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www.lwtxt.org,混在大明搞社团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杨都督的下一站是吴江。
这里情况和江阴一带差不多,基本上可以说一片汪洋。
应该说这里更严重。
毕竟这里不同于江阴一带靠着长江还容易泄水,这里深处内陆,无论向哪边排水都困难,相反接纳周围洪水的太湖,还会向这里倾泻,好在杨信到达吴江时候,持续一个多月的梅雨天终于结束了。不过太阳出来也就意味着这片被淹没的土地上很快就会一片腐臭,然后就是无数苍蝇在炎热的夏天,四处传播着可怕的瘟疫。
所以防疫的形势很严峻。
“种地瓜吧!”
杨信对着被召集的士绅说道。
如果说江阴一带还能勉强抢种水稻,这一带就根本来不及了,这一带水退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过对于士绅来说,当然还是要种稻,他们种地瓜又没什么用……
“不用摆出这幅模样,到时候我来收你们的地瓜。”
他紧接着说道。
“都督当真?”
一个老乡贤小心翼翼地说道。
“立契。”
杨信很干脆地说道。
他直接跟这些控制吴江绝大多数土地的士绅签合同,今年秋收后从这里收购多少地瓜,就像后世的粮商和农场主一样,这样就能让这些家伙种地瓜了,他现在必须得让这些过惯了好日子的家伙习惯地瓜。主要是种地瓜就可以接着种冬小麦了,如果种晚稻收获得到霜降了,那时候也不可能再接着种小麦了,但地瓜无所谓,哪怕为了种小麦提前收也行,而且地瓜比晚稻生长期本来就短。
得短一个月。
不过他们其实并不是种晚稻。
他们是种黄穋稻。
当然,也不只是黄穋稻,还有赤籼,乌谷子等等一大堆。
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都不知道的东西,都有一个特点,可以直播,而且生长期极短,号称六十日,可以保证在水退后种下,目前那些人工车出积水的圩田就可以播种,虽然六十天夸张了些,但三个月内绝对收获,不耽误秋播,不过产量低于普通品种。
这里面尤其是赤籼,也就是红籼米,这个是经过了上次水灾检验的。
至于黄穋稻……
这种东西属于中国古代的传奇。
真的,这种东西在宋朝的价值远远超过占城稻,占城稻的引进并不是南宋以那么点地方,养活一亿多人口的头号功臣,头号功臣其实是这个淹没于历史的名字。
占城稻只是用于山间梯田,解决了水稻脱离平原的问题。
这种专门用于圩田,以及洪水退后补种的稻种,遍布宋朝文人的记载,但占城稻这个名字却极其寥寥,尤其是在这片南宋最核心的土地上,直到徐光启依然在他的文章里面推崇这种稻子。同样这种速生的稻种也是这一带维持一年两熟的主要保障,虽然实际上就是替补,真正一年两熟就是冬小麦,油菜,然后接着种植普通水稻。
尤其是油菜。
只有在圩田,洪涝之后才种黄穋稻。
当然,现代人已经不知道黄穋稻是什么模样了。
但这个时候仍然靠它补种,它就像芦苇一样,根本就不怕水。
至于赤籼是万历年间才从江西一带引入的,这种现代退化到极其小众的稻种,同样也是专门为圩田以及洪水后的补种而生。
所以民间有的是应对灾难的手段,他们和洪水斗争几千年,比杨信的经验更加丰富。
不过杨信还是要鼓励种地瓜。
因为接下来的岁月里,这片土地上最可怕的不是洪涝,而是大面积的干旱,面对干旱无论黄穋稻还是赤籼都靠边站了,没什么能比地瓜更适合未来的气候。不但这里签合同,其他各地都要签合同,亏本也要让他们在本地种地瓜,只要经历一次干旱他们就会保留这种作物,无论是不是有旱灾种一点总是有备无患。
再说了,赤籼能吃稻秧吗?赤籼能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提供食物吗?
地瓜能。
总之杨信迅速与这些士绅签了各自的地瓜供应合同,价格就按照目前在福建的收购价,最多略微高那么一点点,不能让他们从福建买来坑自己,至于种子他免费赠送好了,反正这个也用不了多少,他运来的那些地瓜正好分下去。
这样能种黄穋稻,赤籼之类补种作物的就种这个,能种地瓜的就种地瓜,甚至就连芜菁种子也弄来。
退水又不是说迅速就退。
冬天里能增加一点供应总比没有强。
“我为你们也算操碎了心。”
杨都督感慨道。
“都督其实可以歇一歇,听说都督至今尚无子嗣,也该回去多陪伴夫人了。”
一个老乡贤很真诚地说道。
他们真得很真诚,这个混蛋跑来一趟就逼着他们捐二十万石稻谷,而且平价出售一... -->>
杨都督的下一站是吴江。
这里情况和江阴一带差不多,基本上可以说一片汪洋。
应该说这里更严重。
毕竟这里不同于江阴一带靠着长江还容易泄水,这里深处内陆,无论向哪边排水都困难,相反接纳周围洪水的太湖,还会向这里倾泻,好在杨信到达吴江时候,持续一个多月的梅雨天终于结束了。不过太阳出来也就意味着这片被淹没的土地上很快就会一片腐臭,然后就是无数苍蝇在炎热的夏天,四处传播着可怕的瘟疫。
所以防疫的形势很严峻。
“种地瓜吧!”
杨信对着被召集的士绅说道。
如果说江阴一带还能勉强抢种水稻,这一带就根本来不及了,这一带水退需要更长的时间,不过对于士绅来说,当然还是要种稻,他们种地瓜又没什么用……
“不用摆出这幅模样,到时候我来收你们的地瓜。”
他紧接着说道。
“都督当真?”
一个老乡贤小心翼翼地说道。
“立契。”
杨信很干脆地说道。
他直接跟这些控制吴江绝大多数土地的士绅签合同,今年秋收后从这里收购多少地瓜,就像后世的粮商和农场主一样,这样就能让这些家伙种地瓜了,他现在必须得让这些过惯了好日子的家伙习惯地瓜。主要是种地瓜就可以接着种冬小麦了,如果种晚稻收获得到霜降了,那时候也不可能再接着种小麦了,但地瓜无所谓,哪怕为了种小麦提前收也行,而且地瓜比晚稻生长期本来就短。
得短一个月。
不过他们其实并不是种晚稻。
他们是种黄穋稻。
当然,也不只是黄穋稻,还有赤籼,乌谷子等等一大堆。
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都不知道的东西,都有一个特点,可以直播,而且生长期极短,号称六十日,可以保证在水退后种下,目前那些人工车出积水的圩田就可以播种,虽然六十天夸张了些,但三个月内绝对收获,不耽误秋播,不过产量低于普通品种。
这里面尤其是赤籼,也就是红籼米,这个是经过了上次水灾检验的。
至于黄穋稻……
这种东西属于中国古代的传奇。
真的,这种东西在宋朝的价值远远超过占城稻,占城稻的引进并不是南宋以那么点地方,养活一亿多人口的头号功臣,头号功臣其实是这个淹没于历史的名字。
占城稻只是用于山间梯田,解决了水稻脱离平原的问题。
这种专门用于圩田,以及洪水退后补种的稻种,遍布宋朝文人的记载,但占城稻这个名字却极其寥寥,尤其是在这片南宋最核心的土地上,直到徐光启依然在他的文章里面推崇这种稻子。同样这种速生的稻种也是这一带维持一年两熟的主要保障,虽然实际上就是替补,真正一年两熟就是冬小麦,油菜,然后接着种植普通水稻。
尤其是油菜。
只有在圩田,洪涝之后才种黄穋稻。
当然,现代人已经不知道黄穋稻是什么模样了。
但这个时候仍然靠它补种,它就像芦苇一样,根本就不怕水。
至于赤籼是万历年间才从江西一带引入的,这种现代退化到极其小众的稻种,同样也是专门为圩田以及洪水后的补种而生。
所以民间有的是应对灾难的手段,他们和洪水斗争几千年,比杨信的经验更加丰富。
不过杨信还是要鼓励种地瓜。
因为接下来的岁月里,这片土地上最可怕的不是洪涝,而是大面积的干旱,面对干旱无论黄穋稻还是赤籼都靠边站了,没什么能比地瓜更适合未来的气候。不但这里签合同,其他各地都要签合同,亏本也要让他们在本地种地瓜,只要经历一次干旱他们就会保留这种作物,无论是不是有旱灾种一点总是有备无患。
再说了,赤籼能吃稻秧吗?赤籼能在整个生长周期都提供食物吗?
地瓜能。
总之杨信迅速与这些士绅签了各自的地瓜供应合同,价格就按照目前在福建的收购价,最多略微高那么一点点,不能让他们从福建买来坑自己,至于种子他免费赠送好了,反正这个也用不了多少,他运来的那些地瓜正好分下去。
这样能种黄穋稻,赤籼之类补种作物的就种这个,能种地瓜的就种地瓜,甚至就连芜菁种子也弄来。
退水又不是说迅速就退。
冬天里能增加一点供应总比没有强。
“我为你们也算操碎了心。”
杨都督感慨道。
“都督其实可以歇一歇,听说都督至今尚无子嗣,也该回去多陪伴夫人了。”
一个老乡贤很真诚地说道。
他们真得很真诚,这个混蛋跑来一趟就逼着他们捐二十万石稻谷,而且平价出售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