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晋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世祖武皇帝承接天人的恩赐,开创司马氏的基业,行接受帝位惮让的礼仪,完全仿效唐尧虞舜时的做法。晋氏属于金行,可是服饰颜色却崇尚赤色,难道是有关的部门不了解自古相传的规矩吗!
玉、金、象、革、木等车,叫做“五辂”都是天子的法车,全都是朱斑漆的车轮,绘有鹿头龙身图案。三十根辐条,仿效一个月的天数;两毂双辖。用宽八寸、长三尺的红油布系在车轴的两头,直拖到地,叫做“飞斡”用金箔盘龙图案装饰车箱两旁的倚和较,车较是双重的,车轼为有彩饰的伏虎形,用雕刻的龙头衔着车轭,左右有吉阳筒,用黄金做成鸾雀形站在衡上,车辕和幡上饰有鹿头龙纹。青色车盖,黄色裹子,叫做黄屋。车盖上撩的末端装饰着金花,撩有二十八根以象征二十八宿。两箱的后面,都是用玳瑁做的鸥翅,加上金银雕饰,所以世人也称之为“金鸥车”在车的左侧斜插着脐旗,在车的右侧安着柴戟,都用套子套着。荣戟套子上用的是黻绣,上面有“亚”字,系着大蛙蟆幡。车轭长一丈多。在戟的顶端,装饰有牦牛尾,像斗那么大,安置在左侧腓马的车轭上,这是左纛。车辕都弯曲向上,取象的是礼纬中“山车垂句”的意思,指不用加工而能够自然弯曲。
玉、金、象三种辖车,各自用舆它们相关的材料来装饰车,因而得名。革指油漆了的革,木指油漆了的木。在形制上,玉辖最尊贵,树的是太常旗,有十二旒,长达九仞而拖到地上,画有日月升龙,用以祀天。金格树的是大旗,有九旒,用以会见万国来宾,也用以赐给上公王子与同母弟弟。象辖树的是大赤,完全是赤色而没有图案,用来上朝听政,也用来赐给诸侯。革格树的是大白,用来参加征战等军事方面的活动,也用来赐给四镇诸侯。木辖树的是大麾,用来出猎,这种麾的颜色是黑的,也用来赐给藩国。玉辂驾六匹黑马,其余的四格都是驾四匹马。所有的马都用黄金做的文髦,插着翟尾。象牙镳和镂花钖,钖在马的面部,又叫当颇。金麦纹的方形铁纥,金妥指以金忧为纹饰。干用蛾制成,三寸大小,中央和两头高,像山字形,从中间贯串起来用翟尾系在一起。繁缨红毛毯子绒式,金饰十二匝。繁缨,装饰马的缨络,在马的胸前,像索裙的样子。五格都有锡、鸾之类的装饰,和铃之类的响器,钩膺和玉瓖,钩膺,就是繁缨。瓖,马带上的玉殃名。龙轴和华牺,轴,车辕。辕头做得像龙。辚,指车衡上挂鸾饰的环。朱愤。装饰物,人君用朱色的丝缠在鳙上来扇汗,以此作为装饰。法驾出行的话五辖各有所用,不一起出车;临轩大会的时候就在殿前庭院中陈列乘舆车辇旌鼓等。
车,坐着搭乘的叫做安车,站着搭乘的叫做立车,也叫做高车。根据周礼,衹有王后才有安车,连王也没有。从汉代以后制作乘舆,才有帝王的安车。分别有青色立车、青色安车、赤色立车、赤色安车、黄色立车、黄色安车、白色立车、白色安车、黑色立车、黑色安车,共十乘,名字叫五时车,俗语称作五帝车。天子乘坐的用六匹马,其余的都用四匹马。插十二面旃旗,分别和车的颜色一样。立车就正着竖插那些旃旗,安车就斜着插。驾车的马,毛色也分别和五时的颜色一致,若用白马就将它们的鬣和尾涂成朱色。左右两边的腓马骖马,戴镂刻着花纹的黄金头饰,用黄屋和左纛,仿金根车的做法,出行时就让它们跟在后面。五牛旗,是平定吴地以后制造的,用五牛来插旗,车上设置五牛,青色赤色在左,黄色在中间,白色黑色在右。在牛背上竖起旗帜,出行时就派人用车载着它们。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够负重走远道而且安稳。车上的旗帜通常缠卷着不舒展,是所谓的有德者的车扎束起旌旗的意思。天子亲征的时候就舒展开,是所谓的有武德者的车松开旌旗的意思。
金根车,用四匹马驾车,不插旗帜,它的上部像昼轮车,下部仍然是金根的装饰。
耕根车,用四匹马驾车,插赤色旗,有十二旒,是天子亲自耕作时乘坐的车。又叫芝车,又叫三盖车,将耒耜放在车轼上。魏景初元年,改变正朔,更换服饰的颜色,尊尚黄色,牲口用白色,有军事行动时用黑首白马,插赤色旗,朝会时就插白色旗,按照殷时制度施行。泰始二年,有司上奏:“应该像有虞遵奉唐尧旧事那样,都用前代的正朔服色,凡是金根车、耕根车,都插赤色旗。”帝听从了。
辇,考自汉以来就是人君乘坐的,魏晋时皇帝小出时就乘坐它。
戎车,用四匹马驾车,是天子亲征时乘坐的车。装载有金鼓、羽旗、幢翳,在车轼上安置弩,插在车上的矛和麾都是斜插的。
猎车,用四匹马驾车,是天子射猎时乘坐的。车轮有双重的辋,装饰着盘曲的龙。又叫阗戟车,又叫蹋猪车。魏文帝改叫做蹋兽车。记说“国君不乘坐奇车”奇车也是猎车。古时候天子出猎就乘木辖,后来人们用猎车代替。
游车,有九乘,各套四匹马,是作为先驱的车。
云罕车,套四匹马。
皮轩车,套四匹马,用兽皮装饰轩。
鸾旗车,套四匹马,是给先导乘坐的车。鸾旗,指的是用羽旄编成,排列着系在幢的旁边。
建华车,套四匹马,共两辆,出行时就分别安排在左右两侧。
轻车,套两匹马,是古代的战车。前后二十辆,分列在左右侧。车厢车轮涂成朱红色,不用车衣车盖,插着矛戟麾幢,在轼上设置弩菔。大驾、法驾出行时,射声校尉、司马、吏士、战士乘坐它,按等级排列车的位置。
司南车,一名指南车,套四匹马,它的下部形制像楼,三层;四角装饰着衔着羽葆的金龙;用木头刻制成仙人,穿着羽衣,站在车上,不管车怎么回旋转弯,手都一直指向南方。大驾出行时,作为最先出发的车。
记里鼓车,套四匹马,形状像司南车,上面有木头做的人手执槌面向鼓,走一里路就打一槌。
羊车,又叫辇车,上部形状像轫车,车箱下用伏兔,油漆彩画车轮车轭。武帝时,护军羊诱妄自乘坐羊车,司隶刘毅纠劾了他的罪。
画轮车,用牛驾车,用彩漆在轮毂上画上图案,所以起名叫画轮车。上面起建四夹杖,左右两边开四望,绿油幢,朱丝绳络,青交路,上部形制处处和辇一样,下部仍然是犊车的样式。古时候的贵人不乘坐牛车,汉武帝推恩的后期,诸侯势寡力弱,穷到了坐牛车的地步,以后渐渐被重视。后灵帝献帝以后,天子以至于士就把它当作日常的乘车,至尊出朝堂举哀时乘坐它。
属车,又叫副车,又叫贰车,又叫左车。汉承秦制,大驾的属车为八十一乘,出行时就按中央和左右分列随行。
法驾的属车有三十六乘。最后的属车悬着豹尾,豹尾车前面的仪仗与宫禁中的相当。据说属车都是黑色车盖朱色盖裹。
御衣车、御书车、御韬车、御药车,全都用牛驾车。
阳遂四望缠窗皂轮小形车,用牛驾车。
象车,在莲优车驾次序中排在最前面。亘瞪主尘中期平定县厘以后,直堃献来驯象,诏令制作大车而用它们套车,用来装载黄门中的鼓吹手数十人,让趋入骑在上面。新年大会时,驾着象进入大厅。
中朝时期大驾出行的车辆次序表。
首先是象车,有鼓吹一组,十三人,在路中间。其次是静室令,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两名式道候,用一匹马驾车,分左右两边。其次是洛阳尉二人,骑马,分左右两边。其次是洛阳亭长九人,赤色车,用一匹马驾车,分三路,各有两名吹正作前导。其次是洛阳令,皂色车,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河南中部掾,在路中间。河桥掾在左,功曹史在右,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河南尹,用四匹马驾车,执戟吏员六人。其次是河南主簿,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河南主记,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司隶部河南从事,在路中间。都部从事位于左侧,别驾从事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司隶校尉,用三匹马驾车,执戟吏员八人。其次是司隶主簿,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司隶主记,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廷尉明法掾,在路中间。五官掾位于左侧,功曹史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廷尉卿,用四匹马驾车,执戟吏员六人。其次是廷尉主簿、主记,都用一匹马驾车,在左侧。太仆的先导和随从与廷尉的一样,在中间。宗正的先导和随从与廷尉的一样,在右侧。其次是太常,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执戟吏员六人。太常外部掾位于左侧,五宫掾、功曹史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光禄卿的先导和随从,在路中间。太常主簿、主记位于左侧,卫尉的先导和随从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太尉外督令史,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西束贼、仓、户等曹属,都用一匹马驾车,先导或随从。其次是太尉,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都用一匹马驾车,在左侧。其次是司徒的先导和随从,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司空的先导和随从,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三公的骑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组,七人。其次是中护军,在路中间,用四匹马驾车。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执戟循的在外侧,持弓矢的在内侧,鼓吹一组,七人。其次是步兵校尉在左侧,长水校尉在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执戟檐的在外侧,执刀檐的在内侧,鼓吹各一组,七人。其次是射声校尉在左侧,翊军校尉在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各有左右两行仪仗队,执戟檐的在外侧,执刀循的在内侧,鼓吹各有一组,七人。其次是骁骑将军在左侧,游击将军在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都是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作先导,执戟循的在外侧,执刀循的在内侧,各有鼓吹一组,七人。骑兵队,五队在左侧,五队在右侧,每队各有五十匹马,命令中督两名分别统领左队和右队。各有执戟吏员二人,单独举着大旗,鼓手走在队伍前面。其次是左将军在左,前将军在右,都用一匹马驾车。都是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执戟循的在外侧,执刀循的在内侧,各有一组鼓吹。七人。其次是黄门麾骑,在路中间。其次是黄门前部鼓吹,左右各有一组,十三人,用四匹马驾车。八校尉的佐仗,左右各有四行,外侧的持大戟循,其次是九尺循,其次是弓矢,其次是弩,都由熊渠、伙飞督领。其次是司南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护驾御史,骑着马,夹在左右两侧。其次是谒者仆射,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御史中丞,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武贲中郎将,骑马,在路中间。其次是九游车,在路中间,武刚车夹在左右两侧,都用四匹马驾车。其次是云罕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阗戟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长戟斜着倒向后方。其次是皮轩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鸾旗车,在路中间,建华车分列在左右两侧,都用四匹马驾车。其次是护驾尚书郎三人,都官郎在路中间,驾部在左侧,中兵在右侧,都骑马。又有护驾尚书一人,骑马,管理前后队伍而没有固定的位置。其次是相风,在路中间。其次是司马督,在前面,在路中间。左右各有三名司马史引导仪仗,左右各有六行,外侧是执大戟循的两行,其次是执九尺循的,其次是执刀栀的,其次是执弓矢的,其次是执弩的。其次是五时车,左右两侧有遮列骑。其次是典兵中郎,在路中间,管理前后队伍而没有固定位置。左侧是殿中御史,右侧是殿中监,都骑马。其次是高盖,在路中间,左侧是单,右侧是罕。其次是御史,在路中间,左右各有四名节郎。其次是华盖,在路中间。其次是殿中司马,在路中间。殿中都尉在左侧,殿中校尉在右侧,左右各有四行,执细循的一行在执弩的内侧,另有殿中司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其次是捏鼓,在路中间。其次是金根车,用六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太仆卿赶车,大将军担任参乘。左右两侧又各增加三行,成为九行。九名司马史,引导两行大戟循,一行九尺循,一行刀循,一行由基,一行细弩,一行迹禽,一行椎斧,一行力士刀循。包括细循,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左右各是十二行。金根车上插十二面青色旗,左军将军骑马在左侧,右军将军骑马在右侧,殿中将军持凿脑斧夹侍车旁,车后是衣书主职步行随从,六行,左右合计三十二行。其次是曲华盖,在路中间。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都骑马,分成左右。其次是黄铁车,用一匹马驾车,在左侧,御麾骑在右侧。其次是相风,在路中间。其次是中书监骑马在左侧,秘书监骑马在右侧。其次是殿中御史骑马在左侧,殿中监骑马在右侧。其次是五牛旗,赤色青色在左,黄色在中间,白色黑色在右。其次是大辇,在路中间。太官令丞在左侧,太医令丞在右侧。其次是金根车,用四匹马驾车,不插旗。其次是青立车,其次是青安车,其次是赤立车,其次是赤安车,其次是黄立车,其次是黄安车,其次是白立车,其次是白安车,其次是黑立车,其次是黑安车,共十乘,都用四匹马驾车。插十二面旗,和车的颜色一样。立车正着竖插旗,安车斜着插。其次是蹋猪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没有旗。其次是耕根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十二面赤色旗,熊渠在左侧督导,仿飞在右侧督导。其次是御朝车,其次是御四望车,其次是御衣车,其次是御书车,其次是御药车,都用牛驾车,在路中间。其次足尚书令在左侧,尚书仆射在右侧,另有六名尚书郎,分别排在左右两边,都乘车。又有治书侍御史二人,分列左右,又有侍御史二人,分别排在左右两边,又有兰台令史分别排在左右两边,都骑马。其次是豹尾车,用一匹马驾车。从豹尾车往后大驾的车马行列就算结束了。衹是用神弩二十张夹道而行,直到后部鼓吹,每五张神弩设一员将,左右各有两员将。其次是二十乘轻车,左右分列。其次是流苏马六十匹。其次是金钹车,用三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左右护驾尚书郎和令史,都骑马,各一人。其次是金钮车,用三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左右护驾侍御史和令史等,都骑马,各一人。其次是黄门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其次是戟鼓车,用牛驾车,两辆,分左右。其次左边是大鸿胪外部掾,右边是五官掾、功曹史,都乘车。其次是大鸿胪,用四匹马驾车,执蛾的吏员六人。其次是大司农的先导和随从,在路中间,左边是大鸿胪主簿、主记,右边是少府的先导和随从。其次是三卿,都骑马,吏员四人,铃下二人,执马鞭辟车的六人,执方扇羽林的十人,朱色衣服。其次是领军将军,在路中间。左右各有仪仗两行,执九尺檐的在外侧,执弓矢的在内侧,鼓吹的编制和护军的一样。其次是后将军在左,右将军在右,各自的仪仗鼓吹和左军、前军的一样。其次是越骑校尉在左,屯骑校尉在右,各自的仪仗鼓吹和步兵、射声的一样。其次是领护骁骑、游击校尉,都骑马,吏员四人,骑着马夹道,都督兵曹各一人,骑着马在中间。骑将军四人,骑校、桃角、金鼓、铃下、信幡、军校都用一匹马驾车。功曹吏、主簿都骑马随从。伞扇和幢麾各一骑,鼓吹一组,七骑。其次是领护军,加大车斧,五官掾骑马随从。其次是骑兵十队,每队各有五十匹。一员将,一人持幢,一人管靴,都骑马走在前面,督战伯和长各一人,都骑着马走在后面,由羽林骑督、幽州突骑督分别率领他们。郎簿人员十队,每队各五十人。穿绛色袍服的将领一人,骑、剃c各一人,在前面,督战伯和长各一人,步行,在后面。骑兵都持稍。其次是执大戟的一队,执九尺循的一队,执刀循的一队,执弓的一队,拿弩的一队,每队各有五十人。穿黑裤褶的将领一人,骑校、靴角各一人,步行,在前面,督战伯和长各一人,步行,在后面。由金颜督将统一率领他们。
皇太子的安车,用三匹马驾车,左右各有腓马。朱斑漆的车轮,用倚虎形装饰的车较,用伏鹿的形象装饰车轼。旗帜有九旒,上面画着降龙的图案。青色车盖,周围饰有二十八枚金花。车轜上画着黑色掳文,车轴有文饰,五末都涂金。也叫做鸾辖。如果不足法驾就乘坐画轮车,上面开着四望,绿油幢,朱丝绳络,两面车箱内侧用金锦装饰,五末都涂金。副车一共三乘,形制和太子乘坐的一样,祇是不画车轮罢了。
王使用青色车盖的车,皇孙使用绿色车盖的车,都用三匹马驾车,左右各有腓马。
云母车,用云母装饰的犊车。臣子们不能乘坐,是用来赏赐给王公的。
皂轮车,用四头牛驾车,形制类似犊车,衹是用皂色来油漆车轮和车毂,上面有青油幢,朱丝绳络。各位王和三公中有功勋德行的才被特别授予。地位至公分别为四望、三望、夹望的车。
油幢车,用牛驾车,形制和皂轮车一样,祇是不漆车毂。王公大臣中有功勋德行的才被特别授予。
通忆车,用牛驾车,类似现在的犊车形制,衹是用忆完全覆盖在车顶上。各王和三公都乘坐它。
给各位公用四匹马驾车的上朝车、用三匹马驾车的黑耳安车各一乘,给皂轮车犊车各一乘。自祭酒掾属以下到令史等各级官员,都是皂色车斡,边缘有装饰。至于武官公则又另外给大车。
特进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以下各大将军中不开府不是持节都督的,给驾二匹马的黑耳安车,施耳后开门的轫车一乘。
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谒者仆射,郊庙明堂等正式出行时,都用大车而立乘,用四匹马驾车。前导和后面随从的是驾二匹马的大车,有右腓马。其他情况下出行乘坐安车。如果离职退休告老,赐给四匹马驾车的安车。
郡县公侯,用驾二匹马的安车,有右腓马。都是朱斑漆车轮,用鹿的形象装饰车较,用熊的形象装饰车轼,黑辎,皂缯的车盖。
公的旌旗有八旒,侯的七旒,卿的五旒,皆画降龙。
中二千石、二千石,都是皂车盖,朱色两幡,铜饰五末,驾两匹马。中二千石以上,有右腓马。干石、六百石,朱色左辐。车轜长六尺,下面的短尾宽八寸,上面的业版宽一尺二寸,有九丈,十二初,后面缩一寸,像月亮初生,表示不敢自满。
王公的世子摄命管理王国的,安车,驾三匹马,旗旃有七旒,如果是封侯的世子就用五旒。
太康四年,制:“按照汉朝旧例,给九卿驾四马朝车以及安车各一乘。”八年,诏:“各尚书军校加侍中常侍的,都给传事乘韬车,给剑,可以进入殿省中,和侍臣一起随从皇上。”
大使车,立乘,驾四匹马,赤色帷裳,用捣骑作为先导和随从。旧公卿二千石在郊庙上陵时随从皇上,乘坐大使车,其他时候出行乘坐安车。
小使车,不立乘,驾四匹马,是轻车之类。兰舆都是朱漆,赤色车毂,赤色屏泥,白色车盖,赤色帷裳,四十名鞫骑随从。又另有小使车,赤色车毂皂色车盖,追捕考察有拘留押送的时候乘坐。凡是使车都是朱斑漆的车轮,赤色车衡和车轭。
追锋车,除去小而平的车盖,加上通幢,像轺车,驾二匹马。追锋的名称,是根据它的迅速来取的,应用在军营阵垒之间,作为通讯用车。
轺车,古时候的军车。一匹马的叫韬车,两匹马的叫辋传。坠代看重辎耕而不重视韬车,魏置看重轫车而不重视辎耕。三品将军以上、尚书令等的辎车黑耳而有后开门,仆射衹有后开门而没有耳,都是皂色车轮。尚书和四品将军就没有后开门,漆的车毂车轮。如果是中书监令像仆射、侍中、黄门、散骑,在初拜和拜谒陵庙,也可以乘坐。
皇太后、皇后的法驾,乘坐重翟羽车盖的金根车,青丝绳络,青色帷裳,车辕上画着云纹及鹿头龙纹,用黄金涂五末,车盖爪上装饰着金花,驾三匹马,左右有腓马。如果是庙见小驾,就乘坐紫厨耕车,车轴上画着云纹及鹿头龙纹,用黄金涂五末,驾三匹马。如果不是法驾那就是皇太后乘辇,皇后乘画轮车。皇后祭蚕神,乘坐以油彩涂绘的云母安车,驾六匹耽马;骁,浅黑色。以油彩涂绘的两辕安车,驾五匹魏马,作为副车。此外,有金薄石山耕、紫绛厨耕车,都驾三匹骁马,作为副车。女子十二人持旄头,二人持荣戟,同乘在安车上,成两行。女子十二人尚辇,乘辎车,成两行。女子八人长御,乘安车,成两行。三夫人乘油耕车,驾两匹马,有左腓。如果是贵人就驾节画轴。三夫人助祭蚕神时,乘青色交路,安车,驾三匹马,都用紫绛厨耕车。九嫔世妇乘耕车,驾三匹马。
长公主用赤厨耕车,驾两匹马。公主、王太妃、王妃,都用油耕车,驾两匹马,右边有骈马。公主用以油彩涂绘的安车,驾三匹马,青色交路,用紫绛厨耕车驾三匹马作为副车,王太妃、三夫人同样如此。公主助行祭蚕礼,乘以油彩涂绘的安车,驾三匹马。公主有先导的,乘青交路安车,驾三匹马。
各王妃、公太夫人、夫人、县乡君、各郡公侯特进的夫人助行祭蚕礼,乘皂交路安车,驾三匹马。
诸侯监国的世子的世妇、侍中常侍尚书中书监令卿校等的世妇、命妇助行祭蚕礼,乘皂交路安车,分成两行。
郡县公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的夫人会朝以及参加祭蚕,各自乘坐丈夫的安车,都有右腓马,皂色交路,皂色帷裳。如果不是因公事聚会就不能乘朝车,祇乘坐漆布辎耕,用铜五采而已。
王妃、特进夫人、封郡君等,用安车,驾三匹马,皂色交路。封县乡君用油耕车,驾两匹马,有右腓马。 自从过辽以后,旧的典章大多数都不全了。元童即位后,才制造大路、戎路各一辆,都是古时金根车的规格,不再有充庭的盛况。每逢郊祀等大事,就姑且装饰一下其他的车来用。率领六军亲征时就用戎路,去掉它的车盖来乘坐,随从的车衹有五乘。车上有绿油幢,朱色丝络,装饰着青色交路,用黄金涂五末,车的轮毂仍是素色,两面车厢没有金锦装饰。其中一车又是朝车。旧时的规格,天子乘坐的车驾六匹马,此时不再有驾六匹马的车,五种车都衹驾四匹马,同样是用黑色的马,造就叫做玄牡。不再有五时车,有事时就权且用马车代替,在上面树起旗帜。以后仅仅用五色木牛来象征五时车,在牛背上竖起旗帜,出行时就派人用车装载着它们。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够负重走远道而且安稳。旗帜常常缠起来而不让它飘扬,这是所谓德车结旌的意思。衹有天子亲自出征,五面旗帜都打开,这是所谓武车绥旌的意思。指南车,过江时丢了,到义熙五年刘裕屠广固城,才又得到,于是派工人张纲修理备用。十三年,刘裕平定关中,又得到司南车、记里车等,车制方面才开始齐备。说到辇,过江后也没有,太元年间谢安想方设法制造它,等到在淮河边打败苻坚,缴获京都时的旧辇,形状规格没有差别,大小完全一样,当时人们都叹服谢安记忆的精确。义熙五年,刘裕捉住了慕容超,缴获金釭辇、豹尾车,旧时的式样还保留着。
元帝太兴三年,皇太子行释奠礼。制说:“现在是草创时期,还没有高车,可乘坐安车。”左元中期,东宫建起来了,乘坐的路车中有青色赤色旌旗,引起疑问。徐邈认为,太子既然不用五辖,赤旗应当省去。漠的制度,太子的鸾路都用安车做名称。东晋以来,礼仪错乱,王公以下,车服情况既简陋又不统一,衹有束宫之礼仪符合其地位,在皇帝之下而在侯王之上。而安帝当皇太子时乘坐的是石山安车,形制像金辖。既毫无道理,又没有先例。
中宫刚建起来以及祭祀先蚕,都用法驾,太仆的妻子赶车,大将军的妻子参乘,侍中的妻子陪乘,且握尹和墟令以及公卿的妻子做前导,各自乘坐丈夫的车,多半用宫人权且代行其职。
根据周礼,弁师掌管六冕,司服掌管六服。从帝王的制服到庶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等级。到童伐改变古代制度,郊祭的服装都用构玄,旧的法制彻底扫尽了。漠代继承了秦代的弊制,酉塞时期二百多年仍没有能够制定什么制度。到中兴以后,塱帝才开始采纳周官、礼记、尚书以及各儒者的记录和意见,恢复了衮冕的服装制度。天子车乘冠服制度采纳欧阳氏的学说,公卿以下的车乘冠服制度采纳大小夏侯氐的学说,开始制定天子、三公、九卿、特进的服饰,侍候祠祭天地明堂时,都冠旒冕,兼用五冕的制度,衹是一服。天子用所有的十二章,三公诸侯使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都具备了五彩颜色。魏明帝认为公卿们衮衣黼黻的服饰,和至尊的皇帝差不多,于是减损了很多,开始规定天子的服饰用刺绣纹样,公卿的服饰用编织纹样。到晋受天命建国,沿用而没有改变。天子在郊祀天地明堂宗庙,或是元旦朝会及殿前接见群臣,戴黑色介帧,通天冠,平冕。冕的形制,外表皂色,朱绿色裹子,宽七寸,长一尺二寸,戴在通天冠上,前面圆而后面方,垂着白玉珠,共有十二旒,用朱丝带做缨子,没有矮。佩着白玉,垂着珠黄大旒,绶带为黄赤缥钳四种颜色。上衣皂色,下衣绛色,前面三幅,后面四幅,上衣是画的花纹而下裳是绣的花纹,有et、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共十二章。素带宽四寸,朱色裹子,用朱绿色裨饰它的两侧。中衣用绛色装饰领子和袖子的边缘。用赤色皮子做祓,绛色裤袜,赤色舄。没戴冠的时候,光戴着介帧。如果是释奠先圣,就穿皂色纱袍,绛色边缘的中衣,绛色裤袜,黑色舄。如果是在殿前接见臣属,也穿衮冕。如果是朝服,用高九寸的通天冠,额上装饰着金博山,黑色介帧,绛色纱袍,皂色边缘的中衣。如果是拜谒陵寝,戴黑色介帧,穿单衣。如果是杂服,有青赤黄白缃黑等颜色,介帧,五色纱袍,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帧武冠。如果是素服,戴白色蛤帽穿单衣。后汉以来,天子的冕,前后旒用的是真白玉珠。魏明帝喜好妇女的装饰品,改用珊瑚珠。晋的初期沿用旧例而没有改变。到过江以后,服饰制度很多都不具备了,至于冕就用翡翠珊瑚杂色珠子来装饰。侍中顾和上奏说: “旧的礼制,冕有十二旒,用白玉珠。如今美玉很难得,不能齐备,可以用白璇珠。”听从了他的建议。
通天冠,本来是秦代的制度。高九寸,正面直立,顶部稍微向后斜,然后直着下来,用铁做卷梁,前面有展筒,冠的前部有山形装饰并饰有翠鸟羽毛,天子平时常戴这种冠。
平冕,王公、卿在郊庙助祭时用的。王公的八旒,卿的七旒。用丝带做缨子,和绶带的颜色一样。王公衣服上用山龙以下的九章作装饰,卿的衣服上用华虫以下的七章做装饰。
远游冠,傅玄说是秦冠。与通天冠相似但前面没有山形装饰及翠鸟羽饰,有展筒横在冠前。皇太子和王的继承人、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儿子中封为郡王的使用它。各王有加官的各自穿他们的官服,衹有太子和王的继承人常常戴这种冠。太子用翠羽做矮,缀上白珠,其他的衹用青丝就可以了。
缁布冠,蔡邕说就是委貌冠。最早时用普通的布,齐人将其染黑。缁布冠,是最初有冠时的冠。它有四种形制,一种像武冠;另一种像进贤冠;有一种上面方,下面像帧颜;有一种上面尖下面方。行乡射礼时公卿就戴委貌冠,用皂色绢做成。形状像扣着的杯子,和皮弁的样式相同,长七寸,高四寸。上衣是黑的而下裳是素色,中衣用皂色装饰领子和袖子的边缘。如果是管事的人就戴皮弁,用鹿皮制作。
进贤冠,是由古代缁布冠演变而成的,遣一般是文人儒士戴的。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的、三梁的、二梁的、一梁的。人主的元服,才有缁布,就戴五梁的进贤冠。三公和封了的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就戴三梁的。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关内侯、二千石以及千石以上,就戴两梁的。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史,都戴一梁的。汉代建初年问,太官令戴两梁的,因为负责御膳是很重要的。博士戴两梁的,是因为尊重儒者。宗室刘氏也可以戴两梁的冠,是表示特别给的服饰待遇。
武冠,又名武弁,又名大冠,又名繁冠,又名建冠,又名笼冠,就是古代的惠文冠。传说是赵惠文王发明的,因此用作冠的名称。另有一种说法,惠就是蟪,这种冠轻而纹样细得像蝉翼,所以叫做惠文。又据说,查地的人见到干涸上千年的沼泽中的神,名叫庆忌,戴着大冠,乘着小车,喜欢迅疾地奔驰,于是模仿他的冠做出来戴。漠代的幸臣闺孺担任侍中,都戴大冠。天子的帽子也是光戴大冠,左右侍臣以及各将军武官都戴它。侍中、常侍戴的就加上金瑺,用附蝉做装饰,插上貂毛,用黄金做竿,侍中插左边,常侍插右边。胡广说:“从前趟武灵王穿胡服,用金貂装饰帽子。秦国减了赵国,把赵国国君的冠赐给了侍臣。”应劭汉宫上说:“评论的人认为金象征刚强,百炼而不损耗。蝉在高处居留而饮的是清露,嘴巴却藏在腋下。貂是内在裹强劲而外表柔和细密。”又有人认为蝉取它清高饮露而不吃别的,貂取它紫蔚柔润而毛色光采不耀眼分明,金则看重它宝贵晶莹,从道理上说也可取。有的人认为北方地区多寒气,胡人常常用貂皮暖额,后世的人仿效这一点,于是用来附在冠上。汉用赤黑色的貂,王莽用黄色的貂,各自和所推崇的衣服颜色相符。
高山冠,又名侧注,高九寸,用铁做卷梁,形似通天冠。顶部直竖着,不向后斜,没有山述展筒等装饰。之所以叫高山,诗经上说“高山仰止”取它的矜持庄重而能使远方的人来归服。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戴它。胡广说:“高山,是齐国的王冠。传上说:‘桓公喜欢高冠和大带’。秦国灭了齐国,把齐国国君的冠赐给谒者等近臣。”应劭说:“高山,就是现在的法冠,秦国的外交使者也戴它。”可是汉宫仪说“皇帝戴高山冠,用飞翮做缨”造就是说天子有时也戴这种冠。傅子说:“魏明帝因为它的形制类似通天冠、远游冠,所以下令把它改成比较简陋的。”
法冠,又叫柱后,有人称它为獬豸冠。高五寸,用纵做展筒。用铁做柱卷,取它不会曲挠的性质。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是执法官员都戴它。有人说獬豸是神羊,能够识别并去抵触邪佞的人。异物志说:“北部荒野中,有一种野兽名叫獬豸,一只角,本性能分辨是非曲直。见人相斗,就用角顶无理的一方。听到有人争论,就对不正确的一方大声吼叫。楚王曾经得到这种兽,于是模仿它的样子来制成衣冠。”胡广说:“春秋左氏传记载晋侯在军府视察,见到钟仪,说‘戴着南冠而被绑起来的人是谁’?南冠就是楚冠。秦国灭了楚国,把楚国的这种冠服赐给了执法的臣子。”
长冠,又叫齐冠。高七寸,宽三寸,用有漆的绳纱做成,形制像版,用竹子做裹子。漠高祖显贵以前,用竹皮做这种冠,汉代因此称它为刘氏冠。后来不用竹而用有漆的绳纱。司马彪说:“长冠是楚国发明的。人间有的称之为鹊尾冠,是不对的。救el食的时候就戴长冠,此外祠祭宗庙等各种祭祀时戴它。这是高祖造的,后代用作祭服,是非常尊敬的。”
建华冠,用铁做柱卷,穿上九枚大铜珠,古代用杂木珠,原宪戴的华冠就是这种。另外春秋左氏传记载的郑国的子臧喜欢聚鹬冠,指的就是建华冠。祭祀天地、五郊、明堂时,舞人戴它。漠代的育命舞的乐人戴它。
方山冠,它的样式像进贤冠。邓展说:“方山冠,用五彩的毂制作。”汉代的大予、八佾、五行的乐人戴它,冠和衣服的颜色分别按它们所处的五行方位的颜色来定,然后穿着跳舞。
巧士冠,前面高七寸,腰和后面相通,直竖着的。这种冠不常戴,漠代衹有在郊祀天的时候,四名黄门从官戴它;在出行的仪仗队列中,夹在皇帝车前,用来表示具备了宦者的四星。有的说,是扫除之类的从官戴的。
却非冠,高五寸,形制像长冠。宫殿的门吏仆射戴它。冠后有赤幡,青色帽翅燕尾形装饰,各仆射的幡都像这样。
却敌冠,前面高四寸,整个长四寸,后面高三寸,形状像进贤冠。凡是在殿门值班的卫士都戴它。
樊啥冠,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伸出四寸,形状像平冕。昔日楚汉在鸿门相会,项籍图谋害直塑,矾堕平时拿的是铁循,听说情况紧急,就撕裂衣裳包住栀,戴著作为冠,闯进项羽的营帐,接着指责项羽的罪过,汉王找个机会才逃离了那儿。后人认为樊啥意气壮勇,就制作冠来模仿他。凡是殿门司马卫士都戴它。
术氏冠,前面圆,吴国制,参差有四层。趟武灵王喜欢戴它。有人说,这是楚庄王的复仇冠。
鹃冠,加一对鹛尾,竖着插在两边。鹛,是乌名,形状类似鸥而微黑,性格果敢勇猛,一旦相斗就到死才停下。上党进贡来这种东西,趟武灵王用它表彰壮士。到了秦汉时期,还在军人中施用。
皮弁,用浅毛黄白色的鹿皮制作。礼上说“王戴皮弁,用五彩绘制而用玉作瓒,象牙做邸玉做笄”叫做合皮为弁。中间的接缝名叫会,用彩色玉珠做璟,瓒,是结的意思。天子用五彩,诸侯用三彩。邸,冠下部的抵,用象骨做成,音帝。天子的有十二缝,公的九缝,侯伯的七缝,子男的五缝,孤卿的四缝,卿大夫的三缝。
韦弁,形制像皮弁,顶上尖,用干草染色,颜色类似浅绛。
雀弁,又叫广冕。高八寸,长一尺二寸,其形如雀,前面小后面大。上面用的缯类似雀头的颜色。以收束发再插上笄,造就是所谓夏代的收冠屋巡的辱冠。祠祭天地、五郊、明堂时,表演云翘舞的乐人戴它。
愤,是古代地位卑贱而不戴冠的人戴的。汉五童额头上有粗硬的头发,才开始用帧使它们服贴。王差是秃顶,就又增高成屋形。汉注说,戴进贤冠时应该用长耳的帧,如今是用介帧。戴惠文冠时应该用短耳的帧,如今是用平上帧。开初是各随所宜,于是根据不同的冠而有区别。文官戴介帧,武官戴平上帧。童子的帧没有屋,是为了表示还没有成人。另外有纳言帻,帧在收的后面又一层,三寸见方。又有赤帧,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用的。救e1食的时候,文武官员都去掉冠而戴着帧,配着朝服,用来表示威武。坠娃的礼仪,立秋逭天打猎,戴缃愤。到了塞置时期,直童听从博士萱至丝等人的建议,立秋这天进呈月令,改用素白蛤。考汉末的王公名士大多不穿王服,而以戴幅巾为风雅,因此袁绍、崔钩等人,虽然身为将帅,都戴缣巾。魏武帝由于天下闹灾荒,资金财物十分匮乏,就仿照古代的皮弁,裁缣帛作为蛤,符合简便易行顺应时势的道理,用颜色区别贵贱,本来是用于军人的服饰上,不是作为国家的服饰标准。徐爰说:“传说蛤本来没有分叉,荀文若戴着它走路,碰到树枝而形成分叉,认为不错,沿用下来没有改变。”如今都作为庆贺吊唁一类的服饰。
巾,用葛作成,形状像蛤而横着戴,古代是不分尊卑都戴的。所以漠末的妖贼们用黄色的巾,世人称之为黄巾贼。
帽这一名称相当于冠,意思是蒙在头上的,本来是缆。古人戴冠时没有帧,冠下面有绳,用缯做的。后代人戴冠时有帧,因此有的人裁继而制成帽。上自皇帝宴居,下至庶人没有爵位的都戴它。成帝咸和九年,规定允许尚书八座丞郎、门下三省侍官乘车时,戴白蛤用低帏,从掖门出入。另外,二宫的当直官员戴乌纱恰。然而常常是士人宴居时都戴蛤了。可是束晋时期的山野村人已经知道戴帽了,一般人也常常那样戴,祇是帽子的顶是圆的罢了,后来才加高形成屋。
漠代的制度,从天子到百官,没有不佩剑的,从那以后衹有上朝时带剑。晋朝才开始用木制的替代,地位高的人还用玉做剑柄装饰,地位低的也用蟀、金银、玳瑁作为雕饰。
皇帝有六玺,是秦代的制度。就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漠代沿用秦代的而没有改变。另外有秦始皇的蓝田玉玺,纽是螭兽形,在六玺以外,玺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漠高祖佩用它,后代叫做传国玺,和斩白蛇的剑一起都是皇帝珍藏的。斩白蛇的剑到惠文帝时因为武库着火烧了,于是就没有了。到怀帝被胡人俘虏,传国玺落到刘聪手裹,后来又落到互塑手裹。等到互垩违死后,胡人内乱,睦的时候才回到江南。
革带,就是古代的肇带,叫做擎革,文武百官牧守丞令下到鸥寺都用它。如果有装印绶的囊,就把它缀在革带上,如果是戎服就用皮络带代替它。八坐尚书负紫色囊,用生紫做的夹囊,缀在朝服外面,背在左肩上。从前周公背负成王,开始做出这种服饰,到今作为朝服。有人说汉代用它装上奏的文件,背着便于行走,究竟如何不清楚。
所谓车前五百,卿出行有旅随从,五百人是一旅。漠代一统天下,所以不再用那些人,而留下了这个名称。
裤褶的制度,还不清楚它的起源,近代凡是御驾亲征,内外戒严时穿它。服装没有规定的颜色,戴黑色帽子,缀着紫色的摞,摞是用缯做的,长四寸,宽一寸,腰上有络带以代替擎。中官缀紫揼,外官缀绛揼。另外有戒严时的戎服而不缀标的,出行居守文武官员都一样。如果是畋猎巡视,就祇有随从官员穿戎服带擎革,文官不下缨,武官脱冠。
汉代制度,一年之中五次郊祀,天子和主事的官员各按五方的颜色穿衣服,百官等不主事的官员穿平常的服装和绛色衣随从。魏秘书监秦静说:“汉氏承继秦,改掉六冕的制度,衹用玄冠绛衣。”魏以来叫做五时朝服,又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自皇太子以下根据官职授予。百官虽然应服五时朝服,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衹给了四时朝服,缺了秋服。每三年更换一次。
凡是代理行使职权而官位不够得到擎囊的,可以自己备办,如果是祇代用印信而不代用绶的,不能佩绶。擎,是古代的制度。汉代带肇囊的,侧佩在腰间,又叫做傍囊,又叫做绶囊,造就是说用紫囊装着绶。有时装着有时不装着,分别都曾经有遇。
笏,古时候不分贵贱都执笏,如果有事情就插在腰带上,所谓捂绅之士,就是插着笏而垂着绅带。绅带下垂部分长三尺。笏,有事情就记在上面,所以经常用笔做簪子,如今的白笔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用簪子,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和武官不用簪子,加有内侍地位的人才用这种簪子。手板就是古代的笏。尚书令、仆射、尚书的手板头上又有白笔,用紫皮裹着,名叫笏。
皇太子用的金玺有龟形钮,朱黄绶带,四种彩色:赤、黄、缥、绀。赐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帧、翠矮。佩的是瑜玉,垂着组。朱色上衣绛色纱领,皂色边白色纱,中衣是白色曲领。带剑,剑柄用素裹着而火珠作装饰。用革带,玉钩和兽头擎囊。大小朝会、祭祠宗庙、朔日望et、五et还朝等都穿朝服,平常回到上宫时就穿朱服,参预上宫的正式聚会就在殿阶下解剑脱舄。另有三梁的进贤冠。如果是侍祀就戴九旒的平冕,装饰有九章的衮衣,白纱而有绛色边缘的中单,绛色缯制的鞸,织有彩画的衮带,用黄金做成辟邪的头形,紫和绿两种颜色的带,有彩画的宽领、曲领各一副,赤色舄绛色袜子。如果是讲习,就戴介帧穿单衣;如果是释奠,就戴远游冠,穿玄色朝服,绛色边缘的中单,绛色裤子和袜子,玄色舄。如果没有戴元服之类,就由中舍人手执冕随从,而戴介帧穿单衣玄服。
各王用的金玺有龟形钮,缜红色的绶,四种颜色:朱、黄、缥、钳。五时的朝服,戴远游冠和介帧,也有的戴三梁的进贤冠。朱色衣绛色纱裸和皂色边缘,中衣面料为素色。革制的带,黑色的舄,佩的是山玄玉,垂有组,用大带。如果有其他的加官称号,就穿他加官的服装。
皇后拜谒宗庙,服装是皂色上衣和皂色下裳,行亲蚕礼时就是青色上衣缥色下裳,都是深衣的式样,隐领,袖子边缘用绦装饰。头饰假髻、步摇,就是俗话叫做珠松的,戴发簪与珥饰。步摇要用黄金作山题,用白珠串做支相绕。有八爵九花,熊、虎、赤照、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各种雀和兽都用翡翠做毛和羽,金题上用白珠做瑺,用翡翠环绕做成花。元康六年,韶书说:“魏以来皇后的蚕服都用文绣,不符合古义。现在改为青色纯服,作为永久的制度。”
贵人、夫人、贵嫔,这是三夫人,都用金章紫绶,章文叫做贵人、夫人、贵嫔之章。佩带于塞出产的玉。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造就是九嫔,用银印青绶,佩带彩琐玉。贵人、贵嫔、夫人协助行蚕礼,穿的上衣和下裳都是纯缥色的,都是深衣的式样。太平髻,用七朵金花遮蔽发髻,黑色玳瑁,再加上簪子和珥。九嫔以及公主、夫人用五朵金花,世妇用三朵金花。助蚕的道理,自古就是这样的。
皇太子妃用黄金玺龟形钮,缜红色绶带,佩的是瑜玉。
各王太妃、王妃、各长公主、公主、封君都用黄金印紫色绶带,佩的是山玄玉。
长公主、公主上朝或临会,梳太平髻,用七朵金花遮蔽发髻。如果是长公主就可以有步摇,都可以有簪子和珥,衣服的式样相同。
从公主、封君以上都带绶,用彩丝织成束带,分别和绶带的颜色保持一致,用黄金的辟邪兽头做带块。
郡公侯或县公侯的太夫人、夫人用银印青绶,佩的是水苍玉,如果有特别加授称号的就用金印紫绶。公和特进侯卿校的世妇、中二千石和二千石的夫人戴绀色的缯制的帼,黄金龙头衔着白色珍珠,鱼须拢长达一尺做簪珥。入宗庙辅佐祭祀的穿皂色绢制的上下裳,协助祭蚕神的穿缥色绢制的上下裳,都是深衣的式样和边饰。
自二千石夫人以上到皇后,都把祭蚕神时穿的衣服作为上朝时穿的朝服。
世祖武皇帝承接天人的恩赐,开创司马氏的基业,行接受帝位惮让的礼仪,完全仿效唐尧虞舜时的做法。晋氏属于金行,可是服饰颜色却崇尚赤色,难道是有关的部门不了解自古相传的规矩吗!
玉、金、象、革、木等车,叫做“五辂”都是天子的法车,全都是朱斑漆的车轮,绘有鹿头龙身图案。三十根辐条,仿效一个月的天数;两毂双辖。用宽八寸、长三尺的红油布系在车轴的两头,直拖到地,叫做“飞斡”用金箔盘龙图案装饰车箱两旁的倚和较,车较是双重的,车轼为有彩饰的伏虎形,用雕刻的龙头衔着车轭,左右有吉阳筒,用黄金做成鸾雀形站在衡上,车辕和幡上饰有鹿头龙纹。青色车盖,黄色裹子,叫做黄屋。车盖上撩的末端装饰着金花,撩有二十八根以象征二十八宿。两箱的后面,都是用玳瑁做的鸥翅,加上金银雕饰,所以世人也称之为“金鸥车”在车的左侧斜插着脐旗,在车的右侧安着柴戟,都用套子套着。荣戟套子上用的是黻绣,上面有“亚”字,系着大蛙蟆幡。车轭长一丈多。在戟的顶端,装饰有牦牛尾,像斗那么大,安置在左侧腓马的车轭上,这是左纛。车辕都弯曲向上,取象的是礼纬中“山车垂句”的意思,指不用加工而能够自然弯曲。
玉、金、象三种辖车,各自用舆它们相关的材料来装饰车,因而得名。革指油漆了的革,木指油漆了的木。在形制上,玉辖最尊贵,树的是太常旗,有十二旒,长达九仞而拖到地上,画有日月升龙,用以祀天。金格树的是大旗,有九旒,用以会见万国来宾,也用以赐给上公王子与同母弟弟。象辖树的是大赤,完全是赤色而没有图案,用来上朝听政,也用来赐给诸侯。革格树的是大白,用来参加征战等军事方面的活动,也用来赐给四镇诸侯。木辖树的是大麾,用来出猎,这种麾的颜色是黑的,也用来赐给藩国。玉辂驾六匹黑马,其余的四格都是驾四匹马。所有的马都用黄金做的文髦,插着翟尾。象牙镳和镂花钖,钖在马的面部,又叫当颇。金麦纹的方形铁纥,金妥指以金忧为纹饰。干用蛾制成,三寸大小,中央和两头高,像山字形,从中间贯串起来用翟尾系在一起。繁缨红毛毯子绒式,金饰十二匝。繁缨,装饰马的缨络,在马的胸前,像索裙的样子。五格都有锡、鸾之类的装饰,和铃之类的响器,钩膺和玉瓖,钩膺,就是繁缨。瓖,马带上的玉殃名。龙轴和华牺,轴,车辕。辕头做得像龙。辚,指车衡上挂鸾饰的环。朱愤。装饰物,人君用朱色的丝缠在鳙上来扇汗,以此作为装饰。法驾出行的话五辖各有所用,不一起出车;临轩大会的时候就在殿前庭院中陈列乘舆车辇旌鼓等。
车,坐着搭乘的叫做安车,站着搭乘的叫做立车,也叫做高车。根据周礼,衹有王后才有安车,连王也没有。从汉代以后制作乘舆,才有帝王的安车。分别有青色立车、青色安车、赤色立车、赤色安车、黄色立车、黄色安车、白色立车、白色安车、黑色立车、黑色安车,共十乘,名字叫五时车,俗语称作五帝车。天子乘坐的用六匹马,其余的都用四匹马。插十二面旃旗,分别和车的颜色一样。立车就正着竖插那些旃旗,安车就斜着插。驾车的马,毛色也分别和五时的颜色一致,若用白马就将它们的鬣和尾涂成朱色。左右两边的腓马骖马,戴镂刻着花纹的黄金头饰,用黄屋和左纛,仿金根车的做法,出行时就让它们跟在后面。五牛旗,是平定吴地以后制造的,用五牛来插旗,车上设置五牛,青色赤色在左,黄色在中间,白色黑色在右。在牛背上竖起旗帜,出行时就派人用车载着它们。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够负重走远道而且安稳。车上的旗帜通常缠卷着不舒展,是所谓的有德者的车扎束起旌旗的意思。天子亲征的时候就舒展开,是所谓的有武德者的车松开旌旗的意思。
金根车,用四匹马驾车,不插旗帜,它的上部像昼轮车,下部仍然是金根的装饰。
耕根车,用四匹马驾车,插赤色旗,有十二旒,是天子亲自耕作时乘坐的车。又叫芝车,又叫三盖车,将耒耜放在车轼上。魏景初元年,改变正朔,更换服饰的颜色,尊尚黄色,牲口用白色,有军事行动时用黑首白马,插赤色旗,朝会时就插白色旗,按照殷时制度施行。泰始二年,有司上奏:“应该像有虞遵奉唐尧旧事那样,都用前代的正朔服色,凡是金根车、耕根车,都插赤色旗。”帝听从了。
辇,考自汉以来就是人君乘坐的,魏晋时皇帝小出时就乘坐它。
戎车,用四匹马驾车,是天子亲征时乘坐的车。装载有金鼓、羽旗、幢翳,在车轼上安置弩,插在车上的矛和麾都是斜插的。
猎车,用四匹马驾车,是天子射猎时乘坐的。车轮有双重的辋,装饰着盘曲的龙。又叫阗戟车,又叫蹋猪车。魏文帝改叫做蹋兽车。记说“国君不乘坐奇车”奇车也是猎车。古时候天子出猎就乘木辖,后来人们用猎车代替。
游车,有九乘,各套四匹马,是作为先驱的车。
云罕车,套四匹马。
皮轩车,套四匹马,用兽皮装饰轩。
鸾旗车,套四匹马,是给先导乘坐的车。鸾旗,指的是用羽旄编成,排列着系在幢的旁边。
建华车,套四匹马,共两辆,出行时就分别安排在左右两侧。
轻车,套两匹马,是古代的战车。前后二十辆,分列在左右侧。车厢车轮涂成朱红色,不用车衣车盖,插着矛戟麾幢,在轼上设置弩菔。大驾、法驾出行时,射声校尉、司马、吏士、战士乘坐它,按等级排列车的位置。
司南车,一名指南车,套四匹马,它的下部形制像楼,三层;四角装饰着衔着羽葆的金龙;用木头刻制成仙人,穿着羽衣,站在车上,不管车怎么回旋转弯,手都一直指向南方。大驾出行时,作为最先出发的车。
记里鼓车,套四匹马,形状像司南车,上面有木头做的人手执槌面向鼓,走一里路就打一槌。
羊车,又叫辇车,上部形状像轫车,车箱下用伏兔,油漆彩画车轮车轭。武帝时,护军羊诱妄自乘坐羊车,司隶刘毅纠劾了他的罪。
画轮车,用牛驾车,用彩漆在轮毂上画上图案,所以起名叫画轮车。上面起建四夹杖,左右两边开四望,绿油幢,朱丝绳络,青交路,上部形制处处和辇一样,下部仍然是犊车的样式。古时候的贵人不乘坐牛车,汉武帝推恩的后期,诸侯势寡力弱,穷到了坐牛车的地步,以后渐渐被重视。后灵帝献帝以后,天子以至于士就把它当作日常的乘车,至尊出朝堂举哀时乘坐它。
属车,又叫副车,又叫贰车,又叫左车。汉承秦制,大驾的属车为八十一乘,出行时就按中央和左右分列随行。
法驾的属车有三十六乘。最后的属车悬着豹尾,豹尾车前面的仪仗与宫禁中的相当。据说属车都是黑色车盖朱色盖裹。
御衣车、御书车、御韬车、御药车,全都用牛驾车。
阳遂四望缠窗皂轮小形车,用牛驾车。
象车,在莲优车驾次序中排在最前面。亘瞪主尘中期平定县厘以后,直堃献来驯象,诏令制作大车而用它们套车,用来装载黄门中的鼓吹手数十人,让趋入骑在上面。新年大会时,驾着象进入大厅。
中朝时期大驾出行的车辆次序表。
首先是象车,有鼓吹一组,十三人,在路中间。其次是静室令,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两名式道候,用一匹马驾车,分左右两边。其次是洛阳尉二人,骑马,分左右两边。其次是洛阳亭长九人,赤色车,用一匹马驾车,分三路,各有两名吹正作前导。其次是洛阳令,皂色车,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河南中部掾,在路中间。河桥掾在左,功曹史在右,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河南尹,用四匹马驾车,执戟吏员六人。其次是河南主簿,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河南主记,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司隶部河南从事,在路中间。都部从事位于左侧,别驾从事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司隶校尉,用三匹马驾车,执戟吏员八人。其次是司隶主簿,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司隶主记,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廷尉明法掾,在路中间。五官掾位于左侧,功曹史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廷尉卿,用四匹马驾车,执戟吏员六人。其次是廷尉主簿、主记,都用一匹马驾车,在左侧。太仆的先导和随从与廷尉的一样,在中间。宗正的先导和随从与廷尉的一样,在右侧。其次是太常,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执戟吏员六人。太常外部掾位于左侧,五宫掾、功曹史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光禄卿的先导和随从,在路中间。太常主簿、主记位于左侧,卫尉的先导和随从位于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次是太尉外督令史,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西束贼、仓、户等曹属,都用一匹马驾车,先导或随从。其次是太尉,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都用一匹马驾车,在左侧。其次是司徒的先导和随从,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司空的先导和随从,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三公的骑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组,七人。其次是中护军,在路中间,用四匹马驾车。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执戟循的在外侧,持弓矢的在内侧,鼓吹一组,七人。其次是步兵校尉在左侧,长水校尉在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其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执戟檐的在外侧,执刀檐的在内侧,鼓吹各一组,七人。其次是射声校尉在左侧,翊军校尉在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各有左右两行仪仗队,执戟檐的在外侧,执刀循的在内侧,鼓吹各有一组,七人。其次是骁骑将军在左侧,游击将军在右侧,都用一匹马驾车。都是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作先导,执戟循的在外侧,执刀循的在内侧,各有鼓吹一组,七人。骑兵队,五队在左侧,五队在右侧,每队各有五十匹马,命令中督两名分别统领左队和右队。各有执戟吏员二人,单独举着大旗,鼓手走在队伍前面。其次是左将军在左,前将军在右,都用一匹马驾车。都是左右各有两行仪仗队,执戟循的在外侧,执刀循的在内侧,各有一组鼓吹。七人。其次是黄门麾骑,在路中间。其次是黄门前部鼓吹,左右各有一组,十三人,用四匹马驾车。八校尉的佐仗,左右各有四行,外侧的持大戟循,其次是九尺循,其次是弓矢,其次是弩,都由熊渠、伙飞督领。其次是司南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护驾御史,骑着马,夹在左右两侧。其次是谒者仆射,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御史中丞,用一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武贲中郎将,骑马,在路中间。其次是九游车,在路中间,武刚车夹在左右两侧,都用四匹马驾车。其次是云罕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阗戟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长戟斜着倒向后方。其次是皮轩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其次是鸾旗车,在路中间,建华车分列在左右两侧,都用四匹马驾车。其次是护驾尚书郎三人,都官郎在路中间,驾部在左侧,中兵在右侧,都骑马。又有护驾尚书一人,骑马,管理前后队伍而没有固定的位置。其次是相风,在路中间。其次是司马督,在前面,在路中间。左右各有三名司马史引导仪仗,左右各有六行,外侧是执大戟循的两行,其次是执九尺循的,其次是执刀栀的,其次是执弓矢的,其次是执弩的。其次是五时车,左右两侧有遮列骑。其次是典兵中郎,在路中间,管理前后队伍而没有固定位置。左侧是殿中御史,右侧是殿中监,都骑马。其次是高盖,在路中间,左侧是单,右侧是罕。其次是御史,在路中间,左右各有四名节郎。其次是华盖,在路中间。其次是殿中司马,在路中间。殿中都尉在左侧,殿中校尉在右侧,左右各有四行,执细循的一行在执弩的内侧,另有殿中司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其次是捏鼓,在路中间。其次是金根车,用六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太仆卿赶车,大将军担任参乘。左右两侧又各增加三行,成为九行。九名司马史,引导两行大戟循,一行九尺循,一行刀循,一行由基,一行细弩,一行迹禽,一行椎斧,一行力士刀循。包括细循,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左右各是十二行。金根车上插十二面青色旗,左军将军骑马在左侧,右军将军骑马在右侧,殿中将军持凿脑斧夹侍车旁,车后是衣书主职步行随从,六行,左右合计三十二行。其次是曲华盖,在路中间。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都骑马,分成左右。其次是黄铁车,用一匹马驾车,在左侧,御麾骑在右侧。其次是相风,在路中间。其次是中书监骑马在左侧,秘书监骑马在右侧。其次是殿中御史骑马在左侧,殿中监骑马在右侧。其次是五牛旗,赤色青色在左,黄色在中间,白色黑色在右。其次是大辇,在路中间。太官令丞在左侧,太医令丞在右侧。其次是金根车,用四匹马驾车,不插旗。其次是青立车,其次是青安车,其次是赤立车,其次是赤安车,其次是黄立车,其次是黄安车,其次是白立车,其次是白安车,其次是黑立车,其次是黑安车,共十乘,都用四匹马驾车。插十二面旗,和车的颜色一样。立车正着竖插旗,安车斜着插。其次是蹋猪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没有旗。其次是耕根车,用四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十二面赤色旗,熊渠在左侧督导,仿飞在右侧督导。其次是御朝车,其次是御四望车,其次是御衣车,其次是御书车,其次是御药车,都用牛驾车,在路中间。其次足尚书令在左侧,尚书仆射在右侧,另有六名尚书郎,分别排在左右两边,都乘车。又有治书侍御史二人,分列左右,又有侍御史二人,分别排在左右两边,又有兰台令史分别排在左右两边,都骑马。其次是豹尾车,用一匹马驾车。从豹尾车往后大驾的车马行列就算结束了。衹是用神弩二十张夹道而行,直到后部鼓吹,每五张神弩设一员将,左右各有两员将。其次是二十乘轻车,左右分列。其次是流苏马六十匹。其次是金钹车,用三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左右护驾尚书郎和令史,都骑马,各一人。其次是金钮车,用三匹马驾车,在路中间。左右护驾侍御史和令史等,都骑马,各一人。其次是黄门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其次是戟鼓车,用牛驾车,两辆,分左右。其次左边是大鸿胪外部掾,右边是五官掾、功曹史,都乘车。其次是大鸿胪,用四匹马驾车,执蛾的吏员六人。其次是大司农的先导和随从,在路中间,左边是大鸿胪主簿、主记,右边是少府的先导和随从。其次是三卿,都骑马,吏员四人,铃下二人,执马鞭辟车的六人,执方扇羽林的十人,朱色衣服。其次是领军将军,在路中间。左右各有仪仗两行,执九尺檐的在外侧,执弓矢的在内侧,鼓吹的编制和护军的一样。其次是后将军在左,右将军在右,各自的仪仗鼓吹和左军、前军的一样。其次是越骑校尉在左,屯骑校尉在右,各自的仪仗鼓吹和步兵、射声的一样。其次是领护骁骑、游击校尉,都骑马,吏员四人,骑着马夹道,都督兵曹各一人,骑着马在中间。骑将军四人,骑校、桃角、金鼓、铃下、信幡、军校都用一匹马驾车。功曹吏、主簿都骑马随从。伞扇和幢麾各一骑,鼓吹一组,七骑。其次是领护军,加大车斧,五官掾骑马随从。其次是骑兵十队,每队各有五十匹。一员将,一人持幢,一人管靴,都骑马走在前面,督战伯和长各一人,都骑着马走在后面,由羽林骑督、幽州突骑督分别率领他们。郎簿人员十队,每队各五十人。穿绛色袍服的将领一人,骑、剃c各一人,在前面,督战伯和长各一人,步行,在后面。骑兵都持稍。其次是执大戟的一队,执九尺循的一队,执刀循的一队,执弓的一队,拿弩的一队,每队各有五十人。穿黑裤褶的将领一人,骑校、靴角各一人,步行,在前面,督战伯和长各一人,步行,在后面。由金颜督将统一率领他们。
皇太子的安车,用三匹马驾车,左右各有腓马。朱斑漆的车轮,用倚虎形装饰的车较,用伏鹿的形象装饰车轼。旗帜有九旒,上面画着降龙的图案。青色车盖,周围饰有二十八枚金花。车轜上画着黑色掳文,车轴有文饰,五末都涂金。也叫做鸾辖。如果不足法驾就乘坐画轮车,上面开着四望,绿油幢,朱丝绳络,两面车箱内侧用金锦装饰,五末都涂金。副车一共三乘,形制和太子乘坐的一样,祇是不画车轮罢了。
王使用青色车盖的车,皇孙使用绿色车盖的车,都用三匹马驾车,左右各有腓马。
云母车,用云母装饰的犊车。臣子们不能乘坐,是用来赏赐给王公的。
皂轮车,用四头牛驾车,形制类似犊车,衹是用皂色来油漆车轮和车毂,上面有青油幢,朱丝绳络。各位王和三公中有功勋德行的才被特别授予。地位至公分别为四望、三望、夹望的车。
油幢车,用牛驾车,形制和皂轮车一样,祇是不漆车毂。王公大臣中有功勋德行的才被特别授予。
通忆车,用牛驾车,类似现在的犊车形制,衹是用忆完全覆盖在车顶上。各王和三公都乘坐它。
给各位公用四匹马驾车的上朝车、用三匹马驾车的黑耳安车各一乘,给皂轮车犊车各一乘。自祭酒掾属以下到令史等各级官员,都是皂色车斡,边缘有装饰。至于武官公则又另外给大车。
特进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以下各大将军中不开府不是持节都督的,给驾二匹马的黑耳安车,施耳后开门的轫车一乘。
三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河南尹、谒者仆射,郊庙明堂等正式出行时,都用大车而立乘,用四匹马驾车。前导和后面随从的是驾二匹马的大车,有右腓马。其他情况下出行乘坐安车。如果离职退休告老,赐给四匹马驾车的安车。
郡县公侯,用驾二匹马的安车,有右腓马。都是朱斑漆车轮,用鹿的形象装饰车较,用熊的形象装饰车轼,黑辎,皂缯的车盖。
公的旌旗有八旒,侯的七旒,卿的五旒,皆画降龙。
中二千石、二千石,都是皂车盖,朱色两幡,铜饰五末,驾两匹马。中二千石以上,有右腓马。干石、六百石,朱色左辐。车轜长六尺,下面的短尾宽八寸,上面的业版宽一尺二寸,有九丈,十二初,后面缩一寸,像月亮初生,表示不敢自满。
王公的世子摄命管理王国的,安车,驾三匹马,旗旃有七旒,如果是封侯的世子就用五旒。
太康四年,制:“按照汉朝旧例,给九卿驾四马朝车以及安车各一乘。”八年,诏:“各尚书军校加侍中常侍的,都给传事乘韬车,给剑,可以进入殿省中,和侍臣一起随从皇上。”
大使车,立乘,驾四匹马,赤色帷裳,用捣骑作为先导和随从。旧公卿二千石在郊庙上陵时随从皇上,乘坐大使车,其他时候出行乘坐安车。
小使车,不立乘,驾四匹马,是轻车之类。兰舆都是朱漆,赤色车毂,赤色屏泥,白色车盖,赤色帷裳,四十名鞫骑随从。又另有小使车,赤色车毂皂色车盖,追捕考察有拘留押送的时候乘坐。凡是使车都是朱斑漆的车轮,赤色车衡和车轭。
追锋车,除去小而平的车盖,加上通幢,像轺车,驾二匹马。追锋的名称,是根据它的迅速来取的,应用在军营阵垒之间,作为通讯用车。
轺车,古时候的军车。一匹马的叫韬车,两匹马的叫辋传。坠代看重辎耕而不重视韬车,魏置看重轫车而不重视辎耕。三品将军以上、尚书令等的辎车黑耳而有后开门,仆射衹有后开门而没有耳,都是皂色车轮。尚书和四品将军就没有后开门,漆的车毂车轮。如果是中书监令像仆射、侍中、黄门、散骑,在初拜和拜谒陵庙,也可以乘坐。
皇太后、皇后的法驾,乘坐重翟羽车盖的金根车,青丝绳络,青色帷裳,车辕上画着云纹及鹿头龙纹,用黄金涂五末,车盖爪上装饰着金花,驾三匹马,左右有腓马。如果是庙见小驾,就乘坐紫厨耕车,车轴上画着云纹及鹿头龙纹,用黄金涂五末,驾三匹马。如果不是法驾那就是皇太后乘辇,皇后乘画轮车。皇后祭蚕神,乘坐以油彩涂绘的云母安车,驾六匹耽马;骁,浅黑色。以油彩涂绘的两辕安车,驾五匹魏马,作为副车。此外,有金薄石山耕、紫绛厨耕车,都驾三匹骁马,作为副车。女子十二人持旄头,二人持荣戟,同乘在安车上,成两行。女子十二人尚辇,乘辎车,成两行。女子八人长御,乘安车,成两行。三夫人乘油耕车,驾两匹马,有左腓。如果是贵人就驾节画轴。三夫人助祭蚕神时,乘青色交路,安车,驾三匹马,都用紫绛厨耕车。九嫔世妇乘耕车,驾三匹马。
长公主用赤厨耕车,驾两匹马。公主、王太妃、王妃,都用油耕车,驾两匹马,右边有骈马。公主用以油彩涂绘的安车,驾三匹马,青色交路,用紫绛厨耕车驾三匹马作为副车,王太妃、三夫人同样如此。公主助行祭蚕礼,乘以油彩涂绘的安车,驾三匹马。公主有先导的,乘青交路安车,驾三匹马。
各王妃、公太夫人、夫人、县乡君、各郡公侯特进的夫人助行祭蚕礼,乘皂交路安车,驾三匹马。
诸侯监国的世子的世妇、侍中常侍尚书中书监令卿校等的世妇、命妇助行祭蚕礼,乘皂交路安车,分成两行。
郡县公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的夫人会朝以及参加祭蚕,各自乘坐丈夫的安车,都有右腓马,皂色交路,皂色帷裳。如果不是因公事聚会就不能乘朝车,祇乘坐漆布辎耕,用铜五采而已。
王妃、特进夫人、封郡君等,用安车,驾三匹马,皂色交路。封县乡君用油耕车,驾两匹马,有右腓马。 自从过辽以后,旧的典章大多数都不全了。元童即位后,才制造大路、戎路各一辆,都是古时金根车的规格,不再有充庭的盛况。每逢郊祀等大事,就姑且装饰一下其他的车来用。率领六军亲征时就用戎路,去掉它的车盖来乘坐,随从的车衹有五乘。车上有绿油幢,朱色丝络,装饰着青色交路,用黄金涂五末,车的轮毂仍是素色,两面车厢没有金锦装饰。其中一车又是朝车。旧时的规格,天子乘坐的车驾六匹马,此时不再有驾六匹马的车,五种车都衹驾四匹马,同样是用黑色的马,造就叫做玄牡。不再有五时车,有事时就权且用马车代替,在上面树起旗帜。以后仅仅用五色木牛来象征五时车,在牛背上竖起旗帜,出行时就派人用车装载着它们。之所以用牛,是取它能够负重走远道而且安稳。旗帜常常缠起来而不让它飘扬,这是所谓德车结旌的意思。衹有天子亲自出征,五面旗帜都打开,这是所谓武车绥旌的意思。指南车,过江时丢了,到义熙五年刘裕屠广固城,才又得到,于是派工人张纲修理备用。十三年,刘裕平定关中,又得到司南车、记里车等,车制方面才开始齐备。说到辇,过江后也没有,太元年间谢安想方设法制造它,等到在淮河边打败苻坚,缴获京都时的旧辇,形状规格没有差别,大小完全一样,当时人们都叹服谢安记忆的精确。义熙五年,刘裕捉住了慕容超,缴获金釭辇、豹尾车,旧时的式样还保留着。
元帝太兴三年,皇太子行释奠礼。制说:“现在是草创时期,还没有高车,可乘坐安车。”左元中期,东宫建起来了,乘坐的路车中有青色赤色旌旗,引起疑问。徐邈认为,太子既然不用五辖,赤旗应当省去。漠的制度,太子的鸾路都用安车做名称。东晋以来,礼仪错乱,王公以下,车服情况既简陋又不统一,衹有束宫之礼仪符合其地位,在皇帝之下而在侯王之上。而安帝当皇太子时乘坐的是石山安车,形制像金辖。既毫无道理,又没有先例。
中宫刚建起来以及祭祀先蚕,都用法驾,太仆的妻子赶车,大将军的妻子参乘,侍中的妻子陪乘,且握尹和墟令以及公卿的妻子做前导,各自乘坐丈夫的车,多半用宫人权且代行其职。
根据周礼,弁师掌管六冕,司服掌管六服。从帝王的制服到庶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等级。到童伐改变古代制度,郊祭的服装都用构玄,旧的法制彻底扫尽了。漠代继承了秦代的弊制,酉塞时期二百多年仍没有能够制定什么制度。到中兴以后,塱帝才开始采纳周官、礼记、尚书以及各儒者的记录和意见,恢复了衮冕的服装制度。天子车乘冠服制度采纳欧阳氏的学说,公卿以下的车乘冠服制度采纳大小夏侯氐的学说,开始制定天子、三公、九卿、特进的服饰,侍候祠祭天地明堂时,都冠旒冕,兼用五冕的制度,衹是一服。天子用所有的十二章,三公诸侯使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都具备了五彩颜色。魏明帝认为公卿们衮衣黼黻的服饰,和至尊的皇帝差不多,于是减损了很多,开始规定天子的服饰用刺绣纹样,公卿的服饰用编织纹样。到晋受天命建国,沿用而没有改变。天子在郊祀天地明堂宗庙,或是元旦朝会及殿前接见群臣,戴黑色介帧,通天冠,平冕。冕的形制,外表皂色,朱绿色裹子,宽七寸,长一尺二寸,戴在通天冠上,前面圆而后面方,垂着白玉珠,共有十二旒,用朱丝带做缨子,没有矮。佩着白玉,垂着珠黄大旒,绶带为黄赤缥钳四种颜色。上衣皂色,下衣绛色,前面三幅,后面四幅,上衣是画的花纹而下裳是绣的花纹,有et、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等,共十二章。素带宽四寸,朱色裹子,用朱绿色裨饰它的两侧。中衣用绛色装饰领子和袖子的边缘。用赤色皮子做祓,绛色裤袜,赤色舄。没戴冠的时候,光戴着介帧。如果是释奠先圣,就穿皂色纱袍,绛色边缘的中衣,绛色裤袜,黑色舄。如果是在殿前接见臣属,也穿衮冕。如果是朝服,用高九寸的通天冠,额上装饰着金博山,黑色介帧,绛色纱袍,皂色边缘的中衣。如果是拜谒陵寝,戴黑色介帧,穿单衣。如果是杂服,有青赤黄白缃黑等颜色,介帧,五色纱袍,五梁进贤冠,远游冠,平上帧武冠。如果是素服,戴白色蛤帽穿单衣。后汉以来,天子的冕,前后旒用的是真白玉珠。魏明帝喜好妇女的装饰品,改用珊瑚珠。晋的初期沿用旧例而没有改变。到过江以后,服饰制度很多都不具备了,至于冕就用翡翠珊瑚杂色珠子来装饰。侍中顾和上奏说: “旧的礼制,冕有十二旒,用白玉珠。如今美玉很难得,不能齐备,可以用白璇珠。”听从了他的建议。
通天冠,本来是秦代的制度。高九寸,正面直立,顶部稍微向后斜,然后直着下来,用铁做卷梁,前面有展筒,冠的前部有山形装饰并饰有翠鸟羽毛,天子平时常戴这种冠。
平冕,王公、卿在郊庙助祭时用的。王公的八旒,卿的七旒。用丝带做缨子,和绶带的颜色一样。王公衣服上用山龙以下的九章作装饰,卿的衣服上用华虫以下的七章做装饰。
远游冠,傅玄说是秦冠。与通天冠相似但前面没有山形装饰及翠鸟羽饰,有展筒横在冠前。皇太子和王的继承人、皇帝的兄弟、皇帝的儿子中封为郡王的使用它。各王有加官的各自穿他们的官服,衹有太子和王的继承人常常戴这种冠。太子用翠羽做矮,缀上白珠,其他的衹用青丝就可以了。
缁布冠,蔡邕说就是委貌冠。最早时用普通的布,齐人将其染黑。缁布冠,是最初有冠时的冠。它有四种形制,一种像武冠;另一种像进贤冠;有一种上面方,下面像帧颜;有一种上面尖下面方。行乡射礼时公卿就戴委貌冠,用皂色绢做成。形状像扣着的杯子,和皮弁的样式相同,长七寸,高四寸。上衣是黑的而下裳是素色,中衣用皂色装饰领子和袖子的边缘。如果是管事的人就戴皮弁,用鹿皮制作。
进贤冠,是由古代缁布冠演变而成的,遣一般是文人儒士戴的。前面高七寸,后面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的、三梁的、二梁的、一梁的。人主的元服,才有缁布,就戴五梁的进贤冠。三公和封了的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就戴三梁的。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关内侯、二千石以及千石以上,就戴两梁的。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史,都戴一梁的。汉代建初年问,太官令戴两梁的,因为负责御膳是很重要的。博士戴两梁的,是因为尊重儒者。宗室刘氏也可以戴两梁的冠,是表示特别给的服饰待遇。
武冠,又名武弁,又名大冠,又名繁冠,又名建冠,又名笼冠,就是古代的惠文冠。传说是赵惠文王发明的,因此用作冠的名称。另有一种说法,惠就是蟪,这种冠轻而纹样细得像蝉翼,所以叫做惠文。又据说,查地的人见到干涸上千年的沼泽中的神,名叫庆忌,戴着大冠,乘着小车,喜欢迅疾地奔驰,于是模仿他的冠做出来戴。漠代的幸臣闺孺担任侍中,都戴大冠。天子的帽子也是光戴大冠,左右侍臣以及各将军武官都戴它。侍中、常侍戴的就加上金瑺,用附蝉做装饰,插上貂毛,用黄金做竿,侍中插左边,常侍插右边。胡广说:“从前趟武灵王穿胡服,用金貂装饰帽子。秦国减了赵国,把赵国国君的冠赐给了侍臣。”应劭汉宫上说:“评论的人认为金象征刚强,百炼而不损耗。蝉在高处居留而饮的是清露,嘴巴却藏在腋下。貂是内在裹强劲而外表柔和细密。”又有人认为蝉取它清高饮露而不吃别的,貂取它紫蔚柔润而毛色光采不耀眼分明,金则看重它宝贵晶莹,从道理上说也可取。有的人认为北方地区多寒气,胡人常常用貂皮暖额,后世的人仿效这一点,于是用来附在冠上。汉用赤黑色的貂,王莽用黄色的貂,各自和所推崇的衣服颜色相符。
高山冠,又名侧注,高九寸,用铁做卷梁,形似通天冠。顶部直竖着,不向后斜,没有山述展筒等装饰。之所以叫高山,诗经上说“高山仰止”取它的矜持庄重而能使远方的人来归服。中外官、谒者、谒者仆射戴它。胡广说:“高山,是齐国的王冠。传上说:‘桓公喜欢高冠和大带’。秦国灭了齐国,把齐国国君的冠赐给谒者等近臣。”应劭说:“高山,就是现在的法冠,秦国的外交使者也戴它。”可是汉宫仪说“皇帝戴高山冠,用飞翮做缨”造就是说天子有时也戴这种冠。傅子说:“魏明帝因为它的形制类似通天冠、远游冠,所以下令把它改成比较简陋的。”
法冠,又叫柱后,有人称它为獬豸冠。高五寸,用纵做展筒。用铁做柱卷,取它不会曲挠的性质。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是执法官员都戴它。有人说獬豸是神羊,能够识别并去抵触邪佞的人。异物志说:“北部荒野中,有一种野兽名叫獬豸,一只角,本性能分辨是非曲直。见人相斗,就用角顶无理的一方。听到有人争论,就对不正确的一方大声吼叫。楚王曾经得到这种兽,于是模仿它的样子来制成衣冠。”胡广说:“春秋左氏传记载晋侯在军府视察,见到钟仪,说‘戴着南冠而被绑起来的人是谁’?南冠就是楚冠。秦国灭了楚国,把楚国的这种冠服赐给了执法的臣子。”
长冠,又叫齐冠。高七寸,宽三寸,用有漆的绳纱做成,形制像版,用竹子做裹子。漠高祖显贵以前,用竹皮做这种冠,汉代因此称它为刘氏冠。后来不用竹而用有漆的绳纱。司马彪说:“长冠是楚国发明的。人间有的称之为鹊尾冠,是不对的。救el食的时候就戴长冠,此外祠祭宗庙等各种祭祀时戴它。这是高祖造的,后代用作祭服,是非常尊敬的。”
建华冠,用铁做柱卷,穿上九枚大铜珠,古代用杂木珠,原宪戴的华冠就是这种。另外春秋左氏传记载的郑国的子臧喜欢聚鹬冠,指的就是建华冠。祭祀天地、五郊、明堂时,舞人戴它。漠代的育命舞的乐人戴它。
方山冠,它的样式像进贤冠。邓展说:“方山冠,用五彩的毂制作。”汉代的大予、八佾、五行的乐人戴它,冠和衣服的颜色分别按它们所处的五行方位的颜色来定,然后穿着跳舞。
巧士冠,前面高七寸,腰和后面相通,直竖着的。这种冠不常戴,漠代衹有在郊祀天的时候,四名黄门从官戴它;在出行的仪仗队列中,夹在皇帝车前,用来表示具备了宦者的四星。有的说,是扫除之类的从官戴的。
却非冠,高五寸,形制像长冠。宫殿的门吏仆射戴它。冠后有赤幡,青色帽翅燕尾形装饰,各仆射的幡都像这样。
却敌冠,前面高四寸,整个长四寸,后面高三寸,形状像进贤冠。凡是在殿门值班的卫士都戴它。
樊啥冠,宽九寸,高七寸,前后各伸出四寸,形状像平冕。昔日楚汉在鸿门相会,项籍图谋害直塑,矾堕平时拿的是铁循,听说情况紧急,就撕裂衣裳包住栀,戴著作为冠,闯进项羽的营帐,接着指责项羽的罪过,汉王找个机会才逃离了那儿。后人认为樊啥意气壮勇,就制作冠来模仿他。凡是殿门司马卫士都戴它。
术氏冠,前面圆,吴国制,参差有四层。趟武灵王喜欢戴它。有人说,这是楚庄王的复仇冠。
鹃冠,加一对鹛尾,竖着插在两边。鹛,是乌名,形状类似鸥而微黑,性格果敢勇猛,一旦相斗就到死才停下。上党进贡来这种东西,趟武灵王用它表彰壮士。到了秦汉时期,还在军人中施用。
皮弁,用浅毛黄白色的鹿皮制作。礼上说“王戴皮弁,用五彩绘制而用玉作瓒,象牙做邸玉做笄”叫做合皮为弁。中间的接缝名叫会,用彩色玉珠做璟,瓒,是结的意思。天子用五彩,诸侯用三彩。邸,冠下部的抵,用象骨做成,音帝。天子的有十二缝,公的九缝,侯伯的七缝,子男的五缝,孤卿的四缝,卿大夫的三缝。
韦弁,形制像皮弁,顶上尖,用干草染色,颜色类似浅绛。
雀弁,又叫广冕。高八寸,长一尺二寸,其形如雀,前面小后面大。上面用的缯类似雀头的颜色。以收束发再插上笄,造就是所谓夏代的收冠屋巡的辱冠。祠祭天地、五郊、明堂时,表演云翘舞的乐人戴它。
愤,是古代地位卑贱而不戴冠的人戴的。汉五童额头上有粗硬的头发,才开始用帧使它们服贴。王差是秃顶,就又增高成屋形。汉注说,戴进贤冠时应该用长耳的帧,如今是用介帧。戴惠文冠时应该用短耳的帧,如今是用平上帧。开初是各随所宜,于是根据不同的冠而有区别。文官戴介帧,武官戴平上帧。童子的帧没有屋,是为了表示还没有成人。另外有纳言帻,帧在收的后面又一层,三寸见方。又有赤帧,骑吏、武吏、乘舆鼓吹所用的。救e1食的时候,文武官员都去掉冠而戴着帧,配着朝服,用来表示威武。坠娃的礼仪,立秋逭天打猎,戴缃愤。到了塞置时期,直童听从博士萱至丝等人的建议,立秋这天进呈月令,改用素白蛤。考汉末的王公名士大多不穿王服,而以戴幅巾为风雅,因此袁绍、崔钩等人,虽然身为将帅,都戴缣巾。魏武帝由于天下闹灾荒,资金财物十分匮乏,就仿照古代的皮弁,裁缣帛作为蛤,符合简便易行顺应时势的道理,用颜色区别贵贱,本来是用于军人的服饰上,不是作为国家的服饰标准。徐爰说:“传说蛤本来没有分叉,荀文若戴着它走路,碰到树枝而形成分叉,认为不错,沿用下来没有改变。”如今都作为庆贺吊唁一类的服饰。
巾,用葛作成,形状像蛤而横着戴,古代是不分尊卑都戴的。所以漠末的妖贼们用黄色的巾,世人称之为黄巾贼。
帽这一名称相当于冠,意思是蒙在头上的,本来是缆。古人戴冠时没有帧,冠下面有绳,用缯做的。后代人戴冠时有帧,因此有的人裁继而制成帽。上自皇帝宴居,下至庶人没有爵位的都戴它。成帝咸和九年,规定允许尚书八座丞郎、门下三省侍官乘车时,戴白蛤用低帏,从掖门出入。另外,二宫的当直官员戴乌纱恰。然而常常是士人宴居时都戴蛤了。可是束晋时期的山野村人已经知道戴帽了,一般人也常常那样戴,祇是帽子的顶是圆的罢了,后来才加高形成屋。
漠代的制度,从天子到百官,没有不佩剑的,从那以后衹有上朝时带剑。晋朝才开始用木制的替代,地位高的人还用玉做剑柄装饰,地位低的也用蟀、金银、玳瑁作为雕饰。
皇帝有六玺,是秦代的制度。就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漠代沿用秦代的而没有改变。另外有秦始皇的蓝田玉玺,纽是螭兽形,在六玺以外,玺文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漠高祖佩用它,后代叫做传国玺,和斩白蛇的剑一起都是皇帝珍藏的。斩白蛇的剑到惠文帝时因为武库着火烧了,于是就没有了。到怀帝被胡人俘虏,传国玺落到刘聪手裹,后来又落到互塑手裹。等到互垩违死后,胡人内乱,睦的时候才回到江南。
革带,就是古代的肇带,叫做擎革,文武百官牧守丞令下到鸥寺都用它。如果有装印绶的囊,就把它缀在革带上,如果是戎服就用皮络带代替它。八坐尚书负紫色囊,用生紫做的夹囊,缀在朝服外面,背在左肩上。从前周公背负成王,开始做出这种服饰,到今作为朝服。有人说汉代用它装上奏的文件,背着便于行走,究竟如何不清楚。
所谓车前五百,卿出行有旅随从,五百人是一旅。漠代一统天下,所以不再用那些人,而留下了这个名称。
裤褶的制度,还不清楚它的起源,近代凡是御驾亲征,内外戒严时穿它。服装没有规定的颜色,戴黑色帽子,缀着紫色的摞,摞是用缯做的,长四寸,宽一寸,腰上有络带以代替擎。中官缀紫揼,外官缀绛揼。另外有戒严时的戎服而不缀标的,出行居守文武官员都一样。如果是畋猎巡视,就祇有随从官员穿戎服带擎革,文官不下缨,武官脱冠。
汉代制度,一年之中五次郊祀,天子和主事的官员各按五方的颜色穿衣服,百官等不主事的官员穿平常的服装和绛色衣随从。魏秘书监秦静说:“汉氏承继秦,改掉六冕的制度,衹用玄冠绛衣。”魏以来叫做五时朝服,又有四时朝服,又有朝服。自皇太子以下根据官职授予。百官虽然应服五时朝服,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衹给了四时朝服,缺了秋服。每三年更换一次。
凡是代理行使职权而官位不够得到擎囊的,可以自己备办,如果是祇代用印信而不代用绶的,不能佩绶。擎,是古代的制度。汉代带肇囊的,侧佩在腰间,又叫做傍囊,又叫做绶囊,造就是说用紫囊装着绶。有时装着有时不装着,分别都曾经有遇。
笏,古时候不分贵贱都执笏,如果有事情就插在腰带上,所谓捂绅之士,就是插着笏而垂着绅带。绅带下垂部分长三尺。笏,有事情就记在上面,所以经常用笔做簪子,如今的白笔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用簪子,王、公、侯、伯、子、男、卿尹和武官不用簪子,加有内侍地位的人才用这种簪子。手板就是古代的笏。尚书令、仆射、尚书的手板头上又有白笔,用紫皮裹着,名叫笏。
皇太子用的金玺有龟形钮,朱黄绶带,四种彩色:赤、黄、缥、绀。赐给五时朝服、远游冠,介帧、翠矮。佩的是瑜玉,垂着组。朱色上衣绛色纱领,皂色边白色纱,中衣是白色曲领。带剑,剑柄用素裹着而火珠作装饰。用革带,玉钩和兽头擎囊。大小朝会、祭祠宗庙、朔日望et、五et还朝等都穿朝服,平常回到上宫时就穿朱服,参预上宫的正式聚会就在殿阶下解剑脱舄。另有三梁的进贤冠。如果是侍祀就戴九旒的平冕,装饰有九章的衮衣,白纱而有绛色边缘的中单,绛色缯制的鞸,织有彩画的衮带,用黄金做成辟邪的头形,紫和绿两种颜色的带,有彩画的宽领、曲领各一副,赤色舄绛色袜子。如果是讲习,就戴介帧穿单衣;如果是释奠,就戴远游冠,穿玄色朝服,绛色边缘的中单,绛色裤子和袜子,玄色舄。如果没有戴元服之类,就由中舍人手执冕随从,而戴介帧穿单衣玄服。
各王用的金玺有龟形钮,缜红色的绶,四种颜色:朱、黄、缥、钳。五时的朝服,戴远游冠和介帧,也有的戴三梁的进贤冠。朱色衣绛色纱裸和皂色边缘,中衣面料为素色。革制的带,黑色的舄,佩的是山玄玉,垂有组,用大带。如果有其他的加官称号,就穿他加官的服装。
皇后拜谒宗庙,服装是皂色上衣和皂色下裳,行亲蚕礼时就是青色上衣缥色下裳,都是深衣的式样,隐领,袖子边缘用绦装饰。头饰假髻、步摇,就是俗话叫做珠松的,戴发簪与珥饰。步摇要用黄金作山题,用白珠串做支相绕。有八爵九花,熊、虎、赤照、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各种雀和兽都用翡翠做毛和羽,金题上用白珠做瑺,用翡翠环绕做成花。元康六年,韶书说:“魏以来皇后的蚕服都用文绣,不符合古义。现在改为青色纯服,作为永久的制度。”
贵人、夫人、贵嫔,这是三夫人,都用金章紫绶,章文叫做贵人、夫人、贵嫔之章。佩带于塞出产的玉。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造就是九嫔,用银印青绶,佩带彩琐玉。贵人、贵嫔、夫人协助行蚕礼,穿的上衣和下裳都是纯缥色的,都是深衣的式样。太平髻,用七朵金花遮蔽发髻,黑色玳瑁,再加上簪子和珥。九嫔以及公主、夫人用五朵金花,世妇用三朵金花。助蚕的道理,自古就是这样的。
皇太子妃用黄金玺龟形钮,缜红色绶带,佩的是瑜玉。
各王太妃、王妃、各长公主、公主、封君都用黄金印紫色绶带,佩的是山玄玉。
长公主、公主上朝或临会,梳太平髻,用七朵金花遮蔽发髻。如果是长公主就可以有步摇,都可以有簪子和珥,衣服的式样相同。
从公主、封君以上都带绶,用彩丝织成束带,分别和绶带的颜色保持一致,用黄金的辟邪兽头做带块。
郡公侯或县公侯的太夫人、夫人用银印青绶,佩的是水苍玉,如果有特别加授称号的就用金印紫绶。公和特进侯卿校的世妇、中二千石和二千石的夫人戴绀色的缯制的帼,黄金龙头衔着白色珍珠,鱼须拢长达一尺做簪珥。入宗庙辅佐祭祀的穿皂色绢制的上下裳,协助祭蚕神的穿缥色绢制的上下裳,都是深衣的式样和边饰。
自二千石夫人以上到皇后,都把祭蚕神时穿的衣服作为上朝时穿的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