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小说网 lwtxt.org,权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挽留,更没有派人阻挡。他更不怕南宫望投向范阳,因为南宫望在这边掌握的机密甚少,顶多是在神龙卫安排了几个心腹之人罢了。孔晟随后就会对神龙卫内部展开清理,不可能让南宫望在神龙卫内部安插下钉子和耳目。
孔晟也对南宫望动过杀机。只是他与南宫望毕竟共过一段时间的患难,而且还有聂初尘的情面在,孔晟终归不是真正的冷酷之人,他还是决定放南宫望一马。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终归算是旧人一场,哪怕日后为仇,也不好做得恩断义绝。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南宫望还没有做出危害长安侯府和背叛的事儿。
南宫望离开之后,去向不明。他在长安没有成家立业,所以走的也轻松自如,随身一个包裹,一匹代步劣马,连夜唤开城门,就去了。
孔晟连夜进宫求见皇帝。他是如何跟皇帝解释的,外人不知,反正孔晟在皇帝的寝宫与皇帝交谈了大半宿,于第二天拂晓时分神不知鬼不觉地骑乘大雕小白飞离长安城,这一夜之间的重大变故无人知晓。
不过,让朝野为之震动的是,午后时分突然从宫内传出一个重大的人事变动消息——神龙卫副使南宫望辞官归田,皇帝下诏调睢阳太守、御史中丞张巡回京,出任神龙卫副使,封忠义伯、银光禄大夫。
这是孔晟的建议,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对于接替南宫望的人选,孔晟在返回的路上就已经想好了。神龙卫值司重大,不是皇帝信任的人、不是对皇帝无比忠诚的人,不能出任,之所以选中张巡,主要还是张巡的忠诚和清誉,天下闻名,加上有孔晟的极力举荐,皇帝勉强同意。
至于孔晟为什么会选择张巡,也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当前的神龙卫作为一个值司衙门,其实迫切需要一个能吏,同时因为神龙卫的特殊性,又需要一个御下严厉、面对群臣权贵毫不畏惧的酷吏。综合通盘考虑,相对来说,张巡比较合适。
况且,只是副使,只是在孔晟出使回纥期间代理,等孔晟返回长安,一切都归于平静,皇帝想通了这一节,也就心平气和了。
不过,孔晟的密奏让皇帝大为震动。实际上,皇帝远不像外界观察的那样昏庸,他对于史思明并不十分信任,只是表面上给予了百倍的热情回应,又是封王又是重赏,还接连下了三道诏命予以褒奖,其实都不过是缓兵之计,准备跟史思明秋后算账的。
但皇帝也没有想到,史思明竟然派人潜入长安,企图在自己身边安插钉子,这直接触怒了皇帝。
皇帝当日还下了两道密旨,一道是给赵王李系的,命他速速将兵权交给郭子仪,由郭子仪统率所有平叛兵马,等候朝廷下一步的调兵命令。
在这一点上,孔晟又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与皇帝推心置腹彻夜长谈,终于还是让皇帝意识到了平叛之所以迟迟没有尘埃落定,除了形势险恶、叛军势力盘根错节这些客观因素之外,他不能充分给予郭子仪这些当世名将真正的兵权也是重要因素。前番他让皇太子李豫与郭子仪等人互相掣肘,现如今又让赵王李系坐镇洛阳,郭子仪等将官很难施展开手脚。
让郭子仪作为天下兵马副帅临战阵指挥作战,由郭子仪全权调度平叛事宜。至于皇太子李豫这个兵马大元帅,该挂名的还是挂名,但只是遥领,其人坐镇长安并不出战。如此一来,既安抚了皇太子李豫,又给予了郭子仪实质性的权力,两全其美。
至于对范阳的史思明,孔晟建议安抚封赏依旧,保持政策不变。在大义上,朝廷要占据主动。但朝廷不可轻易派人进驻范阳,暂时来说,还是让史思明控制范阳等地,等待他自己按捺不住起兵叛唐。而到了那个时候,洛阳的郭子仪等五路大军休养生息,以精锐之师形成五路合围,史思明蹦跶不起来。
实际上在孔晟看来,皇帝李亨最大的优点是能在平心静气地时候,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去。只要你的建议能说服他,能让皇帝感觉有理,那就有戏。这就需要极高的语言艺术和掌控人心的手腕,而孔晟最不缺的和最擅长的就是这个。
孔晟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建议,而是结合天下大势,一点点、一条条、一道道将各种盘根错节的线索梳理清楚,逐步引到皇帝落入他的逻辑思维轨道,从而让皇帝自己认同并主动做出决断。
这是孔晟的高明之处,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皇帝的明智之处。因为很少有人能坐下来跟皇帝推心置腹讨论国事,能给皇帝将形势分析的这么通透,朝堂上的争吵互相攻击,让皇帝听了就厌烦,哪里还能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去。
还有一道密旨是给灵武太守林勇的,由孔晟带走。皇帝在诏命中明确提出,当孔晟的护军抵达灵武之后,由孔晟暂代灵武都督府大都督之责,全权调度灵武和西北一线兵马,以防回纥人铤而走险侵入大唐。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也是存在的。
除了这两道密旨之外,还有一道公开的旨意,那就是册封皇太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坐镇长安,居中调度,设大元帅府与东宫。
这已经在朝野上下的意料之中,不过,皇帝也是虚晃了一枪,竟然只让皇太子领了一个虚名,没有实权。他坐镇长安,所谓的大元帅就是名义上的,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连君命都可以抗拒,何况是皇太子的命令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李豫这一次没有插进军中得到他想要的无上军权。
李豫是有苦不能言,愤怒至极。
得了一个虚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权力。郭子仪战胜平叛还好,他也面上有荣光,如果郭子仪等人吃了败仗,他这个遥领的大元帅同时还要为之承担责任,甚至是千古骂名。
唯一令李豫心平气和的是,赵王李希同样被皇帝剥夺了兵权,并调回长安来继续当他的闲散王爷。这至少能说明,失去了兵权的赵王今后再也没有资格跟李豫争夺储君之位了。
也正因如此,李豫才按捺住没有发作出来。
最近东宫的派系在朝中甚嚣尘上,因为感觉孔晟出使回纥离开长安,皇帝身边只剩下李泌杜鸿渐这些文臣,太-子-党的人感觉机会来了,一个劲地撺掇李豫要夺回往日的权柄和荣耀来。
因此,在朝会上,几乎成了东宫派一边倒。除了皇后外戚派的人仗着皇后受宠偶尔与东宫派争一争之外,李泌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保皇文臣根本难成气候。
虽然他们官居一品,领衔朝野,但他们麾下的属员很多都是东宫的人,这相当于将他们架空,因为李豫的存在,李泌等人迟迟不敢将东宫的人清理出去——事实上也很难清理,因为人数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未完待续。)
挽留,更没有派人阻挡。他更不怕南宫望投向范阳,因为南宫望在这边掌握的机密甚少,顶多是在神龙卫安排了几个心腹之人罢了。孔晟随后就会对神龙卫内部展开清理,不可能让南宫望在神龙卫内部安插下钉子和耳目。
孔晟也对南宫望动过杀机。只是他与南宫望毕竟共过一段时间的患难,而且还有聂初尘的情面在,孔晟终归不是真正的冷酷之人,他还是决定放南宫望一马。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终归算是旧人一场,哪怕日后为仇,也不好做得恩断义绝。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南宫望还没有做出危害长安侯府和背叛的事儿。
南宫望离开之后,去向不明。他在长安没有成家立业,所以走的也轻松自如,随身一个包裹,一匹代步劣马,连夜唤开城门,就去了。
孔晟连夜进宫求见皇帝。他是如何跟皇帝解释的,外人不知,反正孔晟在皇帝的寝宫与皇帝交谈了大半宿,于第二天拂晓时分神不知鬼不觉地骑乘大雕小白飞离长安城,这一夜之间的重大变故无人知晓。
不过,让朝野为之震动的是,午后时分突然从宫内传出一个重大的人事变动消息——神龙卫副使南宫望辞官归田,皇帝下诏调睢阳太守、御史中丞张巡回京,出任神龙卫副使,封忠义伯、银光禄大夫。
这是孔晟的建议,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对于接替南宫望的人选,孔晟在返回的路上就已经想好了。神龙卫值司重大,不是皇帝信任的人、不是对皇帝无比忠诚的人,不能出任,之所以选中张巡,主要还是张巡的忠诚和清誉,天下闻名,加上有孔晟的极力举荐,皇帝勉强同意。
至于孔晟为什么会选择张巡,也是权衡利弊的结果。当前的神龙卫作为一个值司衙门,其实迫切需要一个能吏,同时因为神龙卫的特殊性,又需要一个御下严厉、面对群臣权贵毫不畏惧的酷吏。综合通盘考虑,相对来说,张巡比较合适。
况且,只是副使,只是在孔晟出使回纥期间代理,等孔晟返回长安,一切都归于平静,皇帝想通了这一节,也就心平气和了。
不过,孔晟的密奏让皇帝大为震动。实际上,皇帝远不像外界观察的那样昏庸,他对于史思明并不十分信任,只是表面上给予了百倍的热情回应,又是封王又是重赏,还接连下了三道诏命予以褒奖,其实都不过是缓兵之计,准备跟史思明秋后算账的。
但皇帝也没有想到,史思明竟然派人潜入长安,企图在自己身边安插钉子,这直接触怒了皇帝。
皇帝当日还下了两道密旨,一道是给赵王李系的,命他速速将兵权交给郭子仪,由郭子仪统率所有平叛兵马,等候朝廷下一步的调兵命令。
在这一点上,孔晟又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与皇帝推心置腹彻夜长谈,终于还是让皇帝意识到了平叛之所以迟迟没有尘埃落定,除了形势险恶、叛军势力盘根错节这些客观因素之外,他不能充分给予郭子仪这些当世名将真正的兵权也是重要因素。前番他让皇太子李豫与郭子仪等人互相掣肘,现如今又让赵王李系坐镇洛阳,郭子仪等将官很难施展开手脚。
让郭子仪作为天下兵马副帅临战阵指挥作战,由郭子仪全权调度平叛事宜。至于皇太子李豫这个兵马大元帅,该挂名的还是挂名,但只是遥领,其人坐镇长安并不出战。如此一来,既安抚了皇太子李豫,又给予了郭子仪实质性的权力,两全其美。
至于对范阳的史思明,孔晟建议安抚封赏依旧,保持政策不变。在大义上,朝廷要占据主动。但朝廷不可轻易派人进驻范阳,暂时来说,还是让史思明控制范阳等地,等待他自己按捺不住起兵叛唐。而到了那个时候,洛阳的郭子仪等五路大军休养生息,以精锐之师形成五路合围,史思明蹦跶不起来。
实际上在孔晟看来,皇帝李亨最大的优点是能在平心静气地时候,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去。只要你的建议能说服他,能让皇帝感觉有理,那就有戏。这就需要极高的语言艺术和掌控人心的手腕,而孔晟最不缺的和最擅长的就是这个。
孔晟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建议,而是结合天下大势,一点点、一条条、一道道将各种盘根错节的线索梳理清楚,逐步引到皇帝落入他的逻辑思维轨道,从而让皇帝自己认同并主动做出决断。
这是孔晟的高明之处,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皇帝的明智之处。因为很少有人能坐下来跟皇帝推心置腹讨论国事,能给皇帝将形势分析的这么通透,朝堂上的争吵互相攻击,让皇帝听了就厌烦,哪里还能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去。
还有一道密旨是给灵武太守林勇的,由孔晟带走。皇帝在诏命中明确提出,当孔晟的护军抵达灵武之后,由孔晟暂代灵武都督府大都督之责,全权调度灵武和西北一线兵马,以防回纥人铤而走险侵入大唐。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也是存在的。
除了这两道密旨之外,还有一道公开的旨意,那就是册封皇太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坐镇长安,居中调度,设大元帅府与东宫。
这已经在朝野上下的意料之中,不过,皇帝也是虚晃了一枪,竟然只让皇太子领了一个虚名,没有实权。他坐镇长安,所谓的大元帅就是名义上的,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连君命都可以抗拒,何况是皇太子的命令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李豫这一次没有插进军中得到他想要的无上军权。
李豫是有苦不能言,愤怒至极。
得了一个虚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权力。郭子仪战胜平叛还好,他也面上有荣光,如果郭子仪等人吃了败仗,他这个遥领的大元帅同时还要为之承担责任,甚至是千古骂名。
唯一令李豫心平气和的是,赵王李希同样被皇帝剥夺了兵权,并调回长安来继续当他的闲散王爷。这至少能说明,失去了兵权的赵王今后再也没有资格跟李豫争夺储君之位了。
也正因如此,李豫才按捺住没有发作出来。
最近东宫的派系在朝中甚嚣尘上,因为感觉孔晟出使回纥离开长安,皇帝身边只剩下李泌杜鸿渐这些文臣,太-子-党的人感觉机会来了,一个劲地撺掇李豫要夺回往日的权柄和荣耀来。
因此,在朝会上,几乎成了东宫派一边倒。除了皇后外戚派的人仗着皇后受宠偶尔与东宫派争一争之外,李泌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保皇文臣根本难成气候。
虽然他们官居一品,领衔朝野,但他们麾下的属员很多都是东宫的人,这相当于将他们架空,因为李豫的存在,李泌等人迟迟不敢将东宫的人清理出去——事实上也很难清理,因为人数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