近灭国的情况,强烈希望大唐能够给予一定援助。
整个奏疏里,最令李治动心的是两点,其一,先皇帝李世民曾经有意援助,只是因当时大唐建国不久,国力不足,难以实施;其二,“波斯”提出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是希望大唐可以派出一支规模百人的“军官援助团”。
对于李治来说,若能做成父亲生前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那是极为“重要”的!他曾想过,努力超越自己的父亲,成为“汉武”那样一位千古帝王,这份诱惑力,那可着实是不小。更何况,“波斯人”的要求不高,可以说很低,尽管李治还弄不明白“军官援助团”是个什么性质的军队,然区区百人而矣,哪怕全部战死,对于整个大唐来说,都几乎算不上损失。
李治眼下思考最多的地方是,一百人的“军官援助团”能干什么?能有什么用?若是派去了,什么用没有,那将会有损大唐在各藩属国中的声誉,可要是派大军?那明显太不现实了,上万里之遥,光是路上走一趟来回,都得三年时光,更别提粮草供应等难题了。
左思右想之下,李治觉得,还是明日找些老臣,问上一问比较好。
次日早朝,是“上元节”后第一个朝会,三省宰相、六部大臣,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加上部分皇亲国戚全部到场。
由于是节后第一次朝会,积压多日的奏章等,均由相关各部上奏,李治除极少部分当场表态外,绝大多数都是“再议”,这也符合他登基以来的一贯作法,很是平常。
当李治离开“太极殿”,“散朝”声响起时,所有人都以为这和往日一样,朝会只是过场之时,突然有宦官道:“陛下有旨,宣长孙太尉、‘英国公’李绩、‘河南县公’褚遂良、‘燕国公’于志宁、‘北平县公’张行成、‘蓚县公’高冯,前往‘两仪殿’议事。”
几位被点到名字的大臣们,相互间看了一眼,似乎谁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情,但是不管怎么说,去还是必须的事情。
几位大臣进入“两仪殿”后不久,李治换了一身龙袍走了进来,直接在龙椅上坐下后,大臣们同时行礼道:“参见陛下。”
李治很随和地道:“从卿家免礼,来人,赐座。”
等他们都坐下后,李治开口道:“请几位卿家来此,实为一件要事。”说着,他对身边侍候的王伏胜示意了一下,王伏胜立刻将卑路斯的奏疏取出,恭敬地首先递给长孙无忌。
在长孙无忌翻阅之时,李治说:“这是‘波斯萨珊国’王子呈上的奏疏。其国是我大唐友邦,现正遭受敌国入侵,其父曾数次派使节来我大唐求助,此事,想来众卿家都有所耳闻吧?”
一瞬间,几位大臣都在不经意之间扫了一眼褚遂良,毕竟到了他们的地位,如果还不知道一些事情,那就太可笑了。
殿中一时寂静无声,除了奏疏在大臣们手中传阅的声音,再无其它。
李治倒是很奇怪,眼见平时口若悬河的重臣们,今日一句话都不说,不禁心想:“难道还有什么事是自己不知道的吗?”
差不多等每个人都看过后,李治再次问道:“众卿家以为此事当如何?”
等上片刻,还是无人开口,李治无奈,只得点名问道:“阿舅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亲舅,又是托孤重臣,身为百官之首,如今李治点名相问,他无法推托,只得道:“陛下,臣以为,‘波斯’太过遥远,无论成否,与我大唐并无益处,先帝时,以建国日短为由拒之,实因也是如此。”
李治听明白了,长孙无忌的意思是,“波斯”太远,不论援助一事成败,都对大唐没有实际好处,先帝也是因为看到这一点,才拒绝的。
这个道理,李治当然清楚,但是他总觉得,卑路斯在奏疏里提及的“丝绸之路”给大唐带来的利益不是空穴来风,所以,他还想再问问。
“禇公,你以为如何?”李治问。
褚遂良直言道:“启奏陛下,老臣不赞成。”
“因何?”李治又问。
褚遂良道:“以区区百人,妄想撼动一国,简直是痴人说梦,无稽之谈,既无用,何必去?”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