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乱世栋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阶段是什么?
制度变革:实现将、兵分离,以军士管兵,避免“兵为将有”,防止因为某个禁军将领出问题,导致整支军队跟着一起异动。
但将、兵分离,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病,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所以,要打“补丁”,对于李笠而言,这不是大问题。
因为在徐州试行多年的“军士管兵”制度,已经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负面影响,有现成的“补丁”。
李笠认为,对于中军而言,排在第一位的要求,是忠诚可靠,而不是战斗力。
只有实现将、兵分离,才能尽可能降低禁军发生倒戈的概率。
而且,现有的中军制度,其实也在实行变相的将、兵分离,这是百余年来不断演变的结果。
自刘宋以来,中军构成比较稳定:京师的宿卫诸军,基础为六军。
六军之主将,为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
后来,高祖(萧衍)时,骁骑和游击分左右,又设云骑、游骑将军。
此外,有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四将军,号“四军”。
又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三将,屯骑、步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以及积射、强弩二将军。
还有称作禁防、左右御刀、左右夹毂的近侍,即侍卫,多为阉人和武吏担任。
中军的左右二卫,守卫宫阙,其余诸军宿卫京师,有必要时,奉命出征,战事结束,回城驻守。
中军的主帅是领军将军,掌“内军”,即中军之中宿卫台城之内、守卫宫阙(皇宫)的那部分军队。
中军之中,护军将军掌“外军”,即台城之外,宿卫京城的那部分军队。
正常情况下,诸军的长官都是流官,上任、离任,对各营的兵员构成不会造成影响。
所以是“铁打营盘,流水的主将”,为某种意义上的将、兵分离。
但也正是如此,将、兵分离导致中军的作战能力下降。
皇帝任命禁军将领,政治考虑(权力博弈)高于军事考虑,所以禁军将领本身军事能力差已经见怪不怪。
最典型的例子,是侯景作乱时,宿卫建康的中军诸军,表现极其稀烂。
因为其主帅大多是皇帝信任的文士,而不是真正会打仗的将领。
譬如奉命镇守长江要津采石矶的王质,不等换防的兵马抵达,自己就率军跑了,导致采石矶无人守卫,侯景叛军从容渡江。
譬如临危受命、镇守朱雀门的庾信,这位在文学上的造诣可称“当世一流”,但根本就不会打仗,甚至连面对敌人的胆气都没有。
所以,被叛军射来流矢吓得弃军逃跑,导致朱雀门瞬间失守。
李笠整军、实行军士管兵,反倒是在确保中军忠诚度的前提下,提升中军作战能力。
至于不通军事之人被任命为禁军主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增强战斗力的同时,又要强化禁军的“本职工作”:看家护院,安全保卫。
中军队伍如此繁多,其实分工简单,无非三种:
第一种,皇帝在哪里,就跟着在哪里。
皇帝在宫里,就守宫殿,守各门,出门,就当随从,侍卫左右,或者外围警戒。
第二种,无论皇帝在不在皇宫,都守着宫殿和各门,等同于护院。
第三种,平时守卫京城(不包括台城),必要时出征作战,等同于战兵。
所以,中军诸军各营兵卒的训练标准,全按战兵的要求来就对了。
侍卫们再加练“要员保护”,齐活。
会议进行到后半段,李笠再次强调:“军士和裨将的军事教育,势在必行,文化课开办了一年有余,可以开始考核了。”
“文化考试不合格的人,就无法继续深造,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如何有资格晋升?”
第二阶段是什么?
制度变革:实现将、兵分离,以军士管兵,避免“兵为将有”,防止因为某个禁军将领出问题,导致整支军队跟着一起异动。
但将、兵分离,会出现“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病,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
所以,要打“补丁”,对于李笠而言,这不是大问题。
因为在徐州试行多年的“军士管兵”制度,已经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来消除负面影响,有现成的“补丁”。
李笠认为,对于中军而言,排在第一位的要求,是忠诚可靠,而不是战斗力。
只有实现将、兵分离,才能尽可能降低禁军发生倒戈的概率。
而且,现有的中军制度,其实也在实行变相的将、兵分离,这是百余年来不断演变的结果。
自刘宋以来,中军构成比较稳定:京师的宿卫诸军,基础为六军。
六军之主将,为领军、护军、左卫、右卫、骁骑、游击六将军。
后来,高祖(萧衍)时,骁骑和游击分左右,又设云骑、游骑将军。
此外,有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四将军,号“四军”。
又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三将,屯骑、步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以及积射、强弩二将军。
还有称作禁防、左右御刀、左右夹毂的近侍,即侍卫,多为阉人和武吏担任。
中军的左右二卫,守卫宫阙,其余诸军宿卫京师,有必要时,奉命出征,战事结束,回城驻守。
中军的主帅是领军将军,掌“内军”,即中军之中宿卫台城之内、守卫宫阙(皇宫)的那部分军队。
中军之中,护军将军掌“外军”,即台城之外,宿卫京城的那部分军队。
正常情况下,诸军的长官都是流官,上任、离任,对各营的兵员构成不会造成影响。
所以是“铁打营盘,流水的主将”,为某种意义上的将、兵分离。
但也正是如此,将、兵分离导致中军的作战能力下降。
皇帝任命禁军将领,政治考虑(权力博弈)高于军事考虑,所以禁军将领本身军事能力差已经见怪不怪。
最典型的例子,是侯景作乱时,宿卫建康的中军诸军,表现极其稀烂。
因为其主帅大多是皇帝信任的文士,而不是真正会打仗的将领。
譬如奉命镇守长江要津采石矶的王质,不等换防的兵马抵达,自己就率军跑了,导致采石矶无人守卫,侯景叛军从容渡江。
譬如临危受命、镇守朱雀门的庾信,这位在文学上的造诣可称“当世一流”,但根本就不会打仗,甚至连面对敌人的胆气都没有。
所以,被叛军射来流矢吓得弃军逃跑,导致朱雀门瞬间失守。
李笠整军、实行军士管兵,反倒是在确保中军忠诚度的前提下,提升中军作战能力。
至于不通军事之人被任命为禁军主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增强战斗力的同时,又要强化禁军的“本职工作”:看家护院,安全保卫。
中军队伍如此繁多,其实分工简单,无非三种:
第一种,皇帝在哪里,就跟着在哪里。
皇帝在宫里,就守宫殿,守各门,出门,就当随从,侍卫左右,或者外围警戒。
第二种,无论皇帝在不在皇宫,都守着宫殿和各门,等同于护院。
第三种,平时守卫京城(不包括台城),必要时出征作战,等同于战兵。
所以,中军诸军各营兵卒的训练标准,全按战兵的要求来就对了。
侍卫们再加练“要员保护”,齐活。
会议进行到后半段,李笠再次强调:“军士和裨将的军事教育,势在必行,文化课开办了一年有余,可以开始考核了。”
“文化考试不合格的人,就无法继续深造,学习更多的军事知识,如何有资格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